-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40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5
- UID
- 168291
   
|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3-19 12:34 編輯

香港需擴充產業,為年輕人提供更為多元的工作選擇。
撰文:葉兆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欄名:財政預算案2014-15
有效投資,創造機會——提供機會給市民讓其達到目標遠比施予小惠重要。
財政司長曾俊華在他的財政預算演講提到「要相信機會、不要仰賴命運」,香港政府今年度提供額外200億經費用來「派糖」,雖然這看來是一筆不小的銀錢數目,但分到各社區及各部門後,能得到的經費十分有限,所以到頭來只是略施小惠。
另一方面,最近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發出警號,若政府不能控制開支增長,很快會出現結構性的赤字,財政儲備將會用光,但對於應該怎樣面對和有效面對開支增長,卻是乏善足陳,令人失望。
但是失望的不單止是官員是否稱職,更可惜的是香港再次浪費已經是僅有的時間,和沒有把握機會,為香港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去面對人口和經濟急劇轉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再次停留在低層次和分割式的討論,沒有把握時機,給全港市民一個新的願景。
青年沉迷網絡 因看不到機會
眼白白看着其他鄰近地方不斷在培訓人才、改善教育和就業機會、發展高增值工業等方面下功夫,但香港整體卻繼續在空轉。
當今我們面對的難題並非像財政司長所言,不相信機會,而是──機會到底在哪裏?到底有沒有所謂「機會」存在?一個大學畢業生要花十多年的時間也未能買到自住的居所,更別談沒有大學文憑的青年人,如果機會如此渺茫,那如何相信機會存在?
我們中心主導一個年輕人網絡使用的研究,此研究目的是看看要如何幫助沉迷於網絡的年輕人,我們發現在焦點團體裏,這些年輕人上網是為了打發時間,他們沒有其他的生活選項,網絡成了生活裏不得不然的選擇,他們並不想接受命運,然他們的選擇在哪裏?
政府必須比較主動積極的找出對策,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機會。
加強技術訓練 創造人本資源
然而,財政司長認為,如果我們不能撙節預算,將來我們勢必走向財政透支,但這樣的邏輯是單綫化的思考,試想,如果我們把資源挹注在年輕族群的教育以及技術訓練,我們的生產力可以增強,將來可以從這裏增加稅收;我們將更多的資源投注在促進健康,將來我們的人民會更健康,這些投資雖然暫時增加開支,但是同一時間為整個社會創造人本資源(Human Capital), 這是可持續、有計劃、給予機會的資源傾注,而這些投資會創造機會、讓香港得以持續發展。
其實市民需要的很簡單:更多的運動空間、合理的休閒時間、有悠遊生活的機會,不再是鎮日兢兢業業,讓生命在繁忙的工作壓迫下磨損、失去生活的滋味。政府應該帶領大家走出泥沼,讓整體社區居民覺得活得快樂、有希望、健康、幸福。
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或許不需要大花金錢,可以利用社區的資源 ,政府作出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都是有效果的。
筆者最近有機會參與元朗區的一個社區發展的論壇,一所當地的中學開放校園,讓群眾可以在假日或非上課時間運動,使用圖書館,在學校中建立社區,在社區中也找到學校的定位,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適切和到位的照顧。這些需要政府相關的部門加以籌劃和地區組織的配合,所需的財政資源其實有限,但若這種睦鄰的關係能建立起來,卻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好的環境。
針對年輕人,我們必須創造更多職業技能訓練的機會,我們在建築領域以及老人照護體系裏需要比較多人力資源的投入,但我們要先增加這些工作的吸引力和安全性,讓年輕人願意加入這些工作領域,也讓家長安心。
工作種類太少 青年難展所長
此外,香港現時工作種類和勞動人口的錯配現象,雙方都有責任:因為香港產業太窄、工作種類少,如足球龍門愈縮愈窄,青年要發展所長,把球射入的機會便愈少,因為職場太窄,壓根兒容不下那麼多工人,這也不是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的現象。因此,香港的產業也必須擴充,提供更為多元的工作選擇,這樣年輕人才有機會,社會才能實現人盡其才。
我們的資源挹注必須要有整體性與目標性,沒有清楚的目標和定位,整個社會仍會不斷地漂流(drifting);政府與立法會的持續內耗,實令人可惜。期待政府和相關人士能有相當的遠見與智慧,創造機會,這樣香港的市民便不需再仰賴命運,我們可以掌握機會、實現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