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選科選校 自資學院起頭難 政府須扶一把(陳成斌) ...
發新帖
查看: 1068|回覆: 0
go

自資學院起頭難 政府須扶一把(陳成斌)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9
1#
發表於 13-8-31 15: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3bd51e2a-0235-42a0-9c88-dc2dfe5d15f2-269284






筆者指出,不少大專院校開設學士學位課程時,都處於剛起步的階段,政府應提供協助。

香港面對着一連串教育改革的後遺症;其中之一就是多了很多所謂「市場化」的學校:如中學多直資學校,而大專則多了自資學院。

筆者在上篇討論了直資中學的問題,這篇討論自資專上教育。由於筆者現正任教於一間自資專上院校,故此對整個大專教育有更多切身的思考可供讀者參酌。

與中學普及教育不同,專上教育本身並不被視為普及教育的一環,政府不會強制所有人的學歷都要有專上教育的程度。於是乎,社會到底應該有多少人能入讀專上教育,一直存有爭議。外地甚至有極端的意見(例如支持獨裁國家的人)以為,接受專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愈低,社會才愈容易管治。

保障學術自由 自資本勝一籌

當然,對香港這樣的地方而言,是不應該相信這種愚民政策的。事實上,教育時間多少亦是人類發展的重要一環。例如聯合國人權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其中一項指標,便是以社會上每個人平均接受教育的年數,來斷定一個社會是否發展良好。

盡管香港的普及教育已經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地區,但專上教育卻可算是最弱一環,亦因此拉低了香港在人類發展指數的排名。香港人能入讀大專的適齡人口比例,與世界甚至只是周邊其他地方相比實屬偏低(例如能入讀學士學位——包括自資和資助的——的比例現只有20%)。

政府給予公立大學和大專(俗稱八大)的資助學額,自90年代起,便一直只維持在每年萬多名的數量。為解決此問題,在過去10多年來,港府先是大力鼓吹自資副學士課程的發展,近年則有不少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出現。

設立自資專上院校,本質上並不見得有甚麼問題。環觀世界,美國可算是建立這種系統最成功的國家,大部分所謂的名牌大學都是自資院校。美國自資院校的一個好處是,受到較少來自政府的掣肘,學術自由更易得以保持,學術環境自然比公立系統更好。

質素不可偏廢 審查莫太煩瑣

可是,香港的自資專上教育還只是在起步階段,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追上八大的規模,更遑論與外國相比。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香港現時的專上教育機會並不均等,沒有足夠的資助學額給予適齡學生,變相令到不少學生要付出更高的學費,但卻未能得到等同於入讀八大的教育質素。

要解決這問題,現時不可能再走回頭路,走回沒有自資專上院校的時代;而且,自資院校亦有其優點(例如上文提到的學術自由),不應抹殺。誠然,有不少問題,是各自資院校要自行解決和自我完善的。然而,不少大專院校在設立學士學位課程方面,都處於剛起步的階段,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提供協助又或者減少掣肘。

例如批地方面,政府不應只把重心放在房屋問題而忽略自資院校的土地需要。又例如,審查新開的課程時,課程質素固然不可偏廢,但如何才能做到審查程序合理而不會過於煩瑣,令得教員疲於應付行政需求而無力改善教學質素,亦是大家必須留意的重點。

當然,自資院校最終還是希望不用長期借助政府之力獨立營運;自資院校需要的,只是在草創階段的幫助。美國的私立大學一向在研究和教育各方面都做得有聲有息,香港現在雖然還不能望其項背,但不妨以此為目標鼓勵和鞭策自己。

撰文:陳成斌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系助理教授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