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海外留學 泰晤士排名 港大亞洲第三 學者轟頻推排名榜為賺錢 ...
發新帖
查看: 1725|回覆: 2
go

泰晤士排名 港大亞洲第三 學者轟頻推排名榜為賺錢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01
1#
發表於 13-4-11 08: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news.mingpao.com/20130411/gfa1h.htm


英國期刊《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首次發表亞洲大學排名,結果與早前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一樣,首3位分別是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香港大學,香港有6所大學打入亞洲50大(見表)。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莫家豪指出,近年商業機構大學排名競爭激烈,不斷推出不同排名榜賺錢,認為排名未能完全反映大學實際水平。

港6校列亞洲50大

《泰晤士高等教育》昨日公布亞洲大學排名,結果與該機構去年10月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一樣。世界排名27的東京大學高踞榜首,其次是世界排29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排35的港大;另內地著名學府北大及清華亦打入排行榜十大,分別位列第4和第6位。

泰晤士:港高教保領導地位

主辦機構發言人指出,亞洲排名與世界排名的評分準則相同,按大學教學、研究、學術引用等評分,故出現兩榜排名一樣的情。他補充,世界排名中400間上榜大學,只有57間來自亞洲,今次亞洲排名新增43所院校的資訊。

香港有6所大學打入亞洲首50名,《泰晤士高等教育》發言人認為,相比競爭對手新加坡只有3間大學上榜,反映香港高等教育仍保持領導地位。港大和中大回應稱,各大學排名計算方法不同,因此結果不同;科大、理大、城大和浸大均表示會參考大學排名,繼續在教研各方面追求卓越。

學者指難反映水平

對於《泰晤士高等教育》接連推出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名氣榜、亞洲大學排名,教院署理副校長莫家豪認為,商業機構近年以舉辦不同大學排名榜增加商機,各參考指標亦不同,不能將個別排名互相比較,提醒排名榜亦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指標,未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學的實際水平。

莫家豪建議,學生選校時可因應興趣,針對個別學科參考當地的院校指標,如院校特色及就讀學生的滿意程度等作考慮。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01
2#
發表於 13-4-12 13:12 |只看該作者
大學排名睇真啲 排得高未必好?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485ca336-e24c-4703-907f-6633be5dd47b-477535?ref=ak8fs

撰文:沈帥青
欄名:港是港非


每年全球有不同機構公布世界大學排名,同一間大學排名也不同,叫人眼花繚亂,公眾愛關注哪間大學排得高,視之為權威,但大學排名榜向來有爭議,排名何來?學術界、家長及學生紛紛投入這類排名競賽,可有看清遊戲玩法?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日前公布亞洲大學排名,本港6間大學打入亞洲前50位,但亦有傳媒引述學者質疑,排名是否完全反映大學實際水平。

評審標準不同 名次差距大

事實上,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本周一公開指,學生若根據大學排名來選大學,容易被誤導,他批評大學排名就像一把架在校長脖子上的劍,令功利主義在大學校園逐漸顯現。

誠然,大學排名榜愈來愈來多,「版本」各有不同,由不同傳媒機構、商業機構或學術團體各自制定,排名榜的名目眾多,有全球一百大、五十大,又可再分類如亞洲大學排名、年輕大學排名等等。

公眾把排名榜奉為權威,但一堆數字背後,又可會弄清楚背後評審標準如何?例如中大2011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151位,但在英國大學評級機構QS公布的大學排名卻是37位,名次差距逾百。如何作準?

各大學排名榜的評審計算標準有所不同,例如QS會向學術界及僱主發出全球問卷統計,總佔分數達50%,另20%是論文引用量,其他標準尚有國際化、師生比例等;《泰晤士高等教育》則有5個指數,其中教學環境、研究表現、論文引用量佔最大的比重。

評核標準會影響排名,事實上,近年對大學排名榜的爭議亦不少針對有關計法。不少大學排名榜側重大學的研究表現及論文引用量,但此並不足以反映教學質素。

中大校長沈祖堯前年撰文,慨歎部分院校為了獲得高排名而要施展「策略定位」手段,招聘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員,刺激研究產量。即使可因此換來高排名,但可會惠及學生?

另外,有學者亦質疑此方法,對於某些社會科學學科或人民學科的學術成就,創意、美術、學校傳統特色等方面的優點,在這些排名中未必可反映出來。

付款評級計劃 可凸顯優勢

中國教育專家委員會會長馮恩洪曾以「蘋果與橙」作比喻,認為排名榜把各類型的大學放在一起比較,會忽略各校辦學特色。北大前校長許智宏也指,大學的歷史、特色及傳統,無法用一個指標系統來統一評估。

大學排名榜愈受關注,更被質疑背後有商機因素。今年1月《紐約時報》報道,世界大學排名評級機構之一、位於倫敦的Quacquarelli Symonds推出計劃,讓大學可通過付錢來獲取1至5星評級機會,讓大學可凸顯優勢。

該報道指,《Rankings and the Reshaping of Higher Education》作者Ellen Hazelkorn曾表示,問題在於:這是購買評級嗎?

評級機構的質素問題惹爭議,有內地大學前校長曾指出,有排名榜評級機構上門要求贊助,亦有大學指曾接到評級機構的來電或傳真,指提供贊助可令排名上升。

了解背後規則 選校識參考

對於院校來說,大學排名高,不止是臉上有光,有助吸引學生報讀及爭取捐款,結果,大學也不得不陪玩,盡量配合計算方法爭取高排名。

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莫家豪向本報指,大學排名榜有參考價值,但不應是唯一指標,學生宜先看清楚各排名榜背後的計分方法。他指稱,部分大學會提供學生滿意度數據,是來自畢業生的調查,這些資料亦可作為學生選校時的指標。

學生選校時,別只執迷於排名榜數字,還要了解整體的教學質素與學習環境。

每年不時公布的不同世界大學榜行榜,對於心儀或自己所就大學的排名,固然查看最新排名無妨,但若了解背後的玩法,則也當清楚其參考價值有多少,別一頭栽入這堆數字裏。




按圖放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01
3#
發表於 13-4-15 13:14 |只看該作者
誤信教育排名榜 如盲人瞎馬

撰文:香港教育學院 高級研究助理梁亦華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近年,西方報章充斥着不同類型的國際教育排名榜,本港大學亦有學系加入戰團,搶佔發言空間。

年初,香港大學便聯同某國際機構發表名為「PIRLS 2011」的比較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學生閱讀能力名列前茅,教育局吳局長隨即欣然撰文,引用一連串國際性研究,證明為香港教育體系與學生表現卓越。可是這些教育排名的可信度如何?教育各界持份者,又應如何看待這些多不勝數的教育排名榜?

打破排名迷思 勿選擇性偏信

如果比較這些國際教育排名榜,我們不難發現,當中結果往往不盡一致,有時甚至完全相反。以閱讀興趣為例,PIRLS 2011指出港生閱讀動機在排名榜中敬陪末席,有學者隨即提出意見,認為家長不應強迫學生閱讀云云。可是2009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統計卻顯示,80.5%受訪的香港學生表示享受閱讀,於38個國家中排名第6,同時亦是全球閱讀興趣增長第二高速的地區。至於眾所稱道的芬蘭及美國,則分別排名17與33。

誠然,PIRLS數據比PISA更新,可是PISA的認受性卻是眾所周知,到底兩者誰更接近現實?多年來港人總是相信數字多於文字,相信洋專家多於本地學者,可是如教育局選擇性偏信某些象牙塔學者,只以部分信效成疑的排行榜來作決定未來教育改革方向,實無異於盲人瞎馬。

肯定自己優勢 勝以排名問責

再者,即使是同一排名榜,其信效度又是否可靠?也不盡然。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大學排名榜為例,2004年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的排名高至89,3年後馬大排名卻跌至200以外,當年馬大校長更因此不獲續約,曾引發學界一陣熱議。可是筆者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者朋友卻指出,馬大的教研質素根本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因為QS評分委員會之前把馬大校內華人學生視作海外學生,在國際化一欄帶來不少分數,後來QS修改標準,馬大被打回原狀而已。如套用於香港高等教育多年來的「國際化」成就,狀況何其相似。

誠如局長所言,學生成就得到國際肯定固然欣喜,可是偶有誤差也不必太敏感,繼而大幅改革,更不需要像回歸初年般,總是以成為亞洲「紐倫港」為目標。只有肯定自己的文化優勢,以積極支援,而非擴大問責的態度來推動教育政策,香港必能取長補短,繼續發揮「筷子文化圈」文化優勢。

*OECD(2010). PISA 2009 Results: Learning Trends:Changes in Student Performance Since 2000 (Volume V)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91580-en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