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材閱讀 推書: 井深大 - 零歲潛能教育
發新帖
查看: 1116|回覆: 0
go

推書: 井深大 - 零歲潛能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267
1#
發表於 09-4-21 10: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推書: 井深大 - 零歲潛能教育

書名: 井深大 - 零歲潛能教育

作者 : 井深大 (日本SONY集團創辦人, 兒童早期教育權威)

合適讀者 : 父母, 幼教工作者及幼兒照顧者

簡短內容 : 此書介紹多種幼兒早期教育的方法與技巧, 以下是從此書當中節錄了一些資料, 論點給大家參考一下: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早期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要培養腦筋靈活﹑身體健康﹑性情開朗直率的孩子」。
大人的判斷並不適用於孩子
嬰兒無所謂困難或討厭, 無論英文也好, 語文也罷, 甚或是巴哈的組曲,單音音樂或合唱, 在第一次聽到這個意義上來講全是一樣的
早期教育最關鍵的時段如下:
*出生後六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餵食物的關鍵的時段
*出生後九個月至一歲是分辨多少, 大小的開始
*二至三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年齡, 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年齡
*二歲半至三歲半是教孩子有規矩的關鍵年齡, 使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
*四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
*四到五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 五歲左右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年齡,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時期
*五到六歲是掌握語言辭彙能力的關鍵時期
只要感興趣的事物,幼兒都能記住
孩子一出生, 就為他讀童話或講故事, 不管他聽得懂與否, 反覆聽的過程中, 幼兒就能把你講的故事背下來了, 原來幼兒已將不明內容的童話與故事, 當作一個模式直接記在腦子裡, 這個時期的幼兒雖然還不識字, 但他會把記憶中的故事情節和書中圖畫對照一下, 再逐字順暢地念下來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實驗證明在教育環境良好的情況下:
*三歲幼兒的注意力可以連續集中三至五分鐘
*四歲幼兒可集中十分鐘左右
*五,六歲幼兒可以集中十五分鐘左右
*如果教育得當, 六歲幼兒可以保持二十分鐘的隱定注意力
注意力是幼兒認識的開始, 只有注意才能觀察得更深入, 才能發現新問題, 只有注意才能提高記憶力, 注意力不集中, 就不能更好地認識, 注意力隱定持續的孩子, 掌握知識的速度越快, 而且記得非常牢固, 智力水平較高的兒童, 注意力往往很強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關鍵是找到興趣點, 當孩子對事物發生興趣時, 才有可能注意它, 因此要有目的經常性地發展孩子的興趣點, 讓他持續不斷地產生興趣, 這樣可以讓他保持較高的注意力
在蒙氏教具設計上, 除了自然,整齊,美觀外, 最大特點是具有邏輯性的思考誘導, 能讓兒童自我發現錯誤和自己改正錯誤, 避免教師的說教和糾正, 能使幼兒願意去嘗試操作, 以便建立孩子獨立工作的信心
蒙氏對嬰兒早期教育特別強調兩個觀念:一是尊重他們的差異和需要; 二是不打斷他們的學習情緒, 以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持續能力
鼓勵嬰兒間的交流
嬰兒之間的交流,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智慧的發展, 同時也可培養人類集體生活上最重要的協調性和社會性, 甚至於指導性
孩子打架不一定是壞事
人的頭腦構造, 有一塊「主張自我」的前頭葉, 可以經常保持團體與個人的調和, 如果不能適當地保持個人與團體的平衡, 就無法適應社會生活
這種平衡能否成功地保持, 幼兒期的教育極為重要
一個人從小就養成該堅持的堅持, 該協調的不固執的精神, 成人後才能容易與人相處, 嬰兒間的交流之所以重要, 意義也在這裡
幼兒到了滿兩歲左右, 就想擺脫獨自玩耍的狀態, 而想結交朋友了, 就是說, 一向在父母保護之下, 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 這時就要加入其他團體中, 學習與人相處的方法了
當然, 有時自己的意見不被接納而哭著回來, 也在所難免, 但也有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主張不一樣, 而使對方哭的時候, 幼兒就是這樣, 在與同伴有時和好, 有時爭吵的團體生活中, 學習生存的方式, 尤其是打架, 打架看上去不是好現象, 但對培養孩子的社交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打架的原因有很多, 但孩子絕不會無緣無故地打架, 大人們如不弄清原委, 一味地教訓「打架是壞事」, 就不能提升孩子凡協調性, 如果大人也介入孩子的打架之中, 這就等於把孩子已經萌發出的集體意識的嫩芽掐斷了, 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理論, 在互相之間的交往中主張自我, 或互相協調, 在他們的結交範疇裡, 沒有大人的理論可以插足的餘地, 想用大人的尺寸來評斷小孩的紛爭, 只顧責罵孩子不可以打架或爭吵, 或說打架的是壞孩子, 最後只能使孩子變成性格彆扭, 畏縮, 應該說, 打架是孩子剛加入群體生活時最先接受的考驗
讓寶寶自己動手
有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手是智慧的前哨; 手的靈活度反映了嬰幼兒智力的發展程度
幼兒如何分辨好與壞
幼兒認為好的, 就是他們覺得很有趣,很愉快的事物, 幼童在初期階段, 最容易將好的和愉快混為一談, 再多累積些經驗之後,就會判斷大人的誇獎即是好的
假如孩子不擅於拉小提琴或是認字能力較差, 這時大人如果不由分說就罵孩子, 這種作風就會令他覺得是討厭的, 不好的結果, 拉小提琴對小孩也變成了壞事, 有的人到了成人後, 仍對學音樂,學外文持有厭惡的觀念, 那很可能是孩提時期受到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影響
管教幼兒, 不是要孩子強迫接受父母的觀念, 最好是讓孩子對於不好的行為有厭惡感, 對於良好的行為做起來感到愉快, 父母的責罰與稱讚方式是決定孩子能否順利拓展自身天分的關鍵因素
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最佳辦法
嬰兒期的一再重覆對他們的腦部智力組織有加強功能的作用, 正因為嬰兒還處於不懂厭煩的時候,才能用反覆的做法來增強他們的智力
這時的一再反覆, 除了有助於智慧發展, 還有培養興趣的重要效果, 由於聽了種種的反覆而記住了各種各類音樂與童話的幼兒,就會漸漸地要求自己所喜歡的音樂或故事,或發出為什麼等各種疑問, 就是說, 反覆的作用使得孩子熟記故事, 一方面也同時增進了對那故事本身的興趣, 有了興趣就可以產生日後進步最需要的意志”想做什麼?” 的意志, 絕不會從一張白紙的狀態中產生出來的, 必須有了興趣而後才能產生意志, 有意志才能使人進步
經常反覆聽故事的嬰兒, 隨著年齡增長, 會對書本逐漸感興趣, 進而再對書本上的圖畫, 文章有好感, 最後就會激發出親自去讀的念頭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起點
幼兒那種在大人看起來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想像才正是創造力發展的起點

讀後感 : 幼兒的腦部發展由0-6歲的時間已能增長成人的80%, 父母若能抓緊0-6歲的重要時間為孩子提適當早期教育, 可以成為日後孩子上小學甚至長大人後的重要基礎

[ 本帖最後由 Mrs_Piglet 於 09-4-21 10:34 編輯 ]
   0    0    0    0
我們其實可以做一點事, 我們的責任不是要改變世界, 但我們可以更新她, 讓她可愛一點, 假如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生命可愛一點, 減少麻煩和污染, 一點一滴的愛, 可以結合成為強大的博愛, 世界已經大不同.....有些東西可以超越生死, 那是愛!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