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4 小時
- 最後登錄
- 17-6-25
- 國民生產力
- 211
- 附加生產力
- 1338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6-11-24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058
- 主題
- 134
- 精華
- 0
- 積分
- 15649
- UID
- 113423
 
|
(1) 書名︰四代香港人

(2) 作者︰呂大樂教授
(3) 合適讀者︰想多認識、了解香港的港人或非港人、家長等
(4) 簡短內容︰《四代香港人》是一個香港社會現象,由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的呂大樂教授首先提出,用來代表當下香港社會世代輪替停滯的一種現象。
他將香港人分為四代,第一代是大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出世的那脫人,那個時代社會由於不很富裕,很多人靠打拼而成功。
第二代是戰後嬰兒潮出世的人,那一代因為受過教育,他們用知識在社會上爭取到地位。
之後是第三代人,即係大約1966-1975年出世的一班人。這一代雖然同樣受過教育,但人數上由於比第二代少,他們無論在消費力或社會影響力上都不能做主導,只可以在第一代跟第二代人設下的期望與標準上發展,結果只有很少數因為家人關係而有能力在社會上爭取到地位。
再之後是第四代,由於第一代跟第二代還未肯退下來,第三代無辦法接替到,這一代一出世就注定是失敗者,完全無機會。
(5) 簡短書評/讀後感︰龍應台女士曾痛斥香港人只服膺於中環價值,然而,作為外來者,她無法明白中環價值在港扎根的歷史原因。地道港人兼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卻以“戰後嬰兒潮一代”的當事人身份,替她解開這個謎團。
他自評為第二代的戰後嬰兒(即現在40-60歲的港人),但不是持有第二代主流思想的人。於種種淘汰機制中成長的第二代,明白贏取競賽的重要性。到他們晉身為各個別的領導層,並為人父母時,便將所信奉的“只談效益,不講理想”、“必須提高競爭力”的價值觀,發揚光大。呂教授帶著懺悔之情指出,這代人高舉中環價值,卻不會如第一代人給予第三、四代人自由空間發展,反而對他們有更多要求,經常認為時下年青人語文能力每況愈下,工作態度愈差等,更忘記自己的年青時是怎麼過,逼得下一兩代人喘不過氣來……
呂大樂的四代論,未必人人認同,但這無論是給港人還是非港人都是一個了解港人的角度。這本著作既薄也易明(不會有難明的學術用語。),是社會學、人口學 (按出生期分大概分四代人) 的切入點、反思點。
正所謂"一理通、百理明",看罷,各家長大可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有否製造機會給下一代?
看罷,也許會對香港社會的其他現象有所理解。
甚麼"其他現象"? 趕快買本書來看看,自有一番體會啊!
[ 本帖最後由 Derdad 於 09-4-20 15:2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