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724 小時 最後登錄20-12-27 國民生產力349  附加生產力4101  貢獻生產力600  註冊時間70-1-1 閱讀權限100 帖子1752 主題627 精華1 積分6802 UID67 
 
      
  
 
 | 
|  (明報)3月27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申訴專員公署
 發現,教育局在校本管理的理由下,沒有監督批予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經費是否真正用於有需要學生;而全港只有100名教育心理學家,加上師資培訓上未有強制訓練新入職教師有辨別特殊學習困難學生的能力,結果令這些學生被老師視為「懶散」。
 
 教育局回應時稱,會積極研究如何跟進各項建議,並諮詢學校及家長組織意見,為學校制訂可行的方法及時間表,提升透明度。
 
 每童獲資萬元 校方「靈活管理」
 根據教育局數字,07/08年度有8869名有讀寫困難學童,較03/04年度的1360人急升。局方正透過不同計劃為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按人頭提供1萬至2萬元資助,但公署發現在校本管理政策下,校方可以「靈活管理」,把不同資源整合,而毋須向當局交代經費是否真正用在讀寫障礙學生上。
 
 僅百教育心理學家 難察學障童
 公署報告認為,有關做法可能忽略個別學生需要,部分家長更擔心撥款用作培養資優生。申訴專員戴婉瑩指公署只調查部分學校,不希望以偏概全地對學校作出批評,建議當局要求學校提高對資源運用及協助這類學生措施的透明度。
 
 公署又指教育局內教育心理學家只有100人,他們要負責全港87.2萬中小學生,每人負責逾140宗個案。而現時只有教育學院把特殊教育列入必修課程,其他院校只列為選修。公署高級調查主任謝敏傑指在調查中,有學障學童長期被老師視為「懶散」,結果被罰。
 
 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主席顏姜惠蓮認為,報告顯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她指「三三四」學制對學障學童的幫助着墨不多,但新學制要求學生有更高的讀寫能力,這批學障學童更難上大學或重回主流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