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3-6-17
- 國民生產力
- 321
- 附加生產力
- 2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0-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36
- 主題
- 281
- 精華
- 0
- 積分
- 1077
- UID
- 160248
 
|
(10月4日經濟日報鄧靄霖《會笑的媽媽》專欄)
在離開家長講座之際,一名年輕漂亮的媽媽氣急敗壞地跟上來說:「請問是否不能打孩子?」
這位媽媽溫柔賢淑,怎看也絕不似會動手打孩子。「不是不能打,不過絕不能濫用體罰。留待孩子犯上彌天大罪時才狠狠的打,讓他永世牢記,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但若天天隨手就打,體罰的原意失效,孩子只會儲恨,而父母亦容易借體罰為洩憤工具,情緒失控就危險了!」我耐心地跟這位媽媽解釋。
「就是因為我從不打兒子,他就欺負我了!我的朋友說皆因他知道我愛他,就算不做功課我仍會愛他,所以就不依我。他爸爸較兇,他就聽爸爸的話呀!」想當年兒子鬧彆扭時,經常有軍師獻計,教我如何「整治」兒子。難道這位太太的軍師也教她「孩子不打不成才」、「錫他也不要讓他知道」?又或是「教仔要夠惡,沒權位他怎會聽你的」?
愛孩子又怎有錯?但愛他不代表放任。媽媽可讓孩子明白不做功課的行為令她極為不滿,又或同時鼓勵他若趕得及晚上九時前做完功課,媽媽會給他講故事。不過,她可有想過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因為她與丈夫管教孩子的方法並非一致,讓孩子有機會見縫插針,學懂生存之道?他聽爸爸的話,是因為他怕被打被罰,而非出自個人的學習動機!
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六歲,唸小一。噢!剛剛上小學才個多月,父母與孩子仍處於適應期,良策不是「打」,而是「耐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