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07-12-5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4-11-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9
- 主題
- 2
- 精華
- 0
- 積分
- 19
- UID
- 33947

|
新高中課程
Dear father ho,
最近拜讀了德國新聞工作者Gabor Steingart 的著作《為財富而戰》,其中提到在2005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13億人、94,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7,200美元;11億人、36,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3,300美元。然而,美國和西歐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3億人、123,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41,000美元;4億人、11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29,500美元。可是到了2050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14億人、445,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31,000美元;16億人、27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17,000美元。然而,美國和西歐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則分別為4.2億人、352,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84,000美元;3.9億人、18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48,000美元。未來,看來是屬於中國的,相信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以自然資源來作比較,中國和印度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和西歐。但是中國和印度不乏的是人力資源,而且在中國人的心中還有一團熊熊的烈火在燃燒。以今天為例,印度的大學畢業生有3百萬,中國則有4百萬。不計日本,遠東區的大學畢業生是歐洲的4倍。再以在美國大學的中國博士生和研究員之多來看,難怪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杰弗禮‧加騰預言:「中國會成為科技超級大國。」
當祖國在飛騰時,當全球化的巨浪席捲世界每一個角落時,我們能不為香港室中成長的一代憂心忡忡呢?
無怪乎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北京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述職時,溫總突然特別提到過去幾天訪問新加坡時,經常思考香港的競爭力問題,更即場提出四方面給曾蔭權參考,他說﹕「第一是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和科技的創新;第二就是知識,就是香港全民素質的提高;第三就是人才,決定香港未來的發展,根本還在人才;第四點就是環境,不僅要有一個好的法制環境,還要有一個好的生態環境,現在外國企業投資很注重這兩個環境。」
今天,香港的教育又要變天了,隨三三四學制的到來,不單家長們感到惶恐,相信在傳統中學任教的老師們也會感到無所適從。一位名校的中一家長就這樣告訴我,他如今既看不透世界未來的路向,也不懂得教孩子功課了,只好「谷」他學好一樣樂器,總算有一技傍身。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有幸先行五年了,我們是否應該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呢?當中有校長、老師、同學、你和我不少的汗水和疲累。那麼今年正值建校五週年,我們是否應該代孩子們以行動來表達對學校的無言感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