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新高中課程
發新帖
查看: 2868|回覆: 5
go

新高中課程 [複製鏈接]

Rank: 1


2
1#
發表於 07-11-25 05: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最近,我因工作關係,「有幸」接觸到新高中課程,於是上網看一看教育局有關新高中課程的資料,不禁概歎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校長的英明神武,早把有關課程融入中學課程之內。以下簡介新高中課程,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新高中課程

2009年9月推行三三四新學制,開始實施新高中課程(即中四至中六課程)。不少港人「畢生難忘」的公開考試「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將要落幕。考評局正計劃,在2010年及2012年,舉辦最後一屆中學會考及高考,又考慮安排有意重考的會考生,在2011年及2013年重考部份科目。2012年「香港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將由「香港中學教育文憑」(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取代。

新課程十分多元化,鼓勵自主學習,除了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四個核心科目(能確保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基礎知識)外,學生還可因應興趣,從二十個選修科目及應用學習課程中,選修兩至三科。另一方面,打破文理分家局限的選修科目組合(包括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外語等)則能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一些學校亦會提供其他語言,讓學生選修。這亦配合許多現代行業需要揉合各個領域的知識,如:科學、設計、歷史、人文、藝術及其他外語等;同時,社會服務、體藝、德育等其他學習經歷亦可進一步擴闊學生經歷與視野,協助他們培養待人接物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並要求學生體驗「其他學習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體育、藝術教育與社會服務等,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意思是在課室以外,認識社會與世界,將知識融會貫通,擴闊學生視野,例如實地考察社會服務、及體藝活動等,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全人發展。根據「全方位學習」的理念,教師利用各種社區資源,提供學習情境,讓學生獲得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學生多參與活動,可提高其自信心溝通技巧,以及發揮潛能。這些經歷對學生的身心成長,起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在配合學生全人發展的大前提下,評估亦必須作出適度的變更,涵蓋批判性創意解難能力。校內、校外的評估活動亦須多元化(例如:討論專題研習等),讓學生有機會充份反映各方面的潛能及平日的表現,並持續給予學生有意義的口頭/書面回饋建設性的改善方法,讓師生更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進程,從而優化學習。

大學校長會在2006年公布在2012/13學年新大學學制下要求的具體入學條件,除了新高中課程四個必修科目外,加入一科指定或非指定的選修科目,或從一組科目中指定第二科選修科目。如個別學系沒有特別指定的選修科目,即表示所有二十個選修科目都會被納入考慮之列。  

新高中學制要求學校為學生制訂學生學習概覽,以記錄及認可他們在包括學業及其他學習經歷的成就讓學生展示能力和個人特質。大學已表示,在甄選學生時,會考慮這些更廣泛反映學生成就的資料,相信此舉有助鼓勵學生達至全人發展的目標。

以下為二十個新高中科目:

中國文學
英語文學
中國歷史
經濟
倫理與宗教
地理
歷史
旅遊與款待
生物
化學
物理
科學︰組合科學
科學︰綜合科學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設計與應用科技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資訊及通訊科技
科技與生活
音樂
視覺藝術
體育



新高中通識科

評核目標

通識科本身並不是以知識內容為本的科目,考核要求考生掌握和研習不同情境的議題, 綜合運用所學, 進行探究和反思。考生須對題目資料所呈現的議題恰當理解, 準確掌握題目所問, 提出個人見解。所以, 以資料回應和延伸回應為題目類型是恰當的。

考卷設計

通識科在考卷設計上包括兩大元素,一為對資料的理解和應用; 二為運用多角度思考, 基於有力的理據來分析問題。由於不同考生有不同的取態, 評卷準則便決定於考生須透過觀察、理解和反思,作有依據的判斷。

評分準則
評卷準則不是某些特定內容,而是回應題目所問及處理題目手法的基本能力。考評局會為每一道考題建議一個以能力為本的評分準則表, 這個準則表是一個層級式的能力程度表。閱卷員審閱考生的作答內容時,決定其質素和表現與哪一層級的描述吻合, 繼而給分。


WILL
   0    0    0    0

Rank: 5Rank: 5


3300
2#
發表於 07-11-25 14:23 |只看該作者
其實大家都是朝著IB課程的軌跡,基本是好事,祇是新高中課程的要求及資源的培訓是否做到自我學習、多啓發、多思考呢?需尚待觀察。

Rank: 3Rank: 3


263
3#
發表於 07-11-26 14:34 |只看該作者
Dear CKYkid,

Thanks for your information. For the new pri. and sec. education structure, they did approaching some sort like the IB type but the main factor for sucess in education reform rely on the 'software' rather than the structure itself. We let our kids study in CKY already vote that we(our kids) can't wait(even not trust) for streamline and sucess of it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that gov. launch so many huge projects but none got the expect result. I don't want my kids be the huge white mouse indeed (we can't go back).

Rank: 4


514
4#
發表於 07-11-27 11:3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father_ho 於 07-11-26 14:34 硐表
Dear CKYkid,

Thanks for your information. For the new pri. and sec. education structure, they did approaching some sort like the IB type but the main factor for sucess in education reform rely on the ...


totally argee with father ho's opinion.
我要快樂每一天!

Rank: 1


19
5#
發表於 07-12-5 06:32 |只看該作者

新高中課程

Dear father ho,



最近拜讀了德國新聞工作者Gabor Steingart 的著作《為財富而戰》,其中提到在2005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13億人、94,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7,200美元;11億人、36,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3,300美元。然而,美國和西歐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3億人、123,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41,000美元;4億人、11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29,500美元。可是到了2050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分別為14億人、445,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31,000美元;16億人、27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17,000美元。然而,美國和西歐的人口、財富和人均則分別為4.2億人、352,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84,000美元;3.9億人、188,000億美元財富、人均為48,000美元。未來,看來是屬於中國的,相信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以自然資源來作比較,中國和印度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和西歐。但是中國和印度不乏的是人力資源,而且在中國人的心中還有一團熊熊的烈火在燃燒。以今天為例,印度的大學畢業生有3百萬,中國則有4百萬。不計日本,遠東區的大學畢業生是歐洲的4倍。再以在美國大學的中國博士生和研究員之多來看,難怪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杰弗禮‧加騰預言:「中國會成為科技超級大國。」


當祖國在飛騰時,當全球化的巨浪席捲世界每一個角落時,我們能不為香港室中成長的一代憂心忡忡呢?


無怪乎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北京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述職時,溫總突然特別提到過去幾天訪問新加坡時,經常思考香港的競爭力問題,更即場提出四方面給曾蔭權參考,他說﹕「第一是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和科技的創新;第二就是知識,就是香港全民素質的提高;第三就是人才,決定香港未來的發展,根本還在人才;第四點就是環境,不僅要有一個好的法制環境,還要有一個好的生態環境,現在外國企業投資很注重這兩個環境。」

今天,香港的教育又要變天了,隨三三四學制的到來,不單家長們感到惶恐,相信在傳統中學任教的老師們也會感到無所適從。一位名校的中一家長就這樣告訴我,他如今既看不透世界未來的路向,也不懂得教孩子功課了,只好「谷」他學好一樣樂器,總算有一技傍身。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有幸先行五年了,我們是否應該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呢?當中有校長、老師、同學、你和我不少的汗水和疲累。那麼今年正值建校五週年,我們是否應該代孩子們以行動來表達對學校的無言感激呢!

Rank: 5Rank: 5


3300
6#
發表於 07-12-5 10:12 |只看該作者
本想多點投入學校的五周年紀念,可惜兩天的活動均安排在平日,加上年近聖誕,公司的活動又排得滿滿的,故未能參與。若其中一天在星期六都好呀,真可惜!唯有在拮据的環境下,都解囊捐獻啦。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