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資優教育 IQ test 後好震驚
發新帖
查看: 6323|回覆: 18
go

IQ test 後好震驚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246
1#
發表於 06-7-31 17:51 |只看該作者

IQ test 後好震驚

我本來只是想人有我有的同個女做IQ Test, 點知做咗出來是Full IQ 138, Performance IQ 140. 嚇到我想喊, 我一直無特別train佢, 現在好大壓力. 請資優家長教下我應該點做好!入什麼小學好?心理學家介紹荃灣一間學校我又無聽過..

Rank: 1


29
2#
發表於 06-7-31 19:06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which IQ has your daughter done? How old is she?

Rank: 5Rank: 5


1429
3#
發表於 06-7-31 19:07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which school in tsuen wan

Rank: 3Rank: 3


246
4#
發表於 06-7-31 19:21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WSIC, "緯"氏 for pre-schooler, 佢4歲9個月.
我當時心太亂, 聽唔清楚佢講個學校名,只係記得係荃灣.

Rank: 3Rank: 3


125
5#
發表於 06-8-1 02:47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媽咪

我諗佢講果間係<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地址響荃灣城門路7號。

Rank: 4


515
6#
發表於 06-8-1 08:54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媽咪:

Please check PM.

gitmee
For the Lord your God goes with you; he will never leave you or forsake you. (Dt 31:6)

Rank: 1


24
7#
發表於 06-8-1 08:56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媽咪,
我個仔 6歲, 可以做呢個test嗎 ? 係邊度做 ? 幾錢 ? many thanks.

Rank: 3Rank: 3


234
8#
發表於 06-8-1 12:28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媽咪,
pleck check PM

Rank: 3Rank: 3


246
9#
發表於 06-8-2 11:44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多謝各位分享!
有無人有關馮漢柱的資料呀?唔該晒!
五歲以上有個香港版的IQ test, 好多中心都有做, 我個女做$2,800包report不包講解.

Rank: 5Rank: 5


3600
10#
發表於 06-8-2 12:06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 媽咪

我想問你做 test 2,800 吾包講解, 咁你有無再比講解費, 另想知是那一位幫你小朋友做 test, 是男是女, 可否講佢個名?

Rank: 4


515
11#
發表於 06-8-2 12:15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馮漢柱已經搬了,詳情請按此

abc媽咪 寫道:
多謝各位分享!
有無人有關馮漢柱的資料呀?唔該晒!
五歲以上有個香港版的IQ test, 好多中心都有做, 我個女做$2,800包report不包講解.
For the Lord your God goes with you; he will never leave you or forsake you. (Dt 31:6)

Rank: 3Rank: 3


246
12#
發表於 06-8-2 20:45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教育心理學家Simon Chow. 我個女做完佢即時簡單講解佢個分數同表現, 報告遲D返咗先再決定要不要詳細講解, 要另加$500的!

Rank: 5Rank: 5


3600
13#
發表於 06-8-3 12:09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abc媽咪

想再問下, 你個TEST 係 FULL IQ TEST, 其實係包含D咩? 還是只係話你知小朋友IQ 多少分? 份報告會吾會有詳細資料?


112
14#
發表於 06-8-3 16:36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246
15#
發表於 06-8-3 23:17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please check PM

Rank: 5Rank: 5


3693
16#
發表於 06-8-4 11:18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

吳武典
一、澄清幾個觀念

(一)「資優兒童」與 「資優行為」

    如果資優兒指的是經過專家鑑定,智商至少在130以上的兒童,為數必然相當有限,大約100人中只有二至三人罷了,那麼一般父母及老師接觸資優兒童的機會就很少了。但我們若能拋棄這個標記,不說資優兒童,而談「資優行為」,

那麼可能有10%-30%-50%,甚至更多的孩子有資優行為。為什麼呢?因為資優行為是可以培養的,每一位小孩或多或少都可能會有資優行為的表現。所以,資優兒童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資優行為卻是不難發現的,只要為人父母的多細心觀察。資優的孩子在智能上的表現是學得快,學得多,記憶強,或是具有創造力。然而這些在能力方面的特質,若沒有資優行為的催化,則很難發揮出來。哪些是資優行為呢?它包括持久的好奇心及長期的努力,並且能夠在沒有外力逼迫、誘導的情況下自發的學習,喜歡學習,也懂得學習的方法。此外尚包括具有廣泛的興趣、喜愛富挑戰性的事物,如做難的題目等。

美國全國資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州大學資優教有計畫負責人任汝理(J.S.Renzulli)博士,對資賦優異的看法有別於其他專家學者。他並不重視智商的突出,認為I.Q.只要在中等就可以了,但卻必須具備兩個特質:
第一、 具有高度創造性,
第二、 高度工作熱忱。
第三、 創造性。

創造性可以靠後天培養。 作為教師,使用不尋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固定的教材,則雖然教材是死的,教學過程卻可以生動、活潑,帶動學習的興趣,引發創造力,他便是一個有創意的教師。創造性是每個人都可能具有的,就看如何去培養或激發。至於什麼是高度工作熱忱呢?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剛滿五歲的小朋友,經過智力鑑定之後,專案核准提早入小學,後來還追到國小資優班。這位小朋友對數學特別喜愛,幼兒時已經在很輕鬆自然的情況下超越學習了。他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媽媽出十道數學題目給他做,否則就睡不著覺,這就是對數學的工作熱忱。有了高度的工作熱忱,就可以把潛力發揮出來,這就是資優行為的表現。所以智商只要在中等,然後加上高度創造性和高度工作熱忱,就可以成為資賦優異者。因此,先天具有的潛能,並不能決定個人日後的成就;一個人的成就主要決定於其潛能發揮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最後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努力,而不是智力。

(二)資優兒的父母是否資優?

面對資優兒,或許多數人會懷疑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教導他們。事實上,對於資優兒的教導,父母所扮演的建設性角色是鼓勵、支持及經驗的引導、環境的設計,倒不一定是知識的灌輸。因此,不見得父母本身是資優才可以教導資優兒童。只要態度誠懇、引導得法,依然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資優兒輔導者,並獲得資優兒的敬愛。若能以欣賞資優行為的觀點來接觸他們,作為資優兒的「人師」,當比只是做個「經師」來的有助益,在中、小學階段,尤其如此。

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布隆姆(B.S.Bloom)曾在1985年完成了一項重要的研究。他調查125位在35歲以前就有絕頂成就的青年人的成長過程,他們分別在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體育、寫作等各方面獲得成就。他發現雖然他們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成就的領域不同,但是他們成長的軌跡卻十分相似。那就是他們皆起源與父母的關心,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其中有一位鋼琴家,在他出世後不過兩個月大時,他的父親就抱著他彈琴,那時他什麼也不懂,只是兩雙小手在鋼琴鍵上胡亂碰動罷了,但這確是他接觸音樂的開始,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進入學校後有良師指導.其中包括知識、態度、習慣及方法的培養,這也就是目前資優教育所強調的,這時的老師不一定是某一行的專家,也不一定是資優,但他卻能培養學生的資優行為,用他的態度、經驗、熱忱來幫助學生。第三個階段才是名師(mentor)階段,此時的老師就不只是良師了,他必定是其一方面的行家、高手,可能是數學家、鋼琴家,此時才是進入知識、技能的專精領域,此階段大約是高中後期或大學階段。由此看來,如果你是資優兒童的父母,應先盡力做個良父、良母,如果你是個教師,當盡力做個良師,發現和培養更多孩子的資優行為。

(三)遺傳乎?環境乎?

人的能力,部份是來自遺傳,部份則來自於後天的培養,至於來自於那方面多呢?則視何種能力而定了,以智力來說,可能60%~70%來自遺傳,30%~40%來自後天環境;就創造力來說,則環境的影響就較大了。然而就表現出來的成就來看,則是以上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尤其後天的努力,它可以決定潛能發揮的程度,對成就具有更深的影響,就如同我們最常聽到的龜兔賽跑的例子。難怪胡適說:「沒有兔子的聰明,就要學烏龜的工夫。」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孟(L.M.Terman)在1921至1923年間,在美國加州以他修訂的斯比智力量表測量了三十幾萬的加州兒童,從中找出1528位天才兒童(智商大多在140以上)做追蹤觀察,每隔一段時間寫出追蹤報告。大致來說,這些兒童長大後,大多有優異的表現,但也有一些默默無聞。他將有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分成兩組進行比較,發現智商在140以上者,其在社會上之成就高低,決定於三個主要因素:情緒穩定、社會適應與上進心(成就動機)。一般來說,女性受到傳統的角色期待與工作機會限制的影響,成就動機較低、較缺乏企圖心。雖然她們的智力、情緒穩定及社會適應都不輸給男性,旦是由於缺乏衝勁,所以事業上的成就大都不如男性。

(四)「全才」與「偏才」

智力測驗所得出的智商,事實上是個很籠統的指標,兩個智商都是130的人,並不意謂他們的能力完全一樣。其實能力是多元的,個人具有多少能力,是各個不同的。有些人具有多方面的推力,我們稱之為「全才」、「通才」;有些人只具有某方面的特殊能力,稱之為「偏才」。我們到底要如何來培養個人的才能呢?一般來說,是從籠統逐漸趨向分化,由試探走向專精。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父母不妨讓他多方嘗試,以發現其才能。但若操之過急,學得太多、太難,就可能效果適得其反,徒增孩子的負擔,反抹煞了孩子的專才和學習的樂趣。所以父母雖然可以多方試探,但卻要有所節制,因為一個人即使有多方面的能力,也沒辦法在每一種能力士都發揮到極致,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就如愛因斯坦,他雖然是個最好的、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卻不能算是個第一流的小提琴家;但如果他將研究物理的時間拿來練習小提琴,很可能成為世界級的小提琴手。所以在取捨之間,必須有所選擇;否則,讓孩子疲於奔命,卻不見最佳成效,誠屬可惜!英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高爾頓(F.Goltan),著有「遺傳的天才」一書,他有位頂頂大名的表弟一提出「進化論」,改變人類歷史觀的達爾文(C.Danvin)。他們二人都是天才,就貢獻來說,達爾文卻略勝一籌。為什麼呢?事實上,高爾頓可能更聰明些,但他興趣很廣,學得很多,他是心理學家、數學家、發明家……,但達爾文卻朝生物學方面專心鑽研,在學有專精的情況下,他的成就自然大於高爾頓。此外,有些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如語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體育等)有特殊的才能,但由於我們社會著重於通才教育,使得具有偏才的某些人難以發揮。這是因為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很差,或是很普通,於是較難獲得繼續進修的機會,實在相當可惜。故國史館館長羅家倫先生,著有影響深遠「新人生觀」一書,相信大家對他相當熟悉。據說當年他考北京大學時,國文100分、數學0分,校方為了是否要錄取他而有爭議,幸而胡適先生堅決主張讓他入學,方才造就了一位對我國文史諸多貢獻的著名學者。所以儘管才有全、偏,我們都應為他們開闢出路,讓他們都得以發揮潛能。

(五)「知識」與「智慧」

對於資優兒的幫助,除了知識、技能的增進外,更應由知識的灌輸提昇到智慧的啟發;知識的增進固然重要,智慧的啟發更有價值。所謂「智慧的啟發」,至少有三個涵義:
(1) 教導孩子通情達理;智慧包括知識與生活體驗,生活體驗即是在社會上能夠通情達理,正如我國古書「菜根譚」理的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2)發展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人的能力是多層面的,心理學家基爾福(J.P.Guilford)認為人的智能在運作上包括:
(1)認知(吸收知識的能力),
(2)記憶(保存知識的能力),(以上二者為基本能力,或稱之為獲得知識的能力),
(3)擴散思考(想像力、創造力),
(4)聚斂思考(邏輯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5)批判思考(分析、綜合、批評與做決定),
(以上三者為應用知識的能力,亦稱為高層次的思考能力)。目前我們的教育似乎偏重於認知、記憶能力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對這資優兒的能力發展來說是個阻礙,對一般學生來講,也未嘗不是一項損失。

(3)熱愛知識,懂得學習:喜愛知識如同喜愛生命,並且知道運用方法來獲得知識,而不是抱著應付的心情來學習;也不是「兩腳書櫥」,而是「知識的熔爐」。所以知識只是一個起點,必須提昇知識到智慧的層面,才能算是發揮潛能。

(六)「成己」與「成人」

造就人才的目的何在呢?當然就是幫助個人自我實現或自我充分發展,使其能力表現於工作中,從而獲得成就與價值,實現其理想,並能以服務社會為最終目的。如所周知,世界的文明大多是由聰明人創造出來的,世界的災難也大多是由聰明人的「傑作」。聰明如一把利刀,可以建設,也可以破壞;一個聰明的人具有愛人的心,才不致於造成社會的不幸。因此,不只要成己,也要成人,這才是資優教育的真正目的。資優教育不只是訓練學生有聰明的腦,使具有資任的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讓利己、利人並進,造自己之福,更造社會千萬人之福。

(七)「揠苗助長」與「壓苗阻長」
    在資優教育培養人才峙,非常強調順其自然,但卻非放任,亦即要「順其自然,略加催化」,何謂自然呢?即不 「揠苗助長」,也不「壓」苗「阻」長,仔細觀察,判斷孩子的能力,並斟酌時間,給于不過多也不太少的學習,需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個別的能力差異、個性亦有所不同,必須針對差異,給予通合其需要和特性的東西,如此才能達到充分發展每個孩子潛能的目標。

二 、父母的角色
    在培養資優兒童的過程中,父母與教師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一)作為示範者
    資優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格的陶冶,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表現出愛、溫暖和關心,不管你的教導方式是嚴格的或是放任的,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成人的愛及尊重。也就是說,要用一種人性化的方式來傳達訊息。正如有些老師很得學生的喜愛,有些老師卻不然,我想差別不在於老師知識的高低,而在於教學的方式是否能讓學生欣然接受。當然,學生喜愛的是具有熱忱的老師,這種熱忱往住具有感染作用,是一種良好的示範。

(二)作為保護者
    資優者經常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可能令一般人無法接受,因而經常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當一個小孩子被冠上「資優生」的帽子時,一些小小過失,往往就會被誇大。譬如:資優生怎麼可以打架呢?資優生怎麼可以驕傲呢?怎麼可以不及格呢……等。事實上,這些行為並不是資優生獨有的,但是大家偏偏要強調「資優生」這三個字。過度的糾正或過高的期待,對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壓力。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在孩子承受不公平的壓力時給予安慰、支持及保護,尤其應避免以資優做藉口責備孩子。

(三)作為訓練者
    即訓練孩子日常生活的常規,不可因為他是資優生而給于特別待遇,尤其是人格的培養及生活的應對上.不可打折扣。但在訓練時要講究技巧,少用強迫、責備,多用引導和啟發。比方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餐桌行為──自動的收拾碗筷,我們不妨應用「預期性的獎賞」策略:才看到他吃完飯,剛挪動了碗筷,就趕快對他說:「寶寶好乖哦!會幫媽媽收拾碗筷到碗槽去!」這時孩子聽了媽媽的稱讚,即使原來沒有這個意思,也不好意思不做了,我們也就在一種良好的氣氛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四)作為教育者
    雖然父母不像學校老師一樣受過完整的教育訓練,但在很多地方父母也可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例如選擇玩具,可挑較有益智性的、啟發性高的。又如你希望孩子看某一本書,不妨將它放在孩子經常看得到、接觸得到的地方,讓他在一種自然的情況下去拿那本書來看(聰明的孩子通常較有好奇心),而儘量避免用推銷的方法。為孩子安排一些參觀活動,如看展覽,參觀科學館、博物館、參加音樂會,也很有意義。

(五)作為規畫者                  
    資優生通常很有學習的熱忱,經常會沈醉於學習的活動中,而不知節制,此時父母就要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幫助孩子做適切的規畫和控制。例如:在孩子看書看得廢寢忘食時,父母就要提醒孩子該休息。同樣的,要講究技巧,不可用強迫的方式,而不妨與孩子做約定:在實行上,可以有短暫的緩衝時間,不要過於刻板,以免造成親子間的衡突。另外環境的規劃也很重要,能有書房當然最好,否則也要讓客廳盡量書房化,書櫃裏的書也儘量選擇益智性的,以適合孩子閱讀為主。此外,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日,最好事先約定可看的節目,不要臨時制止,造成不快。

(六)作為傾聽者

讓孩子多說,父母多聽,除可刺激孩子的思考外,也可由此診斷出孩子的問題所在,並讓孩子產生被接納的感覺。

(七)作為學校伙伴

父母與老師都是兒童助力的來源,

這二種助力若能結合在一起,對孩子的幫助將不只是1+1=2,而是1+1>2;反之,如果學校跟家裏所採取的步驟不一的話,那就1+1<2了。所以學校與家庭一定要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在消極方面,父母千萬不可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而老師也不可在孩子面前批評父母。

(八)作為生涯嚮導

即作為孩子的指南針、方向盤,指引他努力的方向。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現在的學子往往只現實的為分數、為考試而讀書,對未來毫無期盼。甚至為了要在功課上表現突出,獲得別人的稱讚,變得只在乎自己,不關心別人,因而產生現實、自私的態度。資優生如果有這種態度,是非常可惜又可怕的現象。所以在資優教育中,特別強調擴展心胸,容納、欣賞別人;眼光放遠,容忍眼前的挫折,也不洋洋得意於一時的成就。父母更要時時為孩子分析其目前的學習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與未來的關係。若能將目前的學習與他人與未來緊緊相扣,就不致使學習窄化、生活窄化;讓成功與失敗都成為有益的經驗,作為日後發展的基礎。

三 、結語 ── 善用平常心與非常心
    我們如此費心費力的培養人才,究竟目標何在呢?第一是發展潛能:將其潛能充分發揮,成就自己,也貢獻社會。第二是適應環境。一般來說,資優者的行為較不易為社會所接受,我們要幫助他們,協調雙方的衝突,使其適應社會,進而能充分地貢獻自己的才華於社會之中。

我們又該用何種方法來培養資優人才呢?簡單地說,即善用平常心與非常心。資優兒童或是具有資優行為者,一定會有一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

但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所以還是有很多與一般小孩相同之處,因此,對於他與眾下同的地方,我們要用非常的手法,個別化的處理;與眾相同的地方,則盡量不要特殊化,以平常心來處理。一般來說,其較通常的部份為人格發展及社會適應方面,在這兩方面我們儘量用平常心來看待,力求淡化,生活常規照常耍來。比方上課要守規矩,對老師有禮貌,對同學又和睦相處,對父母要孝順……等,這些都不能打折扣;但在潛能發展、學習方式上,倒可以用非常心、非常手法來處理。比如說用不同的課程、教材、教法、進度,乃至不同的評量方法來適應其個別差異。所以,該平常者就平常,該非常者就非常。說穿了,這也是自然,亦即因材施教。如果該非常者平常,該平常者非常,會使得孩子退化,不僅對他沒幫助,反而造成傷害了。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理事長)



Rank: 6Rank: 6


5682
17#
發表於 06-8-4 15:13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謝謝mattsmum的文章分享   

Rank: 3Rank: 3


246
18#
發表於 06-8-4 22:17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Thank you 文章分享, especially 父母角色果part!


361
19#
發表於 06-8-4 22:58 |只看該作者

Re: IQ test 後好震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