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1
- 國民生產力
- 3548
- 附加生產力
- 4579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19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63
- UID
- 168291
   
|
隨着兩岸大專院校免試招收本港學生,內地及台灣升學更見普遍,最近有調查發現考慮赴台升學的學生比例連續兩年下跌,而內地升學則錄得升幅,兩者差距愈見收窄。有教育界友好分析,隨着生源結構轉變,加上報讀本地升學機會增加,令台灣爭取港生報讀的優勢愈見失色。
學友社早前訪問逾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發現考慮赴台升學的港生比例連年下跌,由一六年的三成三、去年的兩成六,跌至今年僅兩成半人考慮,三年累跌八個百分點;反觀考慮內地升學的學生比例,由去年及前年的一成七,增加兩個百分點,至今年的一成九,換言之,考慮赴台灣及內地升學的差距,大幅收窄至約半成。
有教育界友好分析,以往台灣升學備受港生歡迎,但近年卻愈見放緩,原因之一是港生及學校已熟悉內地升學的機制,「無論是校長推薦名額增加,抑或『三二三二』的成績要求等,師生更了解。」反觀台灣,雖個人申請與聯合分發機制不變,但院校相繼單獨招生,有關方面雖應本港教育界要求,為「單招」設立一站式網站,但始終院校「各有各做」,師生要熟悉各校報名日程,如何策略地配對適合學生報讀,均需時磨合。
其次是學生結構變化,友好坦言過去十多年,本港與內地愈見融合,不少高中生有內地生活及成長背景,「即使他們已是永久性居民,符合赴台升學的資格,但他們對內地升學並不抗拒,甚至以內地高考相比,認為免試招生更易入讀心儀大學。」加上今學年推出的每年五千元「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畫」,令有意赴內地升學的學生,學費上少一份考慮。
友好相信,台灣仍把港生視為重點收生對象,面對內地及本地大專院校競爭生源,認為當局可循幾方面改善機制,「雖然聯合分發涉及複雜的加權分數與選校次序,但院校能如本港大學聯招般,公布各科系取錄港生的成績中位數,有助學生及教師參考;聯合分發亦可考慮設立備取生機制,以免學位因正取生棄讀而虛位以待。」
兩岸院校向港生招手,近年可說是各出其謀,務求讓學生了解院校特色,但去年起本港為本地自資學位及銜接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最高三萬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令港生升學選擇更多,兩岸面對本港院校競爭如何應對,值得他們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