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明報文章】政務司長張建宗日前在網誌指出,本屆政府除了以「安老號」、「扶貧號」以及「助弱號」三帆並舉以匡民濟世外,亦主力推波助瀾,張帆「青年號」,即大舉投資教育,建議新增數十億元額外經常開支及7億元額外非經常開支投進青年人的教育,又宣布以學券形式津貼高中生,為在文憑試考獲「3322」成績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升讀學士課程,及建議每年資助5000元給往內地升讀學士的學生,預計共約3.9萬名學生受惠。政府要讓「青年號」揚帆,其主要目的要為青年人創造更多向上流動機會,此舉值得肯定;但當更多高中生能升讀大學,圓其大學夢之時,是否一定能達至在社會向上流動?
國際經驗證大學「拓招」無助青年上流
根據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經驗說明,大學拓展和持學士學位人數上升,不一定推動年輕人向上流動。在增加大學入讀機會之同時,無論大學抑或政府,必須做好對家長及畢業生就業的期望管控,以免出現了「僧多粥少」的狀况。主因繫於大學相關課程未能與勞動市場接軌,出現人才錯配(skill mismatch)。如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經驗,及至近年中國內地、台灣、日本及南韓等地區,都出現當大學不斷擴張而產生大學生失業及就業不足的情况。近期,有報道更指出過去20年,本港20至24歲具專上教育程度或以上的就業人士,月入中位數僅增加了800元,至11,800元,扣除通脹實際不加反減。此外,據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顯示,2016/17年度的大學畢業生起薪點為1萬至1.4萬元,與2015/16年度相比,上升約2%,未能追及同期的通脹,加上不斷上升的房價,讓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抱怨「學歷貶值」,更遑論在社會向上流動!
「八大」與自資大專可互補長短
面對本港未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本港資助及自資大學和大專學府宜檢討其自身發展之優勢,互補資助及自資大學和大專發展的長處。政府除了對自資院校提供學券以增加其生源之外,亦必須引導有關院校與資助的「八大」作出策略性的合作及互補長短。以「八大」的研究實力及辦學條件與經驗,政府應再次鞏固「八大」在區內研究實力,將有助提升本港大學在區內及至全球領導位置。尤在鄰近地區政府不斷向大學投資,在科研及博士生培養上加強力度,政府可進一步促進「八大」在研究上的提升,爭取更佳成績。
與此同時,政府應鼓勵自資院校開設的課程盡量與勞動市場接軌,以培養專業及適切技能人士,滿足市場需求。這樣,「八大」與自資大專及大學間可互補長短,形成「八大」以研究為主的體制,而私立大專院校則以培養專業人才以裨益勞動市場之需。此舉可令大學及大專界多帆並舉、多元發展,推動年輕人升學及就業。不要造成「八大」及自資院校開辦的課程重複設置,浪費人力資源,又無助鞏固本港大學在教育樞紐的領導位置。此外,本港院校應與大中華地區加強合作,創造以華人文化大學群共同在全球大學競爭中爭取合作共贏的局面。
作者是嶺南大學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
[莫家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