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左起:林德明、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黃玉癸、教院校長張仁良、心理衛生會總幹事何惠娟和該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見證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教育學院與香港心理衛生會合作,為教育學士學位課程引入「精神健康急救」等心理學訓練,將是東南亞首個將心理健康訓練融入教師培訓的例子。促成這個心理急救員課程的教授林德明說,明年將率先安排三年級學生修讀以配合畢業年實習,未來更會擴展至各年級。 兩年前從海外歸來的林教授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在十多年前已於澳洲開始發展,香港亦漸普遍,不少醫護人員都有接受相關訓練,香港大學醫學院更設三至四日的短期課程,邀請曾受訓於心理衛生會的人員執教。他認為,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同樣適合於教育學院,「我們希望教育係的學生能有各方面的裝備,包括在接觸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時,能有最基本的訓練,具備足夠的知識和基本的技巧面對他們。」 冀訓練心理急救員 「我們希望訓練一個急救員,當遇到有需要的同學時,能作出即時的反應,給予最適當的、臨時的幫助,和懂得將學生轉介至適當的輔導員再作處理,並非打算培訓一名醫生。」他說,心理學課程有益於準老師自己成長,包括自我認識,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則能使他們及時處理學生的問題。 林德明的意念得到校長張仁良大力支持,校方在本年七月與香港心理衛生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行切合教學需要的心理健康訓練課程。讓教育學係學生修讀精神健康急救訓練課程。「這應是東南亞首個(將心理健康訓練融入教師培訓的例子),施行形式與澳洲不同──這將會是一個教育學係的必修課程,是一個更加完整的心理健康訓練課程。」 林德明說,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是讓學生了解心理問題及其表徵,令他們及早察覺學生、或是自己的情緒反應,「例如一個人有抑鬱,可能會突然變得很靜,若他人對其表徵的了解不深,就會容易忽略患者的問題,然後能作出即時的行動,尋求幫助,甚至轉介至專業的輔導。」新科目是採用香港心理衛生會的12小時基礎課程,是現時香港心理衛生會所提供的課程中的入門課程,林教授說不排除將來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導師訓練課程,但現階段隻希望準老師有對心理急救有最基本的認知。 必修科目 佔三學分 該心理健康訓練課程最快將於2015/2016年度推出,成為教育學係課程中的必修科目,佔三個學分,若教院學生未能完成課程,則不能畢業。第一批受惠的將會是該年度的三年級學生,「學院的教育係學生會於四年級到不同學校實習,若學生於三年級時學會了精神健康急救,在實習期時便可運用所學的知識,故我們希望盡量讓學生在實習前完成這課程。」 林教授坦言,未來或會考慮將心理健康訓練課程開放予不同年級的教育係學生,但現階段要視乎香港心理衛生會能否接收大量的學生,因為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是基於澳洲心理衛生總會的課程,隻能由心理衛生會開辦。 他補充,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是心理衛生會的一個國際性課程,故所有精神健康急救課程都要先得到該會的許可下才可推行。因此,學校將與澳洲心理衛生總會協調,共同擬出一個專為幼兒教師而設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因為幼童的心理狀況與表徵與少年、成年人都不同,故計劃為該校幼兒教育係的學生設計一個設合幼童、設合本地情況的課程。林教授形容,與心理衛生會合辦心理健康訓練課程隻是首步曲,教院正準備與心理衛生會共同發展及改良該會的「關懷青少年版──導師訓練課程」,未來亦將展開多個合作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