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 小時
- 最後登錄
- 08-7-15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5-7-17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633
- 主題
- 30
- 精華
- 0
- 積分
- 633
- UID
- 51376

|
轉載自大公報
母語教學要面面俱到/黃康顯
2005-4-20
從戰後開始,學習英文變成一種風氣,居首要地位,學習中文雖然是天經地義,但已屈居次席。上世紀五十年代流行晚間上課、工餘學習英專。憑這些英專,南下的青年,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跟洋人來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私立英文中學成行成市,成了一門暴利生意,一九七一年是一個高峰期,這類中學佔了總數的七成,南下青年的下一代,可以正式學習英文。從七二年開始,政府推行九年免費教育,這類私校,從此式微,到了一九八六年,只佔總數的百分之二點六。
教育普及難兼顧水平
不過這類英文中學,無論是私立、資助、抑或官立,都推動了英語教學。但很奇怪,香港的英語水平,不但沒有推高,反而逐漸下降,且下降速度太急,使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認為應當改用母語教學,來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整體水平。英文中學越多,英文水平就越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教育越普及,整體及平均的水平就越難兼顧的緣故。一九六一年英文中學的學生,只有42,494人,很明顯是適齡學童的一部分。這類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這類英文中學,只供有能力或成績達標的學童就讀,家庭富裕的可充分培養兒女讀書,家庭不富裕的只可供成績最好的一名兒女入讀中學。反而在普及教育下,無論貧富、不論優劣,每個適齡學童都可入讀英文中學,一九八六年英文中學的學生人數達358,228人,是六一年的八倍半,而同期人口只增加七成多。到了今天,雖然人口增加了兩成多,但由於出生率下降,中學生人數仍然未增加,很明顯地,普及教育的結果,會使整體及平均的英語水平下降。但由於不重視中文,學生的中文水平亦不會相對地提升,這就造成了兩邊不到岸的悲劇。
若再深入探討一下,不難發現有若干因素,是導致英語水準的下降,甚至連中文水平亦不能提升:這就包括學習的環境、學習配套與學習功效。在早期,在英文中學就讀的學生是屬於中上階層,一般家人都懂英語,家裡有英文報章或書籍。今日英文中學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草根階層,屬於工人階級,上一代不懂英語,這類學生便根本無法接觸到講英語的人,他們只生活在一個全無英語的環境。就算同學輩亦復如是,這樣英語變成另一個陌生世界,對他們來說,既不存在認受性,亦缺乏親切感。
語文分流竟變分級分等
至於學習配套,亦不見得充分,教統局似乎未有重視課堂以外的學習機會。師資方面,雖然社會已不斷提供,但所提供的,不一定是優質教師,觀乎最近有太多英語教師不能達到測試的水平,便可見一斑,加上在上個世紀末,香港出現了移民潮與人才外流,在外國學成的未必歸來,而本港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只急速下降,因而在中學的層面影響到教學的水平。至於學習功效,亦未見得會提高,今天,英文中學畢業生到處皆是,已不再吃香叫好,更何況這些畢業生,英語方面已很難符合一般僱主的要求。
由於英文中學變成教育體系中的主導,中文自然不受重視,學習配套的提供亦不能追上英文課程,學習功效更跟不上,因此學生的中文水平便相應地下降,觀乎年前教統局嘗試將全港中學分流時,每所中學都爭相維持英文中學的地位,其中竟然沒有一所主動要求轉為中文中學,便是最佳的證明。原因很簡單,英文中學是質素的標籤,而就讀英文中學又是身份的象徵。語文分流的結果,竟然是分級、分等。
殖民統治的結果,是統治者的語言變成至尊、被統治者的語言受壓。長此下去,便變成重英輕中,英語被捧以後,中文的地位便自然下降。形成這種社會風氣,自然由於這類政治因素,這種歷史背景,更由於英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法定語言,學習英語,便多了經濟效益。在過去的香港,一位精通英語的人,無論工作機會或所得薪酬都肯定比一名只懂中文的人優勝得多。
但為何自從一九七四年,中文被列為法定語文之一,有法定地位以後,中文地位仍未提升,中文水平仍未提高?原因很簡單,亦是政治因素,殖民統治仍然存在,經濟效益仍未提高,因而社會風氣不能改變,亦不能擺脫歷史背景。
回歸以後,情勢有變,但風氣未變,原因是後者只會慢慢形成,而不是即時反應的。究竟目前的情勢怎樣?是中國地位的提升、經濟的強大,因而影響到中文的地位,在外國,特別在東南亞地區,學習中文的人逐漸增加,不過中文要成為商業語言,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不過在不久將來,中文很可能變成全球最大語言系?,因此政治因素已改變,而歷史背景也有所轉變。當然,香港人不能要求社會風氣突變。
殖民政治風氣猶在
不過特區政府也應當求變,公事上多使用中文,甚至到了最後,中文先行,使英文變成輔助語言,中文地位自然提升;還有,聘請公務員時將精通中文列為必備條件,由政府帶動,其他私營機構自然跟隨,到時中文便有了經濟效益。香港是一個經濟主導、金錢掛帥的社會,因此社會風氣的轉變,自是順理成章之事。而教統局更應當為目前的中學提供更多更好、為中文而設的學習配套,因為推行母語教學並非一紙命令,而是需要同時硬件軟件的雙重配合。
最佳的配合,莫若在推行母語教學的中學,改善英語教學水平,使改制後的中學,英語水平反而提高,使家長放心,學生亦開心。英語始終是國際語言、商業用語,學生改用母語學習以後,仍不忘英語,是今後香港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若果這個目標達到,學校、學生,以至家長自然不再反對母語教學,教統局應當找出一小部分中學作為試點,證明母語教學是成功的,其他中學自然自動跟隨,這才是施政的軟功,而不是今日執行的硬功,招來各中學的反抗。
不要忘記,香港社會仍存在著羊群效應,只要在改制時改變學習的風氣,改善學習的配套,改良學習的效益,潮流一轉,羊群自然會轉身。目前硬性的分流,只會加深教育分等、教學分級的效果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