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發新帖
查看: 863|回覆: 3
go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2335
1#
發表於 06-9-27 08:10 |只看該作者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明報專訊】過去8年,政府刻意在中學引入各種指標,評核學校與學生水平,加劇學校之間的競爭。為了保持吸引力及高質素,有名校轉為直資,例如聖保羅男女中學﹔有拒轉直資的資助名校則投入大量資源,「拔尖保底」﹔至於部分中文中學,則力爭「轉車」為英文中學,維持語文水平。

Rank: 5Rank: 5


2335
2#
發表於 06-9-27 08:11 |只看該作者

Re: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下一步,亞洲
聖保羅男女 直資先鋒

【明報專訊】聖保羅男女中學校長陳黃麗娟

最認同政策﹕直資和一條龍辦學模式

最不認同政策﹕教改政策部分推行太快、太盡,影響學校與教統局的關係

傳統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2002年轉行「直資」,這是教改的新產物,學校的道路從此不同。

人財兼備 放眼東南亞

每年學費4.8萬元,但每年仍收到逾千份報名表。學校還有校董會支持。人力、財力兼備,但別以為校長陳黃麗娟的工作易做——當學校的視野不再局限香港,而要看盡東南亞,校長必須領導學校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取錄外地生是其中一個目標。

香港家長都想子女入讀聖保羅,但聖保羅學生卻另有「心頭好」﹔聖保羅男女中學每年約有120名中六學生,當中四分之一選擇「拔尖」入讀本港大學,或赴笈海外。學校為方便學生到海外升學,甚至幫他們將校內成績「兌換」成英國會考等級,供海外學府參考。

對於海外學府的競爭,校長陳黃麗娟說﹕「聖保羅的挑戰不止來自聖保羅,而是整個香港教育……聖保羅不怕競爭,全球化有激勵作用,學生多了選擇,但我們希望聖保羅培訓本地學生成功銜接海外學府之餘,都可以吸引海外學生來聖保羅。」

帶領聖保羅轉直資的潘鎮球校長於2003年退休,接任的陳黃麗娟,下一步是帶領聖保羅進軍亞洲。學校現時有9間「姊妹學校」,分佈內地、澳洲、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學生定期交流﹔今年暑假,校長陳黃麗娟亦到英國、德國和澳洲交流。聖保羅師生的版圖,明顯不止香港,「比較海外的學校,聖保羅絕對有條件,為什麼不可以取錄海外學生﹖」

貫徹教改精神 行直資一條龍

曾擔任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的陳黃麗娟認為,直資及一條龍理念,是教改重要精神,聖保羅將它們一併實踐﹕「聖保羅背負了社會好大期望,不少壓力,要靠校長、教師和學生去承擔。」

陳黃麗娟去年改革以往「動彈不得」的教師薪酬機制,教師須通過評核才可過關,否則不獲加薪。她認為,機制亦加速教師投入教改,「新措施向教師發出強烈信息﹕教師要跟

Rank: 5Rank: 5


2335
3#
發表於 06-9-27 08:11 |只看該作者

Re: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不排除「平民直資」
香港華仁堅持「服務貧苦」

【明報專訊】香港華仁書院校長譚兆炳

最認同政策﹕新高中學制,將高考及會考合二為一

最不認同政策﹕升中派位組別五改三

教育改革經過八載,傳統資助名校紛紛轉為直資,爭取更大自由度、收生自主、一條龍等。老牌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在天主教耶穌會「服務貧苦大眾」的宗旨下,憂慮學校貴族化而未有轉直資,唯有每年大筆撥款增聘人手支援學生學習,維持水平,造成學校沉重的經濟負擔,新一年(06至07學年)預算赤字高達180萬元。校長譚兆炳說﹕「時移世易、制度轉變,港華已不可能排除轉直資的可能。」

增人手支援 料赤字180萬

教育改革下,學生不止是讀書,亦需發展美術、音樂、體育等才藝。譚兆炳覺得,教改帶來新氣象,學生不再只顧讀書,但教改另一方面令學校收生差異極大,除學術成績、語文水平相去甚遠,學校需按成績分班。他坦言,神父管理華仁以來,學生輔導一直「毋須太多」,現在卻不可或缺。他說﹕「教改之下變化極大,8年前從未想像過今天的情

Rank: 5Rank: 5


2335
4#
發表於 06-9-27 08:22 |只看該作者

Re: 直資不直資﹖英中或中中﹖


「錯估形勢」 中中路難行
  
【明報專訊】沙田保良局胡忠中學校長陳玉楷

最認同政策﹕

新高中學制,更多學生受惠於中學教育

最不認同政策﹕

「一刀切」將全港中學劃分為中中、英中


暑假的校園應該平靜,但沙田保良局胡忠中學卻剛打完一場熱辣辣的仗。這間中文中學,今年推行「英語教育行動研究」,將中一數學、電腦等 5科,轉用英文教科書。校長陳玉楷口中的「研究」,對教統局而言是「語言混雜」,結果學校的研究夭折。

陳玉楷指,研究初步證實學生英文成績大改進,其他科目亦「贏多輸少」,對於研究中斷,他坦言﹕「覺得對學生不公平,他們接觸英文的機會被剝奪了。」

1998年,當時教育署制定最新中學語文政策,此後中學在中中、英中兩路之間,只可二選其一。今日痛心疾首批評「母語教學」政策的陳玉楷,原來是「母語教學」支持者。他說, 1998年教師全體投票,自動「棄英取中」,申請將胡忠轉為中文中學,連當時教統局長王永平和其繼任人羅范椒芬,亦到校觀課打氣。

轉車後收生水平下降

這條「中中路」,最後導致學校收生水平下降,收生派位組別由 1.9級下跌至 2.1級( 1級最好, 5級最差)﹔連帶影響會考成績。今日回望,陳玉楷堅持「母語教學」理念正確,但同意自己錯估形勢,料不到學生學習英語動機非常薄弱,也估不到社會對中中的標籤效應這麼強烈。

「母語教學」政策推行至今 8年,教統局決定調整政策,增加中中撥款,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教統局今日建議學校推行的英語活動,陳玉楷自言已經做足 8年,活動林林總總。

不增加英文課 其他配套「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