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海外留學 DSE兩基層生 躋身英美學府 獲專人教路 奪全額240萬獎學 ...
發新帖
查看: 5404|回覆: 0
go

DSE兩基層生 躋身英美學府 獲專人教路 奪全額240萬獎學金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088
1#
發表於 14-8-6 14: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8-6 19:29 編輯

不知從何時開始,入讀全球著名大學,儼然富家庭、讀名校的學生才能躋身,普通家庭的子女想也不敢想,是因學生能力不及嗎?


Emily(左)和Rosemarie獲英美著名大學取錄,證明家境普通的學生,一樣有能力入讀頂級大學,可惜Emily可能因財政問題放棄難能可貴的留學機會。


不是。只因家境和人際網路限制,不知方法。兩位應屆中學文憑試學生得到專人教導,一個獲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取錄,並頒發全額獎學金240萬元;另一個亦符合倫敦大學學院和約克大學心理學系的收生要求。


在社會流動減弱的香港,普通家庭、能受磨練的學生更需要這些機會。推動這計畫的人士希望多些有心人把機會散播出去。


喜獲肯定 “倘棄赴海外不可惜”


楊芷樺(Emily)就讀的小學不是什麼名校,成績也算可以,中學的成績也算中上。


但她在文憑試(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DSE)放榜前已獲英國4間排名首10位的大學的心理學系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


爸媽是榜樣 為興趣終身學習


她是個謙虛的學生吧——她在中學文憑試成績取得31分,已符合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倫敦大學學院)和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收生要求。


Emily在沙田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畢業,在浸信會呂明才中學讀書,兩校都是沙田區受歡迎的學校。她的爸爸是會計文員,媽媽是家庭主婦,一家居於居屋,是典型香港小家庭。“以前想都沒想過出國讀書,因為自己圈子內無人試過,更從來沒有談論,就算聽見有關資訊,都只覺得與我完全無關。1年前,真是完全沒想過有外國大學conditional offer。”


父母雖只有中學學歷,但樹立好學榜樣,愛閱讀不同類型刊物,又為興趣而進修:爸爸報讀球類課程,媽媽研究麵粉花、畫畫,進修財務,Emily受他們影響,對很多東西感興趣,喜歡嘗試。“我父母都很相信求學不只是求分數,盡力而為就可以,不強迫學課外活動。我中六才開始補習。”


她受英文老師鼓勵報名參加ACO(ARCH Community Outreach),起初看完英國升學資料後其實有些驚怕,因為對英國很陌生,沒自信有能力,直至聽講座才下決心嘗試。

擬讀心理學 盼臨床輔導普及


她大學報讀心理學,是因為小五、小六看過BBC的紀錄片《千禧BB檔案》(Child of Our Time),看到不同種族文化地位對孩子產生不同影響,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她參加ACO後,與臨床心理學家的mentor(導師)聊天,始知道心理學重理論知識。她參觀醫院的精神科,看見精神病人多接受藥物治療,較少臨床輔導,僅有錢人才有能力付錢接受臨床輔導。那一刻她就決定要讀心理學,希望心理治療服務在港變得普及,社會對心理疾病不要太避忌。

獲得全球著名大學取錄,不知羨煞多少人,但Emily預計多數留在香港讀書,因為3年留學費用要100萬元,難以負擔。UCL Alumni Scholarship的面試結果預計8月初公佈,Emily坦言只是嘗試,因為大中華區的名額只有1個,金額亦只涵蓋一半學費,不包生活費和機票。“就算因為財政問題不能到外國讀書,我也不會覺得可惜。我很感激,因收到conditional offer已是對我的肯定。媽媽安慰我說,就算本科不能去外國讀,還可以出國讀碩士,因為年期比較短。”她愈平靜,愈叫人覺可惜。


家道中落 “有經歷才體會快樂”

“3月15日,我一定會記著這個日子。”這天何晰璿(Rosemarie)收到芝加哥大學的取錄和獎學金通知。
她說時流露了只屬少女的天真笑容。兩年多前,她根本沒有去外國讀書的念頭。

英文科老師鼓勵她嘗試,又說對她有信心,於是開始計畫。一方面她報名參加ACO(ARCH Community Outreach),另一方面去圖書館借書,瞭解美國收生制度及要求,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評估測試),跟著用Excel列出要做的事項及完成時間,“中四到中六我是這樣生活的。就算最後沒有成功,起碼盡力過。”她參加ACO後表明想報考外國大學,ACO就給予美國升學資料及建議,又安排她去銀行及電臺實習,教寫personal statement(自我介紹)。

爸欠賭債消失 愈搬愈小

Rosemarie的英語一聽就知不是本地學校的出品,她也說很多人不信她住公屋——她本來一家住海怡半島,小學讀純英文教學的玫瑰崗。因爸爸是賭徒,欠下賭債,在她12歲時消失,媽媽帶著她和妹妹搬屋,先遷去沙田私樓,跟著是上水,最後住沙田公屋,房子愈搬愈小。她轉至沙田資助小學讀四年級;由於經常說英文,別人以為她“扮大牌”,實情是她不太懂講廣東話,成績也差了,直至讀浸信會呂明才中學,成績才回升。


在玫瑰崗習慣舉手答問題,她在本地學校繼續這作風,加上說英文多過廣東話,她坦言小學到中學都有同學抵制,反而更加積極。有些老師鼓勵同學發言,根據學生的發言再問問題,給同學思考,她因老師的引導而喜歡社會科學,更願意去讀,如英語、歷史、通識;但有些老師在學生答完後說對,就停。

她的父母讀至中學,職業很普通,做過會計、電腦安全顧問、銀行櫃檯員,但兩人在家不看電視,閒時只看書,故Rosemarie和妹妹潛移默化,家裡的書櫃亦是孩子觸手可及。父母不很重視成績,影響Rosemarie至深的母親會強調要學習而不是讀書;當她覺得Rosemarie盡力讀中史仍只有50多分,她覺得OK;當女兒敷衍應付歷史科而得到80多分,會說她其實可以有90多分。

家人聊天 互相交換知識

“她與我和妹妹討論時事,或者聊學校發生的事情,問我們如果從另一個人的角度會怎麼看,鍛煉我們從另一方面思考問題。我們聊天時互相交換知識,很好的一點是大人告訴小孩,大人不是什麼東西都知道,所以我更要學習如何找資料如何學習。”媽媽向女兒坦白講爸爸的事,難得的是不斷提醒女兒,她們有今天,爸爸有功勞,例如小時候向她們講故事,“有他的優點缺點”。一家仍要為其父承擔債務,Rosemarie有做補習兼職,她估計大學畢業時才差不多還清債務,但從沒因家庭突變而埋怨,反而學會感恩(grateful);她在對答中展現的成熟,令人驚訝,絕不是尋常的18歲女孩。


“爸爸的離開造就了現在的我,如果不是他離開了,我想我到現在還是一個被寵壞的小女生,我的成績不會太差,不會到太差的大學,可能也會小有成就,但不會是現在的我。”她坦言以前被家人叫刁蠻公主,把很多事情看作理所當然,現在學會享受擁有的東西。“我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心了,如果沒有經歷過這些,我不會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不僅基層 中產都難上流”


ACO是由私人升學輔導機構ARCH Education前年開展的計畫,得資深社福界人士賴錦璋支持,轉介新界學校尋找適合學生。

高盛養和實習 開拓眼界


賴錦璋是聖雅各福群會行政顧問,退休前為該會總幹事,獲頒銅紫荊星章,現為聖公會兩間中學校董。他強調,資源不只是錢,還泛指人際網路和所接觸的社會層面,ACO(ARCH Community Outreach)想為偏遠地區學生提供機會。“資源不足的小朋友一樣聰明,只是沒機會。讀書可能很好,只因家境失去人際網路,考大學時吃虧。”

ARCH兩位創辦人在英美著名中學和大學讀書,曾在跨國銀行工作,曾協助學生去高盛、巴克萊、東亞銀行及養和醫院等機構實習,每人獲安排mentor(導師),實習令學生大開眼界。


Emily的實習是在萬寧藥房做藥劑師助理,想不到藥劑師要“入單、埋數”,方知課堂學的會計知識很有用,之後看書更理解會計原理,興趣大了。參觀企業時體會professionalism(專業),例如守時、如何握手及辦公室文化等。Rosemarie坦言以前對商業世界有偏見,但在“工作影子計畫”看到他們煩惱、深思熟慮的樣子,發現不止金錢那麼簡單,還有關係建立、解難等。“有一個讀哲學的人在高盛工作,我問他會否覺得有點奇怪,他說不會,在工作中學習更多東西,在任何機構都是在學習中成長。”

助建人脈 接觸精英階層


ACO設工作坊講授升讀大學事宜;ACO安排在英國讀書的人與Emily skype,分享personal statement(自我介紹)經驗。坊間雖有類似計畫,但以記者所知,ACO的協助最透澈,因創辦人的背景及人脈好,令學生接觸精英階層,但不是間間學校有興趣,變相令學生失去機會。若學生有意去外國升學,老師要寫推薦信,但很多老師不熟悉外國大學要求,行文、格式可能要多番修改,工作量增,這或是阻力。參加的學校先作甄選,獲薦學生再由ACO遴選,每年ACO收約20人。

ARCH是商業機構,收費不菲,例如教思考的課程每小時收費430元,課程收費逾萬元,明顯瞄準有財力、能提高或鞏固孩子起跑線的家庭。不喜歡起跑線之說的賴錦璋坦承ARCH和ACO之間有矛盾,但因可從商業活動撥資源助聰明但乏資源的學生,變得平衡,“出於社工的心支持,幫到好過沒有幫。”有40年社工經驗的賴,歎社會流動愈來愈難,不要說基層家庭,連中產都很難爬上去。賴錦璋稱,ACO是小機構,在改善社會流動方面出的力很小,故他希望其經驗感染更多人做同樣的事,發揚光大。

   7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