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31 小時
- 最後登錄
- 21-8-14
- 國民生產力
- 1
- 附加生產力
- 3295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1-5-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445
- 主題
- 43
- 精華
- 0
- 積分
- 3741
- UID
- 744226
 
|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914/3164832.html

圖:啟德學校村的兩間小學分別是將遷校到來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以及「路德會聖十架學校」,選址由同一幅地皮分割兩半而成 模擬圖片
隨?新屋?入夥,啟德新發展區學校村的兩間小學新校舍快將落成。兩校位置相連,建築署採用創新設計,兩校舍看來仿如「兩兄弟」但各有性格,共通處是打破傳統學校格局,樓高由千禧校舍的八層高,壓低至只有三、四層,一校球場「升高」一層,置於教員室樓上,球場與樓上課室的距離拉近,另一校的課室走廊擴闊,大量引入綠化平台,成為潛在的課室延伸空間。兩校佈局設計強調拉近學生與師生間的距離,鼓勵互動溝通。 大公報記者 樑少儀 何進昇
啟德學校村毗鄰啟晴?與德朗?,兩間小學分別是將遷校到來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啟德1A-4地盤),以及「路德會聖十架學校」(啟德1A-3地盤),選址由同一幅地皮分割兩半而成,建築署刻意安排兩支建築師團隊設計校舍,正是想兩校舍各有特色。
「何壽南」採用「城中城」設計
兩間小學都是30個課室的標準,音樂室、禮堂、教職員室等設施與傳統校舍一樣,但兩位建築師像砌積木般,將傳統千禧校舍L形設計的組件拆開,配合地盤環境重組佈局。
「保良局何壽南小學」校舍採用「城中城」的設計意念。負責該校的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溫灼均稱,校舍設計突顯學生與互動空間以及操場的關係,培養探索精神,所以校舍只有三層高,兩個露天籃球場破格地「升高」設於一樓,位於校內建築羣中間,營造中心焦點,拉近師生距離。籃球場下是有蓋操場,設有「街道」貫通學校,模擬社區形態,從球場旁的樓梯走上二樓,便是圖書館外的露天綠化平台,學生可在綠化平台閲讀或閒聊,促進師生與自然環境交流。整個校園設計並希望將自然景觀帶入課室,故有些課室罕有地採用落地玻璃設計,除採光省電外,亦將窗外綠化景觀帶入課室。
「聖十架」增空間讓師生交流
「路德會聖十架學校」的設計,就較?重課室與課室之間的互動。負責該校的建築署建築師羅善恆稱,傳統學校樓層較高,課室外的走廊較狹窄,師生間交流較少,他的設計是校舍降至四層高,每層有兩排班房,同時容納兩個班級,有別於傳統校舍每層一班級,校舍中間設置平台,提供空間供師生交流,縮短人與人的距離。各樓層均設綠化空間,學生可種植或寫生,並可配合教學內容,將教學伸延課室外。禮堂連接學生活動室,舉辦大型活動如家長日時,可隨意打通學生活動室,容納更多學生和家長,更靈活運用空間。
兩校東面是車流繁忙的觀塘繞道,噪音嚴重,西面與南面是已入夥的啟晴?與德朗?,有太陽西斜及與屋?對望的私隱問題,故兩校均將這兩邊校舍後移,東西面減少窗戶。何壽南小學設計加入中國傳統濾光技術,以竹枝阻隔陽光,令光線更柔和和有層次,避免日照西斜直曬課室,同時減少噪音經窗戶傳入課室影響教學質素。
傳統的學校村,位置相連的學校往往以共用球場分隔,但啟德這兩所小學,則是共用園圃,兩校學生可一起種植,促進兩校學生交流。兩校舍的正門共用等候空間,建築後移以騰出空間,方便家長接送學生時避免站出馬路。
羅善恆稱,校舍樓高雖然降低,但建築面積不變,只是泊車位數目減少,以符合綠色建築議會綠建環評要求。兩支建築師團隊在設計過程也有溝通,例如為配合溫灼均設計校內有「街道」的意念,他在這邊校舍的同一位置騰出空間,讓兩校的「街道」視野打通。
設計初期已與校方聯繫
今次新校舍的辦學機構早已決定,因此溫灼均於設計早期已開始與校方緊密聯繫,校方尤其喜歡禮堂可以因應活動需要,隨時打開連接活動室的設計。
事實上,保良局何壽南小學五年來密切注視新校舍建築進度,學校網頁特設啟德新校舍專頁,詳述校舍建築設計特色,今年更每月上載地盤建築現況。該校校長甘艷梅稱,尤其滿意共用園圃設計,既可分隔兩校又不會「了無生氣」,園圃有細閘,不擔心保安問題。但她指兩校正門共用等候空間,兩校家長同時聚集接送學生,擔心分隔性不強,又形容出入口好像「廣場」,曾向建築署建議出入口可設立矮小植物作分界,但不被採用,她説會尊重建築師設計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