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20
- 國民生產力
- 3567
- 附加生產力
- 4581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1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98
- UID
- 168291
   
|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滿分狀元姜凱盈(左) 及其母(右)均認為,就讀IB課程可促進多維思考,但不一定往海外升學,圖中為中學部校長Richard Parker。
【明報專訊】港生就讀國際文憑課程(IB),通常只為海外升學鋪路。不過,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今年首屆IB預科58名畢業生,卻有近四成人選擇報讀本地大學。當中考獲滿分的IB狀元認為,課程可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及全面思考,其認受性也帶來更多出路選擇,相信可銜接本地大學課程。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由小學至高中,實行「一條龍」國際文憑課程(IB)。該校首屆50多名預科畢業生今年出爐,均獲優異成績,當中22人報讀本地大學,佔當中約四成,其餘往英美加等地升學。
自小在該校就讀的畢業生姜凱盈在IB的預科試中,取得45分的滿分成績,是全世界96名獲此分數學生之一。雖然成績優異,但凱盈直言希望留港讀醫,將來回饋社會,「我相信本港大學水平。而且只有在本地升學,才可在討論與實習中,了解本地醫療需要並直接在港執業」。
傳統校單向不適應
她表示當初曾認為,既然要留港,便應在傳統學校升學,在中一、二時轉回了傳統名校讀書。「但我不太適應,課堂單向灌輸知識,主動舉手會很怪異,老師也無時間解答我的問題,讀書為應付考試,漸減低學習的主動性」。遂決定返回母校升學。
姜母說,讀IB課程不僅讓學生有全面思考,也有更多出路選擇,但不一定往海外。「而且學校也覑重中文及普通話能力,能與本地院校接軌」。
本地海外大學齊取錄
凱盈現時已獲兩所本地大學醫學院取錄,也獲海外大學招手。她笑言,能取得此成績,不是靠「死讀書」,平日在課堂會與同學或老師多討論,課餘參與學生會、樂團、社會服務等活動,並趁暑假到醫院實習,放鬆身心外也學懂待人處事,實際了解社會需要。
學校中學部校長Richard Parker認為,家長為子女選校時,要衡量其適應力。他指出,學校「一條龍」實行國際文憑課程,就可避免學生無法適應。縱然是插班,也要通過面試、中英文筆試,若入讀第1至5級更要試上一堂探究課,讓教師觀察其主動發問及思考能力。
他續稱,學校現時每班收28人,校內配套及教師經驗均切合課程需要,培養學生對不同範疇興趣,助他們更早建立未來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