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131 小時
- 最後登錄
- 17-7-3
- 國民生產力
- 21
- 附加生產力
- 109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6-2-20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12
- 主題
- 8
- 精華
- 0
- 積分
- 242
- UID
- 73821
 
|
引用自:http://asld.marlito.com/viewthread.php?tid=167&pid=335&page=1&extra=page%3D1#pid335
我的兒子 是一個患有過度活躍症及學習障礙的孩子。打從上小學開始,我們的惡夢便開始了。兒子當時進了一間傳統的主流學校。那是一間「大校」,有很多老師和學生。 那裡雖然有推行融合教育,老師也是有愛心的,但對兒子的幫助不大,因為課程實在太緊逼了。每天放學回家,我和兒子就像打仗一樣,要應付大量的功課和每星期的中、英文默書。我們每一晚的結局都是以「打、鬧、哭」收場。哭的不只是兒子,當他睡著了後,我哭得比他更厲害。我每打他一下,我的心就如刀割一般,一下 一下狠狠地割在自己的心上。我問自己,我最疼愛的就是這兒子,但為何打得他最厲害的卻是自己?我是不是不懂得做人母親?是不是不懂教孩子?為何我倆母子的關係會被扭曲成這樣?我嘗試不停地進修,學習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兒子,希望可以幫到他。但我漸漸發覺兒子的學習問題並不是單靠我可以在家教導便能解決。 他漸漸長大,身邊的同學是否可以包容他,視他如一般同學一樣?從同學的口中讓我知道有些同學嘲笑他。而我每天接他放學時都看到他很累、很倦的樣子,好像打完一場仗似的。我的心很痛!
在兒子二年級的暑假,我在網上討論區中看到有人推介新會商會學校,說那裡的學生個個都讀得很開心。這不正正就是我所想、所求的學校嗎?讓兒子能夠開開心心地讀書是我最大的心願!我開始打聽有關這所學校的消息。可是,我所接收到的回應 大都是較負面的:這間學校很「差」,沒有人去讀的;這間學校曾經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很危險的.......。然而,我仍是 決定要親身去看看這間學校,究竟是不是別人所說的那麼「差」。我心想,若真的是那麼「差」,為何仍會有人推介它,說學生讀得很開心呢?開放日那天,我到了新會商會學校參觀。第一個印象是學校的校舍很細、很舊。從硬件的角度看,的確很「差」,尤其是與那些千禧校舍相比就更相形見拙了。講解會完畢後,我跟校長傾談兒子的情況。他表示歡迎 兒子來就讀,但建議我再細看清楚學校是否適合兒子。他更主動提議讓我們先觀課,然後再安排兒子來試堂,看看孩子能否適應新環境及會不會抗拒。從功利的角度看,校長歡迎兒子入讀我並不稀奇。但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校長那麼強調從小朋友的角度去考慮,以孩子為中心。他叫我們不用心急,慢慢觀察,考慮清楚才決定。 以這間學校的狀況看,校長應該巴不得快些收多一點學生才是。
今年一月,我和外子讓兒子在新會商會學校試堂。起初我們的心情都是戰戰兢兢的,怕兒子要面對新環境、新同學和新老師會不適應。奇妙地,兒子過了幾天已經很適應學校的生活,已經開始與新的同學熟絡,已經很喜歡返 這間學校。我發覺那裡的同學好像很習慣跟不同類型的同學相處,沒有覺得那些有特別需要的同學與他們有很大的分別。他們很主動與我的兒子玩、幫助他。我很慚愧,這種共融的境界就算是我們大人的社會也未能做到!只是短短的兩個星期,我便發現兒子有兩大改變:
- 他放學回家後沒有以前那種累、那種倦,整個人仍然很活潑。
- 他在舊校時英文草書是不會寫的 (甚至連怎樣落筆也有困難)。可是,我驚訝地發現兒子居然會寫一些簡單的英文草書,而且還很用心地去寫。
這些發現讓我認定這就是我要找的學校!
剛轉校不久,各科的老師已跟我傾談兒子的學習需要及功課上的調適。我感受到老師的那份「心」去幫助兒子、教好兒子。我相信這不是單單只為一份工而矣。兒子轉到這間學校後,我整個人如釋重負,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兒子不但比以前開心了、輕鬆 了,而且還好像在課堂上吸收得比以前多。我與兒子的「做功課時間」沒有從前那麼緊張,家庭氣氛也舒緩了不少。我本以為以後的日子可以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渡過,誰不知就在個多月後,學校在三月十二日又再接到教育局的殺校通知。
我心裡有很多疑問。溫家寶總理在兩會閉幕講話中曾籲香港特區政府要著重民生、改善教育。我還記得特首也在他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教育是香港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然而,為甚麼香港政府好像在做一些自相 矛盾的事情呢?在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官員們眼中,教育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是一盤生意嗎?當一間「分店」交不出亮麗的成績單,沒有龐大的「客戶」基礎,無論它提供了多麼優質的服務,都要「關門大吉」?教育是否能單以成績、收生數據來衡量好壞?決策者又能否單憑一堆數字便看到教育機構的存在價值?我們這一 群弱勢孩子,有些是有學習困難,有些是新來港移民的子女。他們很多時不是被別的學校嫌棄,便時被人忽略或放棄;很難得才能找到一處沒有歧視、有教無類、充滿關愛與尊重的「落腳地」。很可惜,這些我們社會一直推崇的特質既不能量化,也沒有什麼功 利的標準可以用來量度。
有些人會說收生不足的學校未能充分利用公帑,令人質疑是浪費公帑。就算純從金錢的角度上說,幾天前孫明揚局長剛在回覆立法會 議員的資詢中提到未來十年適齡學童人口會不斷增加,十年間上升27%。為了應付學額需求的上升,教育局將計畫活化因被殺而空置的小學,或加建新學校!正如其中一位議員所質疑,建校所需費用一般高達逾一億元,而讓現時收生不足的學校延長壽 命則只需每年數十萬元。哪樣來得化算?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是商品,學校也不是樓宇,不是說殺便殺,說建便建。一間學校的學習環境、共融關愛文化是透過老師、校長及辦校團體的不斷努力、耕耘,經過漫長的時間點滴累積而成。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及官員們能三思,不要把我們這群弱勢學童所僅有的樂土(學校)和享有愉 快學習的機會都剝奪了。
引用自:http://asld.marlito.com/viewthread.php?tid=167&pid=335&page=1&extra=page%3D1#pid335
 
【本報訊】為照顧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及新移民學生,中西區新會商會學校不但推行小班教學,更平均安排兩至三名老師共同照顧一班學生,讓老師在教學的同時,亦能處理學生情緒問題及支援成績稍遜的學生。有就讀該校、準備升中的新移民學生感激校方由始至終從未放棄過她,更期望教育局「放生」母校,好讓師弟妹能繼續在這個「零歧視」的教育環境下學習和成長。 
- 新移民學生張雯綺感激老師從未放棄過她,期望教育局「放生」母校。
英文差遭白眼新會商會學校現時有一百一十七名學生,當中五十一人為新移民學童,三十七人為有自閉傾向、智障、學障或專注力不足等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該校校長呂錦強不諱言,該校約於○七至○八年間接獲教育局通知,建議與區內另一小學合併繼續辦學,惟兩校辦學理念不同而放棄。該校其後接獲教育局的「殺校令」,指該校因收生不足而不能於○八年九月開辦資助小一。至○九年九月即本學年再度獲批重開資助小一,現共有十四名小一生,但該校再因收生不足而再次接獲「殺校令」,被飭令於明年九月新學年停辦資助小一。
現於新會商會學校就讀小六的新移民學生張雯綺,四年前從廣東地區來港,因英語不佳遭中西區各學校拒收及白眼。雯綺入學首年重讀小三,英文科得五十分「肥佬」,校方每周安排她三次課後「惡補」英文,令她英語大躍進,她說:「我非常感激老師從未放棄過我,無呢間學校就無今日嘅我」,現時其英文科成績平均達八十分以上,更準備投考英中
 
** 近期見blog友 post 了上面一封信, 看後有些感慨, 香港是一個求學只會求分數的地方, 有幾多間學校真真正正做到求學只為知識, 好多出名的學校只會標榜分數, 學生有幾多A, 有些好有教學熱誠的學校, 會收一些其他學校不會收的學生, 用關愛去幫助他們, 通常補殺校都是這些用心去辨學的學校, 我只可以用無奈和感慨來形容我的感受。
*** 有玩 FACEBOOK 的朋友 可否去 " 救救我們的學校擁躉群 " 支持下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12479102100708&ref=m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