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香港亞洲電影節 好戲探溝通教養
發新帖
查看: 410|回覆: 0
go

香港亞洲電影節 好戲探溝通教養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6-10-3 14: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香港亞洲電影節於十月十三開始舉行,影片包括在台北電影節奪最佳劇情長片和最佳導演獎等五項大獎的《只要我長大》。


  除了卡通片,本地電影院適合小朋友的作品不多,故Elsie每年都會留意一年一度的香港亞洲電影節,因常有不少有關成長及家庭的長片,加上以亞洲地區為背景,對仔女來說亦更容易投入。大會早前公布新一屆的節目表,當中有多部作品探討貧富懸殊、考試壓力等社會問題,亦有一些觸及親子溝通,以及夢想的電影。雖然部分主題較為嚴肅,但因電影均從小朋友或年輕人角度出發,家長陪同子女入場欣賞後,不妨通過電影促進討論,了解他們的心底想法。

  由百老滙電影中心主辦的香港亞洲電影節,今年已來到第十三屆,Elsie早前知道節目表已公布後,特地同今年的影展策劃胡芷晴(Didi)傾過。她表示,今年於十月十三至三十一日期間,將放映約七十部電影,有不少適合家長及年輕人欣賞的作品。

  她更同Elsie講,留意到今年挑選的電影出現更多女性執導,或者從女性角度出發的作品,「其實近年如荷里活都有類似趨勢。除了為電影帶來女性角度,在拍攝關於兒童或青少年的電影時,女導演好像更懂得與小朋友溝通,拍出來特別自然和活潑。」

  好像她就推介了由台灣女導演陳潔瑤的《只要我長大》,電影不但在台北電影節奪最佳劇情長片和最佳導演獎等五項大獎,更代表台灣競逐奧斯卡。「導演是原住民,在這部電影中聚焦了三個原住民小孩的生活,他們有的父母為了掙錢而到城市生活,有人則留在部落以捕獵為生,呈現出原住民生活的不同面貌。」

  她表示,小演員演技自然活潑之外,電影捕捉了原住民小孩叫賣水果、上學等日常生活,中間亦滲入了溫馨及惹笑的情節,從中可認識到原住民的生活處境。如其中一位小主角的媽媽為了到城市生活而拋棄他,於是一次跟隨學校到台北遊玩時,他們就決定去尋親。「他們到台北動物園參觀時,脫口說出『我常常殺那隻動物來吃的』,嚇倒工作人員,很幽默地帶出原住民捕獵生活與城市生活的落差。」

  另一部溫情台灣電影《心靈時鐘》,亦是女導演的作品,由蔡銀娟執導。小主角是九歲的男孩葉藍,一天突然得知父親去世,但家人沒有透露死因。媽媽及姊姊都無法接受爸爸的逝世,同樣傷心的葉藍卻開始不斷收到父親寄來的包裹。

  「因父親生前着迷於航海用品,寄回來的東西也是指南針、時鐘等,一步步解開他的死因之餘,亦鼓勵兒子追尋理想。」Didi更提到,因電影在海邊拍攝,所以看上去感覺很舒服。雖然有提及死亡,但不沉重。「通過電影可看到一個家庭如何團結,重新建立關係,感覺窩心。」

  Elsie喜歡帶子女入場欣賞電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可以藉劇情與他們討論一些較嚴肅的主題。好像由中國女導演葉雲執導,曾在釜山電影節奪得「最佳紀錄片」的《對看》,則記錄兩個內地家庭的生活,一個經濟拮据,另一個則非常富裕,用真實的故事呈現貧富懸的問題。

  Didi說,導演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並置,形成的諷刺很能刺激思考。「其中一個最令我震撼的畫面,是貧窮家庭的父母,要想盡辦法不斷借錢、申請資助才可送子女上學,放學後也沒有玩具可玩。但另一邊廂的富有小孩,每天就是想着怎樣不用上學,即使上課都在玩電話,心不在焉。」

  另一齣韓國紀錄片《贏在入U前》,Didi就覺得很適合父母了解子女學習壓力。電影講述韓國的教育制度,故全國學生要經歷激烈競爭,百分之一學生才可躋身好的大學,而進不了大學,一生前途也會受影響,相信也反映整個亞洲的狀況。

  她表示,電影提到當子女於公開試失敗,無法升讀大學,父母便會把他們送進一種類似補習社的宿舍,「學生在裏面居住一年,接受好像軍訓一般補習,以準備補考。電影亦記錄了多個家庭的教養方式,包括鼓勵子女追求興趣,亦有強逼子女選讀某些科目的父母。可看到不同方法的結果及年輕人承受的壓力,很值得父母反思。」

  Elsie提提大家,香港亞洲電影節大部分電影提供中、英文字幕,有興趣了解放映時間表及更多電影詳情的話,可瀏覽
http://www.hkaff.asia/。另外,門票已經公開發售,購票方式可參考 www.cinema.com.hk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