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20
- 國民生產力
- 3569
- 附加生產力
- 4581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1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100
- UID
- 168291
   
|
本地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冠絕全球,但對子女是否真的最好?新加坡一則熱門廣告,有見父母吝嗇補習經費,卻獲兒子感謝給予愉快童年及人生自由,或值得本地家長反思。
一則在新加坡各大社交平台廣傳的廣告,以婚禮為背景,新郎在致辭時直指父母是世上最糟糕的家長,從未給錢讓自己補習或參與課外活動。一眾來賓皆黑面之時,新郎突然轉軚,感謝父母賦予自由及陪伴,令自己享有愉快的童年,父母早年節省的金錢亦足以養老,令他及妻子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為栽培子女 父母棄養老計劃
製作廣告的新加坡保險公司NTUC Income表示,該則廣告的靈感來自一項當地民調,不少家長傾向為子女前景犧牲養老計劃,卻導致孝子孝女為幫助家長養老,作出多項犧牲,包括延遲婚姻,希望藉廣告令國民探討此社會現象,改變相關社會觀念。
若說花錢與疼愛呈正比,全球皆沒有如香港家長般愛錫子女的父母。滙豐銀行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家長在子女小學至大學本科間,平均支出13.22萬美元(約103萬港元),全球排名第一。排第三的星洲家長支出約7萬美元。
但港爸港媽這筆使費,又是否真的用得其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兒童每天應有至少1小時自由嬉戲的時間,指有助改善身心健康、及鍛練社交和語言能力等。惟遊樂場協會調查顯示,香港6至12歲兒童每周在遊樂場或公園玩耍時數只有4.1小時。
學童被迫參與多項興趣班及補習課程,無助培養興趣及提高學習動力,心智亦受創,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家庭服務)李淑儀今年曾透露,自己所接觸過需要看精神科的兒童中,年紀最小的僅4歲,原因是其家長安排11個課外活動,當中包括外語補習班。
被迫參與興趣班 心智受創
港孩童年不快,卻仍只是夢魘的開始。政府統計處去年估計,本港在2066年將形成每5名工作年齡階層人士供養4名長者及兒童的撫養比率。香港集思會研究發現,「年輕長者」(55至74歲)當中仍多達63%會靠子孫輩供養。然而,翻看往年官方數據,本地大學畢業生工資多年一直徘徊在1萬元左右,自身難保,又怎應付沉重撫養責任?
集思會表示年輕長者中主要(64%)靠個人積蓄、資產及投資收入養老,但在子女教育上投資過百萬,剩餘積蓄是否足夠養老亦成問題。
望子成龍是父母天性,但教育上投資過度,不但令夫妻放棄個人生活、孩子錯失童年,日後更或令孩子因供養父母而難為人生自決。父母或有必要為了孩子,多照顧一下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