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清貧學生大學起跑線止步
樓主: 囝囝爸
go

清貧學生大學起跑線止步 [複製鏈接]


359
35#
發表於 11-1-14 11:4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1-1-14 11:36 發表


我知DBS 代表 星展銀行
有甘大間銀行撐, 入到去讀實冇死啦...


咪認叻住。嗱,唔google,你又知唔知星展DBS嘅英文全寫係乜?

Rank: 5Rank: 5


4440
34#
發表於 11-1-14 11:3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14 11:18 發表
講起學校名字,忽發奇想。「東張西望」可以諗吓走去問喺DB/GS門口排緊隊嘅家長,睇吓有幾多串得出D代表邊個字同埋點讀。校方亦可考慮以此作 first round screening, 起碼可以嗰年慳一半功夫。 ...


我知DBS 代表 星展銀行:-)
有甘大間銀行撐, 入到去讀實冇死啦...


359
33#
發表於 11-1-14 11:18 |只看該作者
講起學校名字,忽發奇想。「東張西望」可以諗吓走去問喺DB/GS門口排緊隊嘅家長,睇吓有幾多串得出D代表邊個字同埋點讀。校方亦可考慮以此作 first round screening, 起碼可以嗰年慳一半功夫。

Rank: 7Rank: 7Rank: 7


10850
32#
發表於 11-1-14 11:1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14 10:59 發表
重有本事搞掂臻美班「kiu 口 cham 手」嘅家長添。

唔明臻美班家長點會支持福建接收臻美, 臻美跟福建教學理念好唔同.


359
31#
發表於 11-1-14 10:59 |只看該作者
睇校外評核報告,咁正面嘅其實不多見:「學生品性純良,尊敬師長,待人有禮,能主動跟來賓打招呼,自我形象正面,表現自信。他們受教,遵守校園生活規則,秩序良好,投入學校生活,對學習感興趣,樂於參與課堂活動,亦喜愛閱讀。學生不論背景,均能彼此接納,融洽相處。領袖生具責任感,樂於執行職務,能謹守崗位,表現稱職。服務生富服務精神,高年級學生關顧低年級同學。」

入鮮魚行學校網頁看一看,你就會感受到校方係幾咁落力撑住間學校。學校目標係培育未來社會領袖,富人的祖先,其志可嘉。你也會感受到,一間人數不多的學校,社會各種資源向之傾斜的幅度,實在驚人。乜都唔駛錢,重送呢棣,送嗰樣,閱讀計劃嘅獎品係坐直升機遊維港,其它學校多數紙一張。以香港人貪便宜的性格,派包米都搞到要有人送入醫院,點解呢勻有錢唔識執?

介紹自己學校,第二句就係「由港九鮮魚行總會主辦」,第三句就係「校董會成員大部份是魚販」,真係攞命。試問係SPCC門口排隊嘅家長有幾多知道SPCC係聖公會學校?Tommy 同 csy_ma 喺另一邊講緊嘅羅氏基金,我喺佢嘅網頁都唔知點揾羅定邦個名出嚟。駛唔駛咁强調鮮魚行三個字呀?再者,你有冇見 DB/GS 話自己校董會成員係乜?講嚟做乜? 招客抑或趕客?鮮魚,咁「死魚」呢?其它唔「鮮」唔「死」嘅家長呢?就算要提,魚販可唔以改為「從事鮮魚批發及零售」呢?

扶貧形象無問題,學生大部份是新移民更加無問題。不少傳统名校前身都是抉貧學校。Tommy 同 csy_ma 傾緊嘅福建中學,廿年前一般人對呢間左派學校中的小弟弟眼尾都唔望一下(阿爺要睇都要照顧港島嘅培橋、九龍嘅香島呢啲老大哥先啦),學生唔駛講,多為新移民。十年河西,早已與老大哥平起平坐,重有本事搞掂臻美班「kiu 口 cham 手」嘅家長添。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11-1-14 11:01 編輯 ]


359
30#
發表於 11-1-14 01:2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1-1-13 11:47 發表


uncle  將普及教育,香港人富有了都歸功政府, 完全忽視不同組別增長不平衡,貧富差距拉闊問題,.....我可以肯定uncle做高官潛質絕對比曾特首更稱職, 絕對可以"做得更好呢份工"... ...


有時飲多咗我都有咁嘅錯覺,但珠玉在前,要等孫公退休先至有得諗。唉,既生瑜,何生亮。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11-1-14 01:22 編輯 ]


359
29#
發表於 11-1-14 00:5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udy 於 11-1-13 12:49 發表
列咁(啱?)式,但計錯數,應是:

﹤10,000             1.96%      2.15%   10.1%


如果呢個表係post喺教育局嘅statistian砌出嚟嘅話,怪唔知得同樣係 statistian 出身嘅任志剛值多咁多錢。

我的 statistics 當然同我嘅邏輯知識同樣粗疏,但該組數字是故意的,只需將你的數字小數點移一移就是我的數,數字大啲心理上易比較啲。而且我們只看不同收入家庭組別之間的比較及其增長率,小數點點係邊我就粗疏處理了。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11-1-14 00:59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8#
發表於 11-1-13 19:1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olala 於 11-1-13 13:33 發表
基本上我個人認為最支持教育要講效率既,反而係中上層家長......


同意

Rank: 9Rank: 9Rank: 9


23075
27#
發表於 11-1-13 18:0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October. 於 11-1-13 15:19 發表
窮人就輸在沒錢供子女到海外升學,近年來我知道的身邊的同事鄰居親戚的孩子到海外讀書的數字很驚人,除了一個沙官10優狀元得到美國名校的獎學金外,有兩個中4到英國的是公務員家庭(成績很差),其余的都是會考衰咗,屋企供得起,就 ...


谢谢October的经验分享!

你说的是18%的優等生上,富人不會有特別優勢,佷同意. 望我孩子高中时仍会努力.另国内外大学水平亦参次, 望其能念喜欢的学科.

实际是富人可以用快速方法把事情办妥. 用各方面能力解绝问题, 做法很合理.
结果是完全不须和不会跟本地生.




是选择多, 也会因为方便,容易走歪路. (按不同人观点,可说是正路), 我还是喜欢凱琳妹妹立下好模范.


闲谈间问印度同学妈妈, 孩子才十一岁, 打算往那里念中学? (初中生往寄宿是平常事).
答案是rinceton.
以为听错了, 再问是英国的boarding school 吗?好像未听过?然后她说是美国的Princeton University. 因爸爸是旧生,也是学校是怎么委员长, 因此孩子一定往Princeton`读书了.
这就是多选择的好处. 老早就把事情落实了.

Rank: 8Rank: 8


15242
26#
發表於 11-1-13 15:19 |只看該作者
窮人就輸在沒錢供子女到海外升學,近年來我知道的身邊的同事鄰居親戚的孩子到海外讀書的數字很驚人,除了一個沙官10優狀元得到美國名校的獎學金外,有兩個中4到英國的是公務員家庭(成績很差),其余的都是會考衰咗,屋企供得起,就咁做咗大學生。

常理推算,18%能上本地大學,基本這些人都是學習能力強的聰明仔聰明女,窮人富人在頭18%的比率上應是均等的,有的人說富人有錢補習,學習成績就會比較好。我的看法是,在平均水准上富人的成績會強過窮人,但是,在個體上、在頭18%的優等生上,富人不會有特別優勢,學習靠天資和個人努力,女兒上中學後,我有很深的體會,補習在小學很有用,初中補得好的也可以有進步,但是,面對高中艱深的課程,要將一個成績在頭40%(不錯了)補到頭18%,我很懷疑,成功率有多大?基於這個理由,富人的財力優勢,要爭進頭18%的精英身上效用很低。

我認識一個“窮人”,當年在呂明才中6-7成績保持全班頭5名,唯一高考前要補習的是英文,家裏再節衣縮食也支持她。

[ 本帖最後由 October. 於 11-1-13 18:16 編輯 ]

Rank: 5Rank: 5


1154
25#
發表於 11-1-13 13:33 |只看該作者
基本上我個人認為最支持教育要講效率既,反而係中上層家長......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24#
發表於 11-1-13 12:49 |只看該作者
我有一同學在政府部門做統計師,好久沒有联系,如再見面,真要向他投訴一下,看看下表:

<10000           68萬        13300 (16%)
10000-19999   68           26400 (32%)
20000-29999   40           16400 (20%)
30000-39999   21             8300 (10%)
>40000           33          18100 (22%)
總計                230         82600 (100%)

留意紅色字,是不是誤道: 高收入人士入大學率少於清貧人士呢?不計基數,呢个表有何意義呢?

Uncle,

列咁式,但計錯數,應是:

﹤10,000             1.96%      2.15%   10.1%

Rank: 9Rank: 9Rank: 9


23075
23#
發表於 11-1-13 12:46 |只看該作者
谢谢大家分享数据!  香港是个颇分化的社会. 难得是以下三条文题是山顶大法官到牛头角顺膄会答 ' 不同意 ' 是奇迹啊 !

a) 董建华是个英明领导人
b) 陈振聪是个绝世好丈夫和好情人
c) 香港十多年教育改革, 空前成功.

朋友是教育局中层官员, 五年前曾讯问可相信其推销的教育政策, 当时朋友苦笑曰: 当然不, 局中同事更諷刺升中派位方法是'幸運大抽獎'.  然高层官员的孩子们已大学毕业了, 他们是听不到, 看不见家长苦恼的. 基本是教育改革者在推动他们也难以相信的教育改革. 用生产效率成本管理教育事业

后来他的女兒考进名直资中学, 每天从九龙坐的士往港岛上学.对名校意见是同学仔转数好快, 学习生活也愉快.

Uncle, 您家在中西区, 有没有机会西区用公投决定英皇中学不用減班. 据闻现英皇校长压力极大. 上头迫得紧. 梁振英好像是英皇旧生. 还有谁可帮忙.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12 13:55 發表
冇意為政府辯論,但今次單看數字表面,真係踩唔落。

唔再多講,廢事劉兆佳打電話嚟叫幫手唔知點推。

Rank: 5Rank: 5


4440
22#
發表於 11-1-13 11:4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12 12:01 發表
首先讓我們猜度入大學比例高了原因。其實都是Econ 101的理論。我們可假設2005到2009香港入入大學的渴求程度沒多大改變,那麽入大學比例平均增高15%主要原因可能是下面幾個:

1. 香港人富有了;
2. 政府政策收效;
3. 供應多了。
無論哪一點,政府其實都可以大吹特吹。


uncle  將普及教育,香港人富有了都歸功政府, 完全忽視不同組別增長不平衡,貧富差距拉闊問題,.....我可以肯定uncle做高官潛質絕對比曾特首更稱職, 絕對可以"做得更好呢份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3771
21#
發表於 11-1-12 23:11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uncleedward 的帖子

For household incomes >40000 families, they have better resources and more kids study overseas.....so the growth % lower than the average. My intrepretation only.


359
20#
發表於 11-1-12 13:5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uncleedward 的文章

冇意為政府辯論,但今次單看數字表面,真係踩唔落。

唔再多講,廢事劉兆佳打電話嚟叫幫手唔知點推。

Rank: 9Rank: 9Rank: 9


23075
19#
發表於 11-1-12 13:47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囝囝爸 的帖子

對社會而言, 不少可刻苦工作的人材自小埋沒了, 將來小兒工作的社會, 充斥著大量80、90後有學歷慣安逸舖排的上司和下屬, 境況如何, 我真不知道?

囝囝爸:  
谢回复!  
今天要见老师, 明天有空再分享数个80、90後有學歷慣安逸的孩子故事, 马上令您对有家教的儿子满有信心.  "物 競天择, 适者生存 "


359
18#
發表於 11-1-12 12:0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Tommy 於 11-1-11 03:10 發表
如果考慮同期「升讀大學人數的增幅」,可能有不同的結論。

根據表內的數據,「升讀大學人數」由2005年的82,600人,增至  2009年的95,400人,增幅是15.5%.

2005年和2009年的「住戶總數」幾乎一樣,都是230萬個左右。理論上,如其他所有因素不變,同期內每一群組的「升讀大學機會」(升讀大學人數 ÷該組別家庭總數)的增幅都應該是15.5%.

少於$10,000入息群組的「升讀大學機會」增幅是:

[(14,000 ÷ 650,000) ÷ (13,300 ÷ 680,000) – 1] x 100%

= 10.1%


$10,000至 $19,999入息群組的「升讀大學機會」增幅是:

[(26,800 ÷ 620,000) ÷ (26,400 ÷ 680,000) – 1] x 100%

= 11.3%


以上兩個低收入群組的「升讀大學機會增幅」都低於同期的「升讀大學人數增幅」。

我的結論是,2005年至2009年間,低收入群組的「升讀大學人數」是增加了,「升讀大學機會」都增加了,但低收入群組的「升讀大學機會增幅」(10.1%, 11.3%)比同期全港「升讀大學機會增幅」(15.5%)為低。

以上的運算是基於2005年和2009年的「住戶總數」都是230萬個左右,以及所有其他因素不變。如我的邏輯有錯漏,希望各位指正


Dear Tommy

Sorry for replying to you today as it was too late after coming back from the cinema yesterday night.

見到你的回應真高興,因近日寫多了遊戲文章,幾驚自己已經到咗講乜都俾人當係傻話嘅境界,唔駛點理。

你計的數冇錯,但冇計晒。

首先讓我們猜度入大學比例高了原因。其實都是Econ 101的理論。我們可假設2005到2009香港入入大學的渴求程度沒多大改變,那麽入大學比例平均增高15%主要原因可能是下面幾個:

1. 香港人富有了;
2. 政府政策收效;
3. 供應多了。

無論哪一點,政府其實都可以大吹特吹。

看來我們都同意用入大學人數除以住户數來做粗畧比較,故且名之「入大學比率」,我將所有收入組別2005及2009的入大學比率計算如下:

   收入($)                     2005         2009       + %

﹤10,000                     19.6%      21.5%   10.1%  
10000 to 20,000          38.8%      43.2%   11.3%
20,000 to 30,000         41.0%      46.5%   13.4%
30,000 to 40,000         39.5%      49.2%   24.4%
﹥40,000                     54.8%      60.8%   10.8%

Total                           35.9%      41.3%   15.3%

收入3萬至4萬是一個 distortion, 大概如其他網友所說,由高等教育其它產品突增引致。

而且,香港可以因以為傲的是,除特別貧困(﹤$10,000)或較富裕(﹥$40,000)的家庭,入讀大學的比率其實出入不大。

家庭結構因素影響應不會太大,就算有影響,對政府會更有利,因低收入家庭子女數比一般家庭會稍高。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11-1-12 12:05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7#
發表於 11-1-12 00:5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annie40 於 11-1-11 13:27 發表
囝囝爸,

您真是位正气非常的好爸爸, 当其他家长努力不断为自己孩子优累, 担心未能给于最好的教育, 您却不厌其烦提醒我们社會之不公, 和对弱势孩子的关注.  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 难得啊! 令郎是个特别的男孩, 必以 ...


Annie :

不說得正氣, 是覺對將來社會發展有關連, 小兒會處身其中. 又我對育兒沒什麼得著分享, 喜閒聊教育問題而已.

和我個人經歷也有關係.  最近幾位此版家長常客談到童年往事, 有些道出不愉快, 有些艱苦, 但都有今天成就, 能有閒樂於分享個人或育兒心得.  我比較幸運, 雖生於普通人家, 從小未受飢寒之迫, 學習之苦, 父母愛我, 兄弟姊妹自小至今親近和睦.  我自小見不少親朋困苦, 在惡劣環境長大成材, 見現今時勢, 因有感焉.

你說現今社會的幫助是存在的.   但我們能多方主動啟發子女興趣動機, 窮苦孩子只能單一自發, 因其父母受多方面局限.  對這些孩子來說, 學校最能啟發學習動力和目標, 才有誘因在困境下自發學習.  但現今教育制度, 世襲加現今競爭下的考核入學, 由幼兒或小一而始.  大學起跑線止步, 現已源自小時分流, 你叫弱者在漫長12年學習中,  如何去追去趕上我們時日皆有扶持的子女.   現我又想起芬蘭教育之輕拔尖重補底教育.

對社會而言, 不少可刻苦工作的人材自小埋沒了, 將來小兒工作的社會, 充斥著大量80、90後有學歷慣安逸舖排的上司和下屬, 境況如何, 我真不知道?

Rank: 5Rank: 5


3731
16#
發表於 11-1-11 18:4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riendlyguy 於 11-1-11 17:14 發表
我相信有漏洞,因為你的計算是以家庭作單位,而每個家庭的組合都不同,有些家庭有多個適齡學生,有些家庭一個也沒有,而這個計算是假設2005年同2009年的家庭組合是一樣。如果有每個收入組合的適齡學生人數變化,情況會比較清楚。 ...


同意!我的運算只是考慮table裡的數字變化,table外的所有因素都假設不變。當這些因素有變時,結果便不一樣。

最準確應該是計算組別內的適齡學生人數變化,而唔係家庭數目,但這是個unknow, 可能連統計署都無這數據。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