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8-14 | 明報 | A02 | 港聞 | 社評 大學收生須增透明度 貧富「成績鴻溝」待縮窄
港大中大多個收生門檻甚高的學科,非聯招學生比例高達三成至五成,港大醫學院錄取聯招學生比例大跌,降至不足收生總數的一半,更惹來不少議論,有人質疑大學偏袒修讀國際預科文憑(IB)的家境富裕學生,對一般應考文憑試(DSE)學生不公平。港大醫學院曾承諾收生75%來自聯招,當然需要為說話負責,惟以仇富民粹心態看待問題亦不可取,所謂「IB 課程比DSE 容易」也缺乏科學憑據。大學收生有權擇優而錄,然而取錄準則應該有更高透明度,政府亦應大幅增加對一般津校的資助,縮窄貧富學生「成績鴻溝」。
聯招收生比例突下降院校應交代收生標準
八大招收本地新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憑DSE 成績參加大學聯招(JUPAS)的學生,一類是非聯招學生,他們大都持有IB 課程資歷。目前本港有提供IB 課程的學校,主要是直資中學、私立學校及國際學校,很多市民心目中,這些學校最大共通點是學費驚人,並非一般家庭能夠負擔。近年香港社會貧富懸殊惡化,基層少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教育門第化和貴族化問題愈益受到關注,在這些因素交織之下,大學「聯招」與「非聯招」收生比例,自然觸動各界神經。
回顧2013 至2017 年,八大聯招收生比率持續上升,由85%升見91%,惟本年回落到88%。今年有超過4.6 萬人憑DSE 成績參加大學聯招,相比之下,只有2285 名學生應考IB,不過港大中大一些爭崩頭的「神科」,例如醫科、法學和環球商業學等,非聯招收生比例卻高達三成半或以上。以港大醫學院為例,過去數年聯招學生取錄比例一直都有七成左右,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說過,為了協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動,將聯招生取錄額定為至少75%,然而根據今年聯招數字推算,港大醫科本地新生只有不足一半來自聯招。
港大中大均強調,不管學生是透過文憑試或IB入學,都是擇優而取,不會規限不同渠道入學的比例,然而港大醫學院聯招新生比例大跌兩成,難免令一些未能圓夢的DSE 學生和家長不服,質疑院方是否突然改變收生標準,降低他們入讀機會。院校收生強調自主彈性無可厚非,擇優取錄也沒有不對,然而收生政策和標準應該有更高透明度。港大醫學院表示今年聯招入學成績中位數跟去年相若,然而「75%」畢竟是港大醫學院的承諾,如果有變,至少應該向公眾解釋。港大醫學院遲遲未有回應聯招收生比例問題,只會惹來更多揣測,加深公眾對IB 和DSE 的誤解。
近年IB 學制頗獲本地富裕中產家長熱捧,原因之一是課程國際認受性高,既可升讀本地大學,也可選擇負笈外國,而坊間對於IB 課程也有不少迷思,例如認為「IB 比DSE 容易」,「讀IB可以輕鬆入大學」等。IB 課程強調創意自主不太鼓勵背誦,然而,不少師生均認為「IB 課程淺易功課少」顯然帶有誤解。讀書無捷徑,IB 是國際課程,考試結果獲國際一流大學認可,如果以為「IB 課程淺易」,未免低估了國際著名學府對收生的要求。
教育資源成決定因素政府應大增津校資助
接受高等教育是低下階層爭取向上流動的階梯,富裕家庭擁有較多資源栽培子女,亦是不爭事實。在美國,1970 年代富裕家庭花在栽培每名子女的平均開支,是低收入家庭的5 倍,到了2007 年,這個比率已擴大至9 倍。有學者分析過去半世紀美國貧富學生在學術水平測試的表現,發現由1960 年代到本世紀初,來自全美最頂尖一成富裕家庭的學生,與來自最低層一成貧困家庭的學生,雙方成績差距拉闊了四成。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生於1960 年代初的美國富家子弟,有三分之一得以入讀大學,生於1980 年代初的一群,比例更升至五成以上;相比之下,同期出生的低收入家庭子弟,分別只有5%和9%能夠入讀大學。
經濟全球化加劇發達社會貧富懸殊,貧富學生「成績鴻溝」(achievement gap)也有擴闊之勢,美國如是,香港恐怕亦不會例外。IB 課程與本地傳統教育有別,「填鴨味」較少,然而IB 學生入讀本地大學比例較高,資源分野也許才是關鍵。本地提供IB 課程的學校,大多收取高昂學費,部分直資學校同時還得到政府資助。它們財力雄厚,教育資源遠比一般津校為多。本港貧富學生「成績鴻溝」拉闊,與此不無關係。
貧富學生「成績鴻溝」持續擴闊,必然令跨代貧窮惡化。直資學校貴族化情况必須正視,然而民粹仇富亦非解決問題之道。政府要遏阻「成績鴻溝」擴大,必須縮窄津校與直資學校的資源差距。如果政府願意拆牆鬆綁,大增津校資助,讓津校有更多資源推動小班教育,以及安排基層學生出外交流,相信有心有力的津校一樣可以辦得有聲有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