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一選校 英小 vs 中小
發新帖
查看: 7504|回覆: 4
go

英小 vs 中小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311
1#
發表於 07-11-29 22:00 |顯示全部帖子
英小或中小的決策


我看到很多家長很多時只注重學校是否用英文教學,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 知識應用的正確思想 / 分析能力 / 領導才能 / 開心 / 有愛心 / 會主動關心國家社會 /
有國際視野 /
多才多藝
才是最重要, 請記住我們是中國人, 當然要並且要考慮以下情況.


如要英小, 不如讀英基 / ICS / HKIS / AIS etc.,為何用培正 / HKBUAS / 音小 / 傳統學校 比較呢!

再者, 我們想小孩 開心上學學習,及讀書是求知識, 語言是次要, 教師要有愛心, 辦學理念合乎家長要求, 要家校合作, 這才是重要.

本人為小兒選讀培正及HKBUAS而放棄ICS全因為這些原因. 另外這兩所學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培正學生在升級後會分散到不同的班, 不會原班升級, 六年後他們會各自認識, 試想一吓, 一個小六學生有272個朋友, 再者中學另外六年時間共處(272*.8=217), 請問有217個朋友, 以後工作或做生意會很方便,


在培正可以學到基本英文, 與其他小學並無太大分別, 不要以為培正英文會比較. 英小只是多一學科用英文-算術, 皆因小學只有 中 / 英 / 數 / 常 而已.

要有一口流利英語, 一定要在外國生活一至兩年或上國際小學才可以, 不然只會一口香港口音英語.

我們在美國生活多年, 在白人眼中,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中國人, 如果不會說或書寫, 在他們心中是不可以理解的.
原文章由 Irisl@m 於 07-11-28 19:15 發表
我便是煩讀英小定中小,因有一間英小同一間中小在決定中



Thanks for your explanation
[/quote]

Rank: 3Rank: 3


311
2#
發表於 07-12-3 22:34 |顯示全部帖子
培正小@有結果!!!

QUOTE:
soscso 寫道: 可能 FUNG12345 未聽過「諾貝爾獎」這獎項掛。 ------------------------------------------------ 從崔琦獲獎談到培正教育
胡斑比
崔琦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對物理界同行來說,並不是一件意外之事; 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香港人,和一個培正人,確是感到興奮和驕傲的。崔琦在香港的教育是在培正中學接受的,筆者也是培正唸了十年書,所以就談談培正的教育吧。
培正中學確實造就了不少世界一流的人材,尤其在數理方面。除了崔琦和大家所熟知的丘成桐外,還有物理學家沈呂九,卓以和,和數學家蕭蔭棠。沈呂九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這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孔恩(Walter Kohn) 是以提出 "密度泛函理論" (Density functional theroy)而獲獎的。沈呂九是孔恩的合作者,他們的理論通稱為 "孔恩-沈理論"(Kohn-Sham theory)
沈呂九與這次諾貝爾獎可謂 "擦肩而過",殊為可惜。卓以和任職貝爾實驗室,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是 "分子束外廷" (Molecular bean epitaxy) 工作的創始人。這項工作也是諾貝爾級的,將來也有機會獲獎。蕭蔭棠是哈佛大學數學系系主任,是 "多元複變函數" (Functions of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 理論的權威。這五人中,丘成桐和,卓以和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 "國家科學獎" 的得獎人。在香港人中,似乎還沒有人獲此殊榮。一所殖民地的中文學校,能培養出這麼多世界級的人材,我想這並不是偶然的。下文就以自己在培正的親體驗,試圖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優良的師資
培正從廣州遷移到香港,帶來了一批專業水平高,對教育有熱忱的教師隊伍。這些教師雖然很有學問(不少人後來到大學任教),但香港殖民政府對他們是採取岐視政策的。當時教師的待遇很差,生活相當清苦(我記憶中許多老師就是住在教學樓的天台上的),但他們充滿熱情,對學生誨人不倦。在受排擠之下,更加激發了他們把學生教好的決心。我記得中學上幾何課,用的教科書與英文中學的是同一本書,但數學老師黃逸樵對我們說: "這本書在英文中學要教三年,但我們只教一學期。你們要做的習題也是選打有星號,即最難的去做。" 在老師的激勵下,學生也感到格外振奮,打下了把學業學好的決心。培正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很生動,深入淺出,觸類旁通,啟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一位老師若能把學生引導到自己去尋求知識的階段,他的任務已大致完成了。
二。
高素質的學生
培正辦學作風嚴謹,從招生,升級到畢業都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培正小學有十班,但到高中只剩下四班,淘汰率相當高。每年中文中學會考培正的合格率往往是百分之一百,而會考中名列前茅的考生也往往是培正的學生。當時香港社會雖然崇洋,但還沒有像現在對英文學校趨之若驚的情況。好的學生選擇唸中文學校的大有人在 (筆者就是捨拔萃而選培正的)。此外,一此從國內移居到香港的學生(即現在的所謂"新移民"),他們學業成績好但英文較差,只能進入中文學校。這些學生將來的表現往往也是非常出色的。培正學生的思想較活潑。外界對培正學生冠以"馬騮頭" (猴子)的稱呼。這渾名文方面固然是說培正學生頑皮,但一方面也反映培正學生不墨守成規。英國殖民政府為了培養統治香港的代理人,刻意重視英文學校。 "英文中學--香港大學--公務員" 成了高官厚祿的康莊大道。而培正與這條 "學而優則仕" 的線路是絕了緣的。在中文大學還未成立前,培正畢業後多到美國上大學。這樣一來,反而給培正學生提供了一個上真正世界一流大學的機會。培正不少傑出的人材就是循這條路徑出來的。
三。
濃厚的學術風度
培正的學術風度是相當濃厚的。老師從事蓍述的不少,學生也很多自動自發地對知識進行追求。這在數學方面尤其顯得突出。自何宗頤副校長進行數學改革,高中數學教科書多用著名的美國大學用書,高中三開始講授微積分。
To be Continue...........................................
原文章由 rdc888 於 07-12-3 13:38 發表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totally agreed with you.

Rank: 3Rank: 3


311
3#
發表於 07-12-3 22:38 |顯示全部帖子
To be continue........................................

培正的數學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學校上自副校長,教務主任林藻勇,數學老師朱達三,黃逸樵,林英豪,下至學生都對數學產生了一種特別的熱哀。培正後來出了丘成桐,蕭蔭棠這些世界一流的數學家是不足為奇的。
四。
中國文化的薰陶與母語教學
培正是中文學校,自然對中國文化特別注重。當時在培正教授國文和歷史的老師都是在國學界相當有名的教師。雖然這些學科對理科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在治學為人方面卻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前輩一些頂尖的科學家,如周培源,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等都是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的認識和愛好。崔琦嚴謹的治學精神,謙遜的作風,誠懇的態度也是很好的例子。筆者在培正唸書,覺得受益最深的就是數學,國文和歷史這三科。
培正高中理科教科書多用英文書,但教學語言除了英文課外,均用母語教學。關於母語學的問題,在香港已有許多討論,我也準備著文另議,所以不擬在此贅述。我認為母語教學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媒介。母語是一個人最熟悉的語言。從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母語教學都是發揮最大功效的。任何懷疑母語教學的人,我在此只想就諾貝爾獎事提出一個觀察和一個問題供他們思考: 1
六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沒有一位不是接受母語教學的----這裡包括朱隸文,只不過他的母語是英語而已。 2
美國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若果美國改用 "外語" 教學,試想它的諾貝爾獎還會剩下多少個?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很難斷定那一個是最重要的。崔琦這次得獎,除了他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外,培正的教育,美國的研究環境都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條件。
培正是一所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培正能培養出像崔琦,丘成桐這樣傑出的人材,是長期艱辛耕耘的結果。這個優良的傳統是值得香港人珍惜的。但目前香港人迷信英文學校,結果學生不但中文差,學業程度更差。這種短視,窄視的後果是很值得香港人深思的。崔琦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在慶賀之餘,若能驅使香港教育界進行一次深入的反思與改革,那這個 "崔琦效應" 將會比 "分數量霍爾效應" 對香港的將來可能會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1999330 * 此文將被收入一本關於崔琦的文集 <> (World Scientific)。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系主任。

原文章由 rdc888 於 07-12-3 13:38 發表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totally agreed with you.

Rank: 3Rank: 3


311
4#
發表於 07-12-3 22:42 |顯示全部帖子
我見到一些會說一口非常標準的普通話的外國人.



原文章由 dad1234 於 07-12-3 12:19 發表
我覺得學中文比學英文難好多,大部份外國人係中國生活左十幾年,連老婆都係中國人,都係識聽唔識講,識講唔識睇,識睇唔識寫:)

Rank: 3Rank: 3


311
5#
發表於 07-12-5 21:55 |顯示全部帖子
Good points, as far as I don't understand why HK parents only focus on English. It seems to be in their mind English can do almost every thing.

My point is go to school for learning and happy learning is most important.

I like home school, but I can't do that in Hong Kong.


原文章由 星級國民 於 07-12-5 20:27 發表


This is the wrong context of applying the meta-research.

English primary school in Hong Kong intends not to do bilingualism in the sense of the meta-analysis. In the USA case, it is concurrent inst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