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香港教育
樓主: germanc0594
go

香港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18
21#
發表於 07-6-27 02:04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

你這麼說, 我心裡有愧.  常時我在討論上用詞多失於禮貌, 比對你和很多家長, 在不同意見討論下仍用詞平和, 謙謙有道, 我應作借鏡, 改善自己.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22#
發表於 07-6-28 09:13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羅 太 的 官 僚 作 風 , 習 慣 了 不 留 餘 地 , 「 用 一 種 看 似 恐 嚇 和 報 復 的 態 度 」 對 待 下 屬 , 結 果 被 委 員 會 指 為 「 有 違 公 眾 預 期 高 級 公 務 員 在 行 為 得 體 方 面 應 達 到 的 標 準 」 。 老 實 說 , 在 商 業 競 爭 社 會  , 重 組 合 併 每 天 都 在 發 生 , 辦 公 室 政 治 更 是 無 日 無 之 , 許 多 上 司 今 天 可 能 會 「 得 體 地 」  和 你 有 商 有 量 , 明 天 卻 會 把 你 列 入 裁 員 名 單  , 對 一 般 打 工 仔 而 言 , 表 面 上 的 說 話 得 不 得 體 , 根 本 毫 不 重 要 。  

整 場 風 波 唯 一 有 意 義 的 , 就 是 再 一 次 展 示 給 我 們 看 : 官 僚 以 僵 化 的 干 預 去 改 革 同 樣 僵 化 的  育 體 制 , 如 何 會 把 事 情 越 搞 越 糟 。 所 謂 「  院 風 波 」 其 實 只 是 政 府 的  育 改 革 , 與 以  協 為 首 的  師 利 益 集 團 之 間 一 連 串 衝 突 的 其 中 一 幕 。 在 聆 訊 中 , 羅 太 不 忘 嘲 諷  協 只 是 一 個 「 工 會 」 , 並 非 「 專 業 組 織 」 , 可 見 她 對  協 仍 耿 耿 於 懷 。

誠 如 羅 太 所 言 ,  協 沒 錯 是 一 個 工 會 , 但 同 時 亦 是 全 港 最 有 組 織 、 在 傳 媒 最 有 影 響 力 的 工 會 , 主 席 張 文 光 更 是 發 動 煽 情 民 粹 輿 論 的 高 手  , 這 點 羅 太 從 未 認 真 評 估 過 。 一 年 多 前 有 兩 名  師 自 殺 , 張 文 光 認 定 是 和  改 帶 來 的 工 作 壓 力 有 關 。 其 實 任 何 人 都 看 得 出 這 是 缺 乏 事 實 根 據 , 近 年 香 港 每 年 都 有 約 一 千 人 自 殺 , 比 率 是 每 十 萬 人 中 約 有 十 五 人 自 殺 ,  師 的 自 殺 比 率 並 不 高 於 此 數 。 但 羅 太 不 列 出 具 體 數 據 , 卻 說 : 「 很 多 學 校 做  改 , 為 甚 麼 只 有 兩 位  師 自 殺 ? 」 如 同 打 出 一 隻 好 牌 讓 張 文 光 「 食 住 上 」 。

師 受 壓 鑽 空 子 反 撲

事 實 上 , 一 個 缺 乏 競 爭 的  育 市 場 , 再 多 的 行 政 干 預 不 但 徒 勞 無 功 , 更 會 令 政 府 和  師 的 爭 拗 沒 完 沒 了 。  師 行 業 是 值 得 尊 敬 ( 他 們 直 接 影 響 我 們 子 女 的 命 運 , 能 不 「 尊 敬 」 他 們 嗎 ?  ) , 但  師 說 到 底 也 是 「 為 兩 餐 」  , 政 府 以 行 政 手 段 「 提 升 」  育 質 素 , 其 實 就 是 不 斷 向  師 施 壓 ,  師 受 不 了 壓 力 , 必 然 會 鑽 盡 空 子 反 撲 。

香 港  育 最 大 的 問 題 , 就 是 整 體  學 質 素 不 濟 。 要 提 高 水 平 就 要 引 入 競 爭 。 可 是 , 香 港 的 中 央 集 權 式  育 制 度 , 最 缺 乏 的 就 是 競 爭 。 沒 有 競 爭 , 又 要 提 升  學 質 素 , 政 府 於 是 進 一 步 加 大 干 預 力 度 , 例 如 增 加 對  師 的  育 專 業 文 憑 要 求 。 這 些 行 政 措 施 成 效 如 何 , 大 家 心 中 有 數 。 一 個 老 師  得 好 不 好 , 和 他 取 得 多 少 張 「 專 業 文 憑 」 , 往 往 是 毫 無 關 係 , 更 重 要 的 是 他 能 否 洞 悉 學 生 的 資 質 , 因 材 施  , 而 這 種 能 耐 卻 不 是 專 業 文 憑 或 基 準 試 可 以 測 定 。

增 加 行 業 限 制 阻 競 爭


更 荒 謬 的 是 , 像 羅 太 般 的 官 僚 , 一 方 面 指  師 的 工 會 不 是 「 專 業 」 , 另 一 方 面 政 府 對  師 行 業 卻 不 斷 提 高 如 專 業 文 憑 等 「 專 業 」 要 求 , 某 程 度 上 令 行 業 的 競 爭 更 少 , 因 其 他 行 業 有 意 轉 職 做  師 的 大 學 學 位 人 才 , 由 於 沒 有 專 業 文 憑 , 入 職 或 晉 升 受 限 制 , 入 行 的 意 欲 自 然 大 打 折 扣 。 與 此 同 時 , 在 職  師 則 要 花 更 多 時 間 在 專 業 文 憑 或 基 準 試 之 上 , 增 加 了 「 工 作 壓 力 」 , 亦 增 加 了 他 們 轉 職 的 機 會 成 本 , 令 行 內 的 保 護 主 義 情 緒 更 盛 , 結 果 往 往 是 反 對 任 何 可 能 令 他 們 丟 掉 飯 碗 的 「  改 」 建 議 。 政 府 與  師 你 打 我 、 我 打 你 , 其 實 就 是 干 預 主 義 所 導 致 惡 性 循 環 的 死 局 。

要 解 開 這 個 死 局 , 你 想 得 出 比 學 券 制 更 有 效 的 方 法 嗎 ? 把 政 府 的 資 助 轉 化 為 「 學 券 」 , 家 長 可 以 憑 券 自 由 地 選 擇 合 適 的 學 校 , 透 過 市 場 力 量 淘 汰 不 濟 的 學 校 和  師 , 政 府 可 以 抽 身 而 出 。 若 然 「  育 界 精 英 」 繼 續 拒 絕 引 入 類 似 的 市 場 機 制 , 像 羅 太 般 的 官 僚 和 張 文 光 般 的 政 客 , 只 會 沒 完 沒 了 地 鬼 打 鬼 , 繼 續 玩 其 「 得 體 」 的 內 鬥 遊 戲 , 當 中 賠 上 的 注 碼 , 卻 是 由 我 們 及 我 們 的 子 女 支 付 。  


有朋友sent俾我呢篇,我覺得呢篇寫得好好。


17374
23#
發表於 07-6-28 10:4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24#
發表於 07-6-28 10:5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 寫道:

I am not sure 一條龍 is the best solution. It will limit the upward mobility of the good students. Don't forget we have many elites in our communities coming from 街坊 primary schools. Don't forget that our old system has given us people like our Chief Executive and Secretary of Justice.

The point I dislike most regarding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policy on DSSs. It's absolutely disgusting to use taxpayers' money to subsidise schools like St Paul's Co-ed or DGS/DBS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ow these schools to charge whatever school fees they see fit and admit whoever they feel like to. Only such things can be tolerated in Hong Kong. Imagine that the UK government decided to subsidise Eton while allowing Eton to choose what students to admit.


uncleedward,

早前李國璋推出幼兒园學卷,提議學長不能選私立幼兒园,引起很大之争議,家長問:

1.學卷制既是資助家長,為何要限制家長之選校自由?
2.我們之日常生活,甚至包括政府之採購,那個不是購自自由市場。顯然,選私立幼兒园等於益私校是講唔通的。點解政府之物料採購可益私人公司,綜援户可到市場自由購物,家長選幼兒园都不可。

可能"教育"真是太祟高了,必須用另一種非常道德的,和世俗不同之標準來量度了。

DSS之理念,要求比香港之幼兒园學卷更嚴格,香港之幼兒园,只要非牟利,就可申請加入學卷。但中小学之非牟利私校,就算辦学成績多標青,也不能申請為DSS。

DSS校如果不吸引,家長是不會選的。家長選了DSS,政府就會將那学生之平均教育成本,交給DSS。可見,政府是帮助家長,而不是帮助學校,DSS收不到学生,他是不可能收到政府分毫的。相反,現時之津校,收不到学生,政府却要繼續發款,直至雙重小班(每級1班,每班22人)才結業,這才是真正之利益輸送,浪費納稅人金錢。再者,DSS和津校都是教育我們之下一代,為甚麽資助DSS就不好呢?

如Eton到香港,他一定不符政府"非常道德"的,和世俗不同之標準,當然不能成為直資。但做為納稅人,我要問,既然有9年免費教育,我為何不能選Eton,政府對我之補貼,又不會因我選Eton而增加。

我要問,為甚麽綜援戶,不用到政府指定之合作社配給必需品,可拿綜援金在市場自由購物。反而教育,却非到政府指定之學校不可(和合作社無異)。

另者,最近看到小道消息,英國大學入學制度將改革,為了"公平"起見,窮苦出身的學生,入學分數將降低,再反,中產以上的,就要提高入學要求。如果此事發生在香港,你認為如何?



Rank: 4


727
25#
發表於 07-6-28 11:57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ear Uncleedward:

Nice to see you back! Indeed, I haven't been posting for a while, but I really miss you. Take care of your health and get well soon, ok?

It's glad to hear from you that the top students are still as good as those in the old days.  Perhaps, if we just focus on the top students, they are even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past generations.  I've seen numerous gifted children doing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in primary 5.. (Seriously, I don't know how they did that.) Feeling surprised, I asked my husband if this is possible, and this was his reply, "Of course yes~! Maths has no "age limit"!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child is the combination of his own interests/talent, the layout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method of teaching.....da da da da..."  He actually found it happy that after 1997, HK students have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dvance maths from texts in China. He was so happy browsing through the math texts the other day when he was in HK~!  Perhaps, it is the same situation for piano playing as well? The level of students' music performance (as of those who are VERY SERIOUS about playing) has increased quite a bit.  There are much more "performers" and "players" nowadays.

But I guess, unfortunately, this only accounts for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and it's mostly the effort of the students/parents, but not the government's.  

As for the division between bandings, to my surprise, my husband agrees to it! (He is a Canadian socialist, btw)  His argument is that after 10 years or so, the band 2 schools will become better and some students who did not have a bright start in primary schools will also have a chance to move up.  I hope he's right, but I'm not too optimistic about this.  :)



uncleedward 寫道:

Dear Vernique2005

It is nice to see so many acquaintances here. I've been away from BK for almost ten months because I was in and out of hospital during this period. Fortunately, things have settled down a bit now (I hope).

Back to your point, I suspect it has also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change from 5 bands to 3 bands. The diluting of band 1 students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e top schools originally thought. That is why we have heard all these adverse stories about King's, Wah Yan or even Queen's. And that is also why schools like your alma mater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government's weired policy and changed into DSSs.

But be assured that the top students are still as good as those in the old days.


[quote]
Vernique2005 寫道:
Another interesting factor associated with this matter is the much lowered "average marks" in Band 1 schools.  Many Band 1 schools now have 70-75% as "average."  As far as I remember, getting 70-75% in band one schools 15 years ago was actually quite disastrous. :)  When seeing students' report cards, I'm always shocked,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say, "Hey~ I guess this is just 'generation gap'. Students nowadays don't aim so high anymore...."  wahhahhhahahahah Yeah.. I guess I am getting old...

BTW, uncleedward, how are you?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

[quote]

Rank: 5Rank: 5


1286
26#
發表於 07-6-28 15:59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Rank: 5Rank: 5


1286
27#
發表於 07-6-28 15:59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Rank: 5Rank: 5


1286
28#
發表於 07-6-28 16:00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Rank: 5Rank: 5


1286
29#
發表於 07-6-28 16:08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SS之理念,要求比香港之幼兒园學卷更嚴格,香港之幼兒园,只要非牟利,就可申請加入學卷。但中小学之非牟利私校,就算辦学成績多標青,也不能申請為DSS。

我也想問, 為何私校不能申請成為 DSS?

根據教統局網頁的資料, 發展直資學校的目標是
"協助私立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在官津學校教育以外提供另類的優質學校,使家長為兒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
而參加資格卻是
"所有資助中學及小學均可在二零零零/ 零一學 年或其後申請加入直資計劃。辦學團體亦可向政府申請分配校舍,作為開辦直資學校之用。"

既然是協助私立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 為什麼要限制只能津校轉直資, 現存的私校便不可以?
又, 官津校和直資學校大家都有拿政府資助 (納稅人的錢), 為了增加家長的選擇權, 又為了改善教育素質, 配合教改, 使教育更多元化..., 為什麼只有直資可享有收生權及較大的教學語言及課程安排權呢?

如Eton到香港,他一定不符政府"非常道德"的,和世俗不同之標準,當然不能成為直資。但做為納稅人,我要問,既然有9年免費教育,我為何不能選Eton,政府對我之補貼,又不會因我選Eton而增加。

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這麼問---
"我要問,Eton 拿政府資助, 我也是納稅人, 為什麼是由 Eton 決定我的小孩是否可入讀, 而不是由我或公平抽籤決定呢?"

學券最大的爭議, 一直都是
1. 名校可挾其名氣, 擇才教之, 但年紀愈小, "英才" 往往和家庭背景關係密切, 形成在幼年時期已搞階層劃分.
2. 支持由市場主導教育的前提是相信大部分家長是理性、正確、不盲從的, 學校因而會想方設法滿足家長對教學的高要求,努力改善其教學質素. 但看看現在的社會, 家長一面痛陳教育政策, 自己卻把種種的不理性推向高峰.
3. 教育對社會的整體發展起重要作用, 把選擇的重擔、培育人才的責任完全交給個人(市場), 對社會長遠發展如何?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30#
發表於 07-6-28 18:0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又, 官津校和直資學校大家都有拿政府資助 (納稅人的錢), 為了增加家長的選擇權, 又為了改善教育素質, 配合教改, 使教育更多元化..., 為什麼只有直資可享有收生權及較大的教學語言及課程安排權呢?


TWMa,

前一陣上教统局個Website找資料,無意中找到06-07年度直資学校每学生每年之津貼額( 直資津貼額將根據一個資助學額平均單位成本的改變而每年調整,其中包括因實施新措施引致的成本改變。):

創校16年以下的本地非牟利學校
中一至中三 28,096
中四至中五 25,398
中六至中七 44,711

創校16年或以上的本地非牟利學校
中一至中三 31,084
中四至中五 28,370
中六至中七 50,537

創校16年以下的全日制小學
小一至小六 22,451

創校16年或以上的全日制小學
小一至小六 25,053

可見,一所學校由津校轉直資,完全可以不另收費。所以,現時所謂津校不轉直資,是為了照頭窮人云云之說詞,等同放屁。

津校要享有收生權及較大的教學語言及課程安排權,為甚麽不轉直資呢?此其一。

其二,直資每收一個學生收一份錢,津校却有双重小班之保障,如果津校要有直資之權利,直資可有津校津貼保障及双重小班之保障?

學券最大的爭議, 一直都是
1. 名校可挾其名氣, 擇才教之, 但年紀愈小, "英才" 往往和家庭背景關係密切, 形成在幼年時期已搞階層劃分.

前文提過,小学階段,九龍塘名小学之学生成績,比起深水埗街坊福利会之街坊小學,優勢不會太多。真正分野,是中學之分banding制度。分到band3的,家長如世界末日,学生信心盡失,階層劃分於是形成。

2. 支持由市場主導教育的前提是相信大部分家長是理性、正確、不盲從的, 學校因而會想方設法滿足家長對教學的高要求,努力改善其教學質素. 但看看現在的社會, 家長一面痛陳教育政策, 自己卻把種種的不理性推向高峰.
3. 教育對社會的整體發展起重要作用, 把選擇的重擔、培育人才的責任完全交給個人(市場), 對社會長遠發展如何?


我真係唔知支持由市場主導教育的前提需要"大部分家長是理性、正確、不盲從的",我凈係知,每個人有不同之要求,有的人每段時間之想法都不同,李國璋也好,孫名揚也好,冇可能可替我們制定令我們都滿意之学校。

社會長遠發展,更不是任何官僚可替我們作主的,共產國家之甚麽甚麽計划,九七年後之八萬五、咪港物港,都是反面之教材。欣欣向榮的國家的制度,都是較自由和多樣化的。

Rank: 5Rank: 5


4773
31#
發表於 07-6-28 22:57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1.        一些名津校不願轉直資,謂要貫徹[有教無類]的精神.
2.        但[有教無類]是另一句廢話; 現今學位多過人, 根本不存在有人無書讀.
3.        富人, 窮人, 資質高的, 資質低的, 其實都需要讀書, 不是教窮人才算偉大.
4.        其實教有錢有資質的, 一樣是作育英才, 同樣造福社會.
5.        我認為[因材施教] 才是對學生最有利. 所以也贊成名津校轉直資.




[quote]
judy 寫道:
...可見,一所學校由津校轉直資,完全可以不另收費。所以,現時所謂津校不轉直資,是為了照頭窮人云云之說詞,等同放屁。


359
32#
發表於 07-6-29 00:38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ear Judy

I agree with you that the kindergarten coupons should be applied to private kindergartens. I was not convinced by the logic put forward by the government.

I also agree with you that it would be over the top to adopt a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policy to tip the balance to kids from less privileged families.

However, DSSs are different. Until this government, Hong Kong was probably the only developed area in the world with state schools prevailing over private schools. All the elite schools were subsidised with taxpayers' money. In return, these schools were guaranteed a supply of elite students under the old banding policy. This has now changed.

Changing from 5 bands to 3 bands could be argued by the government as a transitional measure for changing from 精英教育 to 普及教育. I have no problem with that personally. However, DSSs contradict all these completely. As you said, the top schools have no problems in attracting good students and theoretically they do not need to charge additional tuition fee. But look at the top schools. They are all charging an annual fee from $38,000 upward. I can tell you such level is enough to deter many band 1 students from less privileged families. I enjoy seeing around me young boys and girls from schools like DGS/DBS, St Paul's Co-ed, St Stephen's Girls, Ying Wah Girls, King's or Queen's boys from my neighbours as I know many of their parents also have a humble beginning like me. However, the new system is changing all these. At schools like St Paul's Co-ed, the student profiles of new students are even more biased than before to kids from well-off families. Is this intended by the government? I am not sure. What I said may not be music to most BK parents as most of them are prepared to pay for a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ir kids and thus will benefit from the new policy. But what about the kids of 牛頭角順嫂. I don't believe in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but equally I consider it a crime to deny the bright kids from less privileged families the taste of a different life at top schools if these schools, like anyone else, are subsidised by the government.



[168924_10150131508915141_661800140_8106193_6104073_n]


359
33#
發表於 07-6-29 00:53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ear youma

Have you thought of any reasonw why those "名津校不願轉直資"?



[168924_10150131508915141_661800140_8106193_6104073_n]


359
34#
發表於 07-6-29 01:55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ear Vernique2005

Thanks for your kind words. Personally I have no problems with changing from 5 bands to 3 bands but my raionale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your husband's (BTW, the last time I saw your posts it seemed he was still your boyfriend. Is congratulation in the order?)

Changing from 5 bands to 3 bands can be meaningful it it is constituted as a transitional policy towards 普及教育 or zero banding.  Like it or not, it seems to be the trend in all developed countries.

DSSs are also balancing all these. I know someone with daughters at your alma mater. They live in a rented matchbox in wanchai and the parents are working day and night, besides making ends meet, to finance their younger daughter's school fees. In the old days, it was slightly easier for these families.

The typical profile of a top student nowadays is a kid born to a middle-class family with parents being professionals. As you said, "it's mostly the effort of the students/parents" and the school has played a lesser role nowadays. Some of the kids I know have a team of different personal tutors helping them and they are not super-rich families.

Although I was not a maths major, my roommate at university was a maths major and he was my high school mate. Because of him, I was forced to learn quite a bit of maths like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I found number theory quite fascinating. I used to be an extremely rational person ... until I met my wife. I don't know whether your husband would one day sharing a similar feeling.

Vernique2005 寫道:
Dear Uncleedward:

Nice to see you back! Indeed, I haven't been posting for a while, but I really miss you. Take care of your health and get well soon, ok?

It's glad to hear from you that the top students are still as good as those in the old days.  Perhaps, if we just focus on the top students, they are even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past generations.  I've seen numerous gifted children doing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in primary 5.. (Seriously, I don't know how they did that.) Feeling surprised, I asked my husband if this is possible, and this was his reply, "Of course yes~! Maths has no "age limit"!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child is the combination of his own interests/talent, the layout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method of teaching.....da da da da..."  He actually found it happy that after 1997, HK students have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dvance maths from texts in China. He was so happy browsing through the math texts the other day when he was in HK~!  Perhaps, it is the same situation for piano playing as well? The level of students' music performance (as of those who are VERY SERIOUS about playing) has increased quite a bit.  There are much more "performers" and "players" nowadays.

But I guess, unfortunately, this only accounts for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and it's mostly the effort of the students/parents, but not the government's.  

As for the division between bandings, to my surprise, my husband agrees to it! (He is a Canadian socialist, btw)  His argument is that after 10 years or so, the band 2 schools will become better and some students who did not have a bright start in primary schools will also have a chance to move up.  I hope he's right, but I'm not too optimistic about this.  :)



[168924_10150131508915141_661800140_8106193_6104073_n]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5#
發表於 07-6-29 03:47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judy/Vernique,

很高興又見到你們對香港教育精采的分析,希望以後時常見到你們的文章。

uncleedward, 保重身體呀!

eviepa

Rank: 8Rank: 8


19498
36#
發表於 07-6-29 08:19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 寫道:
Dear youma

Have you thought of any reasonw why those "名津校不願轉直資"?


1. 因為對教職員的「飯碗」有影嚮。而且官津學校的薪酬有清楚的標準,會較有保障。
2. 因為對現在的家長有影嚮:轉直資可能會令正就讀或日後就讀的子女要交學費;他們未入學的子女,會因直資的獨立收生政策,而可能入不到。
3. 因為對辦學團體的監控有影嚮:直資的運作較獨立,有自己的財政來源和有一群有影嚮力的家長。


359
37#
發表於 07-6-29 09:0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Dear ChiChiPaPa

Agreed to point 2. Point 1 is more relevant to government schools like King's or Queen's. Can't see the impact of your point 3 yet.

But there does exist some schools thinking otherwise:

"「 如 果 名 校 等 於 學 生 成 績 要 拿 一 百 分 ﹐ 他 們 一 定 擔 心 收 到 成 績 差 的 學 生 。 但 教 育 不 是 這 樣 … … 教 會 辦 學 是 有 教 無 類 ﹐ 我 們 不 介 意 接 收 不 同 組 別 的 學 生 。 」 前 九 龍 華 仁 書 院 校 長 兼 耶 穌 會 代 表 狄 恆 神 父 接 受 本 報 (Ming Pao)專 訪 時 ﹐ 並 不 反 對 減 少 派 位 組 別 ﹐ 拉 近 學 校 間 的 差 距 ......"

「 我 們 的 學 生 來 自 油 尖 旺 ﹐ 他 們 都 不 是 出 身 富 裕 ﹐ 父 母 未 必 懂 得 管 教 ﹐ 但 我 們 有 責 任 幫 助 學 生 在 社 會 向 上 爬 。 」 「 九 華 不 少 學 生 的 父 母 是 小 販 、 工 人 、 的 士 司 機 … … 我 們 不 是 別 人 想 的 貴 族 學 校 ﹐ 但 他 們 的 子 女 一 樣 可 以 成 為 律 師 。 」 "

I know some principals of the the top schools also share similar views. I do admire them although I suspect that some of the familiar names would follow the downhill route as St Louis.

P.S. I have a mate going from a Kai Fong primary school to Kowloon Wah Yan. He told me he did no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what the teachers said in class throughout Form 1. He is now teaching at university.




ChiChiPaPa 寫道:
[quote]
uncleedward 寫道:
Dear youma

Have you thought of any reasonw why those "名津校不願轉直資"?


1. 因為對教職員的「飯碗」有影嚮。而且官津學校的薪酬有清楚的標準,會較有保障。
2. 因為對現在的家長有影嚮:轉直資可能會令正就讀或日後就讀的子女要交學費;他們未入學的子女,會因直資的獨立收生政策,而可能入不到。
3. 因為對辦學團體的監控有影嚮:直資的運作較獨立,有自己的財政來源和有一群有影嚮力的家長。[/quote]
[168924_10150131508915141_661800140_8106193_6104073_n]

Rank: 8Rank: 8


19498
38#
發表於 07-6-29 10:09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

表面原因不一定就是背後實際的原因。津校老師也是用CM. 與. GM. 兩個系統的職級及薪酬制度。但在直資學校制度下,教學語言、師生比例以至教師薪酬,一概可以彈性處理。

有一篇培正討論轉直資的文章,值得大家一看。

http://www.puiching.org/operation_mode/operation_mode.htm

「當中牽涉財政(包括政府資助金額、教職員公積金......等)、收生、薪酬結構等問題,校董會尚未有定論。」 但可以公開說的,可能就只有你所說的那些很偉大的理由。當然亦有人相信和願聽這些原因。

Rank: 5Rank: 5


1286
39#
發表於 07-6-29 10:1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在 5 改 3、教學語言上落車制等的政策下, 如果只是為了保證收生素質、英中地位..., 名津校轉直資, 的確是最簡單又不傷神的作法.
不轉的原因, 甚至連 ChiChiPaPa 提的第二點, 我都不認同. 學校考慮的如果只為自己的聲譽和招牌, 第二點的影響力都微乎其微.
女兒學校考慮是否轉直資已一段日子, 校董會有人贊成, 有人反對, 但校監明白表示, 他是反對的, 原因只是不想學校貴族化.
有個舊同事的女兒是 DGS 畢業的, 上次和他聊起, 她感嘆的說, 他和女兒對 DGS 轉直資甚不以為然, 因為, 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基層家庭 (絕對稱不上中產), 如果當年 DGS 已是直資, 他的女兒絕不會申請.
話中, 可感受到他們對 DGS 的感恩, 亦有十分大的無奈.

uncleedward 寫道:

Dear ChiChiPaPa

Agreed to point 2. Point 1 is more relevant to government schools like King's or Queen's. Can't see the impact of your point 3 yet.

But there does exist some schools thinking otherwise:

"「 如 果 名 校 等 於 學 生 成 績 要 拿 一 百 分 ﹐ 他 們 一 定 擔 心 收 到 成 績 差 的 學 生 。 但 教 育 不 是 這 樣 … … 教 會 辦 學 是 有 教 無 類 ﹐ 我 們 不 介 意 接 收 不 同 組 別 的 學 生 。 」 前 九 龍 華 仁 書 院 校 長 兼 耶 穌 會 代 表 狄 恆 神 父 接 受 本 報 (Ming Pao)專 訪 時 ﹐ 並 不 反 對 減 少 派 位 組 別 ﹐ 拉 近 學 校 間 的 差 距 ......"

「 我 們 的 學 生 來 自 油 尖 旺 ﹐ 他 們 都 不 是 出 身 富 裕 ﹐ 父 母 未 必 懂 得 管 教 ﹐ 但 我 們 有 責 任 幫 助 學 生 在 社 會 向 上 爬 。 」 「 九 華 不 少 學 生 的 父 母 是 小 販 、 工 人 、 的 士 司 機 … … 我 們 不 是 別 人 想 的 貴 族 學 校 ﹐ 但 他 們 的 子 女 一 樣 可 以 成 為 律 師 。 」 "

I know some principals of the the top schools also share similar views. I do admire them although I suspect that some of the familiar names would follow the downhill route as St Louis.

P.S. I have a mate going from a Kai Fong primary school to Kowloon Wah Yan. He told me he did no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what the teachers said in class throughout Form 1. He is now teaching at university.




[quote]
ChiChiPaPa 寫道:
[quote]
uncleedward 寫道:
Dear youma

Have you thought of any reasonw why those "名津校不願轉直資"?


1. 因為對教職員的「飯碗」有影嚮。而且官津學校的薪酬有清楚的標準,會較有保障。
2. 因為對現在的家長有影嚮:轉直資可能會令正就讀或日後就讀的子女要交學費;他們未入學的子女,會因直資的獨立收生政策,而可能入不到。
3. 因為對辦學團體的監控有影嚮:直資的運作較獨立,有自己的財政來源和有一群有影嚮力的家長。[/quote][/quote]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40#
發表於 07-6-29 10:26 |只看該作者

Re: 香港教育

uncleedward,

近來身體出點問題?康復了嗎?祝你早日康健。真的,在BK中,你是我所尊敬的一位長者(叫得你uncle,唔認自己後生都唔得)。

我同意youma的"因才施教"才最有利。對於我,很難將自已心愛之孩子,变成一個個號碼,投入彩池中抽呀抽,抽呀抽的大抽獎制度里。我想,你選人,人可選你才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率之制度。當然,如果大部分人向往大抽獎的,我也不反對。

五個banding也好,三個banding也好,雖能有效地將学生現階段之能力分類,但有兩點極不好之影響:

1. 派到band3的,家長也好,学生也好,那種冇面、冇自尊,不敢人前提起、自勝心下降的心里影響,是長期性的。
2. 為甚麽讀書好的可以先抽簽,band3要最後才抽。有沒有違人權呢?

其實,人人之能力不同,就算很出名收生很好之学校,据我所知,他們有的也是分set上課的,中英數各分n set,不同能力的學生,上不同的set。

如果沒有banding之分,學校收了生,可再按set划分,當成績進步了,就可升set,這起了互動向上之作用。不管学生讀那一set,他們只会向別人說來自那家学校,不用提及那個set。就算收生很差之学校,如果沒有band3之標簽,学生和教師沒有標簽之效應,也不會那麽自卑。如果實行学卷制,差學校也很快被out出局,教師學校更要向上,這也是學生之福。

至於直資之收費問題,我也有點感受,阿大要学這學那,我向她直言負担不起,雖然,校長多次提到如果經濟有問題,向他提出,他可資助,但家長又怎会這樣做呢,咁難為情。

這幾年來,我始終認為政府之津貼,已足够学校辦學(如果收够學生的話)。但錢當然越多越好,教育更是一個無底深潭,就算現在給我多一萬元,投資到子女身上,也不会覺得多。

物以類聚,人己群居,我相信如果St Paul Co-Edu 或DGS這類名校,如發展成英國之Eton,牛頭角順嫂之仔仔,就算請都唔入,而且,真係唔係咁大損失。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