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資助自資學士12人爭一位
發新帖
查看: 1144|回覆: 1
go

資助自資學士12人爭一位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860
1#
發表於 15-8-8 14: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大學聯招(Jupas)下周一放榜,除八大資助院校課程外,今年還新增九百四十個獲教育局「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資助自資院校學士學位課程,供考生選擇。經改選後,教育局收到多達一萬一千人經聯招將SSSDP獲資助課程放在首三志願內,平均每十二人爭一學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當局擬增加該類自資學士學額,於一六/一七學年將SSSDP「加碼」至六間自資院校共十五個課程,獲資助的自資學額較現有數目增加一成,料當中大部分課程平均加學費約百分之四。


首屆資助940額 涵蓋五院校


教育局撥款逾九億元推出共三屆SSSDP,資助護理、建築、旅遊款待等範疇自資院校課程,以培育人才應付本港人力資源及經濟發展。下學年首屆的SSSDP涵蓋五間自資院校,包括公開大學、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東華學院及職業訓練局轄下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THEi)共十三個課程,共資助九百四十個學額。


吳表示,考生上月底經聯招作「終極改選」後,有多達一萬一千名學生將SSSDP獲資助的十三個課程,放在首三志願內,競爭九百四十個資助學額,即平均每十二人爭一學額,當中以恒生管理學院的供應鏈管理工商管理榮譽學士、THEi的廚藝及管理榮譽文學士及園境建築榮譽文學士,競爭最為激烈,平均每二十人爭一學額。


吳續指,有見學額競爭激烈,加上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而港人對綠化及環保的意識亦提高,故當局將於一六/一七學年的SSSDP課程內,新增涵蓋資助明愛專上學院護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的六十個學額,以及THEi園藝及園境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的三十個學額。該兩個課程下學年學費分別約為九萬四千元及八萬七千元,經資助後,修讀學生每年分別需繳付學費逾二萬元及逾四萬元。


明年學費加幅 多數低於4.4%


不過,部分參與首屆SSSDP的自資院校課程,獲資助後隨即大幅加學費為人詬病。吳克儉指,根據初步觀察,大多數參與第二屆SSSDP的自資院校課程,學費加幅將維持在通脹率、即約百分之四點四以下,有關院校毋須另行向當局申請;但他坦言,不排除部分自資院校課程,特別是新增的兩個課程,學費加幅申請將高於通脹率,當局將要求有關院校提交特別理據如所需增聘的師資人手、額外購置的教學儀器等開支,經當局審批後才獲准調整。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860
2#
發表於 15-8-8 14:5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5-8-8 14:52 編輯

資助學位爭崩頭 僧多粥少使人愁(太陽報社論)



大學聯招後日放榜,除八大資助院校課程外,今年新增近千個「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的自資院校學士學位課程,無疑為學生提供多一個選擇。可惜,對於每年數以萬計無緣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只能說是聊勝於無,港府不願增加大學學額,始終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教育局撥款逾九億元推出三屆新的資助課程,學生可報讀公開大學、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東華學院及職業訓練局轄下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等五間自資院校共十三個學士課程,學科以護理、建築、物流及創意工業為主,學額九百四十個,每名學生每年可獲四萬元或七萬元資助。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應屆考生在聯招終極改選後,有一萬一千人將新資助課程列入首三個志願,即平均每十二人爭一學額;由於競爭激烈,當局計劃一六/一七學年將計劃擴展至六間自資院校共十五個課程,學額增加一成。


大學資助學額僧多粥少,年年都有大批合資格學生被拒諸門外,當局在八大資助院校以外另闢蹊徑,為自資院校提供資助學額,誠然是好事。特別是資助計劃屬學位課程,比許多學費不菲卻質素低劣的副學士課程優勝,對無緣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不失為另一條出路。問題是,資助計劃名額有限,只有少數學生受惠,大部分學生依然只能望門興嘆。以最近幾年文憑試為例,每年均有兩萬多人考獲入讀大學最低資格,而大學資助學額只有一萬二千個,即年年都有逾萬學生需要另尋出路,相對而言,新資助課程的千個名額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


更何況,自資院校質素參差,課程難受監管,當局破格資助學費,難免衍生出其他亂象,早前有學院爆出資助課程坐地起價八成,就是典型例子。教育界人士批評計劃欠缺監管,最大的得益者是自資院校,不是學生,並非無的放矢。


歸根究柢,要解決學生升學難問題,除了在自資院校增開資助學額,更直接的途徑是適量增加大學學位。港府遲遲不願增加大學學位,也許是擔心日後人口老化令適齡學生下降,這種顧慮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絕對不是無所作為的藉口。事實上,相對於其他發達經濟體,本港大學資助學額佔適齡人口的比例可謂相形見絀,遠遠低於歐美國家,與台灣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更不堪的是,資助學位本已僧多粥少,前朝政府卻好大喜功,以發展教育產業為名,將大學的非本地生比例由百分之十增至百分之二十,結果令本地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被進一步拉低。


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廿一世紀人才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偏偏港府對培育人才缺乏承擔,不願增加大學學額,以致年年都製造大量失敗者,推動經濟轉型固然淪為空談,解決青年出路問題更無從談起。說到底,新增資助課程只能治標,改變教育政策,增加大學學位才是治本之道。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