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查看: 42881|回覆: 48
go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
發表於 13-5-28 13:37 |顯示全部帖子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5-28 13:38 編輯





直資計劃下,家長的選擇有否增加?


港島著名女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聖保祿中學,相繼就轉直資於本學年展開諮詢。


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首間轉直資的傳統名校


英華書院以「平民直資」定位






近月,兩間港島著名英中女校先後就轉為直資辦學展開諮詢,引來不少反對聲音,擔心愈來愈多名校轉直資,會窒礙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

直接資助計劃的原意是多元辦學,令家長和學生有更多選擇,不過,2001年新直資計劃推行以來,有10間被視為傳統名校的英中轉為直資,學費以萬元計,會否令部分基層以至中產家長和學生望而卻步?

聖保羅男女中學和英華書院兩間先後轉為直資的英中名校,有何政策避免學校「貴族化」?這些措施是否有效?

   12    0    2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2#
發表於 13-6-5 13:45 |顯示全部帖子
名校轉直資勢難擋 難為窮學子


撰文:沈帥青
欄名:港是港非




有傳統名校的校友及家長反對學校轉直資,擔心變得貴族化,指學校應「有教無類」。

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及聖保祿中學相繼擬轉直資校,轉直資後可自決收生及收取高學費,名校傳統及優良教學名聲備受追捧,不愁收生,但對於基層學子,名校門檻會否愈來愈可望不可及呢?

本港不少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如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德望學校、協恩中學等。據政府數字,現行519間中學中,共有61間直資中學,直資學額佔總學額12.3%。

名校轉直資趨勢一直惹爭議。中西區女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早前宣布擬在2015/16學年轉為直資後,校友與部分家長成立關注組,指學校應「有教無類」,反對轉直資,擔心變得貴族化;但另一邊廂,有一批家長去信教育局及立法會,反指轉直資可增加教學資源、加強收生,支持學校轉直資。

收生自由 可保英中金漆招牌

名校紛轉直資,固然「計過數」。現行機制下,中學每班須有85%學生屬全港成績前列40%,方可選擇以英語教學。面對少子化、適齡學童減少,爭取好成績學生的競爭更大,若然無法全開英文班,或會被指「落車」,失去英文中學金漆招牌。

聖士提反的家長早前引述校方指,若不轉直資,或因收生質素不達政府要求,而須開設中文班,影響英語授課傳統。

轉直資後校方可自決教學語言、有更大收生自主權,校方可不參加中一派位,自行挑選合適的學生。另外,既可按學生人數接受公帑資助,但同時又可收取高昂學費,財政資源大增,可用於維修校園、建球場、音樂廳、聘請外籍教師等,與資助學校相比,收生及資源上均有更大自由度。

學校享更大自由度的直資制,為社會提供不同教學方法,但歷史悠久、具優良成績的傳統名校,一間間走入直資制度,入讀條件變得不容易。不少中學名校轉直資後也不參加統一派位,學費動輒每年數萬元,甚至比讀大學更貴。

正如有反對轉直資的名校舊生指,直資校變得「貴族化」,嚇怕家庭經濟能力差的基層學童。

免直資變貴族校 從制度着手

過往是直資制度擁護者、直資學校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早前也在專欄撰文,指直資變相成為「名校變私校」捷徑,間接令貧者機會更少,富者機會更多。近日爭議,讓她看清直資對削弱平等教育機會的深遠影響。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稱,每間學校都盼有更大競爭優勢,轉直資可帶來更高地位、不少無形好處,相信未來名校轉直資趨勢會持續。他指過往窮學生憑能力爭學額,如今局面轉變,擔心非社會之福。

名校轉直資既有種種好處,風潮難擋,要扭轉直資變貴族校的景象,便要從制度着手。

現時直資校學費不可高於平均學位成本的2.33倍,這個上限向來被指過於寬鬆,嚇怕窮學生,是否可檢討降低上限?減少學費負擔的壓力?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周一撰文,對名校轉直資表示心痛,他獻計,要求政府指定直資中學30%中一名額,由統一派位機制派位,令更多不同背景學生,可憑成績有望派到傳統名校,不至於被校方全權控制。

直資校學費對貧窮學生構成一定壓力,但按現時規定,即使直資校每年也須提供至少1成學費收入作為獎助學金,理論上有助基層學生消除對學費的擔憂。但2010年審計報告揭發,部分直資校獎助學金其實沒派上用場,對學費減免計劃的宣傳也不足夠。當局是否也可作出更大程度的監管及規限?

古代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意指上品或下品取決於出身家世。如今社會貧富懸殊,富裕家庭子女在起跑綫上已有優勢,在社會流動競爭上,愈加佔優,更是不爭事實,要擺脫社會「世襲貧窮」的困境,教育是重要途徑。

轉往直資的趨勢難叫停,但可從制度上協助經濟弱勢的學生,踏入名校門固然不能百分百保證踏上青雲路,至少讓基層學童獲得相對公平競爭機會,追回起跑綫上的差距。




按圖放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3#
發表於 13-6-6 20:02 |顯示全部帖子
立法會四題:直資學校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葉建源議員的提問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答覆:

問題:

  近年陸續有資助學校轉為「直接資助計劃」的學校(下稱直資學校),當中有不少傳統名校。然而,有資助學校打算轉為直資學校,但受到學生家長和舊生的強烈反對,他們擔心貧窮家庭的學生會因直資學校學費高昂而卻步,有違學校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另一方面,有研究發現,富裕家庭的中學生升讀大學的比率,在二○一一年是貧窮家庭的學生的3.7倍,而20年前只是1.2倍。有社會人士關注到,貧窮家庭的學生因學費高昂而對學術成績較佳的直資學校卻步,他們升讀大學的機會會否因而進一步減少。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審批資助學校加入直接資助計劃的申請時,如何處理及統計持分者(包括家長、舊生、教師、教育團體和區內居民等)就有關申請所提的意見,以及該等意見在當局考慮有關申請時是否具決定性的作用;

(二)鑑於政府當初推出直接資助計劃的目標包括「使家長為兒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但有學生家長指出,他們的子女入讀區內心儀學校的選擇,因未能負擔直資學校的高昂學費而減少,當局有否評估這種情況是否反映當初的目標未能達到;有否就直資學校數目佔公帑資助學校總數的百分比訂定上限;及

(三)有否評估當局批准學術成績較佳的資助學校轉為學費較高昂的直資學校,會否減少來自中下階層的學生入讀該等學校的機會,以致影響他們將來升學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隔閡等問題加劇;若有評估,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一直致力提高本港教育的質素,隨覑社會進步,辦學模式多元化是學校教育發展的自然趨勢,直接資助(直資)計劃學校亦發揮了促進學校體制多元化的功能。

  就議員提出的問題,現回覆如下:

(一)若資助學校申請加入直資計劃,教育局會根據既定的評審準則審核申請。申請的學校必須證明本身已有充分準備及足夠能力在直資的辦學模式下提供優質教育,亦須證明具備良好的財政狀況,可持續發展。同時,本局亦會審視其他因素,包括學校資助模式轉變對學額供求的影響、學校諮詢其主要持分者的結果(這些持分者包括家長、教師、舊生等),以及能否合理地回應持分者所關注的事項等。

(二)直資學校可收取學費,用以向學生提供額外和優質的支援服務,以及改善學校設施及教學環境。我們必須強調,直資學校制度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學校之間收取學費的差異亦大。有部分收取較高的學費,亦有不少收費不高(例如有學校每年學費低於1,500元),有些更在個別的級別不收取任何學費。

  為確保學生不會因無力繳付學費而失去就讀直資學校的機會,教育局規定每所直資學校均須最少撥出學費總收入的百分之十,為學生提供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如學費介乎直資單位津貼額的三分之二與二又三分之一之間,則學校在直資單位津貼額的三分之二這個水平以上每多收一元學費,便須撥出五角作為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之用。這些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的資格評估基準,不可比政府資助清貧學生的計劃嚴格。此外,在評估學生是否符合學費減免資格時,家長的財務狀況必須是唯一的考慮因素。

  自直資計劃推行二十多年來,有21所資助中、小學加入計劃。直至二○一二/一三學年,全港共有73所直資學校,約佔全港受公帑資助學校的百分之九。雖然我們沒有就直資學校數目佔公帑資助學校總數的百分比訂定上限,我們會繼續按既定的評審準則審核申請,確保各區有足夠的公帑資助學位應付需求,致力保障不同社會和經濟背景的學生可選擇入讀區內心儀學校。直資學校須按合理而又合乎專業規範的標準取錄學生,收生準則及比重必須預先公布,確保家長充分了解這些入學標準。

(三)直資計劃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必須提供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以照顧不同社會和經濟背景學生的需要。為確保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享有公平入讀的機會,自去年起,直資學校必須依照教育局於二○一一年二月成立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擔任主席的直接資助計劃工作小組的建議,推行一系列加強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透明度的改善措施。

  有關措施於二○一二年生效,包括:

(1)在新生申請表格和《學校概覽》內,清楚列明清貧學生(包括綜援家庭的學生及受學生資助辦事處資助的學生),可申請學費減免;
(2)在入學申請表格內提供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的詳細資料;
(3)向所有獲取錄的學生提供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的詳情,並將有關資料夾附於錄取通知書內;
(4)把學生資助辦事處公布的申請結果通知學生時,須同時向每名合資格學生派發該校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的申請表格;以及
(5)直資學校應盡可能在開學前完成處理新生的學費減免計劃申請,務使合資格的學生無須先行繳付學費等。

  教育局亦要求直資學校應周詳考慮學費減免及獎助學金的準則,以充分照顧不同背景的學生。我們相信上述一系列加強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透明度的措施,有助更多中下階層學生入讀直資學校。

  根據直資學校二○一○/一一學年的經審核帳目顯示,雖有部分學校的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儲備的使用率比較低,但有超過半數直資學校的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儲備使用率達100%,有學校甚至超過600%。經審核帳目亦顯示,直資學校在該年使用於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的總金額約一億五千萬元 ,這證明為數不少在經濟方面有較大需要的學生,正受惠於這措施。此外,直資學校撥作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儲備的款項不得轉撥至其他儲備或作任何其他用途。因此,學校並無需要累積有關儲備,而應適當運用於照顧在經濟方面有較大需要的學生。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6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4#
發表於 13-6-7 19:47 |顯示全部帖子
【音頻】聖士提反200家長公開信撐學校轉直資(自由風自由PHONE)


1907-1930 聖士提反200家長公開信撐學校轉直資

1936-2000 聖士提反200家長公開信撐學校轉直資

嘉賓︰潘芸妮 (準小學家長)
嘉賓︰姚家莉 (舊生/家長)
嘉賓︰張嘉欣 (幼稚園家長)
嘉賓︰楊浩然 (幼稚園家長)
嘉賓︰袁崚翔 (小三家長)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5#
發表於 13-6-8 19:58 |顯示全部帖子
教育走回頭路


香港中小學直資化與否,事實上反映着本地教育路向:是以收入能力來分學生,抑或是維持殖民地時代九年免費教育帶來的有教無類。說甚麼有助學金、獎學金幫助窮學生,全屬廢話,校長們應該心裏明白:由津貼轉直資是為了錢、為了貴族化,結果必然排斥窮家子弟。留幾個窮家子弟來裝飾門面,既虛偽也無恥。

事實上,十二年免費教育政策底下,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不少;各校也有出類拔萃的校友,捐獻也不少。故此,從經費而言,我看不出津校要改直資來籌集資金維持運作。香港的教育支出在發達社會並不佔優,每班學生人數過多,特區政府應增加教育經費,對社會作長遠投資。但應該是所有津校一起爭取,不是名校轉直資各自努力。

名校有一定條件,故此轉直資學費貴了許多還有市場。但名校的條件是歷史積累下來,包括了政府資助,不能盡歸名校所有。換言之,以政府與社會之力,歷屆老師學生的勤奮,造就了今天的名校,卻被現在的校長拿去賺錢,搞貴族化,排斥社會大多數的窮家子弟;用任何的道理都說不通,尤其是這些名校屬教會主辦。教會應該不會在二十一世紀走回中世紀為貴族地主服務的時代。

最大的問題是特區政府的教育局,經歷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香港教育已千瘡百孔。殺校便已反映出這些教育官僚是以破壞教育,而非建設教育為目的。

直資化是從十二年免費教育走回頭路,重新構造社會的分化;學券是私有化的另一例子。


陳文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6#
發表於 13-6-9 09:30 |顯示全部帖子
教育局局長與傳媒談話內容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今日(六月八日)出席電台節目後與傳媒談話的內容:

教育局局長:各位早晨。有關直資學校方面,我再和大家分享幾部分。直資學校一直是香港教育制度多元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希望、亦不建議用貴族學校來標籤化這部分。因為七十三所直資學校中,有超過百分之三十學校的學費是全年五千元左右,個別最高亦不超過十萬元。直資學校有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所有直資學校也要撥出學費收入最少百分之十作為學費減免或獎助學金。如果學費超過某一水平,每收取一元學費,就要撥出五角用作獎助學金,所以這能令更多同學受惠。在二○一○/二○一一年度,我們統計在獎助學金方面的整體支出超過一億五千萬元,即是說有不少同學都得到這方面的援助。

  至於其他關注的地方,直資學校收生的過程,我們現時的機制容許直資學校自願參加派位機制,所以整個過程是合情合理和有規管、有質素的學校體系。

記者:剛才你在節目中指會檢討直資學校政策,達至哪個水平才會檢討,方向又是甚麼?

教育局局長:我們對系統和其他各項教育措施都不斷注視,如果個別體系出現問題,我們會即時檢視。直資學校也是一樣,有人覺得會否有很多學校申請而變成一種趨勢,我們也有研究這問題,最近我亦有和大家溝通。二○○八/○九年度至今,只有三所中學成功轉為直資學校,而小學則沒有。第二,在過去二十年,只有二十一間學校成功轉為直資學校,另有十一項申請是不成功,所以大家關注的是否一個真實的趨勢呢?根據數字是不能支持這項論據的。當然,香港是一個多元發展的地方,所以我剛才說各項措施我們都會不斷監察。

記者:你說現在有百分之九學校屬直資,未有證據是一種趨勢,那到甚麼程度才需要啟動檢討?

教育局局長:現在是百分之九,過去數年亦大概是這水平,這樣的話要視乎趨勢是否不斷增加和增加至甚麼程度。第二,我們亦會和學界、家長等持份者不斷溝通,看看大家是否有此需要。相反,如果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他們有整體要求需要增加的話,我們要和他們討論和了解。至於是否需要訂出一個確實數字,我暫時未看到有此需要。

記者:有教師反映學校根本不是有教無類,學校轉為直資就是想招收好的學生,而你則認為學校應該做到有教無類,如何確保學校轉為直資不是為了收取較好的學生?

教育局局長:每所學校或辦學團體都有其辦學理念,所有辦學團體都是非牟利的,從這角度看,他們都是因為教育而辦教育,這是大前提。至於個別學校希望收取不同學生,例如直資學校有一個特性,學校希望在一般學校系統下就其辦學宗旨做一些其他目標,這是直資學校制度的其中一個目標,亦要視乎學校想做些什麼。我曾參觀一所學校,看到學校想特別加強視覺藝術科而投放較多資源,給予個別學生額外機會作多元發展,這正是教學理念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應容許學校有自由度,亦應用多元化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記者:……北區方面,早前副局長與北區校長見面後結果如何?有關「返回機制」,你提及學位會保留予下年加入中央派位,有否就此和北區校長溝通,或只是臨時宣布?

教育局局長:我剛才提及,今年年初已有很多家長表示擔心,特別是北區的同學和家長。所以二月初我宣布特別針對大家關注的地方,除了維持現有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機制,所有學童必須經歷公平公正的過程之外,我們了解個別家長希望原區上學的要求,所以今年作出特別的措施,實施這個安排。六月一日宣布派位結果後,在大埔借調的約四百個學位中,有大概二百個學生來自北區。我們了解這些同學和家長可能有需要返回北區上學,所以這項特別措施是朝覑這個方向進行。他們有權選擇,我亦希望他們在註冊後,由現在至六月十七至十九日之前,盡量了解有關的安排再作最後決定,在這三天致電我們,讓我們知道他們的決定,然後在六月二十四日完成整個程序。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第一,我們盡量迎合他們的要求;第二,我再一次感謝北區的校長、老師等合作伙伴。今次要處理因為人數增加而出現的問題,在二○一三/一四學年,我們有信心可全面處理,這方面我真的很感謝他們的合作。

  至於有個別校長要求可否考慮加班情況的安排。我想提醒大家,我們早前已討論過,初期我們預計要加二十四班,但現時我們只能加十四班。其中一所學校加開的三班只是機制的一部分,而且已加班的部分不是只加一年,同學上學後會一直升班,所以會變成整體機制的一部分。

  我們完成今年的派位安排後,會在未來數月全力研究二○一四/一五學年及之後的挑戰,探討整體方案,希望在九月公布一籃子措施,讓家長在選校時有足夠資料。

記者:跨境校網是否一個比較主流的方案?會否擔心有家長提出法律上的挑戰?當局在這方面如何解決?

教育局局長: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適當的問題,無論在法律上或安排上,我們都會兼顧到。至於你提及增加新的校網,這似乎是一個相當多人建議的方案。正如我已承諾,在未來數月,我們會全力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5時35分


【音頻】津貼學校轉制直資(星期六問責)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7#
發表於 13-6-9 12:55 |顯示全部帖子
【短片】名校轉直資 吳克儉死撐無問題





■有聖士提反的家長及校友,昨收集市民簽名,反對聖士提反轉直資。


傳統名校近年爭相申請轉直資,倘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跑馬地聖保祿中學落實轉制,全港22間傳統名校中便有一半變身「貴族學校」,基層學生日後勢難躋身名校。教育局長吳克儉昨死撐全港只得9%直資學校,屬可接受水平,業界駁斥數字不算低,且制度不公平,必須檢討。

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男書院等9間傳統名校先後轉直資,近月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聖保祿中學亦申請轉制,津貼名校買少見少,惹來學生及家長激烈反彈,斥直資潮剝奪基層學生入讀名校機會。數十名聖士提反的家長及校友,昨穿上「給孩子公平教育」T恤收集市民簽名,批評校方一意孤行,憂慮該校變成「貴族學校」。

中西區居民楊先生的女兒下學年升中,區內只有三間女校,若聖士提反轉直資,等於減少三分一津貼女校學位,對想入讀傳統女校的學生有很大影響。女兒就讀聖士提反的張女士則指,辦學團體理應有教無類,保障各階層學生有均等機會。

稱僅9%可接受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出席電台節目時指,本港現時只有9%學校屬直資學校,且過去20年只得21間學校成功轉制直資,不認為轉制直資是大趨勢,暫未需要檢討。他指,直資學校是教育制度多元化的重要部份,不建議用貴族學校標籤,獎學金及助學金亦足夠支援有需要學生。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反駁,9%並非小數目,「因為教育機會唔均等,多數入到都係中產甚至更富裕家庭嘅仔女」。尤其中西區等校網特別多直資名校,「最弊一定係有條件有名氣嘅學校先會轉直資,變咗嗰區嘅家長同學生少咗好多選擇」。

他批評,政府當年推行直資計劃時,為吸引首批白老鼠,提供過份優厚的條件,例如校方可同時獲政府資助及向學生徵收學費,收生、教學語言等亦非常自由,「係咪真係要畀咁多優惠,令到啲學校有好多誘因轉制,唔想跟政府啲朝令夕改嘅政策,好自然我就諗轉直資」。若政府繼續縱容,直資潮將一發不可收拾,促教育局盡快檢討不公平的教育制度。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8#
發表於 13-6-10 11:06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6-10 11:12 編輯

聖士提反校董會 再撐轉直資


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附屬小學擬轉直資,引起大批家長及校友反彈。該校校董會繼早前發表聲明解釋方案後,校董會主席王鳳儀昨回應事件時,指轉直資是希望獲取更大收生自主權,又說今年附屬幼稚園不足半數學童可升附屬小學,暗示轉直資或有更大收生權讓幼稚園學生入讀附小。不過,反對的家長及教育界人士擔心接連有津校轉為直資辦學,剝削基層學生向上流機會。

陸續有傳統名校擬轉直資引起社會爭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附屬小學校董會主席王鳳儀昨於電視訪問中回應事件表示,今年附屬幼稚園有六十名學童升小。但在兩輪收生階段中,不足半數幼稚園學童獲派附屬小學,認為津貼制度難以提供靈活的收生自主權。她又指,該校近月舉辦近三十場諮詢會,不少家長支持學校轉直資。

不過,有該校家長憂慮再有津貼名校轉直資,影響基層學生向上流的機會。直資學校議會榮譽外務秘書陳璐茜指,教育局不容許直資學校收生時審查家產,強調學校按學生才能及成績收生, 學校向有需要學生提供獎助學金。直資學校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重申,不少家長除憂慮直資名校收取高昂學費外,更擔心難以負擔遊學費及雜費等開支而不敢報讀。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9#
發表於 13-6-11 08:40 |顯示全部帖子
全面轉直資 增家長選擇








有過百年歷史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計劃在2015-16學年轉為直資學校,事件惹來廣泛關注。支持和反對轉直資的家長和舊生,透過傳媒各自表述立場。傳統名校紛紛轉直資使人擔心本地教育越來越變得貴族化和商品化,減少清貧學生入讀名校和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

在港英管治期間,由教會創辦的傳統名校,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當中不少是出身基層,透過苦學,在升中試中考取優異成績而進入名校,藉着教育最終得以脫貧。然而,隨着教育逐漸普及,教育當局廢除升中試和學能試,派位隨機因素增加,傳統名校在學術成績方面的優勢已大不如前。現在不少在公開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不再是出身名校,而是來自新界或屋邨學校。

個別傳統名校眼見收生水準下降,學生能力差異擴大,便申請轉為直資,希望取回收生的自主權。加上直資學校可以因應學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設計課程,額外收取學費,不受教育局的教學語言和《校本條例》所約束,自然促使越來越多學校轉為直資。

過去審計署曾經發表報告,指出本地七十多間直資學校,絕大部份都出現管治上的問題,包括賬目混亂,向校董貸款,未經校董會授權購置住宅,沒有向學生提供足夠獎助學金等。

但這些管治問題,並不是出於直資制度本身,而是因為校董會沒有發揮應有的監察功能,學校運作缺乏透明度和問責性所致。上述管治問題,同樣出現在本地大學和資助學校。只要完善管治機制,增加學校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學校校董和高層便難以任意妄為,損害家長和學生的利益。

反對轉直資的家長和舊生,擔心學校變得貴族化,扼殺清貧學生的入讀機會。但事實上,教育局早已設定機制,要求直資學校提供獎助學金,確保有學習能力和合適的學生,不會因經濟原因失去入讀機會。大部份直資學校的收費不高,有些甚至完全免費,只依靠政府的直接資助。

從另一角度看,直資制度反而是個扶貧制度。倘若沒有直資制度,家境清貧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入讀學費高昂的私校,只能接受資助學校千篇一律的「免費教育」。直資學校出現,並且設有獎助學金,讓有學習能力和合適的學生,即使家境清貧依然有機會入讀。況且直資學校不一定要額外收費,若辦學團體、家長和舊生認為資源已經足夠,實毋須額外收取學費。

反對轉直資的家長和舊生,若擔心學校趨向貴族化,便應該積極監察學校轉直資後,收費是否合理,額外得到的資源是否用得恰當。學費是用來提升教學質素,幫助有學習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抑或是用作宣傳,大幅度調高管理層薪酬,以及聘用大批冗員。

現時全港共有七十多間直資學校,只佔約一千間中小學的一個極低比率,當中只有十多間較受家長歡迎。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個別直資學校自然「吊高來賣」,收費高昂。倘若全港所有學校轉為直資,在供應大增的情況下,家長選擇增加,學費亦必相應下調。

現行的世襲計分制和根據校網的派位機制,奪去家長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因此,若要避免直資學校變得貴族化,實應該鼓勵所有學校轉為直資,變相推行學券制,由家長決定政府資助如何分配。現時不論教學表現,學校一律收取政府同等資助的制度,對表現傑出的學校絕不公平。


林本利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0#
發表於 13-6-12 09:42 |顯示全部帖子
直資關注組﹕聖士提反無英中「落車」危機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惹部分家長及校友反對,該校舊生直資關注組成員鄭子伶昨接受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訪問,透露校方以取錄更多第一成績組別(Band 1)學生,確保全英中地位作為申請轉制理據。但她指出,學校現時取錄八成新生屬Band 1,其餘兩成為Band 2前列,實無「落車」開中文班的危機。

八成新生屬Band1 達純英中要求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正就轉制做諮詢,鄭子伶接受本報查詢時補充,早前與辦學團體聖公會代表會面,一名高層透露該校收生情,約取錄八成Band 1學生、其餘為Band 2前列。根據教育局規定,學校需取錄85%或以上成績屬全港首四成的學生,方可維持純英中地位,即可全開英文班,鄭認為按該校現時收生情,短期內根本無「落車」憂慮,又認為學生質素仍理想。

質疑轉直資 學費多花在維修

另外,鄭亦質疑校方至今未公布財政預算,擔心轉制後收取的學費,不少需用作負擔現時由政府支付的維修費用,她解釋:「學校範圍內有23個斜坡、兩幅護土牆和一處古蹟,有多少收入可真正用在學生身上?」鄭子伶指,有信心在7月申請轉制限期前,校董會較難達成共識通過申請,至於下次申請期為明年2月,關注組會繼續留意事態發展。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1#
發表於 13-6-13 16:57 |顯示全部帖子
直資為收生(左丁山)


地產L話佢與幾位老友嘅千金都係聖士提反女校畢業生,現已成為律師、醫生等等,家長對聖士提反女校相當滿意,何解要轉為直資學校呢?以左丁山接觸咁多教育界人士得到嘅消息,傳統名校受限於學校網派位制,例如聖士提反女校屬中西區校網,收生來源限於中西區,中西區係老區,學童數目幾難增長,久而久之,收生質素好難保證,變成學生質素參差不齊,一啲根本難以即時接受英語教學,唔通開中文班咩,咪失去英中金漆招牌,變成中中?改制為直資,學生可來自全港各區,選擇立即大增,唔好唔收,包保唔會變成band2學校。轉直資乃傳統名校對抗學生分區抽籤派位制度嘅最後方法,聖公會屬下名校(聖保羅男女、男女拔)皆用此策略,點解天主教會學校如華仁、喇沙、瑪利諾、瑪利曼、聖瑪利又唔轉直資?此則非吾所知也,只知道華仁成功推動小班教學,拔尖補底,教育局不予撥款就由袁天凡等著名校友籌款億幾元嚟頂住,呢點並非其他學校可以學習得到嘅!  


左丁山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2#
發表於 13-6-14 13:32 |顯示全部帖子
直資教師反直資 助學金只是一塊「遮醜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否申請轉直資,將於下月揭曉。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董會將於下月決定是否申請轉直資。反對學校轉直資的家長代表稱,預了要打長期戰。有超過十年教學經驗的直資老師指,今時今日的直資學校只是為了收取頂尖學生,學費成為了無形的門檻,助學金只是一塊「遮醜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將於下月開會,並就是否轉直資落實定案。有不透露姓名的家長表示,對此感焦急,「校董會的家長代表,都是自己人,從來無就事件向家長諮詢。」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直資關注組戴伯乾表示,關注組已預計校董會將通過申請直資的方案,「至下年二月校方才會遞交申請書,在這段時間我們預了打長期戰。」

他指,會繼續以「一人一信」的方式,直接向教育局提出反對的聲音;未來亦將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直資學校已變質?政府一直鼓勵直資發展,因能體現多元的辦學精神,例如藝術、體育中學等等。近年陸續有名牌津校申請轉直資,直資教師蘇老師(化名)亦感慨萬分,「這些學校的做法,只是為了收生自主,保住江湖地位。」

直資學校有收生自由,可以盡攬名列前茅的學生;相反,津校必須透過統一派位收生,因此學生來自五湖四海。

學費最高達八萬


傳統名牌津校出身的蘇自言當年出身寒微,「當年如果不是在學校受到良好教育,自己也未必可以成為老師。」回想當年的校園生活,他指,即使在名牌學校讀書,同學都是來自不同階層。

直資學校的門檻又何止成績,最高的學費達八萬一年,拍得住大學學費。問及學費高,政府不斷重複學校必須按學費收入的10%,設立獎助學金,足以解決貧窮學生因學費而拒於門外的問題。

他指自己數年前轉教直資學校,只是為了心中的「情意結」,沒有深入了解直資學校的制度問題。

蘇直言,學校的獎助學金根本用不盡,「助學金只是一塊『遮醜布』,明明就只是收到富貴學生,根本大部分學生根本不需要這些助學金。講真,一個住土瓜灣的窮學生,會唔會嚟港島讀地區名校?學校又可以保證六年免學費嗎?」

教席不再是鐵飯碗


好多人以為直資學校,教師人工自然高。不過,有直資教師卻指,沒有公積金,教席不再是鐵飯碗,退休的保障大不如前。

補助、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絕對是教師的退休保障。教師每月只需要供薪金的5%,而政府亦會相應供款,年資愈高,政府的供款愈多。不過,轉做直資後,學校只能行強積金計劃。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組主席張民炳表示,津校教師對於轉直資有保留,認為退休無保障,「不少直資教師,如果找到津校就會轉職。」因此,直資學校的教師流動性亦會較高。

蘇老師(化名)由津中轉教直資中學,公積金變強積金,涉及大筆退休金,教師隨時少收百萬退休金。學校因為想留住人才,會跟隨公積金計劃,「學校肯幫我供多啲,我先無少咁多。」

又有去年剛轉到直資學校任教的黎老師(化名)指,直資學校不會再聘請固定(permanent)教師,新聘的老師均是合約制,保障絕對少好多,「有些學校可以幫教師供到8%、又設花紅,不過並不是間間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3#
發表於 13-6-15 14:14 |顯示全部帖子

引用:+本帖最後由+cellon+於+13-6-15+12:36+編輯

原帖由 cellon 於 13-06-15 發表
本帖最後由 cellon 於 13-6-15 12:36 編輯
還有 SPCS & SPS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4#
發表於 13-6-15 21:13 |顯示全部帖子
cellon 發表於 13-6-15 14:21
DGS, SPCC, SPCS, SPSS, GHS, HYS ... 能提供多少學位?
全港有多少Band 1學生?
SSGS 轉直資會少收了Band  ...


當然會多了高質 band 1 生, 短期 中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長期 因 小學部 收生質素 改善 而 收回自己小學上來學生 水平都高咗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5#
發表於 13-6-16 19:15 |顯示全部帖子
中大教授批吳克儉:對直資理解欠精確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昨在港台《香港家書》撰文,批評教育局長吳克儉對直資制度理解欠精確,擔心繼續容許傳統名校轉直資,會剝削本港優秀學童入讀機會,有違公義,造成不公平的學校制度。

指津校轉直資平均學費3萬

曾榮光抨擊吳克儉對直資制度的理解。他稱,現時直資學校的前身應分4類:傳統「左派」學校、買位私校、傳統津校及2000年起新辦直資學校,最近欲轉直資的聖士提反女中屬傳統津校。

他又稱,吳指逾30%直資收取每年5000元以下學費,說法一概而論,若聚焦02年後由傳統津校轉直資的12所學校,每年平均學費是3萬多元。

批削優秀學童入名校機會

曾榮光認為,02年前香港所有傳統名校均以「擇優取錄」方式,開放給全港學童公平競爭,質疑繼續容許傳統津校或官校轉直資,將剝削本港優秀學童入讀機會,侵蝕優質教學資本。

質疑「最貴10幾萬」說法

他又質疑吳就直資學校學費「最貴10幾萬」說法是「根本錯誤」。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直資學位是每年8萬多元。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吳「錯唔哂」,因學費逾10萬元、屬國際學校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現仍屬直資中學之列,但同意直資清晰分類的重要。

聖士提反女中舊生直資關注組成員陳家希認為,該校在社會是共有資源已逾100年,有其歷史任務,如今「取走」是把優質教育「私有化」。她贊同曾教授文章所言,吳克儉完全掌握不到直資問題核心,要求聯同其他欲轉直資的名校、津校關注組代表與教育局「坐低傾」。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6#
發表於 13-6-16 19:17 |顯示全部帖子
【音頻】津校轉直資有礙教育均等(曾榮光)


吳克儉局長:

    上星期六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收聽到閣下對直資學校政策的高見。閣下對直資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水平,令本人深感訝異和不安。作為特區教育政策的最高問責官員,對所管轄政策現象有精準的認知及深入的理解,實屬至關重要;亦因此,本人特務昧修函向閣下就教。

    首先,閣下雖然重覆強調直資學校中有五間是不收取任何學費,但在說明另一極端的收費時,你卻說「最貴十幾萬」,這根本就是的錯誤!根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的直資學位是每年八萬多元而矣。

    其次,閣下對直資學校現象的理解亦明顯欠精確。香港教育界內眾所周知,直資學校在過去二十二年的發展中,實包羅了多種類別的學校。其中可概括為:一、九七回歸所造就的傳統「左派」學校轉直資,二、因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急於實施九年強迫教育而衍生的買位私校轉直資,三、2000年以來新開辦的直資學校(其中絕大部份是英中),四、傳統津貼學校轉直資。這四類直資學校各有不同歷史背景、加入直資計劃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以至不同的運作模式。閣下不加識別地把它們當作一整體制度去理解,就明顯地犯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大忌,結果只會使政策措施流於掛一漏萬,無法切合不同政策對象的需要。事實上,近日有關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政策爭議,閣下只不斷重覆,有多於百分之三十的直資學校是收取每年五千元以下的學費,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正好顯示閣下未有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

    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現象,就屬於上述四類直資學校中的所謂傳統津校轉直資。惟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才可以緊扣直資學校是否製造教育不均等、造成社會不公義、窒礙向上社會流動等議題。事實上,當我們聚焦在由2002年以後傳統津校轉直資的十二所學校,我們就立刻可以見到它們的平均收費是每年三萬多元(而不再是五千元)。據此,我們就可以質疑,當香港大部份學童在十二年普及教育下,只可享用每年四萬元的財政投入(即資助學額的平均單位成本),但這些津校轉直資的學生卻可享有每年七萬多元的財政投入;這種辦學資源投入上的差距,難道不就是製造教育不均等嗎?

    其次,當這種教學資源投入的不均等,不斷作用及累積了十二年以後,這兩批學生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內,被要求在同一標準下,參加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考試,並競逐本地大學有限的升學機會。據此我會質疑,這樣的一種不均等教育過程與考核、選拔制度,又算得上是公平的競爭嗎?

    第三,對比於2002年以前的公立學校制度,當年所有傳統名校都包羅在公立學校制度內,並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即所有傳統名校都是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並以擇優取錄的方式下,公平競爭這些學位。但隨著部份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以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同時,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的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因此我就要質疑,這算得上是一個公義的教育制度嗎?

    第四,當我們追問這些轉直資的傳統津校的優良教學資本是從何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社會的家庭長年累月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子弟投入到這些傳統津校就讀,因此這些傳統名校的優良教學資本,(以至衍生出來的文化及社會資本),都應該是香港社會大眾的共同資產。但當這些傳統津校轉直資後,這些優質教學資產就被封閉及壟斷起來。至此我就更要質疑,這算得上是公義的教育原則嗎?

     最後,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普及以至均等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一個包羅了所有傳統名校(包括官、津、補學校)的公立學校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是以擇優取錄方式向全港學童開放。這個公開、公平的公立學校制度,明顯就是香港賴以維持作為公平競爭的社會的其中一個核心制度。繼續容取傳統津校或甚官校轉直資,就是不斷對公立學校制度優質教學資本的侵蝕,以至對香港社會過去相對較開放的向上社會流動的階梯造成破壞。

    懇祈  珍惜,珍重!

                                                                                                                                               曾榮光
                                                                                                                                         2013年6日15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7#
發表於 13-6-17 16:38 |顯示全部帖子
有教無類淪為空話 直資校須接受派位(社評)


直資制度的本意,是希望讓部分學校在現行教育制度內保持一定彈性,造福學生,但如今部分直資學校卻濫用收生自主、大加學費,變相成為新一代貴族學校,切斷社會流動階梯,把窮學生拒諸門外,把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拋諸腦後。政府必須立即煞停這股教育歪風,凍結直資學校的數目及學費,更應規定直資學校要撥出更大部分的學費收入用作獎助學金,並強制取錄相應比率的中央派位學生,確保窮學生也有機會入學,避免學額被有錢人子女壟斷。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惹來部分家長及校友強烈反對,更引發社會質疑津貼名校紛紛轉直資,剝奪基層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教育界普遍理解,直資學校制度原旨在容許部分原津貼學校擁有更大彈性,獲得政府資助之餘,容許學校收取額外學費(學費愈高,政府資助愈少),並可自主收生,更靈活地安排教學。

計劃原意雖有一定道理,但現實是這制度已被部分不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濫用。2010年審計署報告揭露大批直資學校「無王管」,堆砌藉口加學費,濫用款項置業、炒樓炒股,此外,按規定直資學校須撥出學費收入的最少10%作獎助學金,減輕基層學生負擔,現實卻有高達三成學校的獎助學金不達標。近年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學費愈收愈貴,部分更高達五六萬元一年,連同其他雜費,一般中產家庭根本無法負擔,遑論基層家庭。

學校應「教好」學生

不能只教「好學生」

教育本應是社會向上流動的階梯,香港的中小學大多為官津校,並實施免費教育,目的正是要做到機會平等,學生不論貧富也有公平的起跑線,基層學生即使家境清貧也能靠知識改變命運,避免跨代貧窮。如今愈來愈多人質疑,傳統名校利用直資政策把學校變成貴族甚至特權階級,以高昂學費把基層家庭拒諸門外,壟斷優質教育。

部分直資學校辯稱,已預留超額的獎助學金,確保沒有學生因家貧而無法就讀,但這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兩名重量級的教育工作者,對此分別作出了極為有力的反駁。

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來自同一辦學團體的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戴德正指出,獎學金一說只是直資名校的「最後遮羞布」,「以往窮學生也有機會讀名校,但現在只有苦讀成才的窮學生才能入讀,問題根本無解決」。事實上不少基層家長都指出,即使學校提供學費補貼,但一看到每年高達五六萬元的學費金額,就可想像隨之而來的書簿費、遊學費、補習及課外活動等雜費根本就是天文數字,學生家庭非富則貴才可應付,一般中產家庭根本不敢「高攀」。

另一問題是自主收生政策。根據津貼學校政策,無論窮學生或富學生均可透過統一派位申請入學,但學校轉為直資後,可以完全沒有中央派位,學生只能透過面試申請入學,較少參加課外活動的基層學生,需與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富學生一同競爭入學,而學校則擇優取錄,不少家長投訴學校根本是在面試家長,變相令基層生靠入讀名校改變命運機會大減。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在6月15日播出的港台節目《香港家書》就指出,過去所有傳統名校都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擇優取錄,公平競爭學位,但隨部分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

直資學校如今已變成「貴族」學校的代名詞,造成嚴重社會不公義。政府應立即凍結直資學校的數目,不再容許津校轉為直資,已經轉制的直資學校也應凍結學費。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立即檢討直資學校的收生政策。

確保階級流動

學校不能貴族化

目前制度規定直資學校須最少撥出學費收入10%用作獎助學金,這比率應增至最少20%,並規定直資學校接收最少20%的中央派位學生。政府須確保學校嚴格遵照規定,派出全部獎助學金,照顧可能透過派位而來的清貧學生,亦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學額被有錢人子女壟斷。

津貼學校的辦學團體,大多是教會或志願團體,辦學目的本來都是救助貧苦大眾、教育清貧學童,有教無類「教好」學生才是其辦學理念,豈能淪為只教「好學生」。支持學校轉直資的校友,不少當年都是窮學生,透過接受教育才能晉身社會中上層,為何如今卻選擇把社會流動階梯鋸斷?若直資學校變成全私校,收支自負盈虧,毋須納稅人補貼,公眾也不會理會學校如何收生,但直資學校每年仍然收到大筆納稅人的資助,社會絕不容許教育公帑只向有錢人傾斜。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8#
發表於 13-6-18 09:14 |顯示全部帖子
bigheadchiu 發表於 13-6-17 14:39
世襲計分就係唔公平,減少基層向上流。父母嘅學校唔好,就下代都唔好。100%抽獎可能真係最公平的。



  ...

直資校如果接受派位又如何?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9#
發表於 13-6-19 12:39 |顯示全部帖子
周基利﹕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中學的爭論


最近因為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申請成為直資中學,在社會引起一些爭論。據教育局的數據顯示,全港現有73間直資的中小學,其中三成(即21間)是由資助學校轉過來的。成為一間直資學校之後,從辦學團體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有兩個好處:教學上有多些自主權和會有更多資源去提供優質教育;從家長的角度,這類學校能夠提供多一個選擇給子女就讀。但問題是因為學費高昂,令清貧學生沒有這個選擇機會,相反因為傳統資助名校的學額減少,因而令他們入讀這些學校的機會亦變相減少了。當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時,勢必令教育上的貧富懸殊加劇。因為貧窮兒童可以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的而且確是減低了,那麼他們可以靠教育脫貧的機會亦減少了,繼而可能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

筆者認同直資學校在本港教育制度的作用,但是有關當局確實忽略這個轉變所帶來不良的副作用。雖然當局嘗試用獎學金制度令清貧學生不會因高昂的學費而對直資學校望而卻步,但成效並不顯著。原因是清貧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都擔心獎學金會因學生成績退步而停發,為學生和家長帶來很大的壓力,筆者聽聞亦有家長恐怕子女與富裕家庭同學比較物質上的富足有而產生自卑感。

跨代貧窮問題

筆者認為這兩點並非不能解的。關於獎學金問題,筆者建議獎學金應該是涵蓋整個課程,而不是因應學業成績而續年發放的。理據是假如學生學業退步,學校應做的是幫助他們重回正軌,而不是以停發獎學金作為懲罰方法。至於同學之間互相比較的問題,其實是價值觀的問題,無論是清貧和富裕家庭的學生都應接受教育以至明白:「人的價值並不建基於在物資上的擁有,而在於他的能力和品格。」

當然,這樣做亦未必能令更多清貧學生可以就讀直資學校。經過評估研究後,假若真的證明清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少了的話,政府有責任為他們增加這方面的機會。方法是增撥額外資源,令一些位於貧窮區域的津校或官校可以成為這些傳統名校,提供優質教育。換句話說,雖然筆者認為直資學校可以為家長提供另一個選擇,但政府有責任維持清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增撥資源

令貧窮區官津校成為傳統名校

反對直資計劃的人士所持的另一個理由,是直資學校不但繼續接受公帑資助,而且又可以收取高昂學費,實有雙重收費之嫌。筆者認為這問題可以從兩個途徑解決。

第一:政府可以鼓勵甚至強迫直資學校有一個10年的過渡期,慢慢地變為私立學校,而政府可以將本來用來資助其學校的資源撥給其他有需要的津校或官校,好讓這些學校可以提供優質教育給清貧學生。第二,當直資學校的學費高於某一水平後,某一個百分比的津貼應被扣回,這些資源亦會投放在上述的津校或官校上。希望以上筆者所提的意見能夠減輕直資政策所帶來的惡果,即更嚴重的教育不平等。讓教育仍然可以作為改變命運的途徑。

點評

Bluegene  已經 post 左  發表於 13-6-19 14:10
Mukchilee  直資過度私立係比較公平, 當然全學卷制就最理想.  發表於 13-6-19 14:04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20#
發表於 13-6-19 12:40 |顯示全部帖子
1905-1930 聖公會回應學校轉直資爭議
訪問︰管浩鳴牧師 / 聖公會教省秘書長

1935-2000 議員憂直資制度削貧苦學生入學機會
訪問︰葉建源 /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


點評

Bluegene  已經 post 左  發表於 13-6-19 14:1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