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brother4 於 15-10-28 16:46 編輯
所有津貼學校都有人手不足問題,教師面對「學生多、教學時數多、雜項多」的三多情況,「政府釐定人手數量低,每人分到的工作多,結果每人每星期要教30節」,教師只有自己「搏命」避免降低教學質素,他慨歎傳統名校轉直資有「一定道理」,「直資有吸引地方,包括透過收高學費增加學校資源,學校管理自主程度增加,教學語言、收生、財政管理有較大彈性,令到部分傳統名校轉直資動機愈來愈大」。不過,他批評學校轉直資雖可獲得好處,代價卻要整個社會去承受,令基層子弟難以入讀名校。 名校轉直資,社會的反應又如何?首先,在家學生家長擔心未能負擔高昂學費。現時直資校學費每年3 萬到6萬元不等,比津貼學校貴得多,故多數家長不願學校轉直資。其次,社會認為,名校轉直資,令社會擔憂名校轉直資後會變成「貴族」學校,令基層家庭子女無緣入讀。 而現時有些直資學校的「不良」紀錄,審計署2010年發表的衡工量值報告,有14間直資學校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使用率低於五成,教育局事後成立直資計劃工作小組,檢視直資學校運作和財政,並要求直資學校放寬相關計劃資格,令更多學生受惠。但是直至2012/13年度,官津學校和直資學校的綜援學生和獲得書簿津貼的學生比例相距仍大,直資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效用被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