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休學年(Gap year)在西方國家是相當普遍的概念,但在香港人看來卻較難接受,尤其對十多歲的中學生來說,努力多年總算跟上了香港的教育制度,突然要他們放棄所有,到外國重新適應截然不同的學制和文化,談可容易?或許聽聽過來人的分享以及專業人士的意見,你會有另一種想法。

內向女生的蛻變

「以前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缺乏自信,不懂得表達自己。」現職體育新聞主持的胡恩晴(Kannas)曾於2009年透過註冊非牟利義工團體AFS的「一年交流計劃」前往美國Gap year一年,當時每周一節的演講課以及美國人勇於表達的文化,令不擅辭令的她慢慢走出Comfort zone,變得口齒伶俐,而且樂於嘗試新事物:「中學休學前往美國的那一年,大大提升了我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於我現時的工作影響非常深遠。」她寄語「00後」年輕人,如果想提升競爭能力,不妨勇敢踏出第一步,學習與人社交、相處及表達自己。

有助找到人生目標

有些人認為,中學是香港學生備戰考公開試的重要階段,Gap year這種體驗,待畢業後才去不是更好嗎?但職場專欄作家張慧敏(Alison)指,很多香港中學生都不清楚自己的興趣、能力,也沒有目標,而海外留學的經歷正正能夠幫他們找到目標:「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所有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孩子在備受寵愛和照顧的環境下長大,導致缺乏問問題的技巧以及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但人生其實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要靠學生自己去感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為父母或長輩,Alison也希望支援年輕人出國留學,接觸世界上更多不同的文化,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專長及未來方向。

學習未來社會所需技能

海外交流的經歷不但能擴闊學生視野,幫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亦能讓他們學到未來社會相當重視的情緒管理、創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軟技能(Soft skills),而獲選為英國傑出校友的陳思銘(Samuel)認為,Gap year絕對有助提升學生這些技能:「香港的社會風氣令年輕人的選擇變得狹窄,要成為未來的領袖,需要具備常識、學識、見識,常識可從日常生活觀察中獲得,學識則可從書本上吸收,但見識需要親身去感受。」

Samuel自言在9歲赴英留學前,曾被香港的老師標籤為垃圾,但英國留學的經歷令他找到值得努力的目標:「香港要求學生先具備知識,才去尋找興趣,相反,英國鼓勵學生先找到興趣,再去鑽研知識。」他認為年輕人需要空間去發展專長,才能真正建立自信心,從而找到值得努力的目標,他鼓勵學生花一年時間嘗試Gap year,讓自己有沉澱思考的空間,確立好目標再重新出發。

 

**AFS國際文化交流是一個非牟利、非政府的國際義工組織,於1914年成立,專為15-18.5歲的中學生提供跨文化學習機會,使參加者增長知識、開拓思想、豐富自身技能,藉此宣揚世界和平。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