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amsam123321 於 15-09-16 發表
肯定唔係以往本地學校般補grammar.如果有家長相信用咁樣方式能考1st language English ,我只能說祝君好運。 ...
有能力支付學費是國際學校決定是否取錄學生的其中一個必須條件,並非學校決定取錄學生的唯一條件。
很久以前,在我讀書的時代,官校及教會津校的名聲極盛。教育界內,私校的水準及質素確實是良莠不齊,部份國際學校的校風及教學質素都非常差。在九龍塘上學時,在交通工具上見過不少同區國際學校的"壞學生",部份在我原校離開的"壞學生",在父母的銀彈政策下,繼續在同區的國際學校上課,以上種種,令人對國際學校產生了很多不好的印象。
時而世易,香港教育制度朝令夕外,令很多有質素又有能力的家長望而卻步。很多傳統學校都因為教育改革不清晰,轉而申請成為有較多自主權的直資及私立學校。近十年來,普遍的家長,要麼選擇接受現行的津貼教育,要麼選擇以自付方式尋找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優質教育。國際學校的教育方式,既注重全人發展,又具有一定的學術保證,令一眾有能力的香港家長趨之若鶩。市場永遠離不開供求關係,當求大於供,可以挑更好的,學校自然會挑選最優秀的學生。
不要忘記,在國際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家庭背景一定是相對比較優越。正常的孩子在配對完善,資源充足的環境下,理論上都會比較優秀。如學校同學擁有相同的身心追求和方向,使他們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令已經相對優秀的一群再往前推向卓越。
部份具有國家背景,為本港為所屬國民而設立的國際學校,是會規限學生國籍,保障國民在當地受教育的機會。總而言之,若果孩子希望轉入國際學校的原因是在本地教育不達標,或自身的能力不足而尋求一個避風港,是不可能得到具有卓越學術成績或國家背景的國際學校取錄的。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