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從精英制到普及化的大學教育(連鎮邦) ...
查看: 76477|回覆: 48
go

從精英制到普及化的大學教育(連鎮邦)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5
發表於 20-11-24 15:29 |顯示全部帖子

【明報文章】前言










近數十年,不論中國、美國、英國等地,高等教育都在迅速擴展。各地政府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以配合國家發展需要,並滿足社會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2015至2019年統計,43個不同國家(不包括中國)的25至34歲人口中,曾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均人口百分比達44.9%。又以中國為例,自1990年代末在經濟現代化的帶動下,高等教育開始擴大招生並進入學位大眾化階段,至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gross enrollment ratio)已達到34.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至2019年已超過原定40%的目標,達51.6%。若將中國各鎮各地不平均的發展計算在內,可以推算出大部分重點省市的大學入學率必然遠高於毛入學率。反觀,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又如何?現時資助學士學位又是否能配合未來社會、經濟及教育發展的需要?

配合經濟早着先機 20年後卻遠被拋離

上世紀80年代中起,香港的大學學位開始增加,進入大學的適齡人口由約5%提升至18%,與世界趨勢接軌。踏入2000年代初,教資會指出全港15歲及以上人口具備大專學歷的只佔約五分之一,這與教育改革提出要建立知識型經濟並不匹配,故2000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要在10年內令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60%。當時特區政府已洞燭機先,提出教育發展藍圖,必須為經濟發展及轉型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化。

自政府建議大學可為17至20歲人口提供副學位課程後,教資會屬下多所院校於2001年起陸續推出副學位課程,以致香港高中畢業生接受專上教育的比率,由2000年的33%,增至2005年的66%;惟增幅主要來自非資助課程(包括銜接學士學位、副學士、高級文憑及證書課程),當中資助學士學位比重只佔少數。

現時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第一年學士學位約為1.5萬個,較25年前的1.45萬個,只上升了500個;單看資助學士學位的增加幅度,25年來僅增加了3.4%,即使加上計算教資會資助大學高年級學位學額約5000個,估計只佔適齡人口35%,不但低於新加坡的約50%,更遠低於內地一線城市,如北京的76%、上海的73%。

上述數字顯示,雖然香港早於20年前已提出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大力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資助大學學額卻一直原地踏步,不但落後於國際主要競爭對手,更遠遠落後於近30年經濟急速起飛的內地城市。

增大學收生靈活性 培育全人啟迪多元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9月22日發出「最後報告」,建議大學按個別情况增加收生靈活性,透過新設立「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讓不同才華的學生可以透過文憑試以外的指標入讀大學,預計每年將有最多約1000名學生透過此計劃獲得推薦。

誠然,此項新計劃的確是對培育具備不同才華的學生踏出第一步,須知「3322」的「一般入學要求」每年埋沒了多少語文能力未及第3級而數理能力優異的人才?又讓多少具備其他能力的學生望門興嘆?

然而,小組報告3.8.2段指出:「由於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位仍會維持在每年15,000個,以現時學生人數來說,學生一般仍需要考獲比『3322』更高的成績,以及在選修科目取得佳績,才有入讀本地大學的機會。故此,放寬『一般入學要求』不會提高入讀大學機會。」此說明在不增加大學學士學額的大前提下,連符合「一般入學要求」都未能全獲取錄,單單改變收生標準或增加不同的錄取計劃,都無助增加學生踏入大學學習的機會,直接影響了大學收生的多元化及靈活性。

而自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實施以來,每一年約30%男生符合「3322」的要求,女生則約為45%,持續多年男、女生失衡情况,是否社會樂見並同意接受?長遠來說又會否影響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家庭結構?歸根究柢,要避免埋沒或流失各有不同長處的年輕一代,除了要增加大學收生靈活性,更要合理地增加資助大學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以紓緩中學生的學業壓力,並為學校創造空間,活化中學教育,這才能真正做到小組報告中「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的目標。

確保高等教育公平 為青年帶來希望

參考〈從PISA剖析香港青少年對升讀高等教育的期望〉(何瑞珠、黃善國、姜培芝、岑國榮,2017)研究,其結論及建議實在值得政府深思。

研究指出,自2009至2015年,香港中學生對升讀高等教育的期望有所提高,由47.2%升至55.2%;惟香港曾只有38%的中學生可直接入讀資助學士學位一年級課程,可見升學比率遠低於學生期望。此外,研究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生升學期望會有影響,來自低下階層的學生較少期望直接升讀大學,原因可能是他們明白資助大學學位嚴重不足,亦未能負擔自資學位或副學士,故多選擇完成中學後先投身社會工作。

當同時參考「高能力者」對升大學的期望,2009至2012年間,香港分別有44.2%和59.8%的高能力者,當中只有64.4%(2009年)期望升大學,遠低於韓國的94%及新加坡的88%。

香港社會普遍相信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基石,增加資助學士學位,不單為不同社經地位的青年帶來希望,讓他們扎根香港,以港為家,亦有助提升香港整體人文素養及城市的競爭力。

總結

香港中學校長會關注香港學生的專上教育機會,於2018年進行問卷調查,125份中學校長回應中,85%認為政府應考慮增加教資會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以滿足學生升學需求;92%認為教育局應檢視現行的「3322」4年制學士學位課程最低入學要求。本會於2019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進行「課程改革的調查研究——從現在到未來」,從162位中學校長回應中,較多認為應以文憑試最佳6科總成績14分為入讀大學的基本要求。

自2012年首屆文憑試至今,一直維持大學收生門檻為核心科目「3322」的最低要求,會否未能全面及平衡地考核學生的多元能力?甚至埋沒了數理科技人才?為何每年要讓不少學習能力已符合大學入學要求的考生,先讀副學士後,再修讀學士學位,從而消磨其意志?當資助學士學位數目沒有明顯增加時,收生門檻改變或大學學系增減,都不會令學生對未來的期望提高。當香港升讀學士學位比率低於其他競爭地區時,當香港學生升讀大學期望受制於學位數目及社經地位時,最終只會浪費了香港的人才,或會影響學生對香港社會的歸屬感。

盼望香港真的能配合未來社會、經濟及教育發展的需要,檢討現時資助學士學位的制度,提供普及化的大學教育,提升香港整體人文素養,給予青年希望!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署理主席

[連鎮邦]

Rank: 6Rank: 6


8323
發表於 20-11-24 16:36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elbar 的帖子

個人感覺, 又是一種教育界爭取資源的道理.
對提升學生質素沒大幫助.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01:38 |顯示全部帖子
过往觉得很多香港教育界在讨论高等教育问题时,有意无意之间误導社会大众。例如:

1。计算國内,台湾,星架坡时喜欢用百份比,但他们是计资助大学学位,私立大学,副学位。但计香港高等教育就立即聚焦资助学士学位,喜欢橙同桔比较!

2。如果同新加坡比较,除了比较%,为什么不比较实际数字?为什么只比较学士学位,不比较埋硕士及博士呢?

3。当年董伯伯讲知织形经济,所以提高高等教育比率,不是讲资助学士学位比率,上面原文作者已经算厚道,没有屈董伯伯,但最终还是聚焦资助学士学位。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01:44 |顯示全部帖子
如果用20年来讲,我觉得最失败的是香港学生读研究院的%及人数太少,这个才是质量问题,现在学士学位太多,反而更高等的比率不足,现在本地优秀人才不足,学生为什么唔读上去,教育界,家长们又是否会反思呢。

點評

Arabellahk    發表於 20-11-27 08:31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528
發表於 20-11-25 05:38 |顯示全部帖子
ANChan59 發表於 20-11-25 01:44
如果用20年来讲,我觉得最失败的是香港学生读研究院的%及人数太少,这个才是质量问题,现在学士学位太多, ...
家長由幼稚園已經催谷子女,一直到大學,學生已經拉得太緊,筋皮力盡,疲於奔命咁滿足家長學校要求。所以,好合理地到了完成大學,已經完成父母要求,在心理上可以自主,腦部可以休息一下,就會停落嚟。而且,學生所讀嘅學科,根本唔係佢地本身鐘意讀嘅,何苦要再繼續讀上去呢?





Rank: 5Rank: 5


2528
發表於 20-11-25 05:56 |顯示全部帖子
ANChan59 發表於 20-11-25 01:44
如果用20年来讲,我觉得最失败的是香港学生读研究院的%及人数太少,这个才是质量问题,现在学士学位太多, ...
雖然不太喜歡張五常本人,但他的見解分析,對教育的睇法,都是值得借鏡。



張五常常常(1991年 寫)


香港的教育制度從資質那方面看,沒有誰會否認香港的學生是天之驕子。中國人的天分本來不俗,而在香港長大的,耳濡目染,對古靈精怪的事知得很多。這些課外的知識增加了腦子的靈活性,對求學大有裨益。

然而,從求學態度那方面看,香港的學子卻大有問題。一般而言,他們對學問沒有多大興趣,文憑重於知識。他們很少認為,追求學問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也忽略了求學之道並非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才值得下苦功的。

以港大為例吧。在莫名其妙的三年制中,一般學生肯下點功夫的只有第二年。這是因為第一年學生們都愛搞些什麼活動,而第三年則找工作去也。古人為米折腰,今天的香港學生為米而不學也。要深造作研究生嗎?學生畢業後找到了可取的工作就停下來,什麼研究雲乎哉,認為其投資似乎不化算,避之則吉也

是的,香港政府對學術的資助不遺餘力,最近見學府裡的學術研究工作不夠人多勢眾,也就慷市民之慨,撥資鼓勵研究生的增長。他們可不知道,香港好學的學子不多,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政府所規定下來的中、小學教育,左管右管,變得一潭死水,把學生的求學興趣大大削弱了。

香港的中小學教育真的不成話。學生從第一天入學到中學畢業,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教育司署有課本的規定,也有教法的規定;考試局有題目形式的規定,也有多項考試的規定。一個學生考試考得不好,就算博學多才,都要變作糞土;而一位老師的「成就」都是往住以其學生的會考成績來衡量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所學的、所關心的不是學問之道,而是考試之法。在課室裡,一個學生若提出一個在會考中不會「考」及的問題,老師會對之反應冷淡;同樣,一位老師若對某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或另有創見,但對會考的「答題」並不適用,那麼,大難臨頭之日近矣。悲乎!

從如上所述的教育環境中長大,我們又怎能期望學生進了大學後會判若兩人,為學問而非專為考試而努力呢?然而,從求學那方面看,知識遠比考試重要。有真才實學的人,考試可能有如斬瓜切菜,但一位會考高手,可以糊里糊塗地不知所學為何物。求學是為了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香港的教育卻把二者本末倒置了。

美國的一些例子是有趣的對比。遐邇聞名的芝加哥大學,沒有一位老師被稱呼為教授或博士。他們都是某某「先生」、「太太」或「小姐」等。大名鼎鼎的佛利民,被稱為佛利民先生,更加令人覺得他的學問深不可測,而倍加尊敬了。一位學生若提出一個出色的問題時,教授不僅大聲稱讚,而且往往還在午餐中與同事們商討該學生發問得好的問題。

老師發問,若學生沒有回應,老師不繼續講課。老師要學生發問,學生不發問,老師也不繼續。這些是美國常見的現象,而在香港則未之聞也。

艾智仁對學生說:「我認為這本書很不錯,值得介紹,但你們要選讀什麼書是你們的自由。」奈特對學生說:「考試的題目年年一樣,但答案卻會不同。」赫舒拉發對學生說:「這個試題我沒有答案。我不懂得答,卻可以問,因為無論你怎樣答我也可以按你的思維高下而給分數的。」高斯對學生說:「我今天教你們的理論總有一天會被認為是錯的,不會錯的理論沒有什麼意思吧?」如此這般的教育方法,在香港是弄不到飯吃的。

毋庸諱言,在香港我曾是個被逐出校門的學生。墨守成規的教育,使我腦海中老是想著釣魚、放風箏的奇趣。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想起來,當年香港的教育比現在的似乎高明一點。

到了美國求學,耳目一新。提出可以難倒老師的問題,是取分之道!於是我的怪招層出不窮,使一些老師驚異了。在一項博士試中,四題我看錯了兩題,答非所問。教授把我排名第一,但後來他忍不住問我:「你在該試中有兩題的答案我實在不明白,你可否再向我解釋一下。」我嚇得魂飛魄散,強作鎮定地回應:說實話,我自己也不大明白的!

多年以後,那位教授退休了,在一個宴會上與朋友談起我來,說道:「史提芬年輕時喜歡從腰間發槍,打中什麼很難說;今天他把槍抬高一點,命中率有了進步。」知徒莫若師也!

Rank: 6Rank: 6


8323
發表於 20-11-25 08:11 |顯示全部帖子
ANChan59 發表於 20-11-25 01:44
如果用20年来讲,我觉得最失败的是香港学生读研究院的%及人数太少,这个才是质量问题,现在学士学位太多, ...
贊成!
近日,自己開始留意一些博士課程的資料.中,美,港大學…如何?雖然細囝大學未畢業.
如果沒意外,大學畢業後, 會修讀碩士課程。

時間過得很快.一兩年,話咁快過.


Rank: 6Rank: 6


8323
發表於 20-11-25 08:16 |顯示全部帖子
Osiana 發表於 20-11-25 05:38
家長由幼稚園已經催谷子女,一直到大學,學生已經拉得太緊,筋皮力盡,疲於奔命咁滿足家長學校要求。所以, ...
一切來自父母,也來自社會上共同理念.

要教育不一樣的孩子,
要有不一樣的父母.

Rank: 6Rank: 6


8323
發表於 20-11-25 08:47 |顯示全部帖子
ANChan59 發表於 20-11-25 01:38
过往觉得很多香港教育界在讨论高等教育问题时,有意无意之间误導社会大众。例如:

1。计算國内,台湾,星 ...

我媽媽常說, 做人要努力,靠自已, 社會雖然進步, 但又不能凡事都依賴政府!
我媽是個衣車女工.少時, 家住板間房.
三兄弟, 最少也中學預科畢業.
三弟,有能力讀書.
讀大學, 學費也是媽媽辛苦工作支付,也不用學貸.
一路走來, 三弟有三個硕士學位,一個博士學位.
現在,雖不說大富大貴, 生活舒泰, 對社會有貢獻.

老媽十分勤力,也很聰明.
只是時代不同,只有小學程度.
換了今天, 成就便不同了!
老人家, 常有感恩之心, 身心健康,算係咁.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09:10 |顯示全部帖子
Osiana 發表於 20-11-25 05:38
家長由幼稚園已經催谷子女,一直到大學,學生已經拉得太緊,筋皮力盡,疲於奔命咁滿足家長學校要求。所以, ...

我當然明白部分人選錯學科,或者被迫選擇唔喜歡的學科。但大部分人係冇乜所謂,少部分是一直有興趣,或者讀讀吓啓發咗興趣。

社會在改變,我一直講現在的學士學位等同以前的高中畢業,還有四十多年工作生涯,要想多一步,就算不是碩士接學士,都要考慮幾年后讀FT 或者 PT。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6839
發表於 20-11-25 09:26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6839
發表於 20-11-25 09:34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6Rank: 6


8323
發表於 20-11-25 10:13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stillgood20 的帖子

今天見香港民調鍾劍華表示,自己改用2G手機去抗衡政府立例進入處所識別素描,
e d 垃圾級教育人材.

真頂癮.

Rank: 8Rank: 8


18991
發表於 20-11-25 10:17 |顯示全部帖子
stillgood20 發表於 20-11-25 10:13
回覆 stillgood20 的帖子

今天見香港民調鍾劍華表示,自己改用2G手機去抗衡政府立例進入處所識別素描,

唉呀!我無2G機,衹打算外賣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10:33 |顯示全部帖子
Osiana 發表於 20-11-25 05:56
雖然不太喜歡張五常本人,但他的見解分析,對教育的睇法,都是值得借鏡。

多謝你的分享這篇文章,他在大學入面,自然俾我這些半桶水知道得更清楚。

最近知道兒子開始搵深造的機會,為另一個臺階鋪路,在香港或出國?FT或PT就看他自己的決定。我答應供他一個學位,學士學位在香港,如果出國就係我的承諾。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10:44 |顯示全部帖子
stillgood20 發表於 20-11-25 08:11
贊成!
近日,自己開始留意一些博士課程的資料.中,美,港大學…如何?雖然細囝大學未畢業.
如果沒意外,大學 ...

他們會有自己想法及節奏,讓他們自己決定前途。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10:46 |顯示全部帖子
stillgood20 發表於 20-11-25 08:47
我媽媽常說, 做人要努力,靠自已, 社會雖然進步, 但又不能凡事都依賴政府!
我媽是個衣車女工.少時, 家住板 ...

惜福、感恩都係好的傳統!

點評

stillgood20    發表於 20-11-25 11:44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10:53 |顯示全部帖子
jli008 發表於 20-11-25 09:26
說得十分好,也正是我所講香港教育出來的專材太少,但教出的通材太多. 其實最應該改善,係由低做起,為何通材多 ...

我個人覺得通才、專才是相輔相成的,不是非黑即白嘅!

我是先讀工程,后讀工商管理碩士博士,有協同效應的,最重要是不斷吸收新知識,全才才是終極目標,利申:還是十萬百千里遠!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6839
發表於 20-11-25 10:57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529
發表於 20-11-25 11:00 |顯示全部帖子
jli008 發表於 20-11-25 09:34
"對學問沒有多大興趣,文憑重於知識"  太表現出現今好多家長所做,為了爭取入學校既要求,不同種類的體藝都想 ...

我同意你的看法,有時關鍵位好難拿捏得到嘅。

例如在大學,有些科目爛分,但學到野,有些易欏高分,但唔係點學到野,要GPA靚?抑或求知欲呢?

現在HR看什麼大學,什么學位?十么榮譽畢業。英美一級榮譽可以去到20-30%,香港較手緊,出嚟社會競爭激烈,你話點搞。兒子是這幾年入他的部門唯一沒有一級榮譽,他是十分幸運,因為性向測驗救咗佢。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