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呂大樂:名校真正的「秘密武器」
發新帖
查看: 6804|回覆: 15
go

呂大樂:名校真正的「秘密武器」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1
1#
發表於 18-12-20 09: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www.fam101.com/%E5%91%82%E5%A4%A7%E6%A8%82-%E5%90%8D%E6%A0%A1%E7%A7%98%E5%AF%86%E6%AD%A6%E5%99%A8/


本地媒體在討論名校的時候,多傾向強調所謂的名校其實沒有甚麼過人之處,家長不應盲目崇拜,更不宜勉強孩子報讀該等學校,以至在學習過程之中,飽受壓力云云。這類論述,將名校等同於學習壓力、惡性競爭、名過於實,總之家長就是不值得為了名校這個虛名,而要給自己及孩子壓力。

                         呂大樂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智庫新力量網絡主席,著有《家長焦慮症》。                         



但有趣的是,每年招生季節,報章港聞頭版又會報道家長通宵排隊,只求名校報名表格一份。又或關於升學(無論是小一還是中一)派位的報道,部分家長與孩子因未能升讀名校,極為失望,甚至哭哭啼啼;相反,順利入讀名校者,則喜極而泣。明顯地,渴望將孩子送入名校者,絕非少數的一群。如果名校如此不濟,又或只有無謂的學習壓力的話,這又很難圓滿解釋,為何它們仍能繼續吸引大批「信徒」。我的想法很簡單:大家不如實實在在的好好去看一下名校。先旨聲明,我從不隱瞞自己受惠於名校制度,而且對它那種精英教育有相當正面的評價。我從不認為名校的存在是一個問題,反而更關心的是為何它正逐步走向衰落。

名校的「秘密武器」 非正規課程
坦白說,有機會在所謂的名校(中學、大學本科及研究院階段)裡學習和成長,是我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一頁。但名校之所以重要,並不在於它們的學生成績優異,更不是由於校內有可以生產高徒(以考試成績來衡量)的名師。就算在本地名牌中學最風光的日子裡(而我的確相信那早已成為過去),它們也不是靠考試成績來建立聲譽。那些名校之所以擁有一批接一批成績優良的學生,乃因為舊日存在「升中試」這類淘汰制度,為它們挑選了最好的學生,保證一定的水準。我亦從不認為一般人所認為的「師資優良」是名校最突出或重要元素。讀過名校的人都知道,老師的最大貢獻,不在於催逼學生準備公開考試,而是沒有妨礙學生尋找其渴望追尋的東西,可能因為名校老師並不勤力,又或因他們態度開放。


名校的「秘密武器」,不在於擁有一套能有效保送學生上大學的訓練方法。很多人誤信傳媒報道,以為名校盛產會考狀元,以此為衡量學校的指標,來考慮是否應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該校讀書。以我的經驗來說,這肯定是一場誤會。名校的真正「秘密武器」在於它們的非正規課程,見諸於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又或其學生組織與活動的發展。當然,不同的名校各有它的傳統與校園氣氛,但共通點是要求學生有較全面的發展。
八十年代之前,名校生來源多元化,但八十年代升中派位的轉變,名校自此開始漸漸變得富裕化,埋下了它們日後走下坡的種子。

學生於校園活動角色 大不如前必須說明,在六、七十年代,所謂全人教育的定義也較寬鬆。只要學生在讀書、考試之外,有自己喜愛及投入參與的活動,便已經相當不錯的了,絕不會像時下鼓吹「十項全能」(例如要懂得玩一、兩樣樂器,接受一、兩項體育運動訓練,參與數學、科學及其他科目的國際比賽、海外交流等等),搞得所有人都精神緊張。
說來奇怪,以往參與課外活動,不求種類繁多,反而更重視個人的投入程度,是否持之以恆,能否表現出個人的個性、價值、投入感、責任感、領導能力等。

以前,深入參與一兩種活動,為此而廢寢忘餐(例如因籌備活動而通宵工作,認真參與校隊的訓練等),會獲得師長及同輩的認同。而認同的基礎,不在於是否當會長、風紀總隊長,而是個人的投入感與貢獻。有人當童軍七年,態度認真和投入,則早他數屆的學長及晚他幾年的學弟妹,都一定認識這位同學。而在同學之間,由於大家相當投入,所以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分工合作,共同面對困難,令彼此友誼變得深厚。至於參與體育運動,能為學校爭取榮譽,那當然值得高興。但曾經何時,做個校隊隊員(甚至只是後備身份),亦絕對會視為一種成就。


名校學生有機會在校內校外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好處是給予他們一個多元化的成長環境,並且可以在正規學業考評以外,亦可爭取個人成就,建立自信。名校本身多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期望學生擁有優異成績之外,不要死讀書,應參與體育運動及其他課外活動,建立個人的領導才能。成績優異而又活躍於各種課外活動者,屬領袖生。而在領袖生之外,其他學生亦可嘗試在各類活動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及潛能。各有所長的學生可以從各種活動中找到自己,取得成就感,並建立對自己的信心。
而由於校園活動(由最基本的班際球類比賽到戲劇、辯論、組織學生會)在學校生活中佔據一個重要的地位,學生跟他們身邊前後三、四屆的同學都會有接觸和認識的機會,加強彼此對學校的認同與歸屬感,同時亦強化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對他們在畢業後維持一個強而有力的舊生網絡,幫助甚大。而這個舊生網絡絕對是名校的重要資產之一。

收生富裕化 校園活動褪色
名校校園文化發生轉變,始於其收生來源出現轉變。八十年代之前,名校生來源多元化,主因是要通過公開考試成績來分配學位,學生通常並非來自富裕家庭,而其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亦有利於在學生之間產生各種的文化、生活及思想上的撞擊。但八十年代升中派位的轉變,令名校逐漸成為是附屬小學的伸延,接收舊生的下一代。名校自此開始漸漸變得富裕化,埋下了它們日後走下坡的種子。
曾幾何時,好些名校生來自清貧家庭,而大多數則屬家境一般。對大部份學生來說,學校校園本身是資源豐富的生活空間,由每天上課之前提早回校「霸枱」打乒乓球,到放學後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各取所需。對家境一般的學生來說,校園活動可擴闊生活及選擇,他們從各種活動中所取得的滿足感,也有助於令校園成為了凝聚學生的中心,強化學校的傳統及其校園文化。
然而,當名校收生來源收窄,多數學生來自中產家庭之後,校園環境亦逐漸改變。與此同時,課外活動已慢慢脫離那種由學生本身和他們興趣所推動的模式,轉變為升學申請中履歷表上的重要項目。於是,富裕的家長開始為子女早作安排,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學生的課餘活動調離校園,在學校以外參與興趣班或體育運動訓練。雖然名校的校園尚未完全空洞化,但若跟以前比較(如學生所扮演組織者角色、學生參與的深度及活動之種類),其課外活動則肯定褪色不少。


海外升學趨勢 成名校打擊
但更重要的影響是,名校逐漸不能滿足中產家長的期望。學歷競賽愈演愈烈,中產家長深明,只是「本地最好」的資歷未必足以應付日趨全球化的勞動市場競爭。要協助子女出人頭地,需要相應的提高要求。
子女升學的目標,不再局限於本地大學。就算要留在香港升中,也可考慮國際學校。這種想法從八十年代開始萌芽,到九十年代變為普遍。
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中學學制之下,這趨勢將更為明顯。現在,不少中產背景的學生在初中階段便轉到海外升學。原因之一,是家長對新學制缺乏信心;原因之二是家長與學生都考慮將來到外地升學時可能遇上的銜接問題。而解決方法之一是提早初中階段到外國讀書。有此打算的,早已不限於成績處於中、下游的學生,為求日後順利升學而早作打算。對爭取入讀名牌大學的學生,亦一樣老早將到海外讀書列入全盤計劃。我想指出的是,本地名校生到海外升學的趨勢,已對這些名校造成前所未有的打擊。




近十多年裡,名校舊生之間強大的凝聚力,因著學生流失變得愈來愈嚴重而逐步磨損。

舊生網絡轉弱精英教育無以為繼
如我之前所提到,名校的最大秘密在於它們的非正規課程,因為它們培養的學生並非只善於讀書考試,而是有較多方面發展的能力,幫助他們日後在社會上擔當領袖的角色。與此同時,名校舊生之間有著強大的凝聚力,交織出一個社會網絡,在社會不同範疇上發揮影響力。但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都在近十多年裡,由於學生流失變得愈來愈嚴重而逐步磨損。這不單影響到日後領袖生人才短缺,同樣大大削弱了學生跟學校的連繫,令長久以來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所建立的傳統,慢慢淡化。
我想強調的是,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名校之所以能夠培養精英,樹立突出的校風與傳統,除了校方重視非正規課程外,還因學生投入參與,校園文化才活潑地發展起來。這參與過程是在他們初中階段,先參與多種活動,稍後到了高年級時,才負責更重要的角色,成為組織者、推動者,當上領袖生。這個頗為自然的成長歷程,不單止將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共同的活動與經歷,鞏固彼此的友誼,而且也在他們心中建立對學校的認同與關懷。所謂校風與傳統,如果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校園活動,肯定只會流於形式,內容空洞之餘,更無法在學生群中產生維繫與凝聚的作用。
今天,本地一眾名校所面對的問題是,在學生流失的過程中(以至學生在校的時間,已由過往一般的五至七年,減少為三年左右。而學生在整個校園生活與活動的角色,亦逐漸不如從前),將動搖了它們的傳統。曾經為香港社會培養不少社會領袖及熱心人士的一套名校精英教育,逐漸式微,無以為繼。
精英教育是好是壞,相信讀者自有他們的想法。但一種曾開放給不同階級背景的學生,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並且能在學生當中取得認同的教育模式,現今日漸衰落、解體,肯定會令本地教育少了一個選擇。而對此感到可惜者,一定不止我一人。但香港就是這樣奇怪的社會,一談到精英,大家突然都變得沉默了。


   2    0    0    0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94
2#
發表於 18-12-20 11:0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雖然我不是精英,但一直支持精英教育。

為什麼沉默?可能他們也不是精英!

點評

2jkidsfather    發表於 18-12-21 13:0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608
3#
發表於 18-12-20 11:24 |只看該作者
名校轉直資就是保住吸精英、做英中的方法。

精英制度的內容,小部分是培育精英,大部分是選拔精英,直資的關卡由升中提早到升小,官津的維持在高小升中,再加上插班的新力軍。

以後的名校圈,除了傳統的,將來還有國際的。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4#
發表於 18-12-20 13:04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8-12-20 11:06
雖然我不是精英,但一直支持精英教育。

為什麼沉默?可能他們也不是精英!

近年民粹主義抬頭,精英,特權,變成禁忌。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700
5#
發表於 18-12-25 06: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名校是否是精英的搖籃?每年DSE狀元不外出自那十間八間學校,名校出好成績沒有怎改變,家長追求名校無可厚非。
反之是精英,相比數十年前,香港人的整體學歷水平是上升不少,看看大學生比例便一清二楚,我相信仍然有"叻孩子",今天的孩子肯定不比以往差,很多人覺得大學生水平下降,是心理作崇,調節不過來,以前大學生是人中之龍,現在大學生多了,感覺上不怎"龍",人有我有,有啥特別!部份人更把今天佰人中20%的大學生與以往的5%比較,以往大學學額只有幾仟(各位六十後都知道),學生大部分來自那幾間名校,一般學校的中七班只有幾個,人們好自然想精英都來自名校,..待續

Rank: 5Rank: 5


3700
6#
發表於 18-12-25 07:42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8-12-25 06:45
名校是否是精英的搖籃?每年DSE狀元不外出自那十間八間學校,名校出好成績沒有怎改變,家長追求名校無可厚 ...

今天大學學位再不只限少數,大學生不再精英,上一輩慨嘆名校失去昔日"名"的光環,實情是他們沒有與時俱進,乃然淫醉於作精英的優越感中。
名校確有"武器"訓練優生,其實不怎麼"秘密",但這些"武器"並非在所有學校都靈,很多名校生說老師沒有怎特別,教材也不是"絕世秘笈",呂教授道出原因,那是名校的氣氛和文化令學生自我提升,而家長亦對名校子女多兩錢"肉緊"。人人(學校如是)愛優越感,人在上流,努力保住上流,不管是自己或上流那份"純潔",這亦解釋名校為何轉直,名人説精英不再,半山不能有公屋云云。優越感沒有錯,多少是一股推動力,但歧視卻要不得。

Rank: 6Rank: 6


8834
7#
發表於 18-12-25 12:0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讀Social Science的人好長氣,得幾points長篇大論。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94
8#
發表於 18-12-25 12:20 |只看該作者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2-25 12:03
讀Social Science的人好長氣,得幾points長篇大論。

可能稿費跟字數有關係!

古龍小說可能跟頁數有關係!

What you measure what you get!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6Rank: 6


8834
9#
發表於 18-12-25 12:25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8-12-25 12:20
可能稿費跟字數有關係!

古龍小說可能跟頁數有關係!

呂教授係有料之人。但大學年代,已經覺得佢好長氣 ... 真係好鬼長氣      

Rank: 6Rank: 6


8834
10#
發表於 18-12-25 12:2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2-25 12:27 編輯

當22/23分可以入三大,當不懂微績分可以讀工學院,當通過只有二三千人讀既非主流學制可取過半醫科學位,有財力既家長唯有送走仔女。Gresham's Law ---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94
11#
發表於 18-12-25 13:17 |只看該作者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2-25 12:25
呂教授係有料之人。但大學年代,已經覺得佢好長氣 ... 真係好鬼長氣      
...

他好過廢嘅雷鼎嗚好多倍!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6Rank: 6


8834
12#
發表於 18-12-25 13:38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8-12-25 13:17
他好過廢嘅雷鼎嗚好多倍!

堂堂芝大經濟系畢業生, 竟然高談闊論用支付寶召妓,又神算出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損失最多不過十億港幣 ... 將呂教授同佢比咁侮辱?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94
13#
發表於 18-12-25 13:55 |只看該作者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2-25 13:38
堂堂芝大經濟系畢業生, 竟然高談闊論用支付寶召妓,又神算出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損失最多不過十億港幣 ... ...

所以咪爭好多倍!

我一向覺得科大都唔錯,但經濟系就好保留,他在傳媒面前說的,連阿仔讀 IBDP 時都可以指出他的甩漏錯誤,更不用說現在的程度了!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4


556
14#
發表於 18-12-29 00:00 |只看該作者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2-25 12:25
呂教授係有料之人。但大學年代,已經覺得佢好長氣 ... 真係好鬼長氣      
...
咪咁,意識形態唔易理解,想講多兩句大家易掌握啫

Rank: 6Rank: 6


8834
15#
發表於 18-12-29 08:32 |只看該作者
simpson.chan 發表於 18-12-29 00:00
咪咁,意識形態唔易理解,想講多兩句大家易掌握啫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2-29 08:33 編輯

你說得對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94
16#
發表於 18-12-29 09:54 |只看該作者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2-25 12:25
呂教授係有料之人。但大學年代,已經覺得佢好長氣 ... 真係好鬼長氣      
...

我幾喜歡讀佢講體育的文章,有些另類的見解!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