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通識科不適合考試(吳壁堅)
發新帖
查看: 913|回覆: 0
go

通識科不適合考試(吳壁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18-9-11 14:0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8-9-11 14:09 編輯

【明報文章】教育局前總課程發展主任陳岡先生早前接受《明報》訪問,談及通識教育科現存問題。陳先生既是通識教育科創立時的開山祖師之一,其對現行通識教育科的異化觀察當有一定說服力。


通識教育思考方法與現實不配合


陳先生曾談及現行通識教育有「兩正一反」的「枱底」評分標準,也質疑很多人也不這樣思考,我認為很有道理,但可再作補充。首先,8分以上的題目,若按近年來考評局發放的答題樣本,應具備「三正一反」,對普羅考生來說,難度不可謂不大。再者,「三正一反」其實已不是「枱底」評分標準,而是在評卷參考中清楚列明的要求。如題目要求「三正一反」,評卷參考會寫明「並就正反兩方面」,師生只能跟隨。


另一方面,無論「兩正一反」或「三正一反」,均要求考生有所謂駁論,即反駁另一立場觀點,從而加強自己的說服力。驟眼看好像理所當然,但當一名考生在試場應考或在家做功課時,他會如何選擇哪一反對論點?必定是反方最弱的論點,因為只有選擇對家最弱的觀點,才能在考試或功課中大寫特寫。若換轉反駁對方最強的論點,一來未必能夠反駁,二來需花費大量時間思考,不合乎考試原則。


若相信真理愈辯愈明,應顧及對方所有論點並加以反駁,才能顯示自己的立場完美無缺,才能有理有節說服別人。如果通識教育的應考是「兩正兩反」或「三正三反」的話,還說得過去;但因考試時間所限又不能設定這個要求,造就了通識這個思考怪胎的出現。


故此通識教育在考試上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方法違反人性。試設想一個場景:社會現在進行土地大辯論,如果不同持份者永遠只執著於自己的強項而攻擊對方最弱一環,亦無視其他人的優勝之處,這是理性的思辨嗎?對香港的土地發展有益處嗎?玩辯論才需要針對別人論點之弱,但社會需要的是理性思考與討論。通識考試培養的思考方法,並不切合現今社會需要。


陳先生提及通識科未來並不需要劃分過多等級,釋放學生的思考空間。筆者認為有道理,但可再加斟酌。陳先生認為等級少了,試卷分題可望減少,令考生在應考時有更多思考空間。筆者認為,通識科的應考不應只着重應考時間,而應更多關注一個問題——考試制度是否適合通識科。


通識科需設考試嚴分等級嗎?


傳統學科之所以設有考試制度,是因為每個學科均有嚴謹的學術體系(academic discipline),例如中文、地理、化學、經濟等,有其獨特的學科內容、結構、技巧等。學生是否掌握這些學科體系,可通過考試方式測試,因每科的體系都是獨立而固定的。通識教育並不具嚴謹的學術體系,並不是指這科不重要,而是這科從設立之初,是被定性為跨學科性質,基本上六大單元所要求的知識都是從不同學科「借」回來的。在通識的平台上,學生要做的是如何融會貫通不同知識,而非學習新知識。應用過程、思辨過程本就難以用考試來衡量,更何况要評級。


另一個問題是,既然通識教育的知識都是從其他學科「借」過來,那借多少、借多深入,本就沒有客觀標準。尤其是通識教育以議題為本,就算全港學校都會教公共衛生單元,當A學校有教肥胖議題,而B學校沒有,那對所謂「通識概念」的落差就存在,造成學校間有極大差異。而且社會議題只有增多,不會減少,通識概念只會愈增愈多,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根本無底。當連「減貧」及「現代生活模式」也是通識概念的時候(見考評局簡報),又有什麼並非概念?


這種美其名是校本自決,實質是沒有客觀標準的教學方式,這樣來考試,真的是公平而有效嗎?所以筆者經常強調這科不適合考試,而適合做研究,故此才一直提出獨立專題探究(IES)應佔全科最大比重。因為只有IES,才能展示學生的研習過程,又能有充裕的思考空間,更能融會貫通不同學科知識。這才能體現通識教育的真正精神。



作者是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學研社成員


[吳壁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