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醫生談精神病個案 教家長為子女解困
發新帖
查看: 2461|回覆: 1
go

醫生談精神病個案 教家長為子女解困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1#
發表於 18-6-29 14: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醫生表示,社會氛圍、家庭、學習、朋輩等都是誘發病症的後天因素。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說的不只成年人,青少年及兒童患上精神病的個案,近年亦時有所聞,如未能及時處理,更有可能演變成悲劇。Elsie知道,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早前推出新書《揭開神秘的面紗——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實錄》,內容講述她接觸過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抑鬱症、驚恐症、焦慮症、思覺失調、自閉症、強逼症、進食失調等。

  Elsie早前跟陳醫生傾過,她說出書主要是想讓公眾了解精神病的徵狀及如何治療,精神病亦非那麼神秘,不是很大件事,也不要擔心被人標籤,家長、學校社工和老師等了解精神病的徵狀,知道如何應付,並非很嚴重的情況才需要處理;家長通過書中個案,或會發現有些徵狀和子女的情況相似,可早點帶子女求醫,並轉介子女到精神科作治療。

  陳醫生在精神科工作快三十年,在瑪麗醫院工作了近十個年頭。她說轉介數字在這數年間增長。「如跟五年前比較,我估計大約增加了五成。」她分析轉介數字上升,原因可能有三個,包括社會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教育提升,所以家長和老師的警覺性提高了,「一些以前很嚴重才來看的病症,現在可能早了來看。」此外,現時生育率較低,每個家庭只得一至兩名子女,父母對子女的關注和期望多了,較易發現子女的問題。

  最後,社會環境都可能會令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病更易病發。陳醫生說,常見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病有兩大類,第一類如過度活躍、自閉症等,先天因素影響較大,兒童及青少年病患的數目較穩定;另一類病症,如焦慮和抑鬱症,分為先天和後天因素,其中後天因素影響病發率,當中包括社會所有東西,例如氛圍、家庭、學習、朋輩等,都是誘發病症的高危因素。

  不過,屬先天影響較大的病症,亦有機會受後天因素影響,增加病發機會。陳醫生表示,現時雖然有融合教育,但教育的要求愈來愈高,有些個案,學生在初中時可適應,但升高中後,感到壓力大,導致情緒病出現,「他們需要看醫生,是因情緒徵狀,並非因自閉。」陳醫生補充,環境是懷疑影響病發率的因素,雖未有研究證明,但看到有這個方向。

  新書中提及的精神病,有些是常見的,如過度活躍症、抑鬱症、自閉症等,也有較少見的,如妥瑞症,病者會有頭向後甩、快速抽搐上臂、大喊大叫等徵狀,陳醫生指,有些病症雖非常見,但也要幫助,只是常見病症的個案,大眾談論多些。

  Elsie看過新書,感到部分個案都頗沉重,書中主角來自不同背景,當中不乏名校學生。陳醫生表示,書中的主人翁,有的個案雖較沉重,但有些也是大團圓結局,她舉例有位在英國名牌大學讀數學的男孩,在初中時,曾被診斷為患有亞氏保加症。不過,男孩有很大決心想改變,願配合醫生接受治療,並參加青少年社交訓練小組等,最終情況得到很大改善,結果更因成績標青,成功遠赴海外著名大學升學。

  陳醫生說精神病除了吃藥治療外,康復關乎環境因素,病人可能需要訓練社交、個人組織等技巧。此外,父母要學習管教技巧,認識如何跟患病的兒童和青少年相處等,所以陳醫生再次提醒家長,千萬別諱疾忌醫,讓醫生斷症,可清晰讓家長知道治療方向。「繼續讓子女無自信、發脾氣、不願上學,是浪費他們食藥及訓練時間。」

  頑皮和過度活躍症在很多家長看來,只是一線之差,家長應何時決定帶子女看醫生呢?陳醫生就認為,假如家長發現子女的問題是持續和嚴重,令人擔心,而自己用了不同方法,如改善親子關係、重新訂時間表等也未能改善,請老師和社工協助也無效,最後更影響到子女日常生活,如愈來愈無自信、成績差、不肯結交朋友,就應要看醫生,讓醫生的專業知識去分析。

  另外,陳醫生認為,即使子女無精神病徵狀,家長也要學習給予子女空間,讓他們處理情緒,用不同方法紓緩,也不要動輒投訴學校,放手讓子女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家長不要每件事都跟青少年爭辯,不要因子女『駁嘴』而惹怒自己,家長也要給自己空間。」管理情緒是現代人應該知道的學問,不論家長和青少年,都要好好學習。


   1    0    0    0

Rank: 4


871
2#
發表於 18-7-2 08:16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Very good.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