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學童運動多 英文叻計數快 逾半港生每日不足1小時 ...
發新帖
查看: 644|回覆: 2
go

學童運動多 英文叻計數快 逾半港生每日不足1小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18-2-21 13:41 |顯示全部帖子



港童功課繁忙,未必有足夠運動量,但有研究指,多做運動的兒童及青少年,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會較同輩高20%。衞生署發表報告指,運動可刺激腦部血液流動,促進神經元發展,提升專注力。惟本港學童在體能活動表現差劣,有學者指運動與學習能力有正面影響,建議每日應累積運動1小時,可分段進行。


衞生署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發表最新報告,指美國有針對1.2萬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活躍於參與運動或體能活動的學童,在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較不活躍的同輩高20%。


奪A率高2成 自信自尊俱增


報告解釋,身體活動會影響腦部生理機能,增加腦部大腦皮質層、海馬體的血管生長及血液流動,並促進神經元的發展,及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學童在進行體能活動後,會有適當的課堂行為及更專注學習。隨着兒童成長,進行適合其發展的體能活動,可提升其需要思考能力及工作記憶的科目,例如數學及閱讀。另外,有證據顯示,參與運動的學童,因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及體能技巧表現,亦會提升自信心及自尊心。


但報告同時引述2016年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活動報告卡顯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在整體體能活動方面表現差劣,評級為D,即少於半數兒童及青少年,達到世衞建議的每日進行1小時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運動。而家庭支持方面亦強差人意,評級同為D,只約有30%兒童及青少年,每周最少1次與父母共同參與體能活動。


重成績輕體育 課外活動大減


報告指,由於本港學校要確保學生有良好考試成績,往往不把體育課視為重要課程。學童放學後,因密集的「額外」補習,遊玩空間不足或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故參與動態遊戲及課外體能活動的機會顯著減少。報告建議5至17歲的學童,每日累積至少1小時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學前兒童更應每日分段進行至少3小時的體能活動。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稱,研究顯示運動與學習成績有正面影響,因運動能提升腦部血液循環,認知、分析及免疫能力等更有效運作,「令腦部更健康,但不等於會變聰明,IQ不會由70急升到300。」他又稱,留意到近年學童的功課壓力大,建議每日的1小時運動可分段進行,例如上學前或小息時跑步15分鐘,放學後可打籃球、排球等。


常坐少伸展 柔韌度追不上骨生長


運動亦影響兒童成長,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AFTC)高級物理治療師林嘉舜說,近年參加矯正姿勢及身高課程的學童大增逾倍,年齡為12至16歲,絕大部分為身高較同齡偏矮或體型過胖,「主要因為少做運動,經常坐着做功課、玩電腦、電話等」,林更指部分學童因無做充足伸展運動,令肌肉柔韌度追不上骨骼生長,提醒除了運動外,亦要做伸展運動,例如拉筋。


兒科專科醫生陳作耘亦稱,留意到香港的學童欠缺運動,令邏輯思考能力受到限制,他解釋在醫學上,運動除能增強肌肉、平衡力外,亦可產生安多酚及增強腦部血液循環,有助學習能力。


做運動不但有益身心,有研究顯示,更有助提升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能力。(iStock)





雷雄德建議學童每日可分段完成1小時的運動。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18-2-22 12:24 |顯示全部帖子
多運動數英科奪A比率高20% 兒科醫生:少運動限制邏輯思考

                                                          

衞生防護中心引述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多做運動,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較同輩高20%。(資料圖片)


                 

港童繁忙,在學業與運動之間,父母不少選讀書。但衞生防護中心引述一項研究指出,多做運動的兒童及青少年,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較同輩高20%。


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行醫50年的經驗顯示,學童缺運動會限制邏輯思考能力,運動則增強腦部血液循環,強化學習能力,倡每日運動1小時。


衞生防護中心網上刊物《非傳染病直擊》引述美國一份針對1.2萬名青少年的研究報告,指活躍於參與運動或體能活動的學童,在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較不活躍的同輩高20%。


報告解釋,身體活動會影響腦部生理機能,增加腦部大腦皮質層、海馬體的血管生長及血液流動,並促進神經元的發展,及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學童在進行體能活動後,會有適當的課堂行為及更專注學習。隨着兒童成長,進行適合其發展的體能活動,可提升其需要思考能力及工作記憶的科目,例如數學及閱讀。


另外,有證據顯示,參與運動的學童,因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及體能技巧表現,亦會提升自信心及自尊心。


但報告同時引述2016年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活動報告顯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在整體體能活動方面表現差劣,評級為D,即少於半數兒童及青少年,達到世衞建議的每日進行1小時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運動。而家庭支持方面亦差強人意,評級同為D,只有約30%兒童及青少年,每周最少1次與父母共同參與體能活動。


報告指,由於本港學校要確保學生有良好考試成績,往往不把體育課視為重要課程。學童放學後,因密集的「額外」補習,遊玩空間不足或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故參與動態遊戲及課外體能活動的機會顯著減少。報告建議5至17歲的學童,每日累積至少1小時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學前兒童更應每日分段進行至少3小時的體能活動。


兒科專科醫生陳作耘亦稱,自己在海外及香港行醫50年,留意到香港的學童欠缺運動,令邏輯思考能力受到限制,他解釋在醫學上,運動除能增強肌肉、平衡力外,亦可產生安多酚及增強腦部血液循環,有助學習能力。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說,研究顯示運動與學習成績有正面影響,建議每日的1小時運動可分段進行,例如上學前或小息時跑步15分鐘,放學後可打籃球、排球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18-2-22 15:14 |顯示全部帖子
運動有助學習 學校配合須有法(程尚達)

  「日日運動身體好」宣傳句,可說是街知巷聞,但衞生署日前發表最新一份《非傳染病直擊》,引用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指本港兒童及青少年在「整體體能活動」方面表現差劣,原因之一是學校輕視體育課,令學生無法得到運動益處。有中學校長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本港面對課時有限、課程緊逼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做運動,須有策略配合。

  衞生署提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進行足夠的體能活動,會獲得健康好處,而外國研究亦證明運動有助促進腦部發展,提高學習動機、抗逆能力、心理質素與社交技巧,但引用世衞數據指港生在「整體體能活動」表現差劣,僅約三成人每周最少一次和父母共同參與體能活動,不足三成中學有訂立體能活動的政策,有學校因確保考試成績而輕視體育課,或因擔心學生受傷,而限制劇烈的體能活動,衞生署質疑「減省體育課不會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

  現時教育局要求學校在小學及初中階段,預留總課時的百分之五至八開設體育課,而高中階段的一般體育課應佔半成,連同選修的高中體育科則達一成半。有校長友好指,一般中學每周安排兩節「連堂」的體育課,「在課時要求之下,學校不可能應付文憑試,而削減高中的體育課時。」

  友好指問題是如何達致衞生署建議,學生每周累積至少一小時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的要求,「只靠恒常的體育課顯然不足,便要依靠課外活動,比如鼓勵學生參加校內的體育隊伍,甚至『一生一體藝』始能達成。」

  友好坦言,推動體育運動需要學校策略配合,然而完善的學校不多,「比如有學校規定中一至中五學生,須參與一至三項課外活動,參與度似乎很高,但同時有大量功課與課業,影響學生參與運動的出席率與投入度。」友好指,無論是為出外參賽的運動員學生補課,或通過聯課活動,甚至校長與教師身體力行,與學生一起練習,均須學校的配合與支持,「如果只追逐硬性指標,要求學生每周達到指定的運動時數,往往效果不彰,更重要是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運動有助鍛煉身心,把運動場上的堅毅與鬥心,轉化為學習動機與抗壓力,相信對學生有益無害,值得學校多放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