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龍振邦/袁國勇:致財政司長陳茂波公開信——善用公帑 ...
發新帖
查看: 680|回覆: 0
go

龍振邦/袁國勇:致財政司長陳茂波公開信——善用公帑 讓 [複製鏈接]

Rank: 6Rank: 6


8550
1#
發表於 18-2-15 09: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size=0.75em]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size=0.8125em]龍振邦/袁國勇




[size=0.8125em]下一篇




【明報文章】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長陳茂波先生鈞鑑:


據悉特區政府正就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社會各界,吾師徒二人就醫療、教育及創新科學三方面草擬利港惠民之策,茲呈陳司長閱覧。還望司長能撥冗細讀詳加考慮,落實建議。

投資醫療 直接惠民

2002/03年度政府因財赤而削減醫療開支,醫管局推「肥雞餐」、關閉護士學校、醫科畢業生不獲醫管局聘請,其影響深遠,禍延至今。到2015/16年度,又推「0-1-1」方案,兩個財政年度共削減經常開支約5億元。醫護工作量固然大增,怨聲載道,加上病房迫爆、病人睡廁所門口、門診輪候時間極長、急症室排數小時、化驗X光取藥「大塞車」等事例數之不盡,最終受害者為全港市民。

雖然刻下本港庫房充裕,但花無百日紅,香港經濟易受外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波動加上朝鮮局勢漸趨緊張,香港很可能於未來數年再次遇上經濟周期大逆轉。最壞之情况是本港市民因經濟轉差而失業人口急增,加上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且年輕人向上流動愈趨緩慢,故窮困老弱者眾,醫管局之負荷亦會隨之而增加。大部分市民在生命最後階段均依賴公立醫院服務,故只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無助解決長遠人口老化對公營醫療之負擔。

本港公共醫療衛生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2.8%,公營醫療的使費較英、美、日約6%至8%為低,相差1至2倍,但卻須承擔全港90%住院服務及29%門診服務。據2016年彭博公布的「醫療系統效率指數」,香港雖以88.9分榮登榜首,背後全靠醫護的無私付出。日常工作量早已遠超負荷,每年流感高峰期更要犧牲休息及陪伴家庭的時間加班,耗盡最後一分精力,身心皆疲,才賺得全球最有效率醫療體系之美譽。

醫管局之營運由政府直接撥款補貼,本身亦無機制賺錢。而市民對公營醫療住院及門診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現時每年服務增長率約為4%,尚未加入上述情况之考慮。政府每年資助醫療衛生佔其經常開支約16.5% (約600多億元),但此法並不穩定、無彈性及缺乏可持續性。望陳司長能一次過撥款500億元予醫管局作種子基金用途,以年息約5%計算,即醫管局每年可以有額外25億元資金供其靈活運用,免受經濟周期之波動影響。即使本港經濟突然轉差,醫管局也不會因減少經常撥款而縮減服務;而每年收取之利息,可用來發展新服務或改善儀器硬件,也可以確保能盡數聘請未來數年陸續增加的醫科生及提供專科訓練。

健康無價,存恤耆老、撫育幼弱屬港府之責。懇請司長大破慳囊,勿視之為負擔。

通明世事 學習要旨

現今學子課務日繁,每天盲操苦練去應付小測大考,茫茫然而迷失自我,即使課業優勝者也難覓志趣,故漸漸對讀書失去興趣。反之我輩讀書之時,相對自由,學習時間自行分配,空餘時探索社會、發掘興趣,生活可謂多姿多彩。閒時到郊外遠足,鑽研天文,讀遍中外文學如凡爾納(Jules Verne)、金庸、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參加話劇表演及玩音樂(並非由父母強迫);廣交朋友,學習溝通,洞明世事,通曉人情及學習自行決策(decision-making)。優良教育,該當如此。

故評估學校及學生之學習進度,不應偏重成績。而TSA/BCA(全港性系統評估/基本能力評估)之評估較片面,應早日改之,作更全面之評估,包括學童有否足夠空餘時間遊玩休憩、享受學習、喜愛閱讀及全面健康的校園生活,好讓學童快樂學習,教育重回正軌。敬請陳司長考慮為非直資中學增撥足夠資源玉成此事,達標者更應予以鼓勵。

據全球英語能力分級準則(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香港在亞洲排第5(全球排第29),遠遜於亞洲排行第一的新加坡(全球排第5),只比日本和韓國好一點。投資語文教育,確保下一代精通兩文三語,方能確保本港能維持全球競爭力,保存其國際地位。

貧富懸殊嚴重影響教育,加劇跨代貧窮。能夠負擔的家庭會為子女報讀較多資源或師生比例較低的學校,希望藉此獲得較優良之教育,諸如傳統私校、國際學校,能負擔得起的或出外留學。建議政府投資200億元在香港開設具國際學校質素之寄宿學校(每間成本約8億元),選取25間空置校舍重建,加入寄宿及前沿設施。讓非直資中學的學生能享有每3年最少3個月的寄宿經驗,藉此培訓學生達到上文提及之目標,並可培訓自理能力、學習群體生活及讓學生培養不同興趣,如文化藝術、音樂及體育等。同時於宿舍增聘不同國籍之教師,藉住宿時間讓學生活在外語環境中,學好英語及其他語言。

科研創新 轉危為機

香港自1841年開埠以來,能癱瘓香港之事,除1941年日軍入侵及大型自然災害如1962年颱風「溫黛」、山泥傾瀉等,就剩下瘟疫,其中最廣為人知包括1894年荷李活道爆發之鼠疫及2003年SARS。大型危機大致上可分為:新發現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地緣政治危機(geopolitical crisis)、自然災害。

香港為一個國際樞紐,對外交通頻繁,外地遊客絡繹不絕,世界各地的傳染病能透過旅客或貨物來港。加上人口老化,居住及工作環境極為擠迫,有利傳染病爆發。故新發現傳染病之如附骨之疽,揮之不去,長期威脅本港,而且永遠無法預計下一次入侵本港是哪種病菌病毒。生物科研及技術對應付新發現傳染病及抗生素抗藥性之威脅極重為要,本港需有足夠能力及設備去應付未來之危機,其中包括實驗室診斷、藥物、感染控制、消毒及除污等措施。

其次不能忽略的是本港如何應付地緣政治危機。香港之成功,全賴東西文化及價值之匯聚融合、適應能力及化解衝突之能力,將矛盾轉化為力量。但近幾年香港恍似失去了這些能力,與以往之方向愈走愈遠。唯有中立客觀持平地研究普通法(common law)、政治、國際關係、資訊科技及保安,才能使香港繼續游走於金融市場及國際危機之間,善用一國兩制之優勢。

全球暖化和超大型自然災害,如卡特里娜(Hurricane Katrina)級數的颶風或去年的「天鴿」,隨時可以淹沒香港部分低窪地區,而萬丈高樓更可以因山泥傾瀉而倒塌。去年颱風「天鴿」吹襲澳門即為一例,全市慘遭重創。如不想重蹈覆轍,港府須小心研究投資基礎設施,利用科技改善市民生活及居住環境,而非浪費大量金錢於「大白象工程」之上。還需注意台山核電廠之潛在安全問題,須知該核電廠之規模不下於大亞灣核電廠,危機一觸即發。鉛水事件,記憶猶新,防患未然,必須盡早開展檢驗食水及食物中之污染物,包括放射性物質如鐳(radium)、銫(cesium)及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等。

上述危機並非只局限於香港,故港府值得投資共300億元(每個項目100億元,分別給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醫療衛生研究基金(HMRF)及創新科技署(ITC)),藉以提升香港競爭力及國際地位,成為國際危機處理中心,並廣邀全球精英雲集香港,讓香港能夠解決自身危機,同時為國際問題謀求新出路。

本港庫房儲備豐厚、財政狀况健康,料政府盈餘逾1700億元,而財政儲備更高達1萬億元。藉短期「派糖」措施受惠者寡,而投資醫療、人才及科學方有利本港長遠及可持續發展。所有措施必須免於政治目的及計算,否則難覓市民支持,最終舉步維艱、原地踏步。望陳司長能善用公帑,讓市民對香港重拾信心,並有充足準備去面對未來之難關。佇候明教。

敬頌

政安

龍振邦、袁國勇敬上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