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世界大學排名
發新帖
查看: 1228|回覆: 2
go

世界大學排名 [複製鏈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8
1#
發表於 17-10-18 11: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17-10-18 11:06 編輯

《QS世界大學排名》英文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英國Quacquarelli Symonds 發表的年度大學排行榜。QS公司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合作,兩者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發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其後,QS以固有的方式繼續公佈自己的排行榜,泰晤士則采用新的方法,並推出自己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目前,QS與愛思唯爾合作發布排名,榜單涵蓋世界綜合與學科,另有亞洲、新興歐洲與中亞地區、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區、金磚五國共五個持不同準則的地區排名。其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過多主觀指標而存在批評意見。



QS自2004年起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合作,有系统地对世界頭500所大学进行排名(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所發表的排名也獲各大媒体转载,包括美洲地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亞洲韩国的《朝鮮日報》和歐洲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報》。



后来在推出2009年的排名后,QS与《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散伙。至此,QS繼續采用固有的排名方法,並繼續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合作发表其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則改和路透社合夥,並修改了一些排名準則。QS另还与《朝鲜日报》從2009年起发布独立的亚洲大学排名,此排名的准则及比重在某些方面与本身的世界大学排名不同,故兩者在同一期所給予的亞洲高校的名次也並不一致。2011年,QS繼續添加了另一个地区性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与亚洲大学排名一样,拉丁美洲排名与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在某些標準上有差異。



排名準則



QS世界大學排名準則

指標

比重

簡述

學術互評

40%

衡量全球學者意見

師生比

20%

衡量教學素質

教職員引文量

20%

衡量研究實力

雇主評價

10%

雇主對院校畢業生之意見

國際生比例

5%

衡量學生的多元化程度

國際教職員比例

5%

衡量教師的多元化程度



排名的评论



根據前香港總督(兼香港中文大學校監)、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大學排名中學術排名比較準確。非學術排名(如主觀成分達50%的QS、THS、主觀成分達25%的USNews)的特點在於“知名度非常高”但是“主觀成分甚重而不可盡信”。



香港政府審計署2016發表的報告批评部分排名(如QS、THS)中的对评分呈主要贡献的“国际化”指标不正确,因为所谓国际化的“非本地生”其实绝大部分來自中国內地,未能達至真正國際化。由此产生香港的大学名列世界顶尖大学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雷鼎鳴教授指出"非學術的排名結果(如QS)可以“幾近荒謬”,雷鼎鳴教授舉例指出:




QS收集數據時有重大缺失。我時有收到QS的電郵要我對其他大學評分(不能評自己的),通常是置之不理。QS每年收到的回應率只在百分之一左右...只要看看結果,便可知有明顯的偏差。我相信美國教授回應率一定極低,英國則高得多。若非如此,一大批美國國內實力強悍的大學在此項目中得分不會這麼低。舉個例子,長春藤的布朗大學得分八十一點九,有著頂級醫學院及大學本科的聖路易城華盛頓大學得六十點四分(该校仅仅是医学诺贝尔奖就多达17位),我校(香港科技大學)則有九十四點三分,我倒絕不敢說我校的學術地位比這些一流名校高出這麼多。反觀英國,得分高的學校很多。美國的教授沒多少參與評分,致使部分美國名校得不到該有分數,我們倒是被推了上去。




信报
的評論認為


QS排名把香港的大學排到僅貼於美國頂尖名校,如UC Berkeley 排27,HKU 排28。而事實上,在世界學術界,哈佛大學(Harvard)、史丹佛大學(Stanford)、麻省理工學院(MIT)及柏克萊加大(UC Berkeley)這些全球公認的名校如UC Berkeley包含65位諾貝爾獎得主,23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但是香港的大學(除了香港中文大學以外)沒有任何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香港經濟日報
專欄評論也指出:


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大學排名榜為例,2004年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Malaya)的排名高至89,3年後馬大排名卻跌至200以外,當年馬大校長更因此不獲續約,曾引發學界一陣熱議。可是筆者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者朋友卻指出,馬大的教研質素根本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因為QS評分委員會之前把馬大校內華人學生視作海外學生,在國際化一欄帶來不少分數,後來QS修改標準,馬大被打回原狀而已。如套用於香港高等教育多年來的「國際化」(內地學生也計算為國際學生,因此內地生越多,排名越高)成就,狀況何其相似。






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即使是華人地區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其實排名在600名左右。此數據源自中國工信部,體現出大學真實的排名,完全迴異於民間靠問卷調查的QS排名,也反映出QS等的民間、私企排名並不可靠。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讲师刘虹在報刊上揭露,商業性的排名(尤其是QS)涉及商業牟利行為,導致商業化排名其實可被参与排名的學校操縱(其他媒體也有類似的披露):


(例如)A排名是一家世界大学排名。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给各个国家的顶尖大学提供诊断,应该如何在该排名上取得进步,所提供的常规策略包括:在学校的统计公告上提供更加有利于排名的教师、学生人数等统计数据;推荐更多对本校友好的学术专家参与同行评议;推荐更多雇佣本校毕业生的雇主代表参与雇主评价;建议大学推动学者进行更多的国际合作研究,即便没有很实质性的合作,也争取让国际合作学者带上本校学者的名字;参与该排名所组织的星级认证体系,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显示度。A大学排名诊断咨询费一般几万美元的价格不等,而这项星级认证的收费是2万美元/年,一次性收3年的费用。B排名是一家本土排名机构。他们在本土给大学提供咨询,收费价格为咨询一次5-6万人民币。该排名的文献数据来源并非依托任何国内外知名的引文索引数据库,而是在没有充分同行评议基础的前提下,自创了一个引文索引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售价为首次采购6万人民币,每年的维护费2.4万人民币。不难发现,A和B两家排名商业模式的相同之处是:借助于大学排名,向大学出售咨询、认证、数据类的产品。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这些现象行内人所共知,却很少有人公开戳穿它。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大学的时候经常将商业性大学排名作为评判大学办学绩效的重要依据。不少大学校长会十分重视每一家大学排名机构的来访,亲自参与会谈,给予高规格接待。




澳門大學副校長、現香港恆生管理學院校長何順文教授於明報總結了各QS、THE、SJTU排名的幾大流弊:


1. THE與QS同樣不重視課程與教學素質、學生所學與成長等增值因素。論文被引用數目只計算以英文發表的期刊;「國際教師比例」對較少土產博士及長期倚賴國際招聘的香港及新加坡院校特別有利。另外,大多香港院校都把內地學生計算入國際學生比例內,已成為行內的笑柄。SJTU排名(上海交大學術排名)只採用客觀量化指標,排名較穩定;但過分偏重理工科與科研成果,忽略了人文社科,指標範圍比QS與THE更為狹隘。

2. 聲譽調查的偏見誤導。聲譽調查對象包括畢業生、院校同行與僱主等。除代表性的問題外,由於部分人可能更願意作出回應或提供更有利的意見,這些調查卻未有預防或控制這些偏見。另外,大多答卷者一生只在一兩間院校就讀或工作,他們對自己學校作評分時無法與其他院校作比較,因此其回應往往不夠客觀理性。受訪者也會對個別院校作出偏袒,特別是其母校。

3. 院校提供數據的操守。部分量化指標數據都是應排行機構要求由院校自行提供的,一般都未經外部獨立審核。所提交數據的準確性與可信性有賴院校自己的操守。但很可惜,一些院校始終經不起誘惑,向排名機構提供虛假失實的數據以爭取較高的評分。201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全美院校排名,5所大學因被發現偽造數據而被警告或除名。這些做法對其他誠實的院校甚為不公平,也無法杜絕。

4. 藉排名變化故意为排名机构製造新聞。

5. 排名機構的利益衝突。SJTU排名(上海交大學術排名)同時兼任球證和球員,也難以避嫌。目前大多數國際排名機構都具商業性質,因此有潛在或實質的利益衝突。一些機構除了進行年度排名外,也向院校提供收費的諮詢及評級服務,甚至尋求廣告和贊助。究竟這些付費院校日後會否獲得排名好處,很難考證。




紐約時報披露:


QS於2012年推出讓大學付費來獲取1至5星評級機會,《紐約時報》作者Ellen Hazelkorn便懷疑這是否購買評級。近年有些名不見經傳的院校付費後獲評為最佳200所大學之一,已引起很多人懷疑。




中山大学
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评论THE排行榜时,举例称:


《泰晤士报》做大学评估,2006年北京大学排第16位,2007年进入前15名,当时香港大学排在70几位——仅仅两年以后,香港大学变成了亚洲第一,北大、清华排名退后了许多,“如此评价是非常荒谬的,一所大学不可能在一年、两年之间有这么大的变化。”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輝教授认为:“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報告的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俗稱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搞笑之處,磬竹難書。”彭明輝具体指出幾個大問題:“英國的學術水準遠遠超過德國和法國,澳洲的水準直追德國和法國而遠超過義大利,香港與新加坡的學術水準竟然直追德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而且遠遠超過義大利、荷蘭(沒有任何學校進入前70名)和北歐三國(瑞典、丹麥、芬蘭)的總表現?”



**********




   1    0    0    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8
2#
發表於 17-10-18 11:0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17-10-18 11:08 編輯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文: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此機構原本與QS公司合作,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但後各闢蹊徑。泰晤士改與路透社及近期的愛思唯爾合作,並建立了自己的排名系統。發展至今,此排行榜囊括了世界綜合、學科、聲譽,以及亞洲及金磚五國兩個地區性榜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評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之一。其因採用了較為客觀的準則而獲得一些學者的讚賞,但也因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及具一定的商業性質而惹來批評。

泰晤士高等教育在首次準備發表年度綜合大學排名時,選擇了教育及職業顧問公司 QS 作為合作夥伴,並由其為有關的大學排名提供各方面的資料。兩者從2004年起,每年共同發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2009年的榜單推出後,泰晤士宣佈與QS拆夥,並與即將作為其年度大學排名的唯一資料提供者路透社合作。除此,泰晤士也重新調整其排名的準則。新的獨立世界綜合及學科排名於2010年9月正式推出,有關機構後來陸續添加了多個排行榜,包括2011年的《世界聲譽排名》、2013年的《亞洲大學排名》及2014年的《金磚五國與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
評定準則

至2009年宣佈獨立後,泰晤士對其新的大學排名的準則作出了調整,並以“具公信力、透明度及精確性”(robust, transparent and sophisticated)為目標。

以下為其大學排名的準則:

以下為其大學排名的準則:

範疇

標準

比重

經濟活動與創新

研究收入

2.5%

國際化程度

教職員的國際化程度

學生的國際化程度

3%

2%

教學與學生

教學品質調查

授予博士學位人數

大學本科的師生比

年度研究經費

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學生比

15%

6%

4.5%

2.25%

2.25%

研究指標

研究的國際學界聲望

年度研究收入

學術論文發表(數量)

公共研究收入與總研究收入比

19.5%

5.25%

4.5%

0.75%

學術論文影響

論文引用率(影響力)

32.5%


正面評價

有關的排名準則獲得多個組織及評論家的正面評價。墨爾本應用經濟及社會研究組織表示:“有關指標及比重除了一些世界主流的大型綜合性大學之外,還顧及了一些以理工科為主並擁有較少本科生的高校,整體而言具有“學術公信力”("academically robust”);另也真正注重了各個分指標的重要性而非只看院校整體的影響力和名譽”。

除此,英國大學組織的主席史蒂夫‧史密斯亦稱讚有關準則“使用了較少主觀的評分面向(如名聲),而多用了較具公信力(如論文引用率等)的指標”。再者,英國政府金融創新與技能部部長大衛·威利茨也贊道:“這些標準少了有關“聲譽”的指標,並增加了真正有關教學及學習質素的指標的比重”。

加拿大環球郵報甚至在2010年提及:“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名”。

負面評價

正如其他所有的大學排名一樣,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也有負面的評論,主要是圍繞著“論文引用率”一指標。論文引用率在泰晤士排名中佔有相當的比重,這被指不利於那些並非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因為英語作為國際語言較易受到關注,自然較容易獲引用。

另外,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論文主要以書刊形式發表,故有關的引用率難以統計。因此,“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成為了泰晤士排名的主要負面評論之一。

除此,也有報導指出其具一定的商業性質。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3#
發表於 17-10-18 11: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7-10-18 11:22 編輯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

甄選準則和過程

獎學金計劃將擇優而取,並以選拔最優秀的學生入讀世界知名大學或課程為目標。甄選工作不單取決於申請人的學業成績,也着重其他個人才能,例如領導才能和潛質、對社會的貢獻和承擔等。除此以外,申請人亦須闡明其升學計劃如何令個人以至整體社會得益。政府已設立督導委員會就獎學金計劃的政策、策略和行政事宜作出建議。督導委員會將就甄選過程的原則和準則作出建議,以及甄選最終的獲獎人。甄選準則包括以下範疇 -
(a) 學業成績和學業以外的成就;
(b) 領導才能和潛質;
(c) 對香港的貢獻和承擔,特別是在修畢課程後回港工作及服務香港的計劃;以及
(d) 已報讀的大學/院校及課程是否屬於世界知名大學/院校及課程。
就(d)項而言,督導委員會於考慮申請人已報讀的大學/院校及課程是否屬於世界知名大學/院校及課程時,將會參考被廣泛認可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包括(但不限於)由QS上海交通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的全球大學排名榜臚列的前100間大學/院校,以及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的全國文科大學排行榜臚列的前30所大學。此外,督導委員會亦會根據申請人就其已報讀的大學/院校及課程屬於世界知名大學/院校及課程所提供的理據作出考慮。
此外,督導委員會亦會考慮以下各項因素 -
(a) 申請人應已獲世界知名大學錄取修讀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課程;
(b) 儘管修讀學科不設限制,但有助增強香港長遠競爭力的課程,特別是在香港未有開辦的課程及與創新科技相關的學科,將獲優先考慮;以及
(c) 假設其他條件相若,在沒有資助的情況下將無法升讀境外知名大學的清貧學生,將獲優先考慮。
就第10段指與創新科技相關的學科一般指與STEM (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有關的科目,例如化學(科學)、物理(科學)、電腦科學(科技)、土木工程(工程)、機械工程(工程)、純數學(數學)及數學統計(數學)等。督導委員會保留對與創新科技相關的學科之闡釋的最終決定權。所有2018/19年度獎學金計劃申請書均會經過三階段甄選程序處理:初步篩選(2018年1月至2月)、甄選(2018年2月至3月)及面試(2018年4月起)。獲甄選的申請人會於2018年5月底前收到通知。 如申請人並未接獲相關通知,則可視作經已落選。經甄選的申請人,如已獲申請書內填寫及督導委員會認可為世界知名的大學/院校及課程正式確認取錄(不包括有條件取錄),將獲邀參與2018年4月開始舉行的遴選面試。獲甄選的申請人於獲得有關大學/院校及課程正式確認取錄後,須盡快向獎學金計劃秘書處提交相關文件證明。面試時間由獎學金計劃秘書處決定及安排。秘書處一般會在面試前一星期前通知申請人面試時間,申請人須依時出席。如申請人未能在被安排的時間出席面試達三次,除非另有特殊理由,否則將被取消資格。我們預計每年會頒發獎學金予最多 100 名最傑出的香港學生到境外接受學位教育。雖然我們並無預先設定修讀學士學位課程和研究院課程的獲獎人的比例或名額,但獎學金計劃主要惠及的對象將會是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然而,督導委員會將按每年申請人的表現作彈性處理。督導委員會就獲發獎學金學生人選的決定為最終決定,不設上訴機制。獎學金計劃的執行細節可於本網站下載。除了本「申請人須知」外,所有申請人須細閱載於本網站的執行細節。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