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自資學券破壞院校優勝劣汰(關焯照)
查看: 2375|回覆: 20
go

自資學券破壞院校優勝劣汰(關焯照)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1#
發表於 17-7-8 18: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作者認為資助合資格學生入讀自資院校只會令院校而非學生得益。


林鄭月娥在首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宣佈,將會增加教育開支以支持本地的教育發展,包括政府推出每年三萬元「自資學券」,資助文憑試符合「3322」及入讀指定自資院校學位課程學生。雖然新政府推動教育不遺餘力,但筆者認為這項「自資學券」措施的效益非常低,難為專上教育帶來正面影響。


自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嬰兒出生數字持續下降,令本地學生數量逐年減少。根據規劃署公佈的數字,直至今年5月,香港有183間閒置學校;而由於學生數量下跌,大批自資專上學院最近幾年均收生不足,反映低生育率已對香港教育機構帶來明顯衝擊。


從教育局網上的資料,中學畢業生由2016/17學年的5.21萬名持續減少至2020/21年的4.35萬名,之後數量會逐步回升。文憑試畢業生數量下降已維持了一段頗長時間,專上院校卻無視這計時炸彈,仍然不斷推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最終形成收生不足的困境。


林鄭推出的「自資學券」,為部份自資院校供應續命靈丹,只要這些院校在市場加大推廣,始終會吸引一些邊緣文憑試畢業生選擇。此外,由於不少畢業生會受惠於政府的「自資學券」,變相增加專上學院加學費的誘因,對公共資源分配來說,這肯定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部份收生嚴重不足的專上學院根本缺乏競爭力,正所謂適者生存,有口碑的專上學院在劣勢下仍能吸納足夠的學生,這段期間正好為專上學院製造汰弱留強的局面。林鄭政府又何必在此時出手,挽救那些水準平庸的學院呢!


過去幾屆的特首致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以配合經濟轉型。無奈,大學畢業生數量上升卻令其工資升幅受壓,從政府統計處公佈《2016年香港住戶收入分佈》的調查結果來看,具有大學學位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工人工資中位數由2001年的21,250元上升至2016年的27,000,升幅約27%,而擁有高中畢業學歷的勞工工資中位數,同期升幅卻有30%,最有趣的是具有副學士學歷的勞工工資中位數則由2001年的18,000元下降至2016年的15,300元,跌幅達18%,顯示即使已進修大學首兩年課程的副學士畢業生,其教育回報真是不敢恭維。


以上情況是否與歐美國家已出現的「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有關?尚待小心研究才可得到結論。不過,政府大灑金錢於高等教育或自資學位課程,方向值得商榷,特別是香港的幼兒教育質素是需要大幅改善,以理順整個教育得以健康發展。現時政府所提出的「自資學券」肯定是經濟效益不高的教育措施,一旦執行,最大得益者將會是專上學院,絕對不是學生。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0

Rank: 5Rank: 5


4490
2#
發表於 17-7-9 12:07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7-7-8 18:21
■作者認為資助合資格學生入讀自資院校只會令院校而非學生得益。

廢話!

Rank: 6Rank: 6


6635
3#
發表於 17-7-9 13:37 |只看該作者
skkeung 發表於 17-7-9 12:07
廢話!
十分贊同! 水平太.....低....
二十多年未見船民了。今天,電視新聞又再見緬甸有難民坐船出海逃難。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6
4#
發表於 17-7-9 22:27 |只看該作者
Management by fact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6
5#
發表於 17-7-9 22:37 |只看該作者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economy/article/1844661/salaries-hong-kongs-university-graduates-dropped-20-cent-last

Salaries of Hong Kong’s university graduates dropped 20 per cent in last 20 years, study finds


Median monthly income for fresh graduates in 1993 was HK$13,158 but had fallen to HK$10,860 by 2013


The median monthly income of fresh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opped by almost 20 per cent in the last 20 years, a study has found, prompting calls for a review of education policy.


Two groups monitoring public policy – New Forum and New Youth Forum – looked into data from the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n the salarie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y found the monthly salary for fresh graduates in 1993 was HK$13,158, but had dropped to HK$12,452 for those graduating in 1998.

It further dipped to HK$11,148 in 2003, and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at HK$11,759 by 2008.

In 2013, it was only HK$10,860, representing a 17 per cent decrease from 1993.

“One reason is that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places has increased a lot over the years,” said Chan Wai-keung, a council member of New Forum.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two groups, only 10.6 per cent of young people in 1993 obtained a university degree. That figure has since risen, to 47 per cent in 2013.

Chan, a lecturer i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at Hong Kong Community College, said there was a mismatch between the types of degrees available for study and the jobs up for grabs.

“Some people who graduate with a bachelor’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y end up working as a general office worker instead of taking up a managerial role that they were taught for at university,” he said.

He said an abundant supply of graduates in specific sectors meant employers did not feel it necessary to offer competitive salaries.

He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providing more opportuni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Hong Kong was in huge need of talent in many such profession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report said the number of jobs in the city requiring skilled workers had risen by only 66,500 between 1993 and 2013. But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at could fill these positions increased by 699,600 over that period.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4490
6#
發表於 17-7-10 08:19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7-7-9 22:37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economy/article/1844661/salaries-hong-kongs ...

又一廢話,大學生人工與大學生畢業人數有關!香港學者的質素,高分低能在此可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6
7#
發表於 17-7-10 08:40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7-7-9 22:37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economy/article/1844661/salaries-hong-kongs ...

數字反映事實,不是笨蛋说了算!

痔瘡發言人都失業了,希望香港回歸正常思考模式。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6Rank: 6


6635
8#
發表於 17-7-10 09: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 於 17-7-10 10:30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17-7-9 22:37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economy/article/1844661/salaries-hong-kongs ...

我ge 觀點:- 投資應該有回報。
教育投資亦然。
筆者,反對,重點在"薪金"的投资回報。 配對大學入學率增加,而收益回報減少。
1) 投資回報有週期嗎?
2) 過去97移民潮,曾出現高職空窗期, 令到職位,薪金暴漲,出現高收益回報。是學歷影响回報??? 當然供求影响力較大。
3) 筆者講ge論點,建基於過去的經濟模具,单独的香港勞供市埸.... 現實,或未来是否不改变???
4) 如果改变,一般教育水平是否应该相应提供。記得, 如筆者講,無回報/負回報是否需要?
5) 宜家,講終身學習, 是保本嗎? 點解要保本? 社會需要...
6) 筆者係"高級學者" 找㡬個資料,便否定了投資,佢仲係教經濟...香港是否經濟完善,不需要找新出路?
按筆者投資理論,减少大學生供应不是最簡單方法嗎?
7) 讀書的投資回報時段很長。 特别是現今壽命和工作生涯比以前增長。 回報率低,回報期長. 中間,面對不同經濟改变... 咁,应该睇回報去讀書, 是否完全正確?
8) 其实,我反對50億新教育投放。個人覺得, 係" 買高教界怕" ,解决唔到咩,似sincerely多d。
9)  但一個没有負面的政策, 居然有負評? 奇怪!!!
10)  政府不如悭番。不過,政府做野比人鬧,唔做野一樣比人鬧。

二十多年未見船民了。今天,電視新聞又再見緬甸有難民坐船出海逃難。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9#
發表於 17-7-10 10:54 |只看該作者
供書教學,是政府應有之義。嗰啲太多大學生令大學生不再吃香之論,簡直白痴。不如,減少中學教育,令中學生吃香好冇?再不然倒退百年,減少小學教育,令小學生吃香好冇?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0#
發表於 17-7-10 11:06 |只看該作者
不過,話返轉頭,使阿公錢,特别是教育、醫療,特别容易贏得掌聲。将錢使在輸送利益,更易贏得政敵掌聲。林鄭將大部份錢用於將臨時教席升正,有何依據?對教育有何好處?

Rank: 6Rank: 6


6635
11#
發表於 17-7-10 12:54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7-7-8 18:21
■作者認為資助合資格學生入讀自資院校只會令院校而非學生得益。

筆者講到自資好廢. 唔值得生存.


我曾經在高中教育column提問.  “那裡有大數據課程

結果, 1)科大碩士課程   2) 恆商學士課程.


全世界講緊大數據. 8 大院校, 無提供專修課程. 而自資卻有提供.

8大追唔上社會需要, 還是自資要為生存, 又或是自由度高, 開新課程呢?


自資學院, 如果受資助, 並不是不需要面對軚弱留強.

相反, 資源多了給學生, 他們也會懂選擇.

沒用的學位, 誰花時間去讀.

不如再補考入8 . 或出國留學.


再講大數據課程.

下年, 細囝考DSE, 專長是數學. pure math. 佢唔想讀, 入中大/港大要求除了數學成績要求高, 競爭大, 總体成績要求都好高.

但係, 亞囝問佢修數學的學兄. 畢業仍以教書為主.  所以亞囝唔想入大學讀數學, 然之後當教師.

另外, 亞囝數學並不是所有部份都叻. 但好似
佢參加奧數幾年, 數學排序/數字模式/簡化程式特別有興趣. 所以, 相信處理數據/理解, 分析和運用. 可能, 幾啱佢.


點解8 大院校無大數據讀. , 恆商要開辦.

咁想了解多d大數據, 是否應該讀恆商自資?

二十多年未見船民了。今天,電視新聞又再見緬甸有難民坐船出海逃難。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2#
發表於 17-7-10 13:00 |只看該作者
全世界講緊大數據. 8 大院校, 無提供專修課程. 而自資卻有提供.


讀統計!

Rank: 5Rank: 5


4490
13#
發表於 17-7-10 13:07 |只看該作者
judy 發表於 17-7-10 10:54
供書教學,是政府應有之義。嗰啲太多大學生令大學生不再吃香之論,簡直白痴。不如,減少中學教育,令中學生 ...

他的廢論點就在閣下觀點!高分低能,成班學者,久久出吓廢論,又收十幾萬一個月!不錯!

Rank: 5Rank: 5


1154
14#
發表於 17-7-10 18:18 |只看該作者
judy 發表於 17-7-10 10:54
供書教學,是政府應有之義。嗰啲太多大學生令大學生不再吃香之論,簡直白痴。不如,減少中學教育,令中學生 ...

哈哈哈!

我又唔覺得去到大學階段下下都要靠政府,亦不認為台灣個種全民大學生係好事。但而家有少少資源俾家長學生們順下少少條氣,有乜唔好?係咪關先生想多D中學生(學業競爭問題)同畢業生(財政負擔)做下空中飛人呢?

Rank: 4


536
15#
發表於 17-7-18 08:2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ipperBB 於 17-7-18 08:28 編輯

自資學位「八萬五」後的救市行動吧!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6#
發表於 17-7-18 13:25 |只看該作者
skkeung 發表於 17-7-10 08:19
又一廢話,大學生人工與大學生畢業人數有關!香港學者的質素,高分低能在此可見!
...

阿媽女人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7#
發表於 17-7-18 13:46 |只看該作者
Stillgood2 發表於 17-7-10 12:54
筆者講到自資好廢. 唔值得生存.
我曾經在高中教育column提問.  “那裡有大數據課程”結果, 1)科大碩士課程  ...

I don't want to have a degree in Big data. Or my child to have a degree in Big data.   It seems it is at best part of a course in a degree program.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4490
18#
發表於 17-7-18 18:52 |只看該作者
KipperBB 發表於 17-7-18 08:24
自資學位「八萬五」後的救市行動吧!

五萬人考試,五萬人入資助大學,就業問題像解決?問題係,社會有五萬個大學生職位嗎?

Rank: 5Rank: 5


3307
19#
發表於 17-7-19 02:29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7-7-8 18:21
■作者認為資助合資格學生入讀自資院校只會令院校而非學生得益。


  

呢個仲要唔係一次過嘅撥款,唔應該畀佢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20#
發表於 17-7-19 09:0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我們可否簡單地由教育改善民智着眼,改變大學生一定是天之驕子的想法,工作上用得着幾多的想法?

由大學生一定是天之驕子的想法,變為能幹的人是天之驕子的想法可以嗎?

工作職位也是雞與雞蛋的問題。係有職位先才有人才,定有人才先才有職位?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