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TSA低風險?(曾榮光)
發新帖
查看: 337|回覆: 0
go

TSA低風險?(曾榮光)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1#
發表於 15-12-23 10: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專訊】近月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以下簡稱TSA)的政策議論,眾說紛紜,其中部分政府高官及專家教授的評論,嘗試把TSA描述為一「低風險」、「有效」的評估政策,而且它是與應試操練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本人對以上的論證卻不敢苟同,以下是本人對TSA風險高低的分析。

過去15年建構的審核機制

教育局長吳克儉先生及個別學者均多次重申:TSA是低風險的評估政策(註1及2)。但本人對有關判斷卻不同意。首先,近年在公共政策研究領域中,一個定論就是:政策工具的風險高低high or low stake,不應只聽令於政府官僚由上而下所作的論斷,更不應依賴學者專家理所當然的裁定,而應細心聆聽持份者stakeholders的意見及感受。在是次TSA議論中,當家長及教師這些切身持份者群起力陳TSA的不是時(註3及4),有關官員及其學界辯護士卻無動於中地重申TSA是低風險的評估政策而已。

這不禁使我懷疑,究竟是官僚及其學者不知民間疾苦,還是家長教師的無知和反應過敏呢?本人認為若要判斷TSA政策的影響及風險,我們不應只孤立地來把它視為一個評估工具,而應把它放置在香港政府在過去15年努力建構的一種學校質素監控的審核機制auditing mechanism,至此我們就不難明白,TSA就是這個學校質素監控及審核機制的其中一個有機組件。打從1997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優質學校教育》開始,特區政府教育當局就不遺餘力地推行一系列的學校質素審核機制,其中包括:學校表現指標、質素保證視學、學校自評機制、校外評核機制,對教師則實施語文能力基準測試,對學生成績表現則有學校增值指標及對小三、小六、中三學生中、英、數進行評估(即TSA)。最後,這些鋪天蓋地的質素監控及審核工具,更被教育局統合為23條「學校表現評量」,在這被教育界詬病為「學校教育23條」當中,就明確列明TSA是其中一條!試想像在這個雷厲風行了10多年的質素監控及評核機器下工作及生活的教師及家長,當政府官員卻對他們一再勸說TSA是低風險的評估工具,我相信他們大部分只會責怪,這些官僚對「教育23條」的質素監控機制對他們所造成的壓力,根本就是視若無睹,或甚至認為他們是存心混淆視聽。

仍是「教育23條」其中一項

本人在2015年12月19日在香港電台第一台《香港家書》,已提出上述論點。而教育局就即時回應:自2014年TSA已從小學的「學校表現評量」中「剔除」,因此當局沒有「混淆視聽」(見2015年12月20日《明報》A6版報道)。但必須強調TSA自2004年至今仍然是23條「學校表現評量」其中一項,讀者可自行在教育局的「學校表現評量」網頁查閱(註5),就可察覺TSA始終是其中一條,唯一分別就是今年在TSA條目後面多了一個附註:「小學不適用」。換言之,TSA並非全面廢除,它仍然需要小三、小六學生參加評估考試,只是「存而不用」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對官方的混淆視聽的指控是聚焦於「TSA屬低風險」的論點。正如上文所述一項公共政策工具的壓力與風險,應聆聽前線持份者的心聲,以下一位資深小學校長的公開言論就最可說明一切:

「TSA的『達標率』這個學校表現指標,原本是教育局外評隊手上的一把尺,但在學校看來就等於一把架在頸上的利刃……令學校內部承受不少的壓力……幾年前,小學業界為了減少小六學生考試壓力,結果爭取到隔年考TSA,而教育局亦答應不向小學發放總達標率,並從學校表現指標中移除。」(註6)

至此,我不禁要質問當局,若教育局真心要全面在小學「移除」及「剔除」TSA,為什麼還要隔年就折騰小學師生參與這個已被「剔除」的TSA考核?換言之,為什麼還要隔年就把這把「架在學校頸上的利刃」,重新打磨鋒利呢?

註1:吳克儉言論見《星島日報》2015年12月2日報道

註2:侯傑泰,〈真正還孩子快樂童年 應減低依賴中英數成績派位〉,2015年12月15日,《明報》,A31,觀點版
註3:見2015年10月24日,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香港家書》,香港電台第一台
註4:見2015年12月16日〈致吳克儉局長公開信〉,《蘋果日報》,A9
註5:www.edb.gov.hk/t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ance-indicators/kpm/index.html
註6:同註3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