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為劇場訪問兒童 與成人思維落差大
發新帖
查看: 662|回覆: 0
go

為劇場訪問兒童 與成人思維落差大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1#
發表於 15-11-18 09: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除了訪談,劇團還安排部分孩子參加一個工作坊,藉玩遊戲、繪畫等了解孩子。

以兒童故事創作劇場,不算新鮮事。有劇團以兒童為研究對象,藉訪談得到的資料作劇場骨幹。早前上演屬西方應用劇場形式的「人種誌戲劇」《塗丫》,讓觀眾從12位兒童的生活片段,反思自己帶給這代孩子怎樣的童年:當中可有自己童年的影子?孩子的心事,父母知多少?

劇團花了年半時間,深入採訪12位年齡由5至11歲不同家庭背景的兒童,演員透過訪問呈現其生活面貌,了解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生活。而這種依據真實個案研究,套用在劇場的「人種誌戲劇」(Ethnodrama)可算是本地創作少見的表演形式。

觀察身體語言


導演林燕表示,兒童個案來自演員的朋友,訪問時聯同另一位孩子不認識的演員一起訪問,每位至少花半天時間,有藍本問題為基礎,談的都是喜好與生活。「好些兒童的思考跳躍,很片段式,生活很瑣碎,慢慢演員自有領悟,從零碎的資料得出啟發再拼貼成戲。」她續說,人類只用約35%文字了解別人,65%是用身體語言,然而不少人包括家長卻少用別人的身體語言去了解一個人。「這些非文字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很珍貴,更能去了解孩子。像有孩子如廁時,每每用大半卷廁紙去抹屁股,反映出他充滿焦慮,不過當他跟我們談起,卻表現淡然,這令我們大人都覺心噏。」孩子的身體語言、行為正好讓大人多一個渠道了解他們,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肯花時間觀察?林燕說,劇場正是將這些行為以戲劇元素表現出來。

鄧惠儀是一位劇場教育工作者,共訪問了四位兒童。「每位都有獨特個性,就算是來自同一家庭,性格和態度都不同。」

理解真實生活


她覺得與孩子訪談後,會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大人的角度不覺得是一回事,小朋友亦有自己想爭取的事,像不想帶麵包上學,可以是一個難題。」她欣賞好些受訪兒童,面對改變不來的生活狀態,仍用自己的方式生存:「像有位孩子常常被媽媽罵,他會想像自己逃離到多啦A夢的時光機。不少孩子遇到不講理的老師、家人要自己上興趣班、被大人罵、吃不到好味的飯,怎樣調整自己心理?很多時他不能say no、也不會反抗成功。」她舉例有位孩子因與媽媽相處時間少,常在媽媽工作的地方偷望:「他會想像是玩捉迷藏,不讓媽媽看到自己。本來是傷感的事,他卻看成遊戲。」學校小息時他會執汽水罐幫補家計,「我們大人覺得難過,在他眼中卻是遊戲,以不被人見到為目標。這正是他的生命力。」

發掘孩子潛藏面貌


揀選的受訪孩子,沒有前設的類型和個性,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林燕說:「我們想了解當下孩子怎樣生活,是尋常小孩怎樣看生活,那12位小孩不是代表香港兒童,但他們的故事是真相。」她覺得城市人太匆忙,難以靜下來觀察別人。「當你打開眼睛,留心身邊人的神態,會流露其個性。對住你最愛的孩子,你可曾從微小的地方觀察過他?這是我們想觀眾留意的地方。」劇場發掘孩子的潛藏面貌,以及隱藏的細節,正是想家長重新認識孩子的世界。



要補習的小孩,身上塞滿書本習作,父母有何感受?


(左起)演員鄧惠儀、導演林燕和區崇基。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