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青少年自殺有迹可尋
發新帖
查看: 659|回覆: 1
go

青少年自殺有迹可尋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1#
發表於 14-5-9 19: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曾有學生墮樓的基真小學,在校外設有收集箱,為身亡學生及其家人送上慰問和祝福。

         
        【新報訊】日前葵涌有小六女生墮樓身亡,青少年自殺趨勢和心理健康問題再度響起警號。有社工認為,現時只有部份學校聘有駐校社工,社工與學生的比例可能是一比幾百,以致社工未能全面關注到同學需要。加上現今社會繁榮穩定,這年代的青少年抗壓能力不及上一代,遇上失敗往往輕言放棄,甚至以了結生命的極端手法,以為可「解決」問題。其實青少年在自殺前會有徵兆,家長和老師如多加留意,便可阻止悲劇發生。
         
        根據明愛於2010年進行有關小學生精神健康的調查報告,訪問1,179名小四至小六學生,了解小學生在成長中的情緒變化及當中的影響因素,綜合出小學生受到情緒困擾的徵兆。若留意到子女、學生有異常行為及過於沉默表現,或許背後正承受不可對人明言的壓力,可能就是自殺前的警號。家長及老師如發現,應盡早尋求學校和社工的協助。以下是社工曾經接觸過的真實個案。
       
個案一:沉默被動 思覺失調
         
        就讀小五的獨女欣欣與父母及婆婆同住,父母皆要外出工作,加上照顧患病的婆婆,欣欣覺得被家人忽略。由於平日比較沉默寡言,因此老師以為欣欣只是較為文靜守規矩,未有多加留意。直至有次作文,欣欣透露有自殺的念頭,才引起老師的注意。其實欣欣個性較為被動及悲觀,只有一兩位朋友,社交圈子較窄,因此有不快的事情亦較少與人傾訴。她甚至懷疑自己被人跟蹤,有時聽到有陌生聲音呼喚她的名字。經醫生的評估後,證實欣欣患上思覺失調,需要定期覆診。
       
個案二:成績下滑 不再活躍
         
        就讀小六的嘉儀本來成績優異,而且經常擔任群體領袖,是學校的風頭躉。自父母離異後,嘉儀成績便開始下滑,亦因為上課經常聊天而操行降級。嘉儀開始變得沉默,上課減少答問題及不再做領袖。面對測驗、考試或運動比賽,她的表現亦開始失準,變得常煩躁不安,情緒變化很大,曾因測驗成績不理想而衝出班房大哭大嚷,令同學及老師均十分擔心,亦經常因病請假。
       
個案三:家中衝突 不愛上學
         
        Monica(化名)就讀小學五年級時,因父母離婚,她與姊弟間的感情開始變差,她覺得媽媽偏袒弟弟,不顧她的感受,亦常跟家姐吵架,情緒變得容易失控。加上因為皮膚病而經常缺課,追不上學業之餘又被同學取笑,抗拒上學的情緒則更趨激烈。
       
個案四:學業欠佳 沉迷打機
         
        志明性格內向,較少說話,加上成績不佳,在班上都是名不起眼的學生。升上五年級後學業更加繁重,更加缺乏上學的動力,轉而沉迷電腦遊戲尋找成功感。直到志明因為通宵打機而不上學,媽媽便主動聯絡社工尋求幫助。社工發現,原來志明媽媽不願理會子女情況,加上本身患有精神病,令志明更加不受管教。
       
個案五:自困房間 身體不適
         
        小五的雅珊無故經常喊「肚痛、頭痛、想嘔」,變得沒有食慾,沒有上學,經常請假在家休息。她的姑姐很擔心她,眼見雅珊時常把自己困於房間內,情況持續數月;加上雅珊在校表現得十分文靜,因此問題一直未被發現。原來雅珊父母因為債務問題令家中經濟拮据,父母早前更雙雙自殺,雖然父母皆獲救,但可能因此觸發雅珊本身的情緒問題。


上述個案,最終因為及時發現,從問題根本作出處理,當事人未有走上自殺之途。如果你的孩子或學生,有類似的異常表現,就要從速主動作出處理,以免悲劇發生而後悔莫及。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9
2#
發表於 14-5-9 19:58 |只看該作者
社工須引隱青出家門

                    

        群體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互相建立友誼及自信心。

         
        【新報訊】時代進步,青少年問題亦隨之轉變。有社工謂以前通宵去捉在街流連的青少年回家,現在宅男宅女充斥,社工反而要上門捉他們出街參與群體活動。網絡文化及電腦網上遊戲興起,在街上流連的街童已經所剩無幾,反而沉迷網絡,終日在家的隱青則愈來愈多。他們大多數自我封閉,與家人甚少溝通,因此要發掘出有情緒或精神問題的青少年亦愈來愈難。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容圃中心社工督導主任馮慶球認為,發現及解決小學生情緒問題,有賴校方、家長及學生自身3方面合作。
       
切勿忽視「隨口噏」

        青少年會將「唔開心、自殺、想喊」掛在口邊,老師或家長聽得多,可能會認為這些是反叛期的表現,只是「隨口噏」;但馮慶球認為,這些正正可能是青少年情緒出現問題的警號,家長可以多與子女溝通,就算他們真是「隨口」,亦可以從而進行正確的生命教育,灌輸正確的觀念;有需要就向學校或社工提供協助,防止再有悲劇發生。
馮慶球指出,仍有不少學校未有安排社工作支援,因此就算學生有情緒問題,全靠輔導老師或班主任發現,但老師教學工作繁重,因此成效有限。不過並非有駐校社工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大部份學校的社工和學生的比例為一比幾百,未必能照顧全部學生的需要;而學生如有情緒輔導需要亦應主動向社工及校方尋求協助。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