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林德成﹕視界融合 有利青少年認知核心價值及發聲 ...
發新帖
查看: 274|回覆: 0
go

林德成﹕視界融合 有利青少年認知核心價值及發聲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14-4-26 09:39 |顯示全部帖子
【明報專訊】最近的通識科中學文憑試有一題目觸及本港核心價值(題目為「香港社會有哪兩個核心價值出現矛盾?其引致的後果是否日趨嚴重?試解釋」),從電視畫面看到的是部分考生對何謂「核心價值」有莫衷一是的理解,有一知半解的,有嚴重遺漏的。若果最後大部分考生皆如是,則這現象對香港公民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不容忽視的一樁事件,但同時亦似理所當然,下文會解釋這箇中原因,並提出一解决方法。

理所當然的緣故有兩個,一是從其定義涵意之多元性及複雜性去理解考生之認知不足。另外是從本港現今及過往對本港「核心價值」的民間論述之多寡及深入程度來作解說。原來最近的一次較有規模的民間或學術界的相關討論,已是10年前的事。於2004年6月,曾經有300名本港學者(以張炳良為首)於報章發表及聯署《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這10年間,相關的討論及論述,似較零落及片面。時移勢遷,是否對上文所述之核心價值應有所重新檢視,有所增删之需要?筆者最關注的是,這課題不應只囿於學術界之討論,身為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還是我們未來的主人翁——現今之中小學生,對這課題有沒有興趣作探究、討論及發聲?若沒有的話,則是誰的責任?老師?學校?教育局?政治團體?另外,有何方法補救?下文會作闡析。

與他人溝通互通有無

理想的思想交流論辯,應該是面對面的、小組或多人的、理性論證的、陽光透明的、多元公平的,以達至德國哲學家及詮釋學大師高達美所倡議之最理想的理解事物國度——視界融合。簡單而言,人人都有着其對事物的理解及觀點(視界) ,有些個人觀點是睿穎的,有些屬於其「盲點」的。若要世界變得更美好及大眾接受理解,個人需要與他人(他者) 作溝通,互通有無,塑造一「詮釋學的循環」。有了這「詮釋學的循環」,人的主體觀點及信念便能內化及建構起來,不恰當的觀點便會被排斥於外。但個人主體與他者是需要恆常的溝通及互動,再加上一個包容及公平論辯情景下,個人主體的視界便會與他者的視界交織融合,產出一種更新更好的視界及世界觀。

但觀乎現今香港的環境,是否有這樣的土壤?是否有對青少年多些認識及討論本港核心價值的有利環境?

答案是否定的。

社會大眾,包括家長在內,對青少年的公民教育認知,都不大感興趣(學民思潮及一批本土意識分子皆屬異數)。社會文化傾向反智、拜金、相對主義、瘋狂網絡及偶像文化,都不利青少年人的踏實、理性討論及交流。吹水及封閉的網上討論文化是不能營造陽光的思想交流,及公正、和平理性的論述。這就是說,香港社會缺乏一個開放、有代表性及屬於青少年的理性討論平台,此乃政府、政黨、學校及學術界的責任!

我們應倡議一種青少年公開論壇,要以恆常模式運作,規模要全港性,最重要是以非政治灌輸及訓練年輕人獨立思考為目的,資源可由香港政府及非政府民間組織所負責,由學界、傳媒及學術界監督成效。

學校及老師也可配合,多於校內作時事討論、辯論比賽,及邀請外界講者演講,給予學生多元性論述之學習機會,並引起全校討論。老師們也要以身作則,並鼓勵學生多作小組討論,並容許校內評估分數加入小組討論的表現。

某些學科老師專業團體,例如常識及通識科,可多舉辦校際及分區區際的學生論壇,及設立學生發表意見的學報園地。其所專屬於老師的學術會議及研討會,可開放予全港學生參與及旁聽。大專學術界更應作類似的活動,引領更多民間的關注及發聲。

至於政黨方面,可藉其地區網絡,多做點教育青少年獨立思考工夫,要做到跨越其政黨的思想及利害因素,以達至真正非灌輸式的引導青少年思考及社會關注之地步。

令核心價值能開花結果

總結而言,有了視界融合,社會上的衝突便能減少。政府的施政,亦因有充分的民間諮詢及溝通理解,而政通人和。關心公民社會的政黨及教育工作者也可令年輕人更明晰本土核心價值何在,令核心價值真的能實現及開花結果。

但是,視野融合,有些人認為只是一遙遠不可即的夢想,有些人卻認定其為一生奮鬥的目標,各位讀者,你又有何看法?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