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一選校 深圳也關注跨境學童問題(宋小莊)
發新帖
查看: 1364|回覆: 8
go

深圳也關注跨境學童問題(宋小莊)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0
1#
發表於 13-6-17 16: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6-17 16:48 編輯

宋小莊 法學博士


 日前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有一位同學,為了做一個跨境兒童的報道,提出若干問題,請求解答。筆者覺得內地大學生關注深港兩地存在的社會現實問題,嘗試作出報道分析,比香港有些大學生參與不切實際、不著邊際的政治活動,更有意義。問題也比較深刻,故借文匯報的專欄,試作回答如下:

 問1:「雙非政策」與「跨境學童」之間有什麼聯繫?

 答:跨境學童是指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的兒童,因為在內地定居(不是香港居民)的父母的安排下在香港新界小學就讀的學童。深港兩地僅有一河之隔,使這種困難的做法成為可能。

 從香港基本法第24條第2款第(1)項的立法原意來看,在香港出生的中國籍子女的父母任何一方必須在香港定居,該子女才能取得永久性居民資格。但2001年7月香港終審庭對「莊豐源案」卻作出錯誤的司法解讀,不承認1999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釋法中闡明的立法原意,以為即使父母雙方都不在香港定居(雙非),其在香港出生的子女也享有永久性居民資格。而特區政府認為,「雙非」子女可以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就執行了有關的司法解釋,而不執行正確的立法解釋。因此,「雙非」問題是「因」,「跨境學童」是「果」。


 問2:跨境求學的趨勢會愈演愈烈嗎?港府是否會以法律形式限制跨境求學?

 答:「雙非」在香港出生的子女享有永久性居民資格始於2001年「莊豐源案」,但當時內地和香港交往的人數還不算多。到2003年後隨著「自由行」的開通,內地人士知道這種情況者漸多。由於香港對內地移民有較為苛刻的條件,而終審庭錯誤的司法解讀卻為內地孕婦來港分娩開了一道方便之門,所以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多,到梁振英政府宣布自2013年1月1日實行內地孕婦來港分娩「零配額」政策,該趨勢有可能遏止。

 但如以7歲上小學計算,目前並非「跨境學童」的高峰期。從今年起到2019年止,「跨境學童」每年將從增加數千人逐步增加到一兩萬人。到2020年後才會突然急劇減少,甚至消失。如果說新界北區的小學現在已不能滿足需求,到2019年整個新界的小學將不能滿足需求,除非「跨境學童」的父母改變讓小孩到香港讀小學的計劃。但到2020年及以後,新界的小學又會出現過剩。對此,港府是否將作出限制,請向教育局查詢。


 問3:因電腦抽籤派位,香港本地學童面臨跨區就讀情況,是否讓香港居民感覺內地人士侵犯了自己的利益?

 答:不但本地學童將跨區就讀,「跨境學童」也將跨區就讀。由於預見到2020年以後小學的過剩問題,估計政府不會在北區興建小學以滿足跨境就讀的短、中期的需求。由於本地學童的家長有安排子女在本區小學就讀的合理期望,也自然會遷怒於「雙非」兒童的父母。一旦跨區較遠,一旦出現交通意外,一旦有唯恐天下不亂的香港媒體的渲染,就會成為社會問題,成為政治問題。


 問4:「跨境學童」能否融入香港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會受到本地家長和同學的排斥嗎?

 答:中華民族有優秀的適應性基因,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不覺得「跨境學童」融入香港會有太大的問題。但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他們原來沒有設想到的排斥環境,而這種具有排斥性的環境也許是他們努力學習的推動力。


 問5:影響「跨境學童」融入香港的環境因素有哪些?會說粵語是否是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

 答:如果有這樣的環境因素的話,則是「跨境學童」早出晚歸的安排,早上,他們接觸的只是香港的學校環境,回家後接觸的是深圳的社會環境。

 與內地其他有方言的城市相比較,香港是很特殊的實行「兩文三語」的地區,會說粵語應當是融入當地的重要因素。


 問6:「跨境學童」的學習成績是否比本地孩子優異?

 答:這是留待內地和香港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研究的課題,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例如:跨境學童的父母似乎比本地孩子的父母更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跨境學童的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也可能比本地孩子的父母平均為高;「跨境學童」本身的經歷就是一個奇觀,可能會早些促使該學童思考與眾不同的問題。


 問7:「跨境」求學會激化深港矛盾嗎?難度是否會增大?

 答:照常理推斷,跨境求學本來不會激化深港矛盾。但香港是一個不能按常理思維的地方,只要有人借題發揮,特區政府應對不當,跨境求學就可能成為激化深港矛盾的導火索。只要跨境求學成為這樣的導火索,跨境求學的難度就會增大。


 問8:您如何看待跨境求學這個事情?

 答:長遠來看,隨著中國夢的逐步實現,隨著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提高,隨著內地教育體制的健全發展,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在小學階段就要跨境求學的奇怪現象是不可能持久的,是會消失的。

 中、短期看,「雙非」問題的根本是解決香港基本法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矛盾。對於「跨境學童」問題,要由深港兩地政府協商尋找互利共贏的解決辦法。



   1    0    0    0

Rank: 4


867
2#
發表於 13-6-17 18:1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深圳也關注跨境學童問題(宋小莊)

深圳咁關注 就俾D雙非兒童留係深圳上小學la。 點解又要掃清D雙非。唔俾入公立學校?先搞到上萬大軍壓境 唔係講笑 睇下出生率同未預計到有幾多會湧來讀 每年都增加。



Rank: 5Rank: 5


1551
3#
發表於 13-6-17 18:3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深圳也關注跨境學童問題(宋小莊)

睇到去問題六,我無言了。



Rank: 5Rank: 5


4657
4#
發表於 13-6-17 18:4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ch411 於 13-6-17 18:44 編輯
麥兜媽 發表於 13-6-17 18:13
深圳咁關注 就俾D雙非兒童留係深圳上小學la。 點解又要掃清D雙非。唔俾入公立學校?先搞到上萬大軍壓境 唔 ...

因為冇深圳戶籍係深圳讀書要比幾千銀學費....而香港免費教育係本身個小朋友既福利, 亞爺根本想派大量移民溝淡香港人

Rank: 5Rank: 5


4437
5#
發表於 13-6-17 20:54 |只看該作者

引用:睇到去問題六,我無言了。 +

原帖由 namibb 於 13-06-17 發表
睇到去問題六,我無言了。
「本地」可能指深圳



Rank: 5Rank: 5


1089
6#
發表於 13-6-18 19:42 |只看該作者
筆者那種大我主義套用其用语,簡直是“奇觀”

Rank: 12Rank: 12Rank: 12


64163
7#
發表於 13-6-20 13:28 |只看該作者
mch411 發表於 13-6-17 18:40
因為冇深圳戶籍係深圳讀書要比幾千銀學費....而香港免費教育係本身個小朋友既福利, 亞爺根本想派大量移民 ...

但跨境學童的車費+膳食費+雜費每個月都要幾千銀啦, 唔會平得幾多, 所以, 我都唔明白如果如筆者所講, 雙非父母出得起錢, 點解唔响深圳讀私校, 深圳私校都有英文讀啦, 嚟到北區, 又唔係什麼名校, 做乜要山長水遠嚟讀一般津校啫。

Rank: 4


867
8#
發表於 13-6-20 13:40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mch411+發表於+13-6-17+18:40+因為冇

原帖由 little_yolky 於 13-06-20 發表
但跨境學童的車費+膳食費+雜費每個月都要幾千銀啦, 唔會平得幾多, 所以, 我都唔明白如果如筆者所講, 雙非 ...
以上講ge全部有津貼90%識申請。



Rank: 3Rank: 3


132
9#
發表於 13-6-20 14:00 |只看該作者
双非”离港潮,退回内地更难!
  




  编者按:新世纪以来,在香港所诞生的“双非婴儿”已超过20万名,他们孤独成长并大多进入学龄期。近13年来,这个曾带着无限憧憬的移民群体,在近年来持续升温的陆港矛盾中承受了过多的排斥和责难。

  
  
  面对越来越难以自持的尊严和坚硬的现实,一些“双非家庭”开始酝酿逃离香港,却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难题。
  尊严的丧失和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双非家庭”萌生退意,却陷入陆港两地户籍壁垒的夹缝中,一边是“退不得”,一边是“进不了”。
  为了让孩子从“香港中国人”转回“内地中国人”,粱楠甚至计划让孩子移民东南亚小国再移回中国,但依然碰壁。
  粱楠只剩下为孩子造一个“假身份”的方法,但她可能面临因为这个不存在的孩子而缴纳计划生育罚款的窘况。

  

  2013年5月,在儿子多多当了近六年香港人后,来自湖北的梁楠和丈夫张侃,决定撤回原点——让孩子做回内地人。
  这意味着,他们不用再挤在香港狭窄的出租屋,也不用为高昂的生活费焦虑,更不用忍受“北佬”的污蔑。他们将在深圳一套160多平米的公寓内开始新生活。
  仅仅在两三年前,梁楠的这个想法是不可思议的。“让孩子成为香港人”曾是众多冒着生命危险“冲关”生产的“双非家庭”(夫妻均非香港居民)动力源泉。至今,“双非婴儿”数量已超过20万。
  长期以来,这些极富冒险精神的父母认为,在经济更为发达的香港,他们的孩子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和更丰厚的福利,从而有更光明的前途。

  

  2012年以来,随着“蝗虫论”等事件的爆发,陆港民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港“双非”家庭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这些新移民被丑化成资源抢夺者。
  一股试图由香港退回内地的“离港潮”由此酝酿。2013年3月,香港入境处表示,该处接到多宗双非父母“如何取消子女的香港永久居留身份,以取得内地户口”的求助。
  香港媒体在一则名为《离港力》的报道中描述这些父母的困境——“我不想做香港人,可以吗?”
  事与愿违的是,他们都与梁楠一样,发现退回内地比当年挤进香港还要艰难。

  

  梦想渐成鸡肋

  6年前到香港“闯关”(临盆前冲产房)生子的记忆,仍时常在梁楠脑中蹿出来。
  混乱的脚步、人声,救护车的鸣笛,邻床的呻吟,偶尔交错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还有新生儿此起彼伏的哭声。她甚至记得接过丈夫排队等号两小时办好的婴儿出生纸时,纸张划过指尖的声音。
  这种惨烈赴港的记忆,在2013年5月初的一个清晨再次浮现。此时梁楠正坐在香港上环的茶餐厅里咀嚼红肠公仔面,一则升级版的“双非”闯关新闻正在电视中播报——香港政府今年落实双非“零配额”政策后,内地父母开始经从菲律宾迂回入港生子。
  在过去十多年里,数以万计的“双非孕妇”都前仆后继地进行着这种玩命的冒险。就在2013年3月,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内地孕妇冲进香港浸会医院急症室,羊水已穿且胎水浑浊,一胎头向上,另一胎头向下。
  穿越了生死线并诞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后,原本是职业女性的梁楠2010年辞职做全职陪读妈妈。她目标很简单:让孩子读香港最好的学校。
  很快,她发现这“并不简单”。她为孩子选了一所位于港岛的幼稚园,以便“更易升入优质中小学”,但代价是每年10万港币的学费和每月至少4万港币的花销。作为内地普通中产,梁楠渐感入不敷出。
  梁楠还发现,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拒收“双非儿童”,除非买校债。“那也就是说,能接受怎样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是否港籍,归根结底还是钱。”梁楠说。

  
  
  “双非”孩子的激增让这个弹丸之地不堪重负。2012年,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和多多一样3岁左右的“双非”儿童已由2003年的709急升至2.98万,9年间激增41倍。学位紧张等负面效应凸显,陆港冲突不断升级,“蝗虫”事件成为标志性高峰。
  排外思想正在抬头。香港人在本地论坛发帖“面对内地人不断蚕食、鲸吞,来生不做香港人”,一个国际社交网络中号召“反对内地孕妇来港产子”的页面也获11万香港人响应。
  在喧闹的2012年,梁楠被一本叫《劏房小孩》(劏房:房中房)的“双非儿”自传感动得落泪。作者乐仔是来自广东清远的第一代“双非”童。他在书中倾诉了成长之路上挥之不去的卑微感——他害怕说话,担心口音;害怕坐车,坐错了也不知道怎么回来;害怕做事,怕“不懂规矩被别人用‘大陆仔’来标签”。
  
  

  由于生活的重负,他从未出过香港,最想去看看的远方是朝鲜。“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歧视呢?”乐仔说,“我一度不想做香港人,却又回不去家乡。”
  梁楠联想到自己儿子多多的命运,感觉当初为之追求的一切逐渐成了鸡肋。一次多多在幼儿园被伙伴欺负了,他哭着回来问梁楠:“妈妈,我到底是哪里人?”
  如此困境,即使往返深港两地跨境读书也无法化解。姚妈妈就是其中一位。
  “看不下去了。宝宝每天清晨睁眼还是深圳人,舟车劳顿后变身香港人,晚上再变回来。保姆车费快贵过学费,很多港校以无供车服务为由拒收‘双非’——路上被水客抢道,步步惊心,还得谨防在幼稚园中被当成‘北佬’欺负。”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