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披着狼皮的羊」新解說
樓主: Y2KChild
go

「披着狼皮的羊」新解說 [複製鏈接]

Rank: 1


15
241#
發表於 11-1-21 14:43 |只看該作者

古德明論張學良(二)

《張學良面目》2002年6月12日

  去年張學良壽終正寢,我寫過文章說他「不是小人」,但他發動西安事變,逼蔣介石放過心懷大躍進、文革、六四志向的中山狼,「罪過浮於楊國忠,浮於秦檜」。我錯了。

  和張學良相比,楊國忠原來不算小人:他沒有覬覦身後名。張學良之罪不是浮於秦檜,而是上通於天。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公開張學良晚年對蔣介石的評論:「蔣先生恨透了我。他把我軟禁,是怕我自由了,抗日功勞就都是我的。他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抗不抗日,而是對抗他最大的敵人共產黨:只有共黨能把他弄倒。他像袁世凱,想當皇帝,卻沒有袁世凱那麼大魄力。袁世凱還是個人物。」張學良又說「平生最佩服周恩來」。

  西安事變後四年,張學良寫過《西安事變反省錄》,說不應「與共匪首要周恩來在延安達成秘密協議,以致演變為西安事變不幸之悲劇」。只有推許袁世凱、周恩來的人,才可以這樣把是非變於旦暮。

  張學良給蔣介石軟禁了半生,到死還忿忿不平。他當然不會想到,六四時不忍驅坦克車輾過一位白衣少年的中共軍官,可能已因不遵軍法而遭處決。無論如何,那軍官和屹立車前的少年一樣,永遠消失了。這不能說不是張學良的責任。但張學良心裏只有自己。

  唐朝初年,曾隨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侯君集和太子密謀叛亂,太宗念舊情,有意曲赦,但群臣反對,都說不斬侯君集難伸大法。太宗不得已,哭着對侯君集說:「與公長訣矣!」侯君集拜倒在地,到死沒有一句怨言,看來還天良未泯(《大唐新語》卷七)。蔣介石免張學良一死,用心頗像唐大宗,只是張學良不像侯君集。可惜當年蔣介石沒有太宗朝上群臣。

  張學良說只有共產黨能弄倒蔣介石,這話不錯。共產黨不但弄倒了蔣介石,還弄倒了中國。這不是張學良所能領悟的。他只想着個人恩怨。他甚至說抗日是自己功勞,絕口不提西安事變前四年,蔣介石已親赴前線指揮長城抗日戰役。那時候張學良還在抽大煙,玩明星。

  張學良本來不值得一論再論,假如新中國史書還有是非黑白之辨。

Rank: 1


15
242#
發表於 11-1-21 14:46 |只看該作者

古德明論張學良(三)

《中共的再生父母》1995年7月14日


  中共拍了一套電視劇《張學良將軍》,劇本經九五歲的張學良自己審定,劇情是不問可知的了。張學良是中共再生父母,中共對他自然推崇備至;即使是香港、台灣,今天也有不少史評家認他做愛國英雄,為他遭蔣中正軟禁幾十年嘆惜。這就是現代史跟古代史不同的地方了:現代史是不必是非分明的。

  要分明是非,首先得回答一個問題:一九三六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蔣中正放棄了先剿共、後抗日政策,結果是甚麼?

  結果是:在蔣中正圍剿之下潰不成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逃到陝西的共產黨絕處逢生了。隨後而來的所謂國共合作抗日時期,就是中共乘機坐大的時期。沒有張學良,一九三六年困守陝北一隅的中共,一九四九年能夠席捲全國麼?沒有張學良,中國三十年代落幕的時候,絕對不會有共產黨了。換言之,五十年代不會有幾百萬「地主」死在土改運動裏,六十年代更不會有幾千萬百姓死在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裏;七十年代不會有第一次血洗天安門事件,八十年代也不會有第二次血洗天安門事件,九十年代的香港人更不必離鄉別井到外國做二等公民了。不過,當代史評家對這一切是視而不見的。

  今天,史評家都會打着「民族大義」旗幟,說抗日比「內戰」重要得多。他們似乎不知道內戰、平亂的分別,當然更加不會讀過岳飛的《招曹成不服乞進兵劄子》了。

  南宋初年,北方金兵壓境,江南處處都有盜賊嘯聚。岳飛於是上劄子向高宗進言:「臣竊惟(認為)內寇不除,何以攘(抵抗)外?……(今羣盜)力強則肆暴,力屈則就招(接受招安),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眾未可遽殄(四起的叛亂就難迅速敉平了)。」那時候,沒有人罵岳飛無心抗金、只懂得打內戰。現在呢?很多人到今天還在罵蔣中正無心抗日,還在讚美張學良對蔣中正的所謂兵諫。難道他們真的以為,中國把抗日戰爭押後一兩年,就會亡在日本皇軍手上麼?世界大戰的結果,會因那一兩年改變麼?

  現在,我們據說沒有亡國,只是文化給中共亡了,河山給中共毀了,百姓紛紛逃亡外國了。這四十五年來冤死的中國人,比死在抗日戰爭裏的還要多幾倍。史評家請繼續給中共那位再生父母唱讚歌吧。他入了美國籍安居夏威夷,還說不為當年所作所為後悔呢。

Rank: 3Rank: 3


493
243#
發表於 11-1-21 21:41 |只看該作者
我對古德明先生實在不認識.不過對他的見解,祇好用道不同去表白好了.

蔣對張,要冤殺,機會多的是.更重要在臨終前,仍不下手.中間隱情.唯有從楊虎城等人的二手三手四手資料中猜測了.周恩來評張看曲子太多.隱約指張是空有抱負的血性漢子吧.周死在毛前,天意乎?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4#
發表於 11-1-21 23:14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joenjac 的帖子

既然講開歷史,也就順便推介我偶像汪精衛。以下文章流行於09年底內地論壇,推介該文給我看的,也是內地有名、主要研究民國人物的歷史學者和博士導師。

汪精衛和平運動始末


一:明槍暗箭,內憂外患

  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汪精衛是個高度臉譜化的人物,很多人對他的瞭解基本上到“漢奸”就算完了。實際上抗戰以前的汪精衛所展現出的,幾乎是個政壇道德完人的形象,不貪財不好色不戀權不畏死,年紀輕資歷老功績高長得帥,全身上下都是光環,這樣一個人會去“投敵”,可以說是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百思不得其解的。至於日後有人評價此君“為了和蔣介石爭權奪利才投靠日本”,基本屬於無稽之談。縱觀汪精衛的前半生(對此就不做詳細介紹了,不是重點),對權力可說是毫無追求,事實上作為民國時期憲政思想的領軍人物,汪精衛的眼界遠遠超出後來的某些農民政治家(所謂農民政治家,就是一進城就開始享福的那一類),權力在他的眼裏,根本就不是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爭權奪利說”可說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管汪精衛出於什麼動機投敵,和賣國求榮、貪生怕死之類都是完全沾不上邊的。

  抗戰時的中國有四股勢力:蔣介石、汪精衛、日本人和共產黨。在談論汪精衛的投敵史以前,有必要先談論一下當時的日本。與很多人的舊有印象不同,侵華戰爭並非是日本政府蓄謀已久的結果,而是日本軍部的“隨性所至”。二戰時的日本正處於軍人完全壓制政府的態勢,對於侵華戰爭這出鬧劇,活在暗殺陰影下的日本政府可說是敢怒而不敢言。以九一八事變為代表的一系列挑釁行為,絕大多數是軍隊繞過政府的個人行動,戰爭早已成了日軍軍官升官發財、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作為日本周邊的一個弱國,不幸的成了這種政治亂象的犧牲品(參看前作《日本是如何走向滅亡》)。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整個抗戰史、甚至於反思當下中國流行的反日思潮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惜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始終也是高度臉譜化的,此類論點在俞天任的連載開寫以前,在國內幾乎可說是鮮為人知。早年在日本留過學的汪精衛,對當時日本的狀況也有著深刻的理解,“深知日方對華並無整個政策”,只要交涉得當,中日之間可能完全沒有交惡的必要,這一點可說是其整個“和平運動”的基礎。

  到1931年,以石原莞爾為首的一批軍部狂熱分子偷偷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一舉拿下了東三省。當時的日本首相犬養毅強力主張將東三省歸還給中國,日本軍部內的愛國人士也不手軟,一槍崩掉了這個賣國賊,其他日奸從此人人自危,正應了一句話:流氓會武術,神仙也擋不住。由此事件也可看出日本當時的軍政形勢,國民政府基於這種狀況,制定了一套“有限抵抗”的對日政策,以和為主,以戰為輔,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垮日本(這一點上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是通過有效的遲滯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使得日本國內的賣國路線能在和愛國路線的對抗上佔據上風,從而獲取兩國和談的籌碼。從這個角度來看,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對國民政府來說就像是吃了個蒼蠅一樣噁心。張學良這孫子連一槍都沒開就把東三省給送掉了,使得日軍在人數占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獲得意想不到的完勝,這無疑讓軍部狂熱份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度的膨脹,大大加強了他們在日本國內說話的分量,日軍也在東北得到了充分的滋養,為進一步侵略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假如張學良當時能遏止住關東軍,哪怕守不住,至少也要給日軍迎頭一記悶棍,那石原莞爾一流很可能會因此而成為日本國內一例經典的反面教材,其餘狂熱份子也不可能因九一八事變的巨大勝利而將中國視作創造奇跡的寶地,下克上的風氣會被壓制,日軍侵略中國的步伐也會被大大延緩,甚至於整個抗日戰爭都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

  說日本是軍隊壓倒政府,其實民國當時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當時的軍隊既非國軍,也非黨軍,而是各大軍閥們的私家軍,誰拳頭大誰就牛逼。北伐結束還沒幾年,中原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各軍閥間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新仇舊恨一籮筐,在軍事實力成為重要的政治資本的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想拿自己的軍隊跟日本人碰,你中央政府真逼他們去打,他們還說你是趁機削藩,反正總有一套大道理。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在比誰更不要臉:誰越能坐視國家陷於侵略者之手,誰在未來權力鬥爭中的籌碼就越多。很顯然,“讓日本人多占地才愛國”的老毛因此笑到了最後,不過我們先不忙著譴責老毛,繼續看張學良這個孫子。以我看來,此君哪怕沒有西安事變時的愚蠢行徑,依然是民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九一八事變之後,民國政府將忍耐的底線劃到了錦州,命令張學良死守錦州。到1931年末,日軍來犯,張學良卻推脫說武器兵力不足,要求國民政府給予支援。當時孫科政府是窮得叮噹響,連內褲底也早就已經撥給張學良了,實在是一毛錢都拿不出來,於是張學良在遭到拒絕後,在兵力二十余倍于日方的情況下,果斷的把錦州也送了出去,蔣介石當時急的就差沒管張學良叫爺爺了。沒隔一個月的一二八事變,陳公博親自前去敦請張學良從後方起兵牽制日軍,被張學良一口回絕,一二八事變又以民國政府吃了個大蒼蠅而告終。再至1933年,張學良負責鎮守熱河,結果我就不重複了。當時汪精衛痛斥道:“溯兄去歲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里土地,陷於敵手,敵氣益驕,延及淞滬……今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借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至少先交兩百萬;所責於鐵部者,即籌三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于行政院矣。當此民窮財盡之時,中央財政歇蹶萬分,亦有耳目,兄甯不知!乃必以此相要脅,誠不解是何居心!”

  張學良的老子好歹也是敢於查抄蘇聯使館、殺李大釗這個蘇聯奸細的人物,不知怎麼偏偏就生出這麼一個不成器的兒子。張學良的一連串失敗在當時可以說是災難性的,使得民國政府的那點小算盤全部打了水漂。不過對民國政府而言,日本人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被我們遺漏的第四股勢力——共產黨。

  當時的情況是國軍將士在前線抗戰,他們的老父則被當成地主惡霸,被吊在老家的某棵大樹上享受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汪精衛對日本政局的瞭解極為透徹,但在對共產黨的看法上,最初可說是落後了老蔣一大步。在1927年以前,汪精衛是共產黨的鐵杆粉絲,當時國民黨內部的反共聲勢高漲,汪堅持己見,差點搞到與全黨決裂的地步。汪精衛是那種原則性非常強的政客,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哪怕千夫所指,也絕不向現實妥協,後來乾脆這麼說:你們都跟我唱反調,那我辭職算了(在另個黨裏是這樣:你們都跟我唱反調,那你們一起辭職算了)。汪精衛當時一沒派系,二沒軍隊,但因早年名望過盛,功績輝煌,儼然是國民黨裏“我稱老二,誰敢稱老大”的人物,人氣甚高,眾反共者見偉大領袖要甩挑子不幹,個個痛心疾首,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勸汪精衛放棄擁共立場,繼續主持大局。汪精衛卻是軟硬不吃,堅決不從,他還不明白像他這樣的人要是放在延安的話,很可能早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被人一板磚拍死了。汪精衛擁共的原因有二,第一“聯俄容共”是國父遺訓,第二汪精衛周圍的共產黨人大多“與眾不同”,例如後來的兩位小漢奸周佛海、陳公博,屬於共產黨創始人級的人物,都是汪精衛日後的左膀右臂;再比如陳獨秀,此人也和其他窯洞裏的馬克思主義土鼈不同,算是有幾分才學,而且一直反對共產黨內部的激進路線(後來被其他土鼈聯手踢出了革命隊伍)。放眼看過去陳汪二人都是真正支持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兩人日後的下場卻都不太好。汪精衛與這類人交往甚密,一時不查共產黨的真面目,在黨內放言說“我是站在工農方面的呀!誰要殘害工農,誰就是我的敵人”。這種情況直到1927年5月才有所改觀,當時共產國際給中國支部發來“五月密令”,也不知是真把汪精衛當成了自己人還是怎麼著,事先把密令拿給汪過目了一遍。汪精衛看完後是倒抽一口涼氣:這份密令赤裸裸的要求共產黨無視國民黨的禁令,繼續深化土地改革(其實就是搶劫),組建私人武裝,滲透國民黨,伺機奪取全國政權。套用一句糞青常愛說的話: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汪精衛這時候才幡然醒悟,原來共產黨根本不是工農的代言人,而是蘇俄的代言人。到1927年末,共產黨內的激進勢力抬頭,在廣州城內發動打砸搶,按李宗仁的話來說,“市民均被迫以紅巾系頸,表示擁護紅軍,否則格殺勿論”,史稱廣州暴動,解放後改稱廣州起義。此事之後,曾採取親共立場的汪精衛一度引咎辭職,之後終於在反共的問題上和蔣介石達成了一致。

  汪精衛識破共產黨的真面目之後,其認知水準一日千里,很快又領先了老蔣一大步。其實國民黨內能看清共產黨危害的人也不少,例如蔣介石就曾說過,“日本只能傷到中國的表膚,共產主義卻能危及靈魂”,可謂一語中的。問題是他們還是低估了共產黨的能力,覺得共黨不過一群匪眾,何成氣候,最後甚至與虎謀皮,一度搞起了國共合作,換來的則是黃橋之戰一萬余人被友軍殲滅的慘痛教訓。汪精衛則認為,中日只要開戰,中國必將陷於共產黨之手,“我們與日本講和,不是怕打下去中國會被日本征服,日本是不能征服中國的;乃是怕戰爭延長下去,中國會亡於共產黨。而於日本,戰爭延長下去亦將招來其在國際地位上的大禍,故中日兩國有可講和的利害交點”,“現在中國問題的中心是不要弄到共產黨手裏。共產黨是國際的,中國共產黨沒國籍,中國讓共產黨發展下去那真是亡國了,中國永世不能翻身”。以我們這些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汪精衛簡直就是高瞻遠矚、當世半仙,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種政治觀點還是過於超前了,別說是蔣介石,就連汪的心腹陳公博都不以為然:“他總以為中國共產黨要煽動中日戰爭以收漁人之利,因此更應該求和平”。陳公博說這句話的時候,抗戰才剛結束沒多久,假如他能活到1949年,那恐怕是要唏噓不已了。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11-1-21 23:26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5#
發表於 11-1-21 23:29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csy_ma 的帖子

原文太長了,有興趣可在網上找下續。

Joe:
再PM給您了,麻煩晒。
另:在網上看梁思成後妻寫梁思成和林徽因,您可去看看有沒共鳴?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11-1-22 00:10 編輯 ]

Rank: 3Rank: 3


493
246#
發表於 11-1-22 02:29 |只看該作者
慷慨歌燕市 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行刺慈禧太后前的一首詩.真是風蕭蕭夸易水寒

我很難信他為漢奸.但又不至引文中完美.而張的不抵抗,我讀過的資料是蔣意思,先剿共,再抗日.張很氣憤這部份來自軍部,軍訓課教官說的.蔣應該不會主動食死貓.可信度我以為高.

至於中國不亡,實因日本野心太大.看到日本士兵死亡數據.七成死於太平洋戰爭,才知在中國作戰的,原來不是主力部隊.

大時代中.所有人和事,都變小了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7#
發表於 11-1-23 17:5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oenjac 於 11-1-22 02:29 發表
慷慨歌燕市 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行刺慈禧太后前的一首詩.真是風蕭蕭夸易水寒

我很難信他為漢奸.但又不至引文中完美.而張的不抵抗,我讀過的資料是蔣意思,先剿共,再抗日.張很氣憤這部份來自軍部,軍 ...


呵!原來汪精衛有後人在香港,他三女兒於2002年死於香港。

汪行刺的應是溥儀之父、當時的攝政王戴灃(時慈禧已死)。汪的名句,跟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皆氣勢磅礡。

"心宇將滅萬事休, 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 諒無後人續春秋。"那是他死那一年的"自嘲"。

Rank: 3Rank: 3


493
248#
發表於 11-1-23 19:12 |只看該作者
謝正誤,

我始終一廂情願認為,蔣是為汪移莽的一場戲.絕了別人鞭屍的心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249#
發表於 11-1-24 14:58 |只看該作者
Hi Joe,

已购得'目送'一书, 看了近半, 佷感性, 是本要留着, 慢慢再看三看的书. 从不知道龙应台是男是女, 只常见书局当眼处常摆着怎么安得烈的........有个英俊男孩当封面. 还以为是新艺人.

翻开第一页, 嚇见龙应台的港家, 竟是常到之处, 价绍的景物,又如此熟悉, 或许人海中常 擦身而过, 有缘而不自知吧.

感谢好价绍!

Annie



原帖由 joenjac 於 11-1-21 12:51 發表
annie,

中肯的近代史.抱歉,我可以不中肯的肯定:沒有.

至於台灣學習環境,中文整體程度是較高的.論情遠勝國內,但論深度.卻又不如大陸.

論情有一推介:目送
龍應台.打書釘先看這一篇.而亦是這一篇最好看.我就在商務,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