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
查看: 10421|回覆: 92
go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


2714
發表於 10-12-8 19:50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8 20:20 |顯示全部帖子

回復 1# stccmc 的帖子

Actually if we do an apple-to-apple comparison, i.e. just comparing with Shanghai, Taipei (not the whole Taiwan) and Seoul (not the whole South Korea), we can be sure to enjoy the third runner-up position.

Again, our education pendulum is still swinging towards an egalitarian education like the US two or three decades ago, we'll have no chance at all to beat these cities in such surveys. Actually, if you look at the tone of the professor and many parents here, we may not want to do that at all.

If you look at the US, they usually stay at the bottom of such surveys.


My elder daughter once told me her Korean mates from Seoul often came back home from tutorial centres only after mid-night in their high school days. If you google it, you will find the Korean government once tried to pass a law limiting it to 10 pm by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to be let go. You can also go to the 補習街 near Taipei train station to have a feel how crazy the situation is over there. Not to mention Shanghai where preparation for 高考 can be compared to sophisticated military exercise.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8 20:24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2714
發表於 10-12-9 02:20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9 23:44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9 02:20 發表
Somebody said (I think it is Malcom Gladwell) the reason why Asian are doing well in science and math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the numbering systems in Asian languages are simpler.

Yes, it is Gladwell. It was in his book "Outliners". But I think he is only half right. You only need to look at 九因歌 to understand why we Chinese have advantage in maths. We pronounce the numbers much faster than most other cultures. But unfortunately in ancient China, we were hindered by the way we wrote numbers. 我們只有算術(實際嘢),冇數學。而要睇得明九章算經,非常人也。無阿拉伯數字點發展數學?還有中國人重特例而西方科學重概念,所以我們的商高定理就是「勾三股四弦五」;人家數學魔王 Pythagoras 就 a^2 + b^2 = c^2。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9 23:49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2714
發表於 10-12-10 00:17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10 00:39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0 00:17 發表


Interesting...

Back to PISA results 2009:

shanghai-China
Korea
Finland
Hong Kong-China
Singapore
Canada
New Zealand

If you say crazy tuition and drilling are the reasons the Asian cities do w ...

I need to do some research before I say anything stupid.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5Rank: 5


2528
發表於 10-12-10 15:31 |顯示全部帖子
大部份家長去書店都係買練習比小朋友操, 唔會好多真係買課外書, 他們覺得有時間做多d練習博考試高分好過睇課外書, 因為唔可以即時提升分數.
而香港小朋友競爭力遲早(或已經)被我哋同胞趕上 !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8 19:50 發表
我們有甚麼可向上海生學習?

==================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球
2010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測試全球65個地區逾40萬名15歲學生水平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日公布成績,首次參加評估的上海學生, ...

[ 本帖最後由 overview 於 10-12-10 15:36 編輯 ]


2714
發表於 10-12-10 21:46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12-10 22:37 |顯示全部帖子
from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年 12月 10日
观点:上海学生考高分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江学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全世界欣赏中国教育体系的优点时,中国却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的学校十分善于帮助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无法帮助学生们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的准备。


学生"低能"不怪中国教育
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技术创新总体上还是跟不上呢?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软肋”。
周二,几名来自上海的15岁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中获得了阅读、科学和数学项目的世界冠军。对任何在中国学校工作的人来说,他们都不感到意外。

有了望子成龙的父母,雄心勃勃的学生和一种痴迷于考试的文化,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许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而上海,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都市,有着无限的雄心和残酷的竞争,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先锋。

所以说,中国在产生中等水平的会计、电脑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可那些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所需要的企业家和创新者呢?中国最有前途的学生还是必须到海外去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造力,在那里他们必须抛弃被灌输给他们的那套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式体系的缺点已是众所周知:社会及实践技能不足,缺乏自律和想象力,丧失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中国学生拼尽全力考上大学,而在那里许多人却玩着《魔兽世界》来消磨时间。

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同样的抱怨:他们无法独立工作,缺少团队工作所需的社会技能,傲慢自负不屑于学习新技术。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将阻碍其经济发展。

可难道PISA考试的结果不是至少说明了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说明了标准化考试,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似乎认为的那样,对于发展美国的学校是必要的?

不一定如此。根据对教育进行的研究,利用考试来构建教育体系是一个错误。学生们会失去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变得失去安全感,无从辨别是非。

就连上海的教育学者也承认,他们仅仅是在制造具有某种能力的平庸之辈。经合组织的报告指出,考试的要求几乎使学生没有自学时间,也没有自学的机会。报告还谈到,上海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学者说,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学生在一种狭小发展空间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被视为一场严重的危机,而这场危机又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实被放大。

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中国的学校非但没能帮助中国超越西方,反而阻止了它的发展。它们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基本知识能够在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中发挥作用。可既然中国实行的是市场化经济,希望在全球展开竞争,因而对于美国有能力让它最聪明的学生成长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商人,中国是羡慕这种能力的。

改革即将出现。中国政府今年公布了一项十年规划,内容包括加大实验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近日在晚间一档主要的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北大附中为增强学生个性和多样性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北大附中国际部是经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为适应美国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我参加了北京高层教育官员支持引入西方课程的会议。不过可以说,中国短期内还不会对美国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形成挑战,这种说法是没错的。

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这种问题的“症状”。考试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关联度不如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要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首先要能找出问题所在,将它分解成各个部分,再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最后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总结出解决方法,语言简练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并能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历久弥新。如果中国学生要在全球范围拥有竞争力,这种批判式思维的技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所以,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试着教会那些考试高手写出好文章。要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学生们需要理解一些概念,比如论点和论据,结构和支撑,连贯性和流畅性,语气和受众,措词和句法──这些概念在中国的学校几乎不曾被用到。有一件事情将来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改变中国教育体制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中国学生的PISA得分降低了。

(本文作者江学勤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
-----------------------------------------
观点:上海学生考高分 美国应警醒

CHESTER E. FINN JR.

当年“旅行者号”(Sputnik)人造卫星的发射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地震,因为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已经跑在前面。53年过后,中国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震动。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香港这三个科目也都排在前四。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
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香港已经参加前几轮,但2009年这轮还是中国内地少年第一次参加。参加的只是上海这座中国首屈一指的城市,中央政府给了它大量投资与关注、诸多优惠政策,以及在中国来说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但美国人如果想当然地以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属于某种形式的反常,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上海2,000万的人口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2029年可以有5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或许还会更快。

我对PISA有所保留,对它怎样界定知识、测试什么、怎样摆脱学校课程不敢苟同。但其国际排名获得了普遍信任,人们认为这个排名能够可靠地反映不同国家年轻人在核心学术科目中的高下。

上海是怎样拿到第一名的?经合组织方面的人士把上海称为“改革先锋”,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它接近普及的教育体系,激烈的竞争(按学生进入大学、最佳中学的人数衡量),非常高的学生参与度,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充满雄心的课程设置,以及一个干预薄弱学校的计划。

今天中国多数城镇都没有这些资源。但明天的情形很可能大为不同。

在PISA考试中接近第一的另外五个国家和地区应该不会让人意外,它们分别是新加坡、台北、芬兰、韩国和日本。在阅读方面,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荷兰也表现不错。美国在阅读和科学科目中又一次排在中间,数学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差。但我们多数时候是与过去相当,而非常微小的进步又被其他很多国家甩在了后面。

很多专家长期以来都在指出这个趋势。但在本周以前,我们至少可以假装认为中国不属于那些构成威胁的国家之列。我们可以将香港视为特例,它有英国遗留的影响,并享有经济的繁荣。我们可以让自己相信中国的兴趣只是建设大坝、购买我们国债、制造假冒普拉达(Prada)手包、跟其他所有人打价格战,并给我们孩子的玩具涂上有毒涂料,同时忽略了它的教育体系。

是的,我们知道他们在输出中文教师在我们的学校教授普通话,同时引进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去教他们的孩子学我们的语言。但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他们的课程设置强调的是纪律约束和死记硬背,而不是分析与创造。

今天这种安慰已经被一扫而光。我们必须直面事实,中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教育方面超过我们和其他所有人。

这条消息会不会敲响警钟,让我们知道美国需要认真对待教育成绩?它是否会让我们不再找借口,不再相互推诿,不再只重视大人而忽略孩子?

但愿如此。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福特汉姆研究所(Thomas B. Fordham Institute)所长,曾任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10-12-10 22:40 編輯 ]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14 20:26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0 00:17 發表


Interesting...

Back to PISA results 2009:

shanghai-China
Korea
Finland
Hong Kong-China
Singapore
Canada
New Zealand


Dear stccmc
花了點時間看了PISA的報告,沒有什麼新的見解。你的問題,大概可以用報告裏提到的幾點作答:

-- 較富裕地區表現較好;
-- 家庭背景較富裕的表現較好;
-- 城市學生表現較好。

加拿大、新西蘭、芬蘭都是人口分佈十分懸殊的地方,人口集中在幾個大城市。

再者這幾個國家都是普及教育的楷模,不少人更認為芬蘭是平均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

香港其實表現不錯,特別是在家庭背景因素方面。香港學生的表現是最不受家庭背景因素所影响。我們的公立教育,比絕大多數國家出色。只要看一看我們大多數社會領袖的出身就知道。我們有父親是雪糕小販的律政司司長,有小時候窮得兄弟姊妹各自要到不同親戚寄住的立法會議員,這些都要感謝我們出色的公立教育。

俱往矣!With the DSS schools, it will be a different picture 10 years down the road. 其實,張文光但求不殺校,縮班與否,他未必關心。難道政府的縮班政策,真正用意是想拯教一眾在人口減少下受影响的DSS新校?佢哋瓜咗,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15 01:06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2714
發表於 10-12-15 00:43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12-15 13:50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2# hog.wash 的文章

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just don't understand they they still want to be in this pool, they can go private.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15 14:13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5 00:43 發表
Our "average literacy level" is high, and yet the brightest mathematician and scientists are mostly western.  I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Dear stccmc

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However, we have to be a bit more patient as China only restored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30 years ago. It is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having the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one or two science Nobel Prize winners. Who knows 20 or 30 years down the road (in science subjects)?

The other factor I can think of is we Chinese tend to be more pragmatic, or 實際/勢利. 說得不好聽,就像陶傑所說的,小農基因作祟。 Many parents like me are always talking about hoping our kids to study medicine or law. You seldom see parents here talking about hoping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mathematicians, physicists or historians. Most of the best mathematics students in Hong Kong are not studying mathematics and most of the best English students are not studying English in universities either.

Maybe deep down in our mind, we do not really like to ha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258
發表於 10-12-15 14:23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15 13:50 發表
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just don't understand they they still want to be in this pool, they can go private.


Dear mattsmum

I am copying what I said under another thread:

"... I also said 強蠻如 SPCC或DG/BS 也不會敢放棄政府資助,畢竟there are still not enough bright kids to fill up the places at these schools if they are asked to pay like $70 to 80 thousand a year. These schools need bright middle class kids to fill up the classrooms."

"...For a lot of middle-class families, if they are asked to cough up $80,000 ayear, given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good enough for schools like BPS, QC, St Joseph, Marymount, SSGC, La Salle, Maryknoll Convent..., which are still free at the moment, I am not so sure they will pick SPCC or DB/GS without much thinking. You've to look at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schools to understand why these schools (including SPCC and DB/GS) are enjoying their positions today."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15 14:27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7Rank: 7Rank: 7


10848
發表於 10-12-15 14:43 |顯示全部帖子
All teachers are prepared in academic universities. Teachers are highly respected and appreciated in Finland, partly because all teachers need a master’s degree to qualify for a permanent job. And the selection is tough: only 10% of the 5000 applicants each year are accepted to the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Finnish universities. Finland improved its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not by privatizing its schools or constantly testing its students, but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investing i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upport. Their high leve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kes that Finnish teachers  can have considerable independence in the classroom to choose their preferred appropriate pedagogical methods; they are very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updat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via post-graduate studies;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work on themselves, are open to new ideas and developed broader perspectives, they are eager to be involved into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eir own schools as well a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s.
http://www.gofinland.org/the-secret-of-good-education-in-finland/

Rank: 5Rank: 5


1361
發表於 10-12-15 20:26 |顯示全部帖子
張炳良﹕不用排斥直資 應重視主流學校效能

【明報專訊】審計署有關直資學校管治及監督問題的報告書,雖然點出個別的確值得正視和跟進的狀,可是引發出來的公眾討論和媒體評論,卻多是口誅筆伐,鮮有評估直資學校的教與學表現;單從一二角度去評價直資教育,可能未盡公道,有把嬰兒與洗澡水一同潑掉之虞。

直資計劃於上世紀90年代初由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提出,初期主要提供一個模式,讓公費資助不被納入津貼學校網的私立學校,回歸後配合教育改革而容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並鼓勵新辦直資學校,以催生多元辦學環境。直資學校位於傳統官津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其規管模式也較寬鬆——直資學校有權自定課程、學費與入學條件。

不用矮化主流學校

香港的一個現象是不少家長認為官津以外的非主流學校(如直資學校、英基學校及國際學校)才能提供較高質及創意的教育,這可證諸它們收取較高學費(有些須購買債券),及長長的國際學校入學輪候名單。因此,引來就學機會不公的種種批評,而這些包括直資在內的非主流學校也被視為貴族化、排斥草根基層子女。要回應這些指摘批評,答案不必是減少學校的多樣化和家長選擇的機會,而是尋求在主流官津學校系統裏提供優質教育,使普羅家庭受惠。

首先,我們不用矮化主流學校。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3年進行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顯示,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各方面,一直能位於前3名(間或第4位)。去年上海首次參與PISA而奪得三項全首位的佳績,不等於香港的學生不濟。

其實,世界上不同國家城市多不滿各自的教育制度,教改已成為所有政府的必備政綱。澳洲要向紐約取經,但北美卻心儀東亞的教育優點,英國要參考香港及亞洲的改革經驗,而我們在香港則放眼海外(例如芬蘭、澳洲)以求找到啟示。可是,卻往往對本土的經驗與良好實踐方法缺乏反思與總結。他山之石誠可貴,但也不應妄自菲薄。

最近,OECD進行一項網上意念徵集,問教育的首要改革,在325項原創主意中,網民投票產生的5個優先行動方向為﹕(一)以教學促進思考,而非「填鴨」(teaching to think, not to regurgitate);(二)視教育為公共財(public good)及公共責任;(三)集中培養對學習的喜愛及批判思考的能力,而非只教授應試;(四)確保所有兒童有機會發掘潛能、發展所長;(五)確保弱勢及移民家庭兒童能獲取同等的優質教育的機會。

這些意見與一些國際研究的發現吻合。例如2007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對世界25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制度進行研究,結論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找優秀人才當教師、做好教師培養、及以最佳的方式教授學生(包括及早支援緩學的學生)。澳洲智庫Grattan Institute今年一項報告也提出,投資於提升教師效能,較諸單純減少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來得更具效力。不同研究皆強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有關教育的討論,應要超越政府規管、班級人數、以及課程和考試規範等層面。教育若要鼓吹創意,無論是對教師、校長或學生而言,都應該容許問「為何不可?」(Why not?),而不只是糾纏於「這個准許、那個不准許」的遵從式(compliance)文化。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能釋放空間與時間、釋放能量,讓教師們專心做好教與學的工作,啟迪學生的心、思與靈,引導其批判與創意思維,而非只靠背誦強記式學習。我們的評核考試制度也應眼於激勵多元表現,而非只是定學生成敗這麼簡單。教師們及課程決策者都要問﹕會否教得多而學得少?(teach more, but learn less)

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

且在此數碼資訊年代,資訊在網上唾手可得,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而硬知識也不等於「智慧」。教育講的是傳承——人生價值、理想、制度、與人類集體智慧和學問的傳承。當資訊知識因科技發達而變得人人可得時,教師的角色更具挑戰——究竟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免費教育已不再足夠,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而這要從主流學校做起。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發表於 10-12-16 11:51 |顯示全部帖子
這些意見與一些國際研究的發現吻合。例如2007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對世界25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制度進行研究,結論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找優秀人才當教師、做好教師培養、及以最佳的方式教授學生(包括及早支援緩學的學生)。澳洲智庫Grattan Institute今年一項報告也提出,投資於提升教師效能,較諸單純減少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來得更具效力。不同研究皆強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連行政局議員、專門培育低質素教師嘅教院院長都咁講。見到依家孫肥羊嘅例倒行逆施,怎不心痛呢?

[ 本帖最後由 judy 於 10-12-16 12:00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發表於 10-12-16 11:54 |顯示全部帖子
難道政府的縮班政策,真正用意是想拯教一眾在人口減少下受影响的DSS新校?佢哋瓜咗,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我就唔想政府咁好心啦。

亦唔使佢咁好心,咁大隻死猫食食唔起。

[ 本帖最後由 judy 於 10-12-16 11:59 編輯 ]


514
發表於 10-12-16 12:16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355
發表於 10-12-16 13:41 |顯示全部帖子
judy,
教院收生要求如何? 我的理解,香港大部分中學生傾向入 U, 退而求其次才會選教院。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1:51 發表


連行政局議員、專門培育低質素教師嘅教院院長都咁講。見到依家孫肥羊嘅例倒行逆施,怎不心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