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周曰話題:名校
查看: 11025|回覆: 83
go

周曰話題:名校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693
1#
發表於 10-12-5 08: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周日話題﹕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明報)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直資名校被揭發一大堆混帳,那部古老幻燈片機就在我的腦袋開動不斷重播我的中學校園片段,晃眼已是十多年前的泛黃舊事。
我的母校,是港島區一家有逾百年歷史的女校,人稱「老牌名校」、「貴族學校」。我曾經為自己能夠入讀這樣的名校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們一班女生,既能說流利英語、又懂得吃西餐禮儀、亦能夠淡定自信於人前表現自己,根本唔將隔籬學校著旗袍紮孖辮的四眼妹放在眼內。
直至我做了記者,我才發現,所謂名校生獨有的自信、傲氣,還有世故、現實,跟那隻只懂呱呱叫的井底之蛙,沒太大分別。
八九[url=]六四
[/url]那年,我在鰂魚涌一間街坊中文小學讀小五。我是班長,自發貼了大堆剪報,發起同學手纏黑布。翌年六四1周年如是,我還記得我們和班主任一起哭。
1991年,我被派到那所名女校升中一,班主任比我更興奮,我卻戰戰兢兢。
我被編入全級最top的A班,噩夢開始——老師上課全講雞腸我聽唔明、英文堂默生字我無個寫得出、原校小學升上來的個個都已埋堆唔受我玩,和我一樣的外來生全班只有五六人,她們不是半唐番就是英文小學出身,來自中文小學的好像只我一個。
同窗: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
中文堂,成為我的避難所,也是我唯一找回點點信心的課堂。可惜,我的同學都看不起中文,反而為自己中文成績遜於英文而感「自豪」。我很記得,中二那年我的同窗中文測驗全班最高分,她放學時卻苦瓜乾面口道﹕「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我要英文勁呀。」
不單我的同學,後過渡期年代的修女校長,也不將中文放在眼內。中三起我加入中文辯論隊,校方對我們的重視遠不及英文辯論,我的大師姐隊員都是高材生,閒談時笑道﹕「校長唔理我口地仲好,輸咗都無壓力。」據說,修女校長的臉孔在回歸後180度轉變,小師妹通風報訊,Sister近年經常強調要向北望學好普通話,轉直資後又花大筆錢[url=]裝修
[/url]搞個什麼孔子學堂,希望girls都要學好中國文化。
名校,就是如此現實。它貫輸的價值觀是七個字——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單校長,老師、同學,都很懂得做人——做一個成功的主流香港人,當然離不開一個錢字。
名校價值: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的同學,家住干德道司徒拔道,每天司機駕著勞斯萊斯定時定候接送。中二那年,富家女邀請我到她的大潭複式洋房,我到今天仍記得那個無敵大海景。那晚,我回到數百方呎的舊樓——我的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同學雖然有錢,但她們不算show off——應該說,她們由開口講英文到言談間展現個人長處,是骨子裏自然流露的自信,外人覺得她們「寸」、「扮口野」,但那其實是她們是獨有的上流社會溝通方式、貴族間的溝通密碼。午飯鐘響,校園是中英夾雜的喧鬧、好動女生在球場打英式netball而非籃球羽毛球、貪靚的討論暑假去歐洲買什麼名牌。沒有人會談六四,也懶理香港回歸將至。
我當年自覺格格不入,這幾天我不停思考,這個年代獲獎學金的窮學生,入到直資學校後,可有當年我的自卑、孤單?
年輕的我用了半年時間,流了很多淚水、開了多晚通宵,就全程投入校園生活,學懂說[url=]美國
[/url]口音英文、不怕在堂上舉手答問題、在同學面前不再害羞,我學會了如何做個presentable的名校生。我的成績由包尾變成中等,更獲頒全年進步獎。我開始享受校園生活,和我的富家同學一起溫習看戲談天說笑。我享受自己被標籤成「A班精英」,有名人來校探訪,校長只會把他帶到我們A班;朗讀話劇跳舞我們A班都拿冠軍;老師最疼惜的又是我們A班。
勝王敗寇的遊戲規則
名校的遊戲規則是「精英制」,你入了A班、拎到獎,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如盛放牡丹成眾人焦點,其他班別的同學,只是你的綠葉。名校精英制,簡單來說是套用職場遊戲規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職場的上位伎倆,名校生早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就學懂——懂得識時務、懂看人眉頭眼額、懂把握機會表現自己長處。但少女含苞待放的天真純情,去了哪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血,為什麼丁點都不見?
中六那年,我被同學選了當Head Girl(雖然我不是會考狀元)。那年我18歲,成年了,看到所謂名校生、我的同學師妹,很多人雖然表面自信家境富裕,但其實心靈空虛,有的放學流連百貨公司不願回家、有的故意不穿整齊校服引人注意。我將我的發現告訴校長老師,希望他們多花時間關心同學,而非一味叫她們參加比賽幫學校拎獎。
結果我被大駡,更被視為最不聽話的Head Girl。
10多年了,如今,我不少中學同學都很有成就,有的是某某大公司主管、有的嫁了有錢人錦上添花。數月前,在婚宴重遇昔日的A班同學,她們說起自己的職業、老公、子女,當年班房裏的自信又再呈現,表現自己似乎是名校生的終身任務。
可是,我已不再是A班那個小薯仔,我不想再追隨A班大隊了。
離開名校投身記者工作後,我看到世界之大,不是只有干德道豪宅、生活也不是只有名牌拎獎、做人的價值也不是只懂得看人眉頭眼額。世界之大、胸襟之廣,是即使我們家住干德道,也知道香港有個地方叫深水埗有很多板間房;即使我們追逐名利,也關心世界大事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而非趨炎附勢。
倒模生產典型香港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訓練每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思想。但名校在這方面做到幾多?名校最成功的,是它大批倒模生產一個個典型香港人——實際、精叻、識上位、識表現自己。但更深層的價值——真、善、美,名校又教了幾多?
這個每個名校生都應思考的問題。
後記
我不憎恨我的母校,畢竟它教曉我很多實際的。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和我背景類近的中學同學。雖然她們不讀報、不關心時事,但都有一顆溫柔的心。我預科時的中文老師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的死黨。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香港人不要盲目貪慕名牌。所謂名校的教育理念,你作為家長是否認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學校教曉你的子女什麼?
而我最希望,香港出色的窮學生與富學生,都有平等機會入讀優質學校,這卻是我對直資概念的最大質疑。
文 蘆葦
編輯 屈曉彤、劉逸芝



   1    0    0    0

醒目開學勳章


5348
2#
發表於 10-12-5 10:3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8
3#
發表於 10-12-5 14:2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天瑜 於 10-12-5 10:39 發表
發人深省!  THX!
It should be ST PAUL'S CONVENT SCHOOL.


I think so.....SPC

Rank: 5Rank: 5


3693
4#
發表於 10-12-6 12:4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3# mattsmum 的文章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31
5#
發表於 10-12-6 18:5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124
6#
發表於 10-12-7 09:0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355
7#
發表於 10-12-7 14:51 |只看該作者

名校教了我什麼 - 關於名校... (傳統男校回憶)

this one seems better...

http://kursk.xanga.com/736685807 ... %E5%9B%9E%E6%86%B6/


我來自一間歷史十分悠久的官立男校。在文章開首,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這家學校有很多十優生,但也有會考不足十分的學生。

我的小學是一家成績算是中等好一點的普通中文小學。我是透過升中派位進入這家男校的,開學一個學期,便分辨到到這所學校大約有三種學生,一種是直屬小學升上來的,所謂的直屬小學,其實是兩家官立小學,這兩所官立小學因為是區內幾家名官校的直屬小學,所以能夠不斷取錄學習能力非常高的插班生,到了小六的時候,便集合了區內成績最好的學生,然後這些學生便能以直屬小學學生的身份升上區內的官立名校,這也是港島幾家官立名校成績一直優異的原因。另一種是派位的學生,派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成績的差距也比較大。第三種是從其他中學過來的插班生,不用說他們的成績都是極之好的。印象中,同學之中,中產或富裕家庭的同學佔多數,一般或基層家庭的也有,在那裡,家境通常不會是同學的話題,也沒有什麼歧視問題。


學習一:靠自己,不靠老師
名官校師資和教學質素好壞,視乎你的運氣--裡面有教得很好的老師,也有相反的,這都看你碰著什麼老師了。這家學校的學生有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成功靠自己,不靠也不賴老師。學校政策基本上也是讓學生自己照顧自己的,舉個例子,這所學校當時是沒有學生手冊的,你要記事的話,就要自己用記事簿處理。學生上課時還是會上課,但真的戲肉在課後--要成績好,便要回家努力溫習,攪不定便找補習(不過印象中A-Level前補習的風氣也不太盛)。

因為我是中文小學升上來的關係,雖然老師上課不是講英文的,但畢竟課本和考試都是英文,所以吃盡苦頭,成績差得無地自容,信心低落便更加沒心機讀書,成績差也令我與父母關係不好,如是者由中一直到中三,也過得不太開心。

這家學校有趣之處,是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都很大。即是說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空間做得很好,也有很大的空間什麼也不做。就在這個很大的空間之下,我見著很多同學在學習和課外活動的發展愈來愈好,也見過相反的例子。可能對於學校來說,拔尖和補底都不是重點,反正學習能力和意志高的學已經夠多,把他們編在同一班,他們之間的競爭已足夠產生大量狀元和火箭人(A=火箭),不用學校大力催谷尖子;而因為沒有上位升band的壓力,所以也不用補底,反正沒有人會理會這裡的合格率。

直至中三,我的成績一直不好。中三那一年開始上教會,在哪裡認識了一班同校的師兄,我從他們那處認識到用心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信者認為這是見證,不信者可以說這是學校文化和人際網絡的效果),在另一邊廂,參加課外活動,跟著一班師兄行山和攪活動,才醒覺在這學校裡,總不能打機一天打到晚,什麼也不曉得,所以應該為自己的定位設想一下。就在我思考自己的位置的同時,一位老師不知有心還是無意跟老爸說我「文又唔得,理又唔得」。對我來說,那一半是侮辱,但又有一半是事實。

在這所學校,我跟師兄們學到的比從老師那處學到的多。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就是只要有決心,什麼問題都可解決。就是這樣,由聽到老師那句說話那天開始,我埋首讀書,努力行山跑步,如是者努力到會考考到一個能夠在Speech Day上台領獎的分數(不過那成績在這學校只是中上,只是在男校文科的領獎門檻比較低而已)。

同期的同學,很多人去了外國,也有不少是讀完中六才出國。我的成績未好到可以攞船(scholarship),家裡也沒有錢供我去外國,於是留在香港讀書升學就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有意把你的兒女送到所謂的名校讀書,請留意一點,就是從來沒有人保證過傳統名校的教學質素是比其他學校好的(就算是轉了直資的也是),在傳統名校,人人都是靠自己,好聽點叫良性競爭,不好聽的叫弱肉強食。不要以為送了兒子進名校便一勞永逸。


學習二:男孩學做男人
在男校裡面,人人都在學如何做一個男人。所謂學做男人,就是如何由一個慘綠少年進化成一個像男人的人。這包括學業、處事方式、興趣、外表之類。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自小便跟隨某個學會或團隊,從師兄甚至已畢業的old boys學習如果處世做人、如何攪活動,希望自己將來也會在學會有所貢獻。這種年復年的社教化,推而廣之,就是一種傳承。這種想法,也跟學校的官方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學校提倡XX Boys之間要有brotherhood,要努力維護學校百多年的傳統,這種小至學會,大至全校的意識形態,讓學生們勇於爭取機會表現自己,舉個例子,中六級四班約有一百人,但學校大大小小的學會就有五十個以上(未計學生會和Prefects),於是人人都是Chairman或者Vice-chairman,各個學會攪的活動,多不勝數。

男校有個傳統,就是活動不應只在學校裡面攪,而是要跟別的學校一起攪。不少學會幹事很努力聯絡不同的友校,商量如何攪活動,還有參與聯校學會之類。每個學年開始的時候,很多學會會發信給其他學校的對口單位打招呼,這些信一發便是幾十封,人家回信的話你還要電話或書面再聯絡對方,當活動上馬的時候,單是開會已經來來回回好幾次,出回條給負責老師點頭、預約場地、交通、報警(如果是戶外活動的話)、排演活動內容,全都要協調工夫。這些全都是訓練,全都是教育。(聯校是否為了認識女孩子?這見仁見智,或者說是參加者各有不同目的,不能一概而論)。記得以前不時會見到一些同學或師兄拿著一本厚厚的organizer四處走,我們笑他們扮野,其實大家還是有一本簿一點的記事簿放在口袋。後來加入了教育界,才知道這種課外活動模式只存在於少數學校。

在傳統男校讀書,有一個不知是好處還是壞處,就是人人都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是somebody,或者至少有機會是somebody。還記得中學時代《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上映,內容是講一間傳統英式男校,來了一個反傳統的老師鼓勵學生們追求理想。那時候很多同學很喜歡這套電影,可能因為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理想中的自己吧。這種覺得自己是獨特的想法沒有負面意思,事實上現在各大學的教育系也是教準教師們要視每一個學生是獨特的,很多學校公開的目標也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形象。不過這種「暴雨驕陽式」的自我形象,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喜歡。


學習三:自由,包括批評的自由
傳統男校比起其他男女校或者女校最大的分別,其實是自由。在這家學校,學生會和校報可以批評校政、學生的行為舉止,主要都是靠學校提倡的榮譽感來維持。大家的感覺就是學校是自己也有份的,所以有權提出意見。我記得在中四的時候,有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議論校政問題,而在預科的時候,也有老師會跟同學們私底下討論學校的校風等等。這種批判精神可能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後便給消磨了,但至少在中學階段,學生有被充權的感覺,對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感是有幫助的。(聽來自其他傳統男校的朋友說,他們也有很強的議論校政的傳統)
我有一個不太科學的印象,就是這學校總是會產生一些很喜歡就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的人,名單不在這裡列出了。這也許跟他們中學時的經歷有點關係吧。


結語
不少這家學校的畢業生會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會有不錯的社經地位。這是不是因為他們在中學學會了要上位發達?還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說是如此?我覺得透過努力獲得社經地位絕對沒有問題,只要我們能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就是了。你喜歡做的,就是做,只要做得好,你就是somebody。這是我在這家中學讀了七年所學到的。

進了大學,就算你來自什麼中學都好,你都會發現山外有山,進入了社會,你更會發現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只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社會一直在討論「名校」,其實討論的是不同階層的學生是否有機會透過成績入讀這些所謂的名校。至於為什麼所謂的名校就是好?似乎比較少有討論。《名校教了我什麼》的作者已經說過,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這個地方成績好的人多,你不想被比下去,便要加緊努力。這種氛圍其實在banding制度之下,在大部份band 1收生為主的學校也會出現。如果家長想子女的成績「更有保證」,不重視補底的傳統名校比起一些落力催谷成績地區名校可說是「風險」更大。

那麼傳統名校還有什麼值得家長趨之若鶩?那大概就是「傳統」兩個字。「傳統」的意思可以是指校內累積多年的傳統和學校文化,學生能夠從前人累積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發展不同的興趣,也有說那是指學生在那裡累積的人脈網絡(可能因為工作性質關係,這有什麼用我到現在也不知道)。

我想,如果我有小朋友,我仍然會想他們入讀這類學校吧,因為我希望他有更大的空間做想做的事,有更多機會從非正規學習中學會更多,而不是一味訓練考試。

問題是愈來愈多傳統學校轉為直資,由以往的減去直屬小學之後,還有部份學額留級派位學生,變成了平民止步的半私校。參加過派位的朋友也許會有同感--在同一校網,如果最受歡迎的幾間學校不再在派位機製出現,那怕是只有三兩間,影響也是明顯的。很多時候,對於基層家庭來說,每家小學能派到「理想」學校的幾個位置,已經是他們絕無僅有對於前路的希望了(當然,讀到書與否還是看個人努力)。

補充:

本文只是單從我的經驗出發,未必反映這學校現在的情況(例如很難解釋為什麼幾年內會出到劫匪和有人被控非禮罪),更不能反映其他所謂名校的情況。

聽說傳統女校的生活不怎麼天真無邪(認識很多女校畢業的朋友都如是說),裡面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暗湧,會不會是另類社教化,我當然沒有資格評論。
家妹是派位進入某傳統男女校名校的,感覺上她接受的教育比我的母校好,她的水準也比我高。當她是還是學生的時候,似乎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可惜那學校轉了直資,如果她現在升中,恐怕老爸老媽不會夠膽替她報這間學校了。

另外,在大學讀書n年的經驗告訴我,傳統名校生真的不算什麼,來自不同學校的聰明人、叻人真的多的是。

Rank: 5Rank: 5


3693
8#
發表於 10-12-7 20:17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Sumyeema1 的文章

這篇寫得好。

Rank: 3Rank: 3


258
9#
發表於 10-12-7 21:5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7 20:17 發表
這篇寫得好。

Agreed.

The first one is just 為賦新詞強說愁。The issues mentioned are common to all schools, not just limited to traditional elite schools. This one is clearly better.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8 21:25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050
10#
發表於 10-12-8 08:00 |只看該作者
對, 男校這篇相對中肯得多.


89
11#
發表於 10-12-8 20:4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413
12#
發表於 10-12-10 17:11 |只看該作者
進了大學,就算你來自什麼中學都好,你都會發現山外有山,進入了社會,你更會發現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只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100% agree with this one

Rank: 5Rank: 5


3693
13#
發表於 10-12-19 08:02 |只看該作者

明報的名校再回應篇

另一些名校
(明報)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早前《星期日生活》刊登名校女生的反思,引起不少過來人討論,網上就有好幾篇出自傳統名校男生手筆的博文,豐富了無福消受的路人甲乙丙對名校的想像。當天我收到一個推介電郵,寄件人說﹕「很棒的文章!相信我們當中,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真的嗎?至少同列為收件人的我就不是。即使真的有很多人經歷過這樣的學校教育,又如何?從來非議名校名不副實例必一呼百應,但罵人也要本錢,出身名校的人批評名校是「有反省」,換了跟名校沒半點關係的,同一句批評就算沒被演繹為酸葡萄,也會得到「啊,那種傳統和文化,沒經過的人很難明白」的標準回應。那種微妙的身分認同,簡直與名校生共存亡,最終不管褒或貶,都只會進一步鞏固名校的神聖地位。

「好學生」

我在一所被界定為「地區名校」的中學畢業,愚見認為那是一種同樣值得討論的學習經歷,因為這類學校的發迹故事,跟今日香港教育面對的困局息息相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市鎮相繼落成,那年頭,願意山長水遠搬進偏遠公屋的家庭,十居其九是基層小市民。基層子弟除了家庭社經地位低,跟住在干德道的富家子弟,身體和腦袋構造完全沒有分別,大家都是人,一樣有人適應這樣的制度,有人不。不過干德道的小朋友在香港沒有書緣,大可赴笈海外開展另一段緣份,家在公屋的小朋友想爭取向上流動,就要過關斬將,用知識改變命運。屋村名校能夠在同期開校的同行間率先冒起,秘訣在於盡收該區學業成績最好的小學生。大家都是新校,照說都是白紙一張,大眾憑什麼判斷學校好壞?標準一,看排頭,歷史因素使然,某些宗教背景和辦學團體的學校特別有觀眾緣,他們在草創階段收到Band 1學生的機會看高一線。標準二,看業績,學校辦了幾年後,學生在公開試的表現是最佳指標。簡單一點說,這類學校的成名策略是收「好學生」,再想方設法培育他們成為制度認可的「好學生」。

我不厭其煩把好學生囚禁在括號裏,因為身經萬千考試的香港學生都知道,學校儘管都在談德智體群美,但至少在中學階段,最後勝利屬於考上大學的一群。考試既然是一把尺,不能沒有統一標準,這些標準一旦離開了本意善良且目光遠大的課程文件,飛入尋常課室,自會被改裝重組,成為可死記硬背的標準答案。屋村名校的必殺技,說穿了其實就是「操練」兩個字。操練方法不外五日一小測,十日一大測,平日放學固然要補課,長假期更是黃金檔期。個別老師會精製筆記,學生讀的是老師消化過的心得,後來坊間出現了「雞精書」,好端端的中史科,被約化成遠因、近因、事件經過、結果和影響的方程式,讀得人人心生納悶。如今千帆過盡,我們大可嘲笑這種填鴨式教育多麼缺乏批判獨立精神,但事實證明,我們當中,不少人都是這麼走過來,掙得改變命運的入場券,與此同時,名不見經傳的屋村學校,憑藉驕人的大學入學率,成為家長趨之若鶩的「好學校」。

說到擁抱主流成功價值,我看不出傳統名校和地區名校的分別,畢竟大家坐的是同一條船。傳統名校的特殊優勢,在於既有過去的歷史和傳統,又有未來的人際網絡,這兩大利好因素,足以確保「好學生」的超穩定供應。地區名校的出色「業績」,卻不幸成了他們的「傳統」(或包袱),為了維持競爭力,學業成績只能上不能下,結果補課和測考頻仍,連同貢獻給一眾補習天王的時間,學生忙得透不過氣。叫不少傳統名校生一世自豪的自由學風和多元課外活動,地區名校未必不想擁有,就怕顧此失彼,搞好了音樂體育美藝諸如此類,卻拿少了A。有時是巧婦難為無米炊,資源不足,有心無力。時日一久,外間還是很容易就察覺傳統名校跟地區名校學生的微妙分別——前者自報家門時自信滿滿,落落大方,以為全宇宙都應該知道學校的英文縮寫,後者報完長達十幾個字的校名,心虛膽怯,矮人一截。

情與義,值千金?

長篇大論老半天,說的還是要擺進括號的「好學生」,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怎麼辦?曾幾何時,有些學校所以聞名香港,正是因為他們收的不是「好學生」。在大學入學率是百分之十八的前提下,考不上大學其實很正常!奈何大家都要跟著同一支舞曲旋轉,跟不上拍子的開始在課上找周公談心,那些壓根兒不耐煩跳舞的,悶得慌了就在課堂搞笑或搞破壞。在這些學校當教師的,當然也不缺純粹打份工賺份糧的普通人,但我認識不少特有愛心滿有熱誠的老師,甘願為這些被過早標籤的學子服務,他們一樣想方設法,為的是提高學習興趣,糾正性格和行為的種種偏差。我聽過不少叫人眼眶濕潤的感人故事——嬌小女老師在街上見到學生被圍毆,挺身而出,喝退大漢;中七學生的父親遇交通意外身亡,老師自發籌款成立基金,承諾照顧學生至完成學業;校長年年不動聲色自掏腰包,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這些義行,媒體不會報道,討論區沒人青睞,更不會被計入增值指標,但所謂春風化雨,所求的也不過如此。

適齡學童人口銳減,殺校縮班在所難免,首先陣亡的會是哪類名校?可恨的是,戰死原因不是不想教好學生,而是收不到「好學生」。我想不通的是,我們大可殺盡Band 3學校,但除非不再把學生分等級,這世上始終會有Band 3學生,他們是否只能在所謂「上移錯配」中,重複前人的命運?家有受不了港式教育的子女,又沒能力送他們放洋的家長,可以怎樣?

直至目前這刻,我還不敢說直資學校是否提供了真正有意義的選擇,抑或不過是在能力組別以上,多加了經濟組別的關卡。我所知道的,是過去十年八載的教育生態,愈來愈重視「市場」,說什麼「錢跟學生走」,聽在領受過何謂師生情的我的耳裏,很是難受。情與義,值千金?在教育商品化的狂流下,很多滿載一代人青葱歲月的校園,將會成為歷史,無數人再無母校可歸。

兩個片段

當那一天來臨時,我們想起母校,會想起什麼?有一年聖誕,我在一個派對上認識了一位年過半百的時髦阿姨,不知怎地聊起了她的母校聖路琦中學﹕「我口地唔同其他聖咩聖物,但係我口地都係名校!在灣仔,無人夠膽蝦我口地!」說時手舞足蹈,談到開心處,彷彿變回四十年前的飛女。另一次,我問一個剛升大學的女生在哪裏念中學,她報上年年見報的預科書院名字,我奇怪,問她中一至中五又在哪兒念書﹕「啊,間學校唔出名㗎。」

我常常記起這兩個小片段,告誡自己,母校雖然也有很多問題,又不能如傳統名校般給我更寬大的舞台,但我總是感恩,在這裏我遇過非常好的老師,有幸打好了學習的基礎,很多年後的今天,我有能力用另一種眼光檢視這段時光時,我沒有忘情。

文 陶囍

Rank: 5Rank: 5


3693
14#
發表於 10-12-26 08:16 |只看該作者
回應名校女生﹕我的老師:男拔今日只有富貴餐
(明報)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名校和屋村中學我也讀過,中一至中五,我在一間屋村中學念書,會考後以理科二十九分的成績轉到拔萃男書院    讀預科。名校教育不是優質的保證,名校學生也不全是天賦異稟、優秀出眾,正如英國    讀中學的不少精英,連在機場過聖誕也熬不住,證明溫室中長大的小花,完全經不起大風雪的考驗,但我慶幸兩種學校都讀過,見識兩者的分別。

會考放榜    轉校那一天,也是我第一次來到男拔萃,原來市區也有這麼大的校園,長長的馬路沒有盡頭。副校長Mark Rosario告訴我﹕「你想讀純數組,但你的附加數學沒有A(我考B03),你只可以去生物組了,你讀不讀?」

「讀!生物組也讀。」心想﹕反正我也不想做工程師,不讀純數也沒有關係。當年生物班還有另一名陳姓同學插班,但陳同學大概不習慣由頭適應新環境,不到一個月便轉回到他的母校讀預科,我們也沒有繼續聯絡了。據知,陳同學高級會考成績也相當優秀,成功升讀港大醫學院。

論教育質素,拔萃跟屋村學校並沒有大分別,兩間學校都有好老師及成績優秀的學生,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投入有天淵之別了。在男拔萃,每逢早會大聲唱校歌也不用害羞,因為旁邊的同學往往比你更大聲。

回顧十年 學生階層背景單一

當年的拔萃照顧草根階層,窮學生可以在校內享用廉價午餐,同學也沒有階級觀念,大家可以打成一片,他們的知識和視野也很廣,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而我人生第一次坐Benz也是在男拔萃的日子,有同學的親戚駕Benz來接他放學,幾個同學一併坐順風車離開。

我沒有再坐過Benz了。到今天,我仍記得後座的沙發是什麼顏色。

幾天前,我以記者的身分重返校園,訪問當年預科的班主任程張迎老師。教中文的程sir在拔萃任教超過二十六年,看著拔萃轉變為直資中學。已有很多名校的畢業生投稿談母校,不如換一換資深老師的角度,談談各種關於「名校」的問題,以及直資的影響。

莊﹕回顧過去十年,拔萃的學生有什麼變化?

程﹕拔萃於03年9月轉了直資後,學生無論在學習、處事、音樂、體育、課外活動方面的優秀表現都沒有改變,與其他學校比較仍是很優越。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social economic status)與過往有明顯分別了。我沒有客觀的統計數字,但據我的觀察,學生的家庭背景較過往富裕,而這個趨勢是會維持下去。

因為拔萃中學和小學行一條龍制度,中學的大部分學位都被小學畢業生填了,公開派位的影響不及以往大。能夠進入拔萃小學的學生多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這類家庭是會積極為孩子爭取的。

直接進入拔萃中學有點困難了,理論上每一級有六班,每班四十人,每年總共收240人,但有150個位要給拔萃小學畢業生,剩下數十個位讓其他人讀。即使如此,我仍看不到有其他社經背景的學生,大多數學生仍是來自中產或以上的家庭。

莊﹕這觀察是怎樣得出來?是否多了人駕車接載兒子上學,馬路塞車情况較我讀的時候更嚴重?

程﹕也是。現在上學的交通相當擠塞!

莊﹕還有沒有其他觀察?是否學生的行為較轉直資前不同?

程﹕我也很想了解,究竟全校有多少家境清貧的學生,需要申請學費減免?我不用知道是誰申請,只想知道數字,但我一直得不到答案,印象中我也沒有處理多少申請。

莊﹕你有沒有正式問校長?

程﹕我沒有正式去找答案,但看來身邊的同事都不知道答案,其實校方有需要讓教師們知道,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背景很自然的事。

莊﹕如果有類似我這種家境極普通的學生,拿張會考證書來考拔萃,現在是否仍有機會獲取錄?

程﹕仍然有機會的,每年都有一個半個外校生拿會考證書來插班,但這只是一個半個,數目絕少,沒法改變學生階層集中的情况。這跟以往七、八、九十年代,學生家庭經濟背景分散的情况很不同,難怪一般人會覺得,讀名校的教育機會被中產壟斷。

特別是小一的收生,除了看學生的資質,家庭因素也很重要,較富裕的家庭會培養子女學各種技能、上「面試雞精班」、甚至以家長本身的人脈補救,這些都會增加入學機會,縱使基層家庭的子弟有潛質,但在這些方面比較便會輸蝕。

我希望學校可以把資料攤出來,究竟頒了獎學金給多少相對貧窮的學生?比例是多少?有資料才可以令公眾信服,拔萃這類直資學校仍是以有教無類的態度和原則辦學。

拔萃優秀的學生不比以往少,但讀書的心態和待人接物的態度,這十年八載也有很大轉變,也可能受到社會風氣改變的影響。

這一代更功利

莊﹕例如有什麼轉變呢?

程﹕現在的學生行為舉止態度顯得有點傲慢無禮,少了一份尊師重道,人際相處的能力也較弱、情緒化、自我中心和任性。犯了事後,他們不是先自我檢討,往往用對抗的態度對待老師。當然男校學生是頑皮一點,但你那一代的學生是較少任意妄為,總有些基本的紀律。

例如,有學生在走廊忽然用書拍另一個學生的頭,兩人打起架來,類似這種無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早一兩年很多學生遺失手提電話,校內很多失竊,有些學生甚至自己報警,校方也不知道,會有警察走上來問學校,哪個學生報案?這些東西也曾發生。

這可能是整個社會的現象,其他學校同樣發生,但我覺得頗深刻是現在的學生較你那一代更功利,我不敢說他們沒有理想,或可能因他們有相當好的家庭,家長已為他們安排前路了。

但我不覺得現在的學生希望在更高的層次貢獻社會,實踐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們較關心考試的形式和如何取分數,他們問也是這些問題。

莊﹕這與直資有沒有關係?是否太精英的教育環境,助長了這些性格?

程﹕如果不是直資,仍像喇沙以公開派位收學生,我相信學生的階層背景會更加多元化,不同階層學生的互相適應、學習、觀察和交流,會有些良好的效應。若果來自四方八面的band one學生都可以來,而不是十一、二年都是同一班人,互動是否可以更明顯呢?

莊﹕自從直資制度出現後,不少名校也轉了直資,你覺得直資制度有沒有影響社對名校這個標籤的觀感?是否令名校貴族化了?

程﹕以前大家以學生是否優秀界定名校,覺得名校是「叻」的地方,有各種不同長處的學生,也是多元的地方,只要你有專長便可以考入來。但現在名校除了「叻」之外,給人的感覺是,特別是那三幾間轉了直資的傳統名校,明顯地學生都來自中產或以上的階層。

直資學校收的學費,有如讓你在常餐以外「加餸食飯」,在政府的資助以外,家長要再付學費。以往你沒有錢「加餸」,也可以進餐廳吃常餐,但現在的情况是有能力「加餸」的人才可以入餐廳,「吃常餐的唔該過隔離」。

這些學校是應該考慮,怎樣扭轉這個印象,不要令人覺得直資學校是為某個階層服務,因為教育的機會應該平等。

莊﹕還記得當年剛轉來讀,最震撼是唱校歌的氣勢,在屋村中學就沒有了。轉了直資後,傳統目前仍有多大的影響力?

程﹕學生對傳統的歸屬感(sense of heritage)仍然很強,這裏的預科生,可以用一周時間,親自為陸運會做一條十幾米長的橫額打氣,他們相當投入學校活動。

他們有自信、接觸不同東西的機會多、處事解難能力好些、自我形象極高。學生的使命感仍然很強,為了延續運動王國、音樂方面的出式表現,對傳統的承傳、繼往開來的態度仍然有。

名校•社會資本•抱負

莊﹕最近《星期日生活》副刊都有不少文章談及讀名校是怎樣一回事,身為名校的資深教師,你覺得讀名校是否有必要?

程﹕我只教過一年地區學校,我大半生人都在名校度過。名校的學生是較複雜,名校可以給學生信心,讓他們覺得與眾不同,你是拔萃、喇沙、皇仁、女拔……名校有自己的傳統風氣,要建立名校品牌一點也不容易。

其實很多學校也相當不錯,只是傳媒的焦點老是放在傳統名校。學校之間的差異是否如此大?我覺得未必的。很多屋村學校給學生很多發展空間,培養學生成材。我最討厭傳媒過分吹噓,花幾百萬、幾千萬買名校區的單位,增加子女進名校的機會,考不入便慘如哭喪,這些新聞很無聊。

入不到名校不是世界末日、不是失去教育機會,這些風氣是絕不值得鼓吹,這對其他學校不公平。家長是應該考慮,什麼學校適合自己的子女,不是一味盲目追求入名校,以為入到名校便「一天都光晒」,以及管教得太過分、照顧得太過分。

莊﹕兩種學校我也讀過。名校與一般學校的教育質素未必有大分別,但從實用的角度看,我的拔萃中學同學,現在都是專業人士了,有醫生、律師、各種師,現在便發現讀名校真的很有用。

程﹕你說了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學校的學生,出來社會後在不同的範疇各領風騷、獨當一面,形成很強的聯繫,這些是很強大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你畢業後打個電話、找個同學便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得到很多的資訊、照應和支援。這些無形強勢的特點,也令一些家庭著迷,希望子女躋身這些學校。

名校令你有些特別的經驗,繼續傳統的使命,自由多元的發展空間,令學生畢業後也會珍惜,畢業後同學有較強的互相支援,這正正是這些學校的優點。

莊﹕名校的教師跟其他學校的教師,有什麼不同的挑戰?

程﹕這裏的老師要懂得適應,你要明白學生的性格,然後因勢利導,引領他們發展,容志高老師做得很好。拔萃學生的課業和資質已十分優越,但他們仍是小孩子,我們身為教師要小心,我們能否教他們有更崇高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希望令他們發揮所長,更好地貢獻社會,而不是只出產一班功利的成功人士。

問 莊曉陽

香港記者協會總幹事,1998年於男拔萃預科畢業

答 程張迎

中文科老師,在男拔萃任教超過26年

文 莊曉陽

圖 陳淑安

編輯 蔡曉彤

Rank: 5Rank: 5


3693
15#
發表於 10-12-26 08:18 |只看該作者
All from migpao, serious discussion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10-12-26 08:19 編輯 ]

Rank: 5Rank: 5


4773
16#
發表於 10-12-28 19:1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26 08:18 發表
All from migpao, serious discussion


都是好文章.

Rank: 5Rank: 5


1027
17#
發表於 10-12-30 23:37 |只看該作者
Interesting!


359
18#
發表於 11-1-3 21:3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 youma 的文章

Dear youma

本來「跟縱」judy 至小一欄「入拔萃之路」見到她的有趣說話也想以下面的故事回應一下,但想起上次就係咁多口對個「小學生」嘅作文說三道四就幾乎闖禍,也就打住了。如今見到前輩陷入苦戰,就不得不讚自己有先見之明。怪唔得自由講場啲網友話呢邊啲人個個都好似食火藥大咁。

一年多前,晚飯桌上閒談。大女說:「哈,終於俾我識到個成績差又冇乜特長嘅 DGS 女仔。」我筷子也沒有停:「咁佢呀爸呢?」「係喎,佢爸爸好......」

話說回來,曾在PM中向 ANChan59 提及,妻子是極欣賞 DBS 的男孩的,最好就女婿都係 DBS 嘅。(當然,以女兒的拗頸性格,佢暫時要失望住先。)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9#
發表於 11-1-4 09:32 |只看該作者
但想起上次就係咁多口對個「小學生」嘅作文說三道四就幾乎闖禍,也就打住了。如今見到前輩陷入苦戰,就不得不讚自己有先見之明。怪唔得自由講場啲網友話呢邊啲人個個都好似食火藥大咁。

一年多前,晚飯桌上閒談。大女說:「哈,終於俾我識到個成績差又冇乜特長嘅 DGS 女仔。」我筷子也沒有停:「咁佢呀爸呢?」「係喎,佢爸爸好......」


Uncle,

上次画公仔画出腸,己闖禍了。今次,單單稱youma為前輩,己是死罪。

"大女說:「哈,終於俾我識到個成績差又冇乜特長嘅 DGS 女仔。」",不但無問題,擦鞋擦到不留痕迹,好嘢呀!但呢句:「咁佢呀爸呢?」,就得罪哂天下間嘅老豆。

難怪得有人說,男人退咗休就唔俾飽飯佢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788
20#
發表於 11-1-4 18:4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3 21:39 發表
話說回來,曾在PM中向 ANChan59 提及,妻子是極欣賞 DBS 的男孩的,最好就女婿都係 DBS 嘅。(當然,以女兒的拗頸性格,佢暫時要失望住先。)


uncleedward

Unfortunately, my son is a bit too young for your daughters. If not, it's a good idea . My son prefer talking to people older than him in general.......So....

(My son applied the college you suggested by himself and simultaneously algined with your advice. No matter it's successful or not, a great challenge for him before University admission.)

No matter which elite school, must follow 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 of course skewed some extent. My son told me that the bottom 30 students from DBS compare with any Band 1 schools' bottom 30 students, other schools' students should be well perform bottom DBS boys. But the top 30-50 is totally different ball game.... It'a more realistic comparison.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