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名家名著﹕創意來自閱讀?
發新帖
查看: 1362|回覆: 3
go

名家名著﹕創意來自閱讀?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2258
1#
發表於 10-6-9 17: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名家名著﹕創意來自閱讀?
(明報)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創意是世上珍貴的東西。香港希望藉著西九文化區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欣賞具創意的藝術;[url=]新加坡
[/url]推行創意教育,希望青年可以跳出框框,培養創新思想;在「知識型社會」,創意是備受尊崇的東西……但創意是怎樣培養出的?是可以後天栽培的嗎?
[url=]日本
[/url]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曾經替動畫導演宮崎駿作電影配樂:《龍貓》、《天空之城》、《風之谷》及《崖上的波兒》。他亦曾協助北野武導演配樂,包括《花火》、《玩偶》和《奏鳴曲》。早前大熱的日本片《禮儀師の奏鳴曲》的配樂,都是出自久石讓的手筆。他在自傳《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中,提到得著靈感和創意的一剎不是偶然發生的;感性創作一點也不隨意,能感動人心,是因為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有「邏輯性的構造」;無論是文學、音樂和電影,凡是以時間流轉來呈現的藝術,都有其邏輯性的構造。創作是感性的活動,也是創作者心智理性呈現的行為。
久石讓:創作95%是思考閱讀
創作者不是依據模糊不清的感性和沒有意義的隨想創作,而是透過具邏輯的思考、多年累積的知識和閱讀、無數的經驗與經歷;並需要常問自己:「學到什麼?體會什麼?」才匯集成為創作的依據。然後在洗澡或散步的一刻,靈感到來,就能完成創作。對久石讓來說,感動人心的創作中95%是思考、閱讀和體驗;而餘下的5%才是靈感的乍現。創作沒有捷徑,創意的來源跟大量閱讀和思考有關。
大江健三郎:自發閱讀奪諾獎
另一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提出相類似的看法,這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戰後作家,曾經寫過《廣島札記》、《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等書。他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中,提及自己10歲那年日本戰敗,讓他發現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天皇是「神」、[url=]美國
[/url]是頭號敵人等,其實都是不堪一擊的;所以在戰後一個月,他就不再上學了。從此,他逃學,但沒有失去學習的樂趣。他開始閱讀大量的書籍。他家貧且生活在森林之中,只有靠學校班裏一位較富有同學,不斷借給他大量的書籍,從此大江健三郎就天天看書,從一本書的作者推介開始,到另一作者或另一本書籍,不斷地追尋閱讀下去。後來大江健三郎有機會到[url=]東京
[/url]讀書,他就更廣泛閱讀,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於[url=]瑞典
[/url]領獎演說時,竟能在瑞典人面前講論瑞典的文學,可見他閱讀之廣,真是難得。
訪問原爆倖存者 克服自卑恐懼
大江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書中,又提及自己的獨生子「阿光」,他是個先天殘障人士,孩子的失禁和智障問題,讓為父的大江很煩惱,甚至想過自殺。一次,他前往日本廣島作報告文學,訪問很多原子彈[url=]輻射
[/url]下的倖存者,他們勇敢的生命力、對自己人性的尊嚴,深深觸動了大江健三郎,使他願意進入自己的幽暗世界,克服自卑與恐懼,悉心照顧兒子阿光。後來他發現兒子有音樂天分,雖然有點聽障,但卻能作曲,他更為阿光出版音樂唱片,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大江近期散文集有《兩百年的孩子》、《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及《給新新人類》等,都是對青年多方鼓勵。廣泛的閱讀、深度的思考,是可以使人有創意、有生命力、有希望感,可邁向更積極的人生。
作者簡介
梁永泰博士,突破機構總幹事,全職從事青少年教育、領袖培育、影音媒體製作等;本地出任教育及社福發展諮詢委員、中央政策非全職顧問等。著有《新領袖DNA》、《第二曲線人生》、《哪個孩子不出色》等。
文:梁永泰
   0    0    0    0

Rank: 5Rank: 5

醒目開學勳章


2894
2#
發表於 10-6-10 00:26 |只看該作者
十分十分認同,只要愛閱讀,一定會好出色,成功

Rank: 5Rank: 5


1729
3#
發表於 10-6-11 23:58 |只看該作者
閱讀要經過撰擇性思考,先會有效。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