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微調母語教學 成敗繫於兩條件
發新帖
查看: 1940|回覆: 6
go

微調母語教學 成敗繫於兩條件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09-1-9 14:12 |顯示全部帖子
教育局經過逾年諮詢和收集意見,就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初步提出一個新方案,主要是調整一刀切的母語教學政策,改為以學校為本,增加彈性,讓各家中學在有條件下,按專業自決教學語言,目的是要增加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我們認為,新政策之成敗,取決於兩個條件:(1)教育工作者能否超脫於本身利益,嚴格而確切地按政策辦學;(2)教育當局能否有效監管,杜絕學校為了自私考慮而犧牲學生的利益。
「微調」不微

勿因學英文犧牲學知識

教育局把擬議中的方案,稱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不知道當局如何定義「微調」,不過方案撤銷了母語教學劃分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教學語言由校外分流改為校內分流,這是根本性改變,大幅度偏離現行政策,以調整之實質而言,新政策並非「輕微調整」,而是「重大改變」。

不計其數的學術研究,都證明母語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的有效方法,所以母語教學有益於學生,原則上毫無異議,但是本港推行以來,無法改變社會對英文「高人一等」的認知,使得教學語言在本港,並非單純的教學問題,而是牽涉到各方利益的政治問題,本質極其複雜,各方爭議不絕。

11年前,本港推行母語教學時,一刀切地把中學分為英中和中中,硬性規定教學語言,由於打擊面太大,此政策從一開始,教學界和家長已經有較大反彈。家長從功利出發,都想子女擠進英中窄門;學校擔心被標籤為中中,招生困難;校長教師則恐怕學校失去競爭力,可能結業而影響生計。當時教育事務的主事者認為可以憑實效來改變社會的傳統認定,因而強力推行,加上後來進一步要在2010年實施英中和中中的「上落車」機制,更是觸動了辦學團體、學校和教師的利益,因此被認為是教育界的一個計時炸彈。

嚴格而言,當年推行母語政策的一刀切強硬做法,長官意志過於濃烈,並未顧及本港社會客觀現實,有值得斟酌餘地。現在教育局要推行的新方案,改變了僵硬規定,增加彈性,讓中學按校本專業自決。修正一刀切,應該是補救母語教學政策不足之處,不過新方案給予學校自決的程度,使人覺得是否有點矯枉過正了。

學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讓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知識。新方案的主軸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英文,其間會否捨本逐末,使學生為了學英文而忽略了學習知識,使人關注。母語教學推行以來,全港學生英文平均水平是有所退步,但是學生在學科的成績有顯著進步,也是事實,所以當年實施母語教學之目的已達。2005年發表有關中學教學語言的研究報告,也列明「個別語文成分較少的學科採用英語教學,對提升英語水平成效不大」。現在當局的新方案,並無研究或學術研究支持,使人擔心會否為了過於側重英語,而犧牲了學生的學科水平。

新方案的教學語言安排,並無學理根據和支持,為其一大弱點,因此身兼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的田北辰等人,仍然抱持反對態度,認為當局只是出於政治考慮,未完全服膺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事實上,新方案若在2010年實施,原來的英中和中中「上落車」機制便會胎死腹中,對於一些辦學團體和中學肯定是「好消息」,起碼不用被標籤而使學生卻步。家長則只看到子女在學校多了學習英文的機會,不會深究其成效得失,相信也會接受新方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新方案構思時有否以解決政治問題為考慮,但是實際上它起了這樣的效果。

新方案較傾向辦學團體、學校和教師的利益,相對於毫無組織的學生和家長而言,他們對政府的影響力較大,當局首要也顧慮到他們的反應,所以,新方案遇到的阻力,相信不會太大。但是為學生的利益着想,我們認為政府要做兩件事。一是要想方設法,盡量維持學生的學科水平,因為並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升讀大學,他們在學科方面的成績,關係到日後就業的選擇;二是盡量協助家境清貧的學生,讓他們在競爭平台上,在起步點得到較公平的機會。

學生不應再做白老鼠

加強調研總結經驗教訓

至於教學語言新方案,我們認為成敗主要關乎兩點。

首先視乎教育工作者的良知。母語教學推行之前,一些學校為了收生,在教學語言弄虛作假,掛羊頭賣狗肉,貽誤學生課業,犧牲學生利益,這些做法,早已為有識之士所不齒。新方案給予校本自決的彈性甚大,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顧切身利益,例如為了避免「殺校」,在教學語言上犧牲學生利益,則是大大地對不起學生、家長和整體社會了。

其次是教育當局要嚴格把關和監察,確保學校在執行政策時,符合學生的最根本利益。在這方面,「陽光政策」愈透明愈好,由社會、公衆共同監察,學生的利益會得到更大保障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相對於一刀切的母語教學政策,其寬鬆之處,可能較適合現今的社會環境,不過,要待實施後第五個年頭的公開考試結果(中學會考),才有數據檢驗新方案的成敗。教學語言只是教學的媒介工具,教學的成功或失敗,主要視乎教育當局和教育工作者如何真心誠意地教好學生。

過去10年推行母語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當局並沒有把握機會去做好這個實驗的調研和總結經驗;今次推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當局必須銘記教訓,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微調過程的成敗得失,切勿過幾年又要再找新一批學生做白老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09-1-9 19:09 |顯示全部帖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496
發表於 09-1-10 10:38 |顯示全部帖子

98年「落車」未改名 3「英中」有望名正言順

現時有6所津貼中學的校名有「英文中學」四個大字,但當中的彩虹天主教英文中學、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和聖若瑟英文中學,於1998年被迫「落車」轉為中中而「名不副實」。微調方案2010年實施,有望名正言順稱為英文中學。

在1998年「落車」時,3所學校均未有刪去「英文」二字。教育局亦從未干預學校的「虛名」,更表示「教育局無權要求學校改名」。

中中英中聯會解散待商

中學將來再無分「中中、英中」,現時的中文中學聯會及英文中學聯會又會否解散?中中聯會主席葉賜添表示,現階段正蒐集會員學校對方案的意見,解散與否暫未提及。

Rank: 5Rank: 5


2338
發表於 09-1-10 20:05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elbar 於 09-1-10 10:38 發表
現時有6所津貼中學的校名有「英文中學」四個大字,但當中的彩虹天主教英文中學、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和聖若瑟英文中學,於1998年被迫「落車」轉為中中而「名不副實」。微調方案2010年實施,有望名正言順 ...

可能改成母語教學聯會同英語教學聯會,甚至彈性教學聯會!

Rank: 3Rank: 3


336
發表於 09-1-11 11:25 |顯示全部帖子
現在嘈得最緊要的Band 2頭的家長群,因為其子女差少少入不到Band 1,而失去讀英中機會.

我建議將中學增加至50%係英中,讓Band 2都有機會讀英中,好過攪到d學校半中半英.

但我肯定,無論點改,標籤效應仍是存在,而且是永永遠遠的.

Rank: 5Rank: 5


2338
發表於 09-1-11 13:22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davidmimi 於 09-1-11 11:25 發表
現在嘈得最緊要的Band 2頭的家長群,因為其子女差少少入不到Band 1,而失去讀英中機會.

我建議將中學增加至50%係英中,讓Band 2都有機會讀英中,好過攪到d學校半中半英.

但我肯定,無論點改,標籤效應仍是存在,而且是永 ...

其實微調後有200間彈性學校,已經同你諗ge數目差唔多。

Rank: 3Rank: 3


200
發表於 09-1-11 18:16 |顯示全部帖子
其實現在仍然存有好多灰色地帶, 例如由升中分班試分班是否公平, F.1入到英文班是否代表一直升學仍然係英文班, 而F.1入唔到英文班又係咪永遠入唔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