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
樓主: super11mum
go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1#
發表於 09-1-15 11:26 |只看該作者
2009115日信報


披露公開試成績取代中中彈中標籤

練乙錚

本地學生語文能力每下愈況之際,教育界最大爭議竟是「教學語文問題」而不是「語文教學問題」,足見事情之荒誕。在此事上,教育學閥的誤導、官僚的無能,二十多年來一直妨礙實質進展不特已,還製造出很多怪胎,所謂中中、英中的分野及其不良標籤效應,就是怪胎之一。為什麼在我們的中學教育體制裏,一間學校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直接以一兩個簡單學業成績統計數字去顯示,而是用學校裏有多少班用什麼語文的教科書來標籤?為什麼這樣設計出來的體制,竟把本來事事精明的香港家長,都變成只懂用中中、英中標籤去衡量學校優劣的糊塗蟲?錯不在家長,也不在教師、學校,而在教育官僚學閥。筆者今天繼續探討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

中學有兩個重要任務:教好語文,教好其他科目。前者是基本,不容有失。後者有迴旋餘地:每一所學校,可按本身辦學理念、師資狀況、市場需求,選擇科目組合及相應的校內資源調配;每一個學生,亦可按自身興趣、能力,在一定範圍內選擇修讀什麼科目及分配每科學習時間。在教師而言,任務則只有一個:教那一科,就把那一科的內容,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筆者昨文指出,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教師和學生的能力、習慣及所在學校資源而異),「英書中教」、「三語混說」,對很多師生而言,都可能是最優選擇;如此,政府實在不應橫加干涉,而應予學校及教師充分自由。

有人會問:如果家長「喜歡」所有科目用英文教學,學校屈從家長壓力,強制所有教師包括無此能力者用英文教授所有科目,那又如何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由政府要求所有受助中學,公布畢業班公開試語文成績及「增值」數據。很明顯,對家長而言,這些數據比任何教學語文標籤更有用。目前,因為這些數據(特別是英文成績數據)不公開或不完全公開,家長因此只能以教學語文是中是英來幫助鑑別學校的語文水平,從而引致一系列惡果,包括學校不適當採用英語教學、老師授課質量及學生學習意欲低落,學校以中中/英中/彈中等荒誕標籤劃分,等等。

標籤系統有好有壞,有的標籤資訊含量高,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有的標籤則反是。以教學語文為分野的標籤,資訊含量低,且有不良副作用,實踐證明效果很壞。若學校公布語文公開試成績,教學語文標籤馬上變得毫無意義,中中/英中/彈中分野亦無形中消失。但新的標籤又會出現——很可能主要是學校的英文公開試成績,不過這種標籤是良性的,可強化學校之間的教學質素競爭;英文成績較遜的學校,亦可以其他方面優越作號召。這樣,歷時四分一世紀的「教學語文」荒誕爭論可以了結,社會視線回歸具實質意義的「語文教學」質量問題,香港的中學教育便有救了。

當然,為發展良性教學質素競爭,學校只公布語文公開試成績是不夠的,筆者提議政府強制要求所有接受公帑資助的中學,盡它們對納稅人的責任,至少公開下列四組公開試資料:
(一)中、英文科平均成績及「增值」;
(二)理科平均成績;
(三)文科平均成績;
(四)各科總平均成績。
這四組七個數字,構成一般家長判別學校各方面質素的「充分統計量」(sufficient statistic)。目前,各校只作選擇性披露而政府縱容之,家長因此無法精準比較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學結果優劣。這樣做,太對不起家長和納稅人。

要求此種資訊披露,在「殺校」陰影之下,未免使一部分學校及其教師擔心,但這正是十億元公帑資助學校用武之地。「微調」方案以此大筆公帑支撑一個荒誕的「教學語言」危機局面,主要辦法竟是高薪聘請英語國家老師來港代課,同時資助欠缺英語授課能力的物理或體育等老師帶薪離職學英語;如此庸人自擾,全世界只有香港特區政府才想得出、做得出。
為什麼不多花錢直接提高學校的中、英語文教學質量?後者做法多得很,如多聘母語是英語的優質英文科教師及教學助理以創造更多校內英語環境;設立語文獎學金讓積極學習語文的學生暑期出外進修;在語文(甚或其他科目)較差的學校大舉推行小班教學;要求中、英文不及格的學生留級重讀或上暑期或周末補救課;容許某些學校或學生大幅增加語文節數、減少其他科目、富餘教師轉校支援小班教學,等等,都能對症下藥。
其他科目老師不是不要進修,但物理老師應進修最新物理學發展或物理教學新方法,體育老師應進修最新體育知識和觀念,等等,而不是在一個全然扭曲的學制之下強制其他科目教師學習用英語教學!

九八年的母語教學原則大體正確、方法嚴重錯誤;今年的「微調」方案動作很大、效果微弱。香港中學教育的出路,在於首先認識到「教學語文」之爭是錯誤之爭(fighting the wrong battle!),然後努力改善語文教學、強化其他科目教學;這個根本出路,才真正符合家長和學生利益。具體做法,則是增加語文教學資源和靈活性,解放其他科目「英書中教」、「三語混說」,強制學校作公開試關鍵成績全披露。長痛不如短痛,這些才是必須的短痛。「微調」方案提及的,只配說「長痛不如搔癢」,而已。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2#
發表於 09-1-15 11:2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sy_ma 於 09-1-15 11:26 發表
2009年1月15日信報

披露公開試成績取代中中彈中標籤
練乙錚

本地學生語文能力每下愈況之際,教育界最大爭議竟是「教學語文問題」而不是「語文教學問題」,足見事情之荒誕。 ...


練Sir不愧為偶像級寫手,果然一語中的


1255
23#
發表於 09-1-15 15:4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24#
發表於 09-1-15 16:05 |只看該作者
中英兼擅必將取代「重英輕中」
2009-1-15  大公報

母語教學「微調」建議出台後,在社會上和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今日上午,立法會教育委員會為「微調」舉行會議,全港主要教師、家長團體代表將會出席,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將回答問題。

眼前,就「微調」推行的效果或目的眾說紛紜,有說「微調」不「微」,其實是在開母語教學的倒車;有說母語教學政策已經證實失敗,「微調」只是在找下台階;一些人則在如何接收前列學生開設彈性班等技術問題上打轉,說法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繚亂,家長自然難免更感焦慮。

其實,對「微調」的實施,如果一定要用一兩句說話來形容,那就是彈性和寬鬆。比如一些本來用中文授課的科目或班級,「微調」後可以用百分之二十五的課時講解英文教材或觀看英語紀錄片,讓學生有機會多接觸英文,多運用一些英文單詞或句子,但基本教學語言仍然是中文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事實是,自九七回歸、特區政府宣布推行中文母語教學政策以來,有關教學語言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今天,隨著「微調」措施的提出,一些人又企圖以所謂教學語言「亂局」來達到否定特區政府施政的目的,情況是令人關注的。面對種種干擾,特區政府有必要、也有責任把教學語言問題從根本上再向社會大眾作出明確的闡釋,那就是:中文母語教學政策不會變,但保持和提高學生的英文水準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整體利益;中、英文不僅不對立,而且,中英並重或中英兼擅,是香港特區必須珍惜、不可失落的優勢

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之下,英文的語文地位並沒有改變,基本法第一章「總則」第九條白紙黑字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

同樣,自國家「十一.五規劃」以至近日一系列應對金融海嘯的措施,以及剛發表的「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香港作為國家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是一再被突顯的;如果香港連這一個「本錢」也失去,再想在內地不斷崛起的大城市中仍佔一席不可取代之位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語言和法規是兩項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文地位的日益重要和提高,同樣也不是任何人為因素可以阻擋或改變得了的。過去,一些香港年輕人,叫他學普通話,打死也不幹;但近年一些外資大財團、企業亟需通曉中文、普通話的人才,幫助他們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優職高薪、升職有望,一些才俊就用十倍於當年學英文的勁頭去學中文、學普通話,一些人甚至連上海話、四川話也學會了。未來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角色只會越來越加強,學好中文已經成為精英才俊的基本質素之一。今日港人社會、學生家長仍普遍存在的「重英輕中」心態,主要是當年港英殖民統治者在聘用公務員以及商界高職、上層社會中的「傾斜」政策所造成;今天,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對「重英輕中」的最終被中英並重、中英兼擅所取代,又有什麼需要過於憂慮的呢?

Rank: 5Rank: 5


4418
25#
發表於 09-1-15 16:1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ttsmum 於 09-1-14 13:37 發表
"「三三四」........就是都係離開英國學制和教學語言,而與中國內地的學制和國家語文接軌的。"

我曾經這樣想,但最近發現:
英國學制5歲開始,花了12年上小學和中學,16歲參加GCE 考試,18歲參加a-level 考試,

我們6歲開始, ...


mattsmum:

我囝囝學校在中三開始已有物理, 化學, 生物分科學習.  我所知不少中學也如是.  也有中學在中三仍以 IS 作統一學習, 像伊利沙伯中學.  在三三四下, 課程想比較自主, 有些學校初中有通識科, 有些校初中不設通識.  近年GCE 程度相對淺, 以香港學生學科水準來說, 應該不太難.

Rank: 5Rank: 5


3693
26#
發表於 09-1-15 18:09 |只看該作者
I know some school had catered for change, some still use the current system of teaching science at F3, this is a complaint from current F3 parents as their children will be the the first 3-3-4 student.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1-15 16:17 發表


mattsmum:

我囝囝學校在中三開始已有物理, 化學, 生物分科學習.  我所知不少中學也如是.  也有中學在中三仍以 IS 作統一學習, 像伊利沙伯中學.  在三三四下, 課程想比較自主, 有些學校初中有通識科, 有些校初中不 ...

Rank: 5Rank: 5


4418
27#
發表於 09-1-16 01:1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15 02:10 發表
囝囝爸:

記得幾年前有一個題目關於甚麼是填鴨,甚麼不是的。...

填鴨教育,我認為流弊最主要是以下兩點:

1. 操練不是壞事,但「太頻密」及機械式的操練就是填 ...


Eviepa:

以前我在BK未有見專論填鴨的題目, 有或我錯過也不定.

大量課內課外學習, 但理解不達或得不得到學習成果算是填鴨教育.  母語教學政策, 英中難求, 偏向精英培育, 開放直資, 競爭加劇, 大學學位不足, 都把普通學生成為填鴨主要對象, 因為他們還有擠身上進希望, 學校和家長企望下都較強力吹谷, 低成績學校和學生早被淘汰放棄.

如何視為操練, 或機械式操練在教育較少, 因學習多循序而上, 不會在一學習環節不斷重複習練.  身邊親友所見, 好成績都多有家長從小教習或出外補習, 從他們一路升學成績來看, 有相對學習效果, 所花時間不詳, 方法有異, 但都算學習愉快, 不少還體藝俱全, 我想不算填鴨吧.  時間和學習有效, 這是一般成績好學生寫照.  其他同樣課外學習, 也有見辛苦的但學有所成, 也有不能的, 花時間而得不出結果會有填鴨效應.

如何思考, 我是一個門外漢, 你舉証的我也從沒想到.  我從沒擔心過我囝囝會受一這寓意故事影響, 相信他由小三開始應可自我分辨, 如不能者, 望他將來增進學識和經驗時, 學識作出合理思考判斷, 這也是學習其一重點, 由他體驗得失改進.  

早年也看過「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其言思考方法包「語理分析」, 「邏輯方法」, 「科學方法」,「謬誤剖析」四項.  教囝囝學習或答題時, 也是以此為本.  要厘清問題, 審核舉證是否正確, 從學習方法有正誤時, 作出參考改正.  但這一切, 都以理解所學為先, 所以我是鼓勵學而時習之, 基實知識為先, 思考為次.  

我覺你對現今傳統校傳統生歧見太深, 也不了解, 也低估家長能力.  如你想到將來對手學生是一班生吞活剝, 缺乏思維學生, 我想你會大錯特錯.  傳統教學因應形勢, 已作出不少改變.  香港這個資訊發達, 光怪陸離社會, 書呆子難找, 易找的相信家長和學校予以放任望其自學學生.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52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8#
發表於 09-1-17 08:51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你的貼文無非想表達一個意思:填鴨已經不存在,現在香港學生已經打破了生吞活剝,機械操練的框框,所以我囡囡的對手,普遍都是會靈活思考的學生,反而書呆子難找。

囝囝爸,香港教育幾時靜悄悄地超英趕美呀?我一D都唔知?

相比歐美,香港教育生態是填鴨是一個公論,然而,任何人都可以挑戰公論,但在挑戰時,必需附上詳細理據。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1-17 13:0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9#
發表於 09-1-17 08:5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sy_ma 於 09-1-15 11:29 發表


練Sir不愧為偶像級寫手,果然一語中的


勁!

Rank: 5Rank: 5


4418
30#
發表於 09-1-17 17:18 |只看該作者
Eviepa:

上文對操練和填鴨定義已簡略說出我的看法.  大家看法不同, 不是問題.  因如你所說, 每人要有獨立思考, 獨立見解.  但思辯一定要有理據.  你想要的是我的理據.

你對操練和填鴨定義為何, 理據又如何.  我希望你的理據要廣濶有力, 不要說一般社會的公論想法, 或你固有的想法, 或印證你幾十年前的體驗, 和你家教的見證.  社會每天在變, 人的行為跟著社會而變.  一次金融風暴, 很多專家或普通投資者對投資的想法也劇變或覺有錯. 教育而言, 也在改變中, 很多不為人見.

今次討論源起於你說三三四的期終考試, 談論應以中學生為重點.  

你是一個口說不談成績分數的人, 但你愛比較特顯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 所以早早作出重量級的家庭學習, 前瞻性的升學部署, 找條容易入大學的路.  但香港大學學位難求, 要爭學位的相信是非一般之輩.  對手或可說是一般有成績証明的名校學生, 不是一般要苦追苦讀中流或可稱填鴨之輩, 也當然不是早被我們為精英設計的偉大教育制度下之三等學生.

你說我表達香港填鴨教育不存在, 我想你思考太獨立單一, 多元些想回我幾年來的發文可找到答案.  不過, 香港教育之填鴨, 源於制度, 源於預科和大學學位極度不足, 源於精英主義...制度為先, 學校追隨, 家長極致. 香港填鴨, 不是學生本身, 是制度和家長.

香港學生填鴨, 主要是幼稚園和小學時期, 到中學自主時期, 家長可以繼續填鴨嗎? 少數學校還可以.

以我個人想法作出填鴨定義.  學校填鴨, 功課多, 學校教法不善, 學生不理解, 課外缺乏空間, 家長冇能力, 或家長有能力或因學校功課考習量多, 而缺乏空間輔助, 就造成填鴨效應. 一年跟不上, 年復如是.  我想不少小學如此, 這是我深惡痛絕的.  其他是家長在課外輔助量多而不得其法, 加上量數不少課外體藝, 學生學不上或缺乏興趣, 家長依然照舊, 是家庭填鴨.  填鴨現象, 在升中競爭大下, 小學是普遍的.

說回中學, 讀得書的如何填鴨, 現今中學, 體藝俱多, 課外都花時間, 不少學生都樂於參與,讀書上的填鴨量和生存空間有幾多.  如學習量多而有效應, 可算是填鴨嗎?  你可否舉証你周遭可見的中學生填鴨個案.  我所見甚少.

再說生吞活剝, 中學學科, 有幾多科可以生吞活剝過關, 我想你是說你的歷史科舉証經歷吧.  我囝囝歷史科成績中等, 今年中考, 我只和他溫習過西史一科部份他不解內容, 有時間和你分享我是否用生吞活剝方法.  我想其他同學比我囝囝成績好的, 也是否用生吞活剥方法?  至於其他科目, 如何可生吞活剝可學習到好成績, 你可否舉例說明, 再作討論.

至於操練, 是我很想和你討論的問題.  以你我子女為例, 學校不用說, 以家庭學習而言, 你囡囡自小有中英閱讀, DVD學英語, 通識講解, 要花不少時間, 每天二三小時起碼吧.  再加上試前溫習十多時, 課外學習時量不少, 也是長期進行.  我想你不覺操練, 因覺得愉快, 雙重學習, 和如此大量長期投入下, 效果當好吧.  說回我囝囝, 幾年來每天半小時練習, 僅此如而, 還有量數不多的溫習教導, 我想你會視為操練, 因不屬愉快.  有關操練我還有很多想法, 有時間會再談.

相對超英趕美, 或相比歐美, 香港教育填鴨是公論, 我想台灣, 南韓, 台灣, 新加坡也有此公論.  另一公論是歐美富裕, 亞非拉貧困, 中國和四小龍發展.  富裕的當可以不愁升學, 競爭較少.  貧困的可無甚可爭, 安於苦樂.  但發展的, 要爭進步, 教育為基, 上位競爭, 效果不好的自會有填鴨效應.  凡事總會好壞參半, 以多利者先行.  公論會變, 此上彼落, 如經濟一樣, 歐美教育已亮起紅燈, 未必能墨守成規.  我崇尚傳統教育, 因能較有力平衡學生外誘太多太大對學習的壞效應.  是否填鴨, 取決制度, 學校和家長, 如避不了, 要面對現實, 如何應對.  人性有異, 學習能力不同, 沒有單一良方, 只有舒緩之藥.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58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1#
發表於 09-1-18 16:04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唔好咁茅啦。

討論問題的基本原則:如果A的觀點是公論,B的觀點是個人觀點,則B要有很強理由去證明公論有錯,否則疑點利益歸於A。

直到今天,比起歐美,公論認為香港教育是填鴨(這包括了中、小學學制、學校,更包括中、小學生的求學態度)。

你講了少許你的看法,但這距離能推倒「香港教育是填鴨」,尚差十萬八千里。另外,看你的文章,似乎你要求我舉證,證明香港是填鴨的,不要只訴諸公論,否則「疑點利益歸於你方」,這是完全違反討論原則。

以近十年計,打開報章雜誌,有多少個專家學者、前線教育工作者撰文,評擊香港的填鴨教育?當中有多少真知焯見?有多少堅實論點?我小小的一個eviepa在此最多寫他一、兩千字,多我一個不嫌多,少我一個不嫌少,我不打算去證明甚麼。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2#
發表於 09-1-18 16:56 |只看該作者
Csy_ma,

幾十年前,無線有一個這樣的gag:

「車胤,真的佩服你,夜間用螢火蟲來讀書,終於學有所成。不過話時話,你為何夜晚間才讀書呢?」

「當然啦,白天要捉螢火蟲,那有時間讀書呀?」

關於批判螢火蟲的故事,是我在中秋節晚上的通識時間和我囡囡討論的。當時我們在落了遮光布窗簾,漆黑一片的房間內,拿來一條最幼的營光棒。我們評估過,這枝小小的螢光棒,總光度起碼等於幾百條螢火蟲的光度,甚至一千條。用這條螢光棒去照明,從我的標準來看,是無法用來讀書的,但亦估計古人對照明、眼睛保健沒有現代人那麼講究,於是,我們是從一枝螢光棒的光度去做一個最低標準。

螢火蟲只有尾部一小部分發光,身體大部分是不發光的。幾百至一千條螢火蟲擠在一起,螢火蟲間會互相遮擋光線,損失了部分發光量。

最要命的是,古代沒有透明膠袋、玻璃器皿。最透明的也還只是做燈籠的紙,而且以車胤的家境,大概沒錢購買最透明的紙料,因此,大部分光線都會被紙容器阻隔,七除八扣後,光線會多強?

以我所知,螢火蟲多在夏季六月至九月出現,在寒冷季節少見。北方在夏日晝長夜短,對夜間讀書的需求較小;但到冬天時,夜長晝短,對夜間讀書需求較大,但捉螢火蟲卻難。

無論如何,要有一枝螢光棒光度,大概要有一千到幾千條螢火蟲,捉那麼多非常費勁。如果有這麼多時間,大概可以幹些活,得到金錢再買蠟燭,或去拾柴薪,燃燒柴薪照明兼保暖。

eviepa

Rank: 8Rank: 8


19492
33#
發表於 09-1-18 17:1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18 16:04 發表
囝囝爸:

唔好咁茅啦。

討論問題的基本原則:如果A的觀點是公論,B的觀點是個人觀點,則B要有很強理由去證明公論有錯,否則疑點利益歸於A。

直到今天,比起歐美,公論認為香港教育是填鴨(這包括了中、小學學制、學校,更包括中、小 ...


其實要在討論前,先對「填鴨」一詞有共同的理解,否則很難說香港教育是否仍是「填鴨」。

如果我們說「填鴨」是完全沒有任何強制評估的話,我知香港只有一間非「填鴨」學校。我說的是評估,而不是考試。因為就算是評估,只要是不可讓學生選擇不參與的,那就已帶有「填鴨」的成份。

那所學校就是鄉師自然學校。在那兒,沒有校規,大量採用戶外教學策略,但他們會否成功,還沒有人知道,因為這所學校只是在2007年創校。

http://www.hkbu.edu.hk/~sanpoyan/0809spy_3/e02.htm

http://www.gaiaschool.edu.hk

Rank: 3Rank: 3


118
34#
發表於 09-1-18 20:29 |只看該作者

臺灣反填鴨

十多年前臺灣有反填鴨的教改,叫九年一貫,十本一綱,又名一綱多本,大家可有聽說.
臺灣家長及教師將學生的中國語文大幅下滑歸咎九年一貫.九年一貫課程是統整.把資訊,環境,生涯發展,兩性,人權及家政融入七大領域的課程中,老師必須是課程的設計者,執行者,評鑑者及研究者角色的恊同,

[ 本帖最後由 ngtim 於 09-1-18 21:48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35#
發表於 09-1-18 23:4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18 16:04 發表
囝囝爸:

唔好咁茅啦。
...

直到今天,比起歐美,公論認為香港教育是填鴨(這包括了中、小學學制、學校,更包括中、小 ...

你講了少許你的看法,但這距離能推倒「香港教育是填鴨」,尚差十萬八千里。...


Eviepa:

請你當"螢火蟲"這麼細緻觀察般再細看我的前文.  我何時話過香港教育填鴨不再?   請你再看前文我用紅色突顯文字的部分. 我只說過:- "到中學自主時期, 家長可以繼續填鴨嗎? 少數學校還可以".  

我前文也說:- "大家看法不同, 不是問題.  因如你所說, 每人要有獨立思考, 獨立見解."  所以我說出我看法之餘, 也請你舉証中學填鴨實例.  作出參巧比較, 不一定要判定對錯. 正如 ChiChiPaPa 所說, 對填鴨看法並無一定標準.

對於香港的填鴨公論,  我沒有說不存在, 只說是有變化改進, 不像你常常想著現在中學生仍是高分低能, 生吞活剝, 中語文也要背誦答案.  我不否定沒有填鴨, 但是否一般中學生現象.  我小兒是讀傳統小學, 傳統中學, 我還未覺有填鴨效應.  正如你囡囡也是讀傳統中學, 你是否覺同學們有填鴨效應, 有的話不妨說明.  

當然你我對填鴨定義不同, 輕重有別.  我的定義在前文已說出看法.  對於公論, 是否一成不變.  現在家長, 正如你一樣, 學識一代比一代高, 奉子女為珠寶老闆, 會不會在家教輔助上用填鴨方法, 令子女受苦.  去補習的如成效不佳, 會否學落去填落去.  不少家長, 公文學習, 子女一覺悶, 雖未必覺苦, 已停止學習, 另找良方.  有些學業不繼, 家長會考慮為子女轉校.  小學學校有填鴨教學不少, 但現在些傳統名校, 或新進直資, 你周遭親友或在BK網上論及, 有多少覺子女在填鴨學習.  學習量多而學有所成, 是否屬填鴨?  當然這不是絶對情況, 但是否有不少改進.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49 編輯 ]


123
36#
發表於 09-1-19 01:3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7#
發表於 09-1-20 20:4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於 09-1-18 16:56 發表
Csy_ma,

幾十年前,無線有一個這樣的gag:

「車胤,真的佩服你,夜間用螢火蟲來讀書,終於學有所成。不過話時話,你為何夜晚間才讀書呢?」

「當然啦,白天要捉螢火蟲,那有時間讀書呀?」

關於批判螢火蟲的故事,是我在中秋節晚上的通 ...


Eviepa:

斷估,白天捉螢火蟲,會較夜晚捉難很多吧?怎樣分辨,也成問題。

不過,容器確是個大難題 應該是用大網,捕了就放進一個大袋子裡,不斷補充才成。至於怎樣借光,可能就像我小時候躲進被窩裡用小手電筒看金庸一樣,要把自己的頭,置身在萬千飛蟲間

由此看來,車胤似乎是藉捕蟲看書為藉口,捕蟲排遣沉悶的夏夜為實,也算您的推敲有理

那鑿壁偷光呢?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8#
發表於 09-1-21 00:18 |只看該作者
csy_ma,


在Yahoo知識轉貼過來:
-----------------------------------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
衡仔家境極窮,肯定住貧民區。和他住孖屋的鄰居斷估好不了那裡,就算有燈光,也絕不可能有多明亮,一兩根臘燭或一兩箋油燈大概是最樂觀最樂觀的估計;就算會點燈,也不會點很久。這樣的光度,以現代人角度,根本無法看書,但古人覺得可接受。不過,就算可以接受,這樣的光度,有效照明半徑頂多會是三幾尺,當原本不強的光線散射了好幾尺,再穿過小洞後,光線就會進一步減弱,變成一個微弱光線的探射燈,只能夠微弱地照著很窄的範圍,光度怎會足夠?讀書時的窘態會是怎樣?

洞子不會小,鄰居明知衡仔鑿壁偷光,他們有他們的私隱,怎會讓你把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而不聞不問?如果他們和衡仔關係好,大概會欣賞衡仔的毅力,大大方方地請衡仔過去讀書,或者送他一些燈油;如果關係不好,則會大興問罪之師。很難想象,這個狀況會長期維持下去。(我可不可以鑿壁偷看隔壁的有線電視?)

中國古代的故事,大話西遊的極多,如果為每個故事都仔細想一想,很容易便能找到有趣的材料,訓練一下小朋友的思維。

有沒有想過:

很可能王香喜歡在爸爸較大、較軟的床玩耍,被爸爸捉到後托詞:為他的床扇涼,為他的床睡暖。

一塊大石撞擊水面薄冰的效果遠遠大於臥冰求鯉。

還有很多,很多……….. 。

----------------------------------

中國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家,儒家有它莫大的優點,但比起西方蘇格底等的哲學學派,求真的精神明顯較弱,流風所及,大量憑空杜撰的故事成為一代傳一代的教材,沒有多少人去質疑它們的可信性。

到明清,科舉考的是八股文,下下都係古代聖哲上身,獨立思考更加進一步被削弱。

csy_ma,我很同意妳的一向的主張,一篇文章的好壞,主要是內容而非修辭技巧。從此引申出去,我認為學校其中一個最重要目標是訓練思考,安排囡囡讀中中,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她可以在沒有語言障礙下,充分發展她的思維。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1-21 08:18 編輯 ]

Rank: 8Rank: 8


19492
39#
發表於 09-1-21 06:4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21 00:18 發表
csy_ma,


在Yahoo知識轉貼過來:
-----------------------------------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 ...


這很有趣。

這典故應該來自《西京雜記》,還有後一段。你沒有寫出後一段,所以會認為他住在貧民區。他是打工的,而且沒有收工錢,應該住在富戶人家安排的居所。

不過,我也很喜歡匡衡的故事。我記得他是丞相,但他不善於應試,他考甲科,也考不中,官職也不是通過考試而得到的。這是一個「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成功例證。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40#
發表於 09-1-21 14:1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9-1-21 06:40 發表


這很有趣。

這典故應該來自《西京雜記》,還有後一段。你沒有寫出後一段,所以會認為他住在貧民區。他是打工的,而且沒有收工錢,應該住在富戶人家安排的居所。

不過,我也很喜歡匡衡的故事。我記得他是丞相,但他不善於應試 ...


謝謝ChiChiPaPa也貢獻知識

我也認為,以古代中國氏族群居既特性,貧家既鄰居唔見得就係貧家(ChiChiPaPa既考證自然更有力)。假如係富家的話,匡衡隔壁未必係起居室,是通道或貯物室的話,被發現的機會也少了。

另外古時人敬字,也重讀書人,就算發現,當作不知的機會也是有的。

其實我並非對所謂廿四孝不能質疑,只是覺得古人有當時的生活習慣,似不宜用現今的標準想當然認為其不可能。如臥冰求鯉的故事,只能反映在知識未廣傳既古時,人們腦袋轉數不高,所以可能會用最蠢既方法(可能係夏天慣用既方法)做簡單既事。

最近都同其他家長,以及家人討論有關中中,英中既問題。我既著眼點,主要係自己個囡既脾性。

一來,佢好鍾意講數,對於被迫既野(其實未必係佢唔鍾意既),會花好多無謂精力去抗拒同抗衡。咁可能都可以學到辯駁同吞pop技巧,不過好似幾得不償失?

二來,佢其實冇乜"不良嗜好",有空時唔係睇書,就係畫畫,穿珠仔,或自己玩想像遊戲等,我唔覺得唔做呢d去多做功課多溫書,就對佢既個人成長有益d。
但係基於要服膺學校既制度,總唔能夠吓吓欠交功課或請假休息吓,我又唔夠權威同耐性,講多幾次,只得靠惡去迫使佢將心思回到功課。咁樣攞親子關係黎較非,小學可能仲得,中學盞迫個囡離家出走,所以我好狠咁同佢阿爸講,中學如果再揀功課勁多既傳統學校,第時阿囡出走咗就唔好怪我:;pppp:

三來,我覺得中學學既,真係幾皮毛既。不過係樣樣都知吓,睇吓將來可以深入d去學邊科。咁真係冇乜必要花咁多時間。睇中文一定省時過睇英文。

有時間,不如多學樣自己鍾意既語文。學語文其實可以好活好實際,我囡而家都迫我響佢做緊功課或者溫緊書時,開電影既原聲CD佢聽,我既條件係唔可以攞住歌詞跟住唱,要先做完野先。如果有時間,聽歌學英文既效率,大概唔比睇住D唔識既陌生知識要查字典查餐死為低?
(好彩吸引去聽去唱既廣東歌真係唔多


有時間,我情願響放學後齊齊租隻碟睇,每日一隻,就算要睇中文字幕,怕者都慢慢可以提高聽力和詞彙量?但睇電影學到既唔只係語文,仲有對人同人性既認識,呢D可能先係第時響佢自立時幫到佢既野?
(都話咯,好彩值得睇既港產片、國產片真係唔多

有時間,我情願齊齊去報讀日文課程,識D皮毛後,就狂煲日劇(我真係有朋友靠煲碟學曉日文同韓文)。識多樣語言,似乎較識多D化學名詞,數學方程式對日後生活更有好處?

當然,最重要既係我囡英文有基本底子,唔抗拒、甚至傾向聽英文歌,睇英文戲,我唔係好驚佢沉迷咗去中文既文史哲,數理化裡面,唔肯去聽歌睇戲。

以上種種,都係令我想揀中中既原因。加上"現代趙高"既"微調"制度,中中有機會響D初接觸,中文同英文同樣難啃既科目,如化學、經濟等可用英文書學,英中就冇得揀,要保持個金漆招牌,就只可以齋用英文教,甚或如體育音樂通識等科(可見D學校係為學生著想定係為校譽出發),響咁既現形鏡下,就更加應該揀中中。

唉!不過怕就怕到時D中中都係得番個名,英文成績稍好果班就行英中之實,真係盞嘥心機 希望兆基創意到時會開初中,如果唔係,有沒有好心人可以介紹D九龍區既非傳統直資中中既資料呀?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