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歸屬感 [打印本頁]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2 11:42     標題: 歸屬感

EK咁多家長,講下"歸屬感"對小朋友成長路到底係唔係好重要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7-22 12:28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1:42
EK咁多家長,講下"歸屬感"對小朋友成長路到底係唔係好重要
好题目.
剛派發DSE成績,
其中,喇叭書院是8位狀元之一.
也是喇叭書院三年之後,另一位狀元.

每次,媒體都追問各考試狀元,升學大計?
留學,或者留港.

喇叭書院狀元.
講到:庖丁解牛的人生道理.
他的歸屬感很强.還自己出書(集合化學科資料)派給學弟.

不管如何, 開心,得著,樂觀,積極便好了.

………

我有兩個外甥也是讀喇叭書院.
月前已移民往英國.

…………

香港是疑惑的時代.
不是誰是誰非.
需要體諒.


歸屬感, 是有的,
可能每人考慮.背景.思維……不完全一樣.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2 12:43     標題: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22 12:44 編輯

歸屬感當然對成長重要。

If the child feels:

I don’t belong here
I am an odd one out in my class
my mum wanted me here not me

咁樣書點會讀得好。人際關係如何建立,社交能力如何發展?

當年阿女轉國際學校,我唯一較擔心的是同學甚有錢,我哋無,和同學相處會唔會有點格格不入。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2 14:53

支持,這題目好。
作者: akys    時間: 22-7-22 15:37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7-22 12:28
好题目.
剛派發DSE成績,
其中,喇叭書院是8位狀元之一.

喇叭真係走咗好多人,以為津校會少啲添。對比其他一線直資,以往喇沙留港讀書多而出國人數比較少,呢兩三年出外人數爆升。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7-22 16:16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2-7-22 16:20 編輯
akys 發表於 22-7-22 15:37
喇叭真係走咗好多人,以為津校會少啲添。對比其他一線直資,以往喇沙留港讀書多而出國人數比較少,呢兩三 ...

其實, 要走ge, 只係學生.


喇叭仍然係喇叭.

年年都有人出,有人入.   出得多, 只係換多d 新學生.


喇叭的學校文化繼續存在. 仍然可以培育精英.


而對喇叭的歸屬感, 舊生會有, 走咗會有, 新來的也有.


因緣際會.

有聚有散.

世事循環.

---- - - -


留學好, 移民好, 平常心.

宜家, 世界好細. 你以為無機會見, 可能, 下一刻就見到.

- - - -


好一些傳統名校, 都給學生一份自豪, 和歸屬感.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2 19:29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7-22 16:16
其實, 要走ge, 只係學生.
喇叭仍然係喇叭.年年都有人出,有人入.   出得多, 只係換多d 新學生.
喇叭的學校 ...

你的意思是否一定要係好一些傳統名校先可以有歸屬感?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2 20:34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9:29
你的意思是否一定要係好一些傳統名校先可以有歸屬感?

呢個我都想問,家庭唔會係名流家庭才令人有歸屬感,學校會唔會唔使名校也可以有歸屬感?

可能屋企無得揀,但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比較實際,有名先有歸屬感?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7-22 20:40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9:29
你的意思是否一定要係好一些傳統名校先可以有歸屬感?
唔一定.
我兩個囝讀地區中學.
校長.老師.學生的努力,
十年間, 學校也培養一班好學生.
校內有不少課外活動.
比如足球, 交響樂團…
凝聚了好些同學的歸屬感.

其中,校長有教育目標.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22 21:27

https://baike.baidu.hk/item/歸屬感/7106066

找到一個幾好嘅定義,方便討論。

********

學校歸屬感這個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學領域已經提出了幾十年時間,Goodenow(1993)提出,學校歸屬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是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覺,在學校生活和課堂活動中感覺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

De Vos和Dijkstra(2000)把學校歸屬感定義為,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級或學校的重要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情感。

L.H.Anderman(1999)指出學校歸屬感就是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學校內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3年,他在原有基礎之上完善了對學校歸屬感的理解,他認為學校歸屬感提及的是學生觀察到的教學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們認為自己在學校結構中的位置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中國學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願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於參與學校活動。

******

百度入面還有其他環境的歸屬感的定義,我只抽取學校歸屬感。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2 23:39

ANChan59 發表於 22-7-22 21:27
https://baike.baidu.hk/item/歸屬感/7106066

找到一個幾好嘅定義,方便討論。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22 23:42 編輯

學校歸屬感,究竟同學校名氣有冇關係。幾乎間間傳統名校都有人講學生有非常大嘅歸屬感。亦都好少聽邊緣學校能凝聚歸屬感(正生除外?)俾人感覺係好似有啲關係,定係錯覺嚟㗎?

我覺得係有關係。別人可能覺得有個光環,羨慕嘅眼光在四周,學生想冇歸屬感都幾難。仲有冇其他咩因素呢?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23 12:05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22 23:39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22 23:42 編輯

學校歸屬感,究竟同學校名氣有冇關係。幾乎間間傳統名 ...

我簡單四覆你先,是先有名才有歸屬感,我覺得係等同有雞先定有蛋先。

我的觀察很多學校有較強歸屬感源於有些集體回憶及成功感,多數係非學術性嘅活動,而係team work, team building ,什麼撞扁,星星肯定冇乜關係。

我以前有一個助理,在英國飛機工程碩士,在正生書院教了三年書,我對正生書院很有興趣,他跟我分享不少例子及感想。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3 12:31

ANChan59 發表於 22-7-23 12:05
我簡單四覆你先,是先有名才有歸屬感,我覺得係等同有雞先定有蛋先。

我的觀察很多學校有較強歸屬感源於 ...

香港好多傳統名校,學界做其他事都唔差,體育,音樂等等。代表學校爭光,有歸屬感似乎是必然的。

正生有無歸屬感?如果有,他們是如何凝聚的,其他的邊緣學校如何凝聚歸屬感,這個更加有趣。

陳sir有時間分享吓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3 14:05

ANChan59 發表於 22-7-23 12:05
我簡單四覆你先,是先有名才有歸屬感,我覺得係等同有雞先定有蛋先。

我的觀察很多學校有較強歸屬感源於 ...
對啊,Team building 就是加強團隊的歸屬感為骨幹的,學校/家庭/工作等等都能起作用。
Outward Bound School,赤航都做得很好的。

今時今日,香港體院亦是專中專了。

當然,對年輕人來說,參與是一回事,掌握Team building 手段又再深入一點了,那算是多了一件生存利器。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3 14:34

成長路吧,有時間我試下從記憶中所僅有的片段中,整理一下,再交流。

這題目好,非常好。歸屬感同安全感/信任是互惠互動的。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3 20:26

有人與人嘅聯繫,人與(團體/部門/機構)傳統文化嘅聯係,特別日/傳統活動嘅聯係,特殊經歷(獨有)的聯繫等等。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09:51

歸屬感培養,重點在參與,投入程度。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4 10:41

摯友突然離世,心情低落,錯過很多回覆,抱歉。

歸屬感是人類感情的一種,應該不是刻意培養就能產生的。

無論種族,家庭,學校,工作,歸屬感中必然有愛,有認同,有被認同,有共識,有理解,有被理解,當中的人和文化,讓人感到自豪,也許是一點點,也許是巨大的,這些自豪並不直接地決定歸屬感的多寡。學校光環,家族光環是表象,如果歸屬感只是單一地源自光環帶來的標籤效應而獲得利益,沒有真實的感情基礎,這些歸屬感算是自欺欺人吧。

對人對事對物有感情的人,總是更容易獲得幸福感,運氣亦不會特別差。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7-24 11:11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2-7-24 11:15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2-7-24 10:41
摯友突然離世,心情低落,錯過很多回覆,抱歉。

歸屬感是人類感情的一種,應該不是刻意培養就能產生的。

節哀順變!


歸屬感,可能來自愛和感恩,也有美好的回憶!
中學時,校訓有信望愛.由校訓,宗教,道德教育等等,去培育學生.

過去, 沒有特別需要强調歸屬感, 上學,跟同學生活,己經很感恩。

現在, 為何要'認同'好像不容易.

…………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4 11:44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7-24 11:11
節哀順變!
感覺到對你好的人,感覺到對你好的地方,自然會有歸屬感。今日我們的觸覺遲鈍了,感觀紊亂了,大部分時間處於茫然,細極思恐。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11:51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By Sally Boardman

Published 4 February 2020 13.38 PM如果有時間睇下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11:56

Sounds a good approach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12:01

If we teach properly manage effectively they will learn with much much more eagerness.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4 12:07



学生米饭矿泉水 学长学姐来买单

厦大从2008年开始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

厦大深圳校友会昨天宣布,从2021年到2030年,将为母校所有在校生的米饭和矿泉水买单。

每年费用666万元

厦大深圳校友会是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厦门大学全球校友会会长暨校友代表大会上宣布此事的。会上,厦大深圳校友会提议母校就“学生免费白米饭及矿泉水”项目设立“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项目,用于资助“学生免费白米饭及矿泉水”经费开支。

不仅倡议,厦大深圳校友会还承诺,承担第一期持续10年(2021年-2030年)的费用。

那么,要多少钱?按照目前厦大4万余名学生来算,一年白米饭和矿泉水要花666万元。厦大深圳校友会说,每年要推荐一名校友或者一个团体捐赠666万元用于该项目。昨天上午,已经有五位在深圳的厦大校友和一个团体率先认捐六年。

播下爱和善的种子

此前,从2008年起,厦大已经率先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和矿泉水,由学校出资。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厦大校友要揽过这件事。厦大深圳校友会理事长孙小荔昨天解释,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是为了“传承感恩文化,固化大爱形式。”

她说,不是厦大学生吃不起饭,而是为了让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弟学妹能和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在吃饭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他们能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也能把感恩文化传下去。

她的意思是,对于厦大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吃的米饭还是免费,喝的矿泉水也是免费的,但是,他们心里的感受不一样:这是学长、学姐捐赠的。他可能也会把“感恩、责任、奉献”装进心里,“他日一旦有作为,必将衔环相报。”

厦大在捐赠仪式上回应说,学长学姐的善举,一定会在学弟学妹心中播下爱和善的种子。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12:09

annie40 發表於 22-7-24 11:44
感覺到對你好的人,感覺到對你好的地方,自然會有歸屬感。今日我們的觸覺遲鈍了,感觀紊亂了,大部分時間處 ...
相信自己的感覺,休息過後,就是新一天、新生活,更醇厚的生活態度。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4 12:12

好像少說一點、踏實一點、精練一點,更能傳遞深層次的交流。

回頭發現食堂上貼了張標語。

上有兩字。 「止語」

正合我意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4 12:19

最近看過很有意思的話,很想送給打算躺平的孩子們。

「那有甚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7-24 12:45

annie40 發表於 22-7-24 12:19
最近看過很有意思的話,很想送給打算躺平的孩子們。

「那有甚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引用一下:
「那有甚麼歲月靜好,只因有我為你煮飯熨衫。」

作者: ok_ko    時間: 22-7-25 09:29

本帖最後由 ok_ko 於 22-7-25 09:43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22 23:39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22 23:42 編輯

學校歸屬感,究竟同學校名氣有冇關係。幾乎間間傳統名 ...

歸屬感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應該有雙向性的。這裏有兩組,是一組對另一組的相互關係。假如第一組是學校,另外一組可以是學生,當然也可以是老師。不過,我估在這裏無人想討論老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吧。


既然是兩組,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反過來,學校對學生應該有咩?凝聚力吧。


學生爲何對學校有歸屬感,大家討論過一點。我就暫且不表了。


從另一面討論相同的問題。硬件強的學校,一般學校對學生較有凝聚力。但硬件弱的學校,是否學校就對學生沒有凝聚力呢?顯然不是。一些三綫學校畢業的同學,出來做事後對母校作囘饋;也看到一些畢業了的同學,回去小學禮堂崇拜;或者幾個老同學相約舊老師聚會等等。


相同情況下,名氣大,硬件好的學校,一般凝聚力應該較强。但名氣,硬件不是描述學校的所有。可以因爲一名老師(校長),幾個聊得來的同學,興趣培養,某方面的發揮,甚至一件偶發事件,從而對學生產生凝聚力。問題是這凝聚力能維持多久而已。


能讓就讀學生感覺頭頂有光環的學校當然就是凝聚力的重要來源。而這個優勢多數建基於其歷史及傳統,並有優良校舍的學校,即一些能維持較久的因素。而這些條件賦予的凝聚力,一般也可以維持較久。



作者: ok_ko    時間: 22-7-25 10:39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1:42
EK咁多家長,講下"歸屬感"對小朋友成長路到底係唔係好重要

MBA時,接觸過 Maslow’s needtheory,有5層。人首先在低層的得到滿足,然後才有條件講上一層。最低層是生存,然後是安全,再上是愛與歸屬感,最高的兩層是尊嚴,及self-actualization


假設你已經有了愛和歸屬感(即在第三層了),你并不擔憂生存與安全,你便有條件講其他了。所以有歸屬感是進步的實底。你不用太擔憂第三層,從而往更高的層次進發。


這樣,對學校的歸屬感,當然對小孩成長是重要的。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5 11:08

回覆 ok_ko 的帖子

我係一個以簡單就是美觀念的人,其實都冇稔到咁深入. 若一個人真係對歸屬感好睇重,如你所講去到好高層次,正常都唔會咁容易受到外來既影響而左右思想,感覺上喺香港,唔講衹係教育,現今大人既世界好多都冇歸屬感,亦因此都慢慢延伸到小朋友身上. 所以我先提及這個主題.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5 11:10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7-24 12:45
引用一下:
「那有甚麼歲月靜好,只因有我為你煮飯熨衫。」
我都引用一下:
「那有邊間學校都好,只要自已努力學習就好。」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5 11:10

回覆 annie40 的帖子

香港.......好難做到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5 11:21

ok_ko 發表於 22-7-25 10:39
讀MBA時,接觸過 Maslow’s needtheory,有5層。人首先在低層的得到滿足,然後才有條件講上一層。最低層是 ...
謝謝分享,之前也看過Malslow的理論,非常合乎自然法則,凡事有因有果。
作者: cow    時間: 22-7-25 11:37

本帖最後由 cow 於 22-7-25 11:38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2-7-25 11:21
謝謝分享,之前也看過Malslow的理論,非常合乎自然法則,凡事有因有果。

有果必有因, 但有因是否必定有果?

《大隻佬》了
日本兵不是李鳳儀,李鳳儀不是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這是因果法則。


作者: ok_ko    時間: 22-7-25 13:51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5 11:08
回覆 ok_ko 的帖子

我係一個以簡單就是美觀念的人,其實都冇稔到咁深入. 若一個人真係對歸屬感好睇重,如你 ...

其實你開始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想了一會,最後我用了我感覺最簡單的方法囘覆了你。奇哦!原來這反而是複雜的囘覆。


這些理論,都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這些只是針對大多數,就是說你也會找到不少個別例子偏離某理論。但總的而言,它們有一個方向作討論。


現在先假定它是正確的。你要先了解它只是形容個人對追求的狀況,它不是説明你到達某一層,你就是特別地聰明。當然我估計在追求第5層的人,事業可能相對有成。但在前3層的人,無論怎看,都很難說他們的思想就達到不會受人影響的地步。


簡單講講頭3層。人的需要,起碼是先能生存。所以這是第一層。你已經感覺沒有生存的問題了,你會追求安全(第二層)。兩者都達到後,你會想到被愛,想到被人接受(第三層)。


你的新問題,形容在大人身上。這一兩年我看到身邊一些朋友離開。假如以Maslow的理論去解析。他們不單是欠缺了歸屬感,他們連第二層也開始懷疑,他們也欠缺安全感。所以他們離開。這裏是否真的不安全?這中間存在一個perception問題。個人點睇件事,決定他對自身環境的判斷。Perception是我在上一個貼不願意談的事,這個就複雜了!


在任何地方講民主自由,這已經是在第三層以上的事了。離開了香港,去了一個新環境。假如本身條件不夠,就只能返落去第一二層,先搞好生活。然後再希望人地接受你(第三層)。因此,他們一開始都不太談民主自由。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2-7-25 14:11

多謝開了這題目,看了留言大多關於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那就繼續談談我見。

學校名氣、硬件等可能是構成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的因素,但我認為歸屬感更多在乎人與人之間那份情,所以相對沒那麼具名氣的學校,只要老師(包括校長甚至校工)對學生有真摯的關懷,同學間亦相處融洽並互相幫助和支持,歸屬感自然會在同學生命裡產生。相反,學校有幾名幾靚,若缺乏人情味,歸屬感未必可茁壯成長。

記得多年前有個讀開DB,中五後來了我學校讀預科(不過他是讀另一班理科的),聽其他同學講他在原校讀得不快,kind of與同學的相處問題,後來讀完中六就去了中大讀醫科了。

Disclaimer: 這個DB仔的情況可能是其個人問題,未必跟學校或他當年的同學有關。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5 14:59

ok_ko 發表於 22-7-25 13:51
其實你開始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想了一會,最後我用了我感覺最簡單的方法囘覆了你。奇哦!原來這 ...
自己曾移民美國,年輕時亦認真地想移民瑞典,當時工作已有安排,少年時亦去過澳洲生活,讓我始終猶豫卻步的,是看着去了幾十年的華人,生活温飽,甚至可以富足的,卻沒法邁進第三層的人生,就是卡着。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5 15:25

annie40 發表於 22-7-25 14:59
自己曾移民美國,年輕時亦認真地想移民瑞典,當時工作已有安排,少年時亦去過澳洲生活,讓我始終猶豫卻步的 ...

第二代移民在外地長大受教育,已經可以有歸屬感了。


作者: ok_ko    時間: 22-7-25 15:29

annie40 發表於 22-7-25 14:59
自己曾移民美國,年輕時亦認真地想移民瑞典,當時工作已有安排,少年時亦去過澳洲生活,讓我始終猶豫卻步的 ...

所以上面我說perception。人是很複雜的動物。他們可以選擇性地只要唐人街的人認同就是了。其他鬼,完全唔關自己事。


大家都聽過discrimination在那裏,可以是少數人discriminate多數人的!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5 19:09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7-25 21:28 編輯

,在成長階段無歸屬感唔係咩驚天動地嘅嘢,往往係離鄉別井後,歸屬感就慢慢滋長,畢業生一定比在讀生有歸屬感。

Maslow ,嘩出嚟工作第二年,公司Sponsored 去讀書,在Supervisory Studies 讀過下都三十多快四十年前嘅事,我對中學嘅歸屬感就系中二同數學老師講自己去圖書管(館)自修,二年睇完一套二百本嘅社會心理學叢書。真係呢「欲練神功 揮劍自宮」嘅豬嘜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5 20:04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25 15:25
第二代移民在外地長大受教育,已經可以有歸屬感了。
人生苦短,我是我,孩子是孩子,第二代的歸屬感在那兒,又與我何干。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5 21:41

第二代,現時離開香港的,是第三代?

覺得應有歸屬感而不被接納,與抗拒為歸屬感作出努力而離開是有分別的。
作者: annie40    時間: 22-7-25 22:16

稍借樓主的post. 讓大家反思一下自身價值。

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你的价值


一位父亲临终前拿出一块手表对儿子说:

“这是你爷爷送给你的一块手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你拿着它先去手表店,告诉老板说想卖掉它,看看它值多少钱,回来告诉我。”

儿子去了手表店,然后回到父亲那里,说:“钟表匠说他要付 35元,因为它太旧了。”

父亲说:“去当铺。”

儿子去了当铺,然后回到父亲那里,说:“当铺只能典当20元。”

父亲说:“拿着这块手表去博物馆。”

儿子去了博物馆,然后回来,对父亲说:“他们愿意为这件作品出价50 万。”

父亲说:“我想让你知道,正确的地方以正确的方式重视你的价值。不要把自己放在错误的地方。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5 22:33

annie40 發表於 22-7-25 20:04
人生苦短,我是我,孩子是孩子,第二代的歸屬感在那兒,又與我何干。

我以為你普遍性地講華僑在外國的歸屬感。如果你只說自己,這個當然。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25 22:34

annie40 發表於 22-7-25 22:16
稍借樓主的post. 讓大家反思一下自身價值。

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你的价值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25 22:35 編輯

同意。

換句話說,把自己放在一個欣賞自己長處的地方。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5 23:32

上流社會真係令人羨慕
作者: LSKLTK    時間: 22-7-26 01:40

ABC-DAD 發表於 22-7-25 15:32
上流社會真係令人羨慕

好耐冇見我鍾意生活貼地,上流社會啲例子冇乜共鳴⋯⋯哪裏有愛,哪裏有自在嘅生活,哪裏就有歸屬感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6 02:38

LSKLTK 發表於 22-7-26 01:40
好耐冇見我鍾意生活貼地,上流社會啲例子冇乜共鳴⋯⋯哪裏有愛,哪裏有自在嘅生活,哪裏就 ...
真的久違了。我少打了兩隻字是「向上」流社會太讓人…..沒想到請到前輩出現.近況如何,移民了?

作者: LSKLTK    時間: 22-7-26 09:35

ABC-DAD 發表於 22-7-26 02:38
真的久違了。我少打了兩隻字是「向上」流社會太讓人…..沒想到請到前輩出現.近況如何,移民了?
...

本帖最後由 LSKLTK 於 22-7-26 09:38 編輯

冇呀⋯⋯你應該係我嘅前輩^_^

只不過太耐冇上EK。近況都係不外如是⋯⋯見EK好「和諧」,反而少咗歸屬感!:p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7-26 11:09

ABC-DAD 發表於 22-7-25 19:09
,在成長階段無歸屬感唔係咩驚天動地嘅嘢,往往係離鄉別井後,歸屬感就慢慢滋長,畢業生一定比在讀 ...
在我感覺,一個小朋友成長路有歸屬感,對將來品格及容忍都會比較好,當然唔會話有咩驚天地既野. 現今香港成年人世界,太多都小小野就隨時變,工作一年就話轉(可能本身普通能力),愛情好像玩物般容易離婚/受不了及分開例子,貪念更多不勝數.  小朋友從小教育學習,學校既理念及宗旨,小學六年及中學六年既維繫(插班生不算,除了離開當地),歸屬感應該唔會如你所講單單"就系中二同數學老師講自己去圖書管(館)自修"咁少,這更不應該衹有名校先可有歸屬感,應該係間間學校都可以有.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6 11:28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6 11:09
在我感覺,一個小朋友成長路有歸屬感,對將來品格及容忍都會比較好,當然唔會話有咩驚天地既野. 現今香港成年 ...
唔止嘅,只係留番啲自己回味,可能大家誤會,我讀嘅都唔係咩名校,只係荃灣一間男校咋,早年經過都會入去行下或者係鐵絲網外睇下師弟們打波。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6 11:34

LSKLTK 發表於 22-7-26 09:35
本帖最後由 LSKLTK 於 22-7-26 09:38 編輯

冇呀⋯⋯你應該係我嘅前輩^_^
慢慢就慣,路過同我Say 個Hi,都好有暖意。
我都係為左抗衰老先時不時打下中文。

遲下忘記密碼就上唔到lu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2-7-29 10:20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1:42
EK咁多家長,講下"歸屬感"對小朋友成長路到底係唔係好重要

重要!!!

對於成績唔係太關係.

對於一班人一起成長既朋友, 就有很大關係!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2-7-29 10:27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2-7-29 10:34 編輯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7-22 19:29
你的意思是否一定要係好一些傳統名校先可以有歸屬感?

歸屬感係一班人SHARE 共同回億(成長), 甚至近似既價值觀.



傅統名校一般係指歷史悠久, 有宗教信仰, 佢地不同年代既學生, 都可能經歷類似既活動, 包括宗教節日, 禮儀等等...




所以傅統名校係易D 有歸屬感

作者: Radiomama    時間: 22-7-29 13:03

對學校的歸屬感,我的經驗説明不是名校生的專利 。
我深入認識一間小學超過二十年。那間學校在原區好有歷史、又舊、又殘,細校、學生不算多,但校風是関愛。從前的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對這校有超強歸屬感,今日從四方八面對已遷往新校舍的學校和學弟學妹仍有支援。

我覺得源於愛。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9 17:36

暖就是好,太熱又討厭,不就那青春年少的專利?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29 17:40

給母校,暖又模糊的記憶陳奕迅
作者: Radiomama    時間: 22-7-29 18:01

我自己諗教會學校,N年前有個「八校聯運」,我對學校的歸屬感唔多唔少源自這個運動會,叫破喉嚨的cheers, 幾廿年後都仲記得。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31 00:20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23 12:31
香港好多傳統名校,學界做其他事都唔差,體育,音樂等等。代表學校爭光,有歸屬感似乎是必然的。

正生有 ...

終於有時聞覆你。

我的助理到正生書院教書好似係簽3年合約,申請人知道入面生活環境,學生的不同複雜背景,要有很大愛心,熱誠及忍耐,唔係個個人申請都可以入到去教,絕大多數是較成熟的基督徒,是帶著使命去面對這個服侍的群體及機會。

生活上,老師的生活環境跟學生一樣,冬天接近零度凍水沖涼,夏天冇冷氣,食接近過期的罐頭及公仔麵(間中有這種贈品),生活起居十分基本及簡單。

學校環境幾惡劣,維修保養,簡單擴建要自己搞掂。財政緊張,材料要買,但老師及學生落手落腳自己去做,夏天由碼頭運建材上山已經不是簡單,大家要好努力才能完成。

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被安排或者自己父母申請入去,大部分冇乜興趣讀書,而且程度跟年紀有很大差距。傳統文化中學的課程不適合大部分學生,Applied learning 反而適合他們。校長為了學生有實際經驗,所以在梅窩及另一個地方開茶餐廳,讓他們有些實際工時經驗。

學生或者家長希望個別學生能夠中學畢業,但程度大參差,老師要加班替他們補課,有時周末都會用埋。他們的目標不高,但盡全力做好準備考會考。同學能夠會考5科合格,已經要慶祝,當有同學可以讀預科,更加要燒炮仗。

老師個人的犧牲精神很關鍵,例如過年過節要分批留守,因為不是個個學生有家可以歸。這些日子亦對學生個人有很大衝擊,跟他們如何渡過,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要有百般智慧及無限愛心,才可以獲得他們的接受及認同。

老師也有不少難處,很多老師在有小朋友之後離開,他們也要面對家人的壓力,當你擁抱學校的孩子的時候,你家中的孩子呢?

助理有一個拍咗幾年拖的女朋友,到考慮結婚的時候,就要取捨,如果特別投入教育及關愛的工作嘅,就更加唔捨得。

學生在一個充滿愛及關懷的環境生活一段時間,慢慢有正常社交朋友,被接納,自信心,自我形象也有或多或少的改善。到他們要離開,也會依依不捨。

遷校梅窩鬧出不少風波,被標簽,被歧視,也令學校所有人都十分失望。我個人覺得原居民的私心或者無知,寧願校舍丟空,正生學生在建築有潛在風險的校舍上課,反映出面、入面的冷暖,大家的凝聚力自然會加強,歸屬感更會提升。

我上面寫的是憑記憶及一個同事的斷斷續續的交流,不一定完全正確,而且已經十多年前的情況,現在可能已經改變不少。歡迎其他人補充及澄清。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31 01:12

ok_ko 發表於 22-7-25 13:51
其實你開始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想了一會,最後我用了我感覺最簡單的方法囘覆了你。奇哦!原來這 ...

我先聲明,下面不是講香港政治,只係從另一方面看你的論點。我寫的時候,懷疑你字面上跟你實際想表達的有偏差。

*****

你最後一段講要有溫飽才可以講民主自由,幾切合部份香港人的思維,我唔係咁認同。

我認為民主自由是與生俱來的,跟社會政治制度關係大些,跟頭三層冇必然關係。

三十多年前在英國留學,我已經可以投票選MP及PM,因為制度給予我有權利可以去選擇,當時我還是一個夠法定年齡的大學生,沒有收入。

兒子最近去英國工作,因為正值下議院中期選舉,他是可以投票選居住地區的MP。是因為制度,不是因為學歷,專業,溫飽的原因。

******

如果不單是參與投票直接選舉,如果是從政被選,咁樣就係去到第五個層次 - 自我實現了。咁就要有政黨支持或者自己獨立參選,經濟能力及歸屬感就不是你所講的咁簡單了!

作者: Radiomama    時間: 22-7-31 07:02

ANChan59 發表於 22-7-31 00:20
終於有時聞覆你。

我的助理到正生書院教書好似係簽3年合約,申請人知道入面生活環境,學生的不同複雜背景 ...

正生現時的環境也差不多,謝謝陳sir分享。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31 09:58

Radiomama 發表於 22-7-31 07:02
正生現時的環境也差不多,謝謝陳sir分享。

十多年过去,还是差不多,肯定是香港社会的悲哀!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2-7-31 10:50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7-22 16:16
其實, 要走ge, 只係學生.
喇叭仍然係喇叭.年年都有人出,有人入.   出得多, 只係換多d 新學生.
喇叭的學校 ...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來來去去好正常。

況且「歸屬感」一般講學生對學校,移民係大環境,係家長決定,細路只有跟從。

作者: csauye    時間: 22-7-31 11:51

回覆 ABC-DAD 的帖子

荃灣聖方濟當年係名校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31 12:07

csauye 發表於 22-7-31 11:51
回覆 ABC-DAD 的帖子

荃灣聖方濟當年係名校
你指嘅當年同我一唔一樣?當年F6/7有收女生喎。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31 18:48

ANChan59 發表於 22-7-31 00:20
終於有時聞覆你。

我的助理到正生書院教書好似係簽3年合約,申請人知道入面生活環境,學生的不同複雜背景 ...

謝謝分享一些真實情況。

年紀輕無乜重大責任,可從心出發做事。生了小孩要退出,可以理解。不一定有問題,一浪退下,另一浪又來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31 18:56

ANChan59 發表於 22-7-31 01:12
我先聲明,下面不是講香港政治,只係從另一方面看你的論點。我寫的時候,懷疑你字面上跟你實際想表達的有 ...

我同意選舉與被選舉權,是基本權利,因為聯合國人權 Article 25 有講。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31 19:49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7-31 20:43 編輯

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正生仍然存在,亦是香港人的值得珍惜嘅價值觀沒有改變。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31 20:19

歸屬感多與少,要睇下有無發掘到相關嘅生活價值,有無花時間投入,付出心思去瞭解。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31 20:34

再講多幾個例子,我對學校嘅歸屬感也包括可以在假期開放時間穿便服返學校温書打波,穿校服放學一班同學在附近打街波,放學去附近士多打麻雀、幫修士托一盆盆啤酒上天台宿舍、學校水浸,Keep 住學校嘅鐵校章幾十年,名校與否嘅光環,我一啲都不在考慮之列。


作者: ABC-DAD    時間: 22-7-31 21:10

csauye 發表於 22-7-31 11:51
回覆 ABC-DAD 的帖子

荃灣聖方濟當年係名校
幾乎唔記得多謝,我地覺得學校好正,名校呢個詞就算在那個年代也是不敢當。
地區上有荃官一直坐龍頭位近二十幾年有林護。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7-31 21:37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31 18:48
謝謝分享一些真實情況。

年紀輕無乜重大責任,可從心出發做事。生了小孩要退出,可以理解。不一定有問題 ...

如果是某些专业,过了一些时间,想再入行会有很多困难。他们这些经验在一般学校很难派上用场。我对他们只可以salute !

幸好这个助理的最终目标是跨文化宣教,两口子去了中东回教国家服事。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7-31 23:17

ABC-DAD 發表於 22-7-31 19:49
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31 23:18 編輯

你有冇睇過UN Human Rights article 25?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05:00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7-31 23:17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7-31 23:18 編輯

你有冇睇過UN Human Rights article 25?
我先聲明,下面不是講香港政治,只係從另一方面看你的論點。我寫的時候,懷疑你字面上跟你實際想表達的有 ...


我同意選舉與被選舉權,是基本權利,因為聯合國人權 Article 25 有講。………………………………….
上面係閣下嘅表述


建議你由序言開始睇睇到Artical 25 再對照 Artical 21 再問自己一次


咁去問,想指敎定討教。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05:18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05:19 編輯

Article 29

Everyone has duties to the community in which alone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his personality is possible.
In the exercise of his rights and freedoms, everyone shall be subject only to such limitations as are determined by law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du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for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others and of meeting the just requirements of morality, public order and the general welfar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se rights and freedoms may in no case be exercised contrary to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Article 30

Nothing in this Declaration may be interpreted as implying for any State, group or person any right to engage in any activity or to perform any act aimed at the destruction of any of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set forth herein.

———。     ———————。。————————————

細心品味下,自由到底係咪想點做就可以做。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8-1 08:49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2-8-1 08:50 編輯
ABC-DAD 發表於 22-8-1 05:18
Article 29

Everyone has duties to the community in which alone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his ...

近日,特別喜歡教宗言論.
月前, 教宗指導不要把事情看似「小紅帽」童話那樣.

上星期,午飯,在新聞報道見教宗到訪加拿大.
五十年的事情, 教宗向原主民道歉.
那一刻, 我真感動.

……




作者: ok_ko    時間: 22-8-1 09:32

本帖最後由 ok_ko 於 22-8-1 11:05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22-7-31 01:12
我先聲明,下面不是講香港政治,只係從另一方面看你的論點。我寫的時候,懷疑你字面上跟你實際想表達的有 ...

你可能要成個貼去睇。



其實在討論Maslow 的 need’s theory,也曾説過它不一定完全正確的。我在那段的表述只是因應該理論的理解,針對剛移民的人而說。



該理論當然會與其他理論有衝突。不需要去到第三層,就第一層而言,它說生存大於一切。就這而言,大把在歷史上捨生成義的例子可以輕輕易易地把這理論駁倒。當然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由。




但是哪怕針對上面討論的那群人,這理論也大抵可用,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我也不是談政治。國安法前,有一群追求一些理想的人。國安法後的情況呢?唔見了。爲什麽?擔心安全,落去第二層了。當然還是有例外的。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0:15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10:16 編輯

Maslow的研究偏向一種個人思想層面,需要理論普遍用於Motivation方面,做管理學上人本管理的部分基礎,為提高效能同自我满足作參考。

當個體目標不同,不一定要完全滿足一個層面再去下一個。

亦會因為外在因數改變,而從相近層次上下游走。

亦由於研究案例的基數同選擇編窄,本身在引用上存在爭議,但在人本心理學嘅發展佢係先驅。
所學有限,一點皮毛淺見而已。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0:19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8-1 08:49
近日,特別喜歡教宗言論.
月前, 教宗指導不要把事情看似「小紅帽」童話那樣.
那一個層面觸動你呢?
教宗的身分?教宗的說話?還是見到相互能夠體諒釋懷?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2-8-1 10:47

ABC-DAD 發表於 22-8-1 10:19
那一個層面觸動你呢?
教宗的身分?教宗的說話?還是見到相互能夠體諒釋懷?
...
是體諒釋懷.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1:03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13:13 編輯
stillgood20 發表於 22-8-1 10:47
是體諒釋懷.

類似嘅對原住民廹害,在歐洲殖民主義風行全球幾百年,由宗教領袖帶動嘅和解在屬靈和精神層是第一步。

約拿的神跡是一個屬靈的應許,恩典夠我們用。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8-1 11:49

ok_ko 發表於 22-8-1 09:32
你可能要成個貼去睇。

其實在討論Maslow 的 need’s theory,也曾説過它不一定完全正確的。我在那段的表述 ...

我幾清楚你嘅思路,所以我一開始講已經除去香港,因為你講移民,我是從移民或者外地生活角度出發。

我用英國例子,因為有第一身經驗,而非以訛傳訛的說法。

你現在開始疑惑Maslow 的適用性,係正確嘅方向。你細讀我的內容,可能有多啲得著。

國安法我不參與討論,是保障你及大家的「正確」方法!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8-1 11:51

ABC-DAD 發表於 22-8-1 10:15
Maslow的研究偏向一種個人思想層面,需要理論普遍用於Motivation方面,做管理學上人本管理的部分基礎,為提 ...

你的理解是合理及正確,Maslow 係可以multiple entry points ,不需要一層層上的!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8-1 12:28

ABC-DAD 發表於 22-8-1 05:00
我先聲明,下面不是講香港政治,只係從另一方面看你的論點。我寫的時候,懷疑你字面上跟你實際想表達的有 . ...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8-1 12:33 編輯

如果你睇完,自己比對下香港依家有的,冇需再講啦。

如果你認為無需要跟國際標準,亦都冇嘢再講。


作者: ok_ko    時間: 22-8-1 12:37

ANChan59 發表於 22-8-1 11:49
我幾清楚你嘅思路,所以我一開始講已經除去香港,因為你講移民,我是從移民或者外地生活角度出發。

我用 ...

有時我發覺你有些執著。


“你現在開始疑惑Maslow 的適用性“ – 其實從你看我的第一個關於Maslow的貼,我已經有這個説明。不要只看最後一段!



我明白你的立場。我也不是說我否定你的立場。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而已。


另外,可能是你的立場問題,我不怕討論國安法的。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2:50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15:25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8-1 12:28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22-8-1 12:33 編輯

如果你睇完,自己比對下香港依家有的,冇需再講啦。

我想話比你知1 唔係想同你講香港有無/或者爭取咩,只係想講
   係人權宣言指出該權應由地方或國家立法去保障,那香港是有寫在基本法上。

更重要的是

2。閣下所指嘅有關參與政治嘅權利,在. UDHR 函蓋的30條內,不是你說的Artical 25

But    Artical。21。

唔想咁直接,
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

But You are rude I hope I   am Wrong

順便放置Artical 26,有關接受教育嘅權利,第三節由其值得長睇下
Article 26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2:55

ok_ko 發表於 22-8-1 12:37
有時我發覺你有些執著。
“你現在開始疑惑Maslow 的適用性“ – 其實從你看我的第一個關於Maslow的貼,我 ...
足夠客觀的討論是好事,遇到有啲盲點要相互砥礪先會進步,文本係死,應用、教育同推廣先係賦與條文有生命。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3:11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13:15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22-8-1 11:51
你的理解是合理及正確,Maslow 係可以multiple entry points ,不需要一層層上的!
...

多謝你的評價
愚見以為,Maslow 嘅梯形圖可以用五角星嘅(點)線圖去表達更適合。
更互動,無咁強調相互有階級嘅關係存在。

需要理論當時係新嘅思維方向,其發展尚在混沌階段,Maslow都指出仍有待學者參與加入論證。

到你寫博士論文嘅階段,應該有唔同嘅體會。

願聞其詳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8-1 13:54

ABC-DAD 發表於 22-8-1 13:11
多謝你的評價
愚見以為,Maslow 嘅梯形圖可以用五角星嘅(點)線圖去表達更適合。
更互動,無咁強調相互有 ...

我的論文跟這個無關,跟self actualisation 有些少關係,較多用可以operationalise 的 definition。如果用Maslow 係好易被摶冧,好難defend。

在維基百科很多時在最後有某些爭議的問題提出,或者其他接近的看法,都幾有意思。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8-1 13:59

ok_ko 發表於 22-8-1 12:37
有時我發覺你有些執著。
“你現在開始疑惑Maslow 的適用性“ – 其實從你看我的第一個關於Maslow的貼,我 ...

我不熟國安法,好難參與討論。

擇善固執不是坏事。

這個題目討論已經足夠,我不再參與討論。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4:15

ANChan59 發表於 22-8-1 13:54
我的論文跟這個無關,跟self actualisation 有些少關係,較多用可以operationalise 的 definition。如果用 ...
明白,經營模式同管理都追唔上訊息嘅高速度,「人」慢慢就退出生產力平台。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8-1 14:29

ANChan59 發表於 22-8-1 13:59
我不熟國安法,好難參與討論。

擇善固執不是坏事。
雖然這是教育講場,冇分大人或小朋友,但這裡大部份應該都以小朋友為主.唔一定涉足到咁專業咁深奧.正常有歸屬感的人,始終都係在某一個固定地方上留了很長時間,不論為自己或為某地方好壞都投入了一份感情,正常人品上一定唔會差得去邊.但在小朋友身上,看到其中一位家長用上"良禽擇木而棲"總有點問題,感覺這句是有點背棄了歸屬感原意.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4:58

明白Maslow嘅需要理論,對激勵小朋友自主學習,有一定嘅作用,不過無人有興趣嘞。休息下。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2-8-1 15:24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8-1 14:29
雖然這是教育講場,冇分大人或小朋友,但這裡大部份應該都以小朋友為主.唔一定涉足到咁專業咁深奧.正常有歸屬 ...

樓主你可能誤會了,我只係提出歸屬感應該有定義,所以用學校歸屬感。

跟其他人討論都係好淺易,不需要什麼專業,只要普通常識討論,所以個個都講到 Maslow 的漏洞,而且也不是我提出來。

ABC 講笑咋,我回覆佢一句而已。

講咁耐,你想討論什麼形式的歸屬感?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22-8-1 15:26

ABC-DAD 發表於 22-8-1 12:50
我想話比你知1 唔係想同你講香港有無/或者爭取咩,只係想講
   係人權宣言指出該權應由地方或國家立法去保 ...

冇意見。

哦,你有禮貌咩?

在EK有些人我永遠不覆,有些人我盡量不覆。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5:33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2-8-1 15:43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22-8-1 15:24
樓主你可能誤會了,我只係提出歸屬感應該有定義,所以用學校歸屬感。

跟其他人討論都係好淺易,不需要什 ...

「良禽擇木」係金毛尋網友嘅手筆,相信順手拈來,無傷大雅。
樓主明架啦,深入淺出,精簡啲,想像空間大左啲。



休息完再續。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5:38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8-1 15:26
冇意見。

哦,你有禮貌咩?
我睇人嘅。
21同25睇唔清咩?驗眼啦。手機同laptop都可以拉大隻字去睇,小學生都應該識交功課前對一對。
你自己改咪無嘢囉,又大支野tag我,本來提你都唔想。


作者: 天外之人    時間: 22-8-1 15:42

ABC-DAD 發表於 22-8-1 14:58
明白Maslow嘅需要理論,對激勵小朋友自主學習,有一定嘅作用,不過無人有興趣嘞。休息下。 ...
是有一定的作用,我覺得對成年人家長以致中學生知道及深入了解或許合適,但........對一個小朋友由幼稚園到小學的階段下,這些會否太深奧了........ 見笑 :)
作者: ABC-DAD    時間: 22-8-1 15:48

天外之人 發表於 22-8-1 15:42
是有一定的作用,我覺得對成年人家長以致中學生知道及深入了解或許合適,但........對一個小朋友由幼稚園到小 ...
你講得啱,不過我唔會叫家長教小朋友呢啲嘢,係家長掌握一下去Motivate小朋友,加啲技巧經驗,就可少啲上EK呻。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