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大學性別失衡 如何鼓勵男生入讀(沈帥青)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8-11-21 11:49     標題: 大學性別失衡 如何鼓勵男生入讀(沈帥青)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8-11-21 11:49 編輯

                                         

本港高等學府面臨性別失衡,平均每1000名女大學生只有842名男生。


英國有慈善團體近日指出,當地女生入讀大學的機率比男生高三分一,令大學性別嚴重失衡。本地大學一樣面臨性別失衡,可為未來僱主及政府帶來龐大挑戰,鼓勵男生讀大學更顯重要。


英女性入讀機率 高男性36%


英國慈善團體Men and Boys Coalition呼籲當地政府引入「帶兒子上大學日」,以培養男童入讀大學的動機及意識。該項建議的靈感來自西方早有的所謂「帶女兒上班日」,旨在鼓勵女童追求多元化職業出路。團體指出,英國女性入讀高等學府的機率比當地男生高出36%,大學性別嚴重失衡。


本港高等學府同樣面臨性別失衡,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本地平均每1,000名女大學生只有842名男生。考評局數據亦反映,本地滿足「3322」最低入大學門檻的考生中,男女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4:6。


男生比女生難入大學,背後有多種原因。以本港為例,DSE考試四個必修科當中有三科考核語言能力,而多項研究指女生語言能力更強。此外,傳統教學模式較傾向要求學生單方面吸收資訊及保持安靜,女生此方面同樣佔天然優勢。哈佛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William Pollock更指出,男生趨於社會壓力,一般不願求助,容易令學習困難升級為行為問題(見表),從而不受老師待見。


大學女性比例增加,既是好事,亦或可令政府頭痛。「女向上嫁、男向下娶」的社會現象存在多年,華語地區亦有「剩女」一詞,反映女性學歷高,容易遲婚甚至不婚,更意味她們較少生育,對人口架構影響極深。


有高等學歷的女子縱使較難嫁人,其離職率同樣比同等學歷的男性高,無非因為「女主內」仍是主流價值觀。耶魯大學一項校友調查顯示,40歲的校友當中,多達90%男校友仍在職場拼搏,但女性則不足60%。大學畢業生以女性為主,無異成為僱主的另類挑戰。


美國知名學者Christina Hoff Sommers曾表示,當下社會更注重幫助女生,卻忽略男生需要;另一邊廂,日本名校私立東京醫科大學今年曾被揭發以女性離職率高、造成醫院人手不足為由,刻意壓低女性考生的分數。


為男性提供人生榜樣 首要任務


然而,教育絕非零和遊戲,要維持大學性別平衡,首要任務應是為男童提供人生榜樣。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講師Ian Davis表示,教育工作者以女性為主,令男童缺少同性榜樣,難樹立正確求學觀念,建議小學增聘男教師。


男童最親近的男性榜樣非父親莫屬,哈佛大學建議父親應更投入子女教育,因研究發現父親多陪兒子閱讀,可助他們提高閱讀及數學成績,亦更有助他們學會控制情緒。


要幫助任何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並非意味要犧牲其他人。社會應更注重為男生提供人生榜樣,免得大學性別失衡持續惡化。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1 12:45     標題: 回覆樓主

由升中制度之下,已經制造男女不平衡,NSS 及 DSE 偏重女生較擅長的語文及文科,點可能突然在升大學時改變!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1 13:01

ANChan59 發表於 18-11-21 12:45
由升中制度之下,已經制造男女不平衡,NSS 及 DSE 偏重女生較擅長的語文及文科,點可能突然在升大學時改變 ...

那為何英國有同樣問題?

作者: ilyrd    時間: 18-11-21 13:09

估下: 沉迷網络無心向學
作者: akys    時間: 18-11-21 13:33

其實冇乜問題吖!係時候要改變一些傳統觀念。未來女嘅出外搵大錢,男嘅做些簡單工作,放工後回家打機。
作者: JustAParent    時間: 18-11-21 13:35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1 13:01
那為何英國有同樣問題?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21 13:42 編輯

因為男生唔爭氣!

我講過好多次,DSE中文科並非什麼死亡之科, 摘星難,拿3本來就輕而易舉,遺憾的是,不停有家長有教師給懶惰學生一個藉口 --- 不是你的問題,是制度的錯。

英國問題同香港一樣,英國男生比女生多,但女生入大學率持續增加。有研究指出, 高中女生平均成績確實比男生好,而貧窮家庭,女生入大學率比男生高出一倍以上。但尖子學校,還是以學科決定男女比例,LSE是師姑庵,Imperial仍是和尚寺。

要平衡大學生男女比例, 男生又唔爭氣,學吓日本某D學校,枱底改低女生分數, 咁咪平均囉。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1 14:05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1 13:01
那為何英國有同樣問題?

英國是4:6咩?

英國要四不像咩?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1 14:12

ANChan59 發表於 18-11-21 14:05
英國是4:6咩?

英國要四不像咩?

英國女性入讀高等學府的機率比當地男生高出36%,大學性別嚴重失衡。

Xxxx

你好正確,英國並不是 4:6比,據報係衰過4:6比。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1 14:14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1 14:12
英國女性入讀高等學府的機率比當地男生高出36%,大學性別嚴重失衡。

Xxxx

What’s the number?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1 14:18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1-21 13:35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21 13:42 編輯

因為男生唔爭氣!

Same as affirmative action (race) in be US, it is aa very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and any progress in solving them is worth a few PhDs and a Nobel price.  

作者: ilyrd    時間: 18-11-21 14:22

let x be the % of number of boys, then % of number of girls is x + 36. So, x+x+36=100. x = 32. The ratio is 32:68
作者: ilyrd    時間: 18-11-21 14:26

akys 發表於 18-11-21 13:33
其實冇乜問題吖!係時候要改變一些傳統觀念。未來女嘅出外搵大錢,男嘅做些簡單工作,放工後回家打機。 ...
最幣呢個女嘅唔會揾呢個男喎.或者比呢個男揾倒同佢一齊.
作者: JustAParent    時間: 18-11-21 14:36

ilyrd 發表於 18-11-21 14:22
let x be the % of number of boys, then % of number of girls is x + 36. So, x+x+36=100. x = 32. The r ...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21 14:46 編輯

應該冇咁誇張。今年數據我冇跟進,只計英籍學生,去年(18歲組別)男女生數約103K:133K。

作者: artroboy    時間: 18-11-21 15:06

戒咗打機先
作者: akys    時間: 18-11-21 15:12

本帖最後由 akys 於 18-11-21 15:19 編輯
ilyrd 發表於 18-11-21 14:26
最幣呢個女嘅唔會揾呢個男喎.或者比呢個男揾倒同佢一齊.

睇嚟呢個係全球現象,好男仔買少見少,到時要爭㗎,或者兩性關係會有大轉變,不再結婚。

有一個週日我上阿哥屋企,侄仔喺到打機,佢女朋友坐喺梳化度用手機等他。老哥話佢哋成日都係咁。我心諗,飛咗佢揾個另一個啦。

我以前讀男校,初中已經有攪手成日召集同學約女校學生聯誼,打下羽毛球,單車等。依家我阿仔初中,一班中除了少量運動型外,大家只會約打機,街都唔使出。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1 15:16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1 15:35 編輯

DSE明顯係課程對女生有利,背誦為主,邏輯分析要求能力細。舉例,昔日高級程度會考,連考歷史都男生成績比女生好,但到DSE,就相反了。所以,考試考咩係好影響結果。

當然,有人話今日女生勤力,男生懶。從教育角度,本來好奇與求問係人與生俱來之天性,據過去歷史,基因上可能男性仲強過女性,但當你做/學一件無興趣之事,幾好學都會被打沉到咩都唔想做。總的,男生懶,有無諗過係咪成個教育制度及課程,根本未能提高男生既學習興趣?

現在香港工作品種亦有傾向女性之勢。唔講咩,如大台既新聞報導主播,4個女都無1個男,以前唔係男多過女都至少一半一半,其實好多面對群眾既行業都有呢種傾向,教育都唔例外,鐘意請女多過請男,或因香港正正係走向服務性社會。

呢個亦可能係全球化issue,但不想多說。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1 15:22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1 15:23 編輯

另一個做成大學女生多過男生,相信會係大學既科目選擇。

以往男生多讀理工科,但當香港大學學位急劇增加,多左既科目大部份都係文商科(因成本平),特別係私立大學或海外在港舉辦之課程,絕唔會開成本貴一貴之理工科。

如此科目,亦吸引女生為主,而收生科目要求,亦係女生較強之科目,如語文,所以數字上女仔大學生數目便多左好多。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8-11-21 17:05     標題: 回覆樓主

大學(emoji)女多男少有啥問題,又不見有人說政界陽盛陰衰,需要搞一下?男女姓別比例相若是物競天擇的結果(走獸是一夫多妻,鳥類是一夫一妻),一生數十年,總有些時間強與弱會輪流更替,嘗試用人力改變只會招來更大的災難,女性在成長時享有優勢,但當母親迫令她們失去競爭力,再下去,就是長壽,優勢又回來,儘管對基因延續見不到好處。至於男性,發展都集中在四肢,應付環境相當有效,若與女性合作,對人類生存無往不利。現在人類卻搞東搞西破壊這條平衡定律,自比上帝,嗚呼!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1 19:40

JustAParent 發表於 18-11-21 14:36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21 14:46 編輯

應該冇咁誇張。今年數據我冇跟進,只計英籍學生,去年 ...

據報章報導的數據,係咁誇張。

作者: wonglouise    時間: 18-11-22 10:52     標題: 回覆樓主

男女失衡呢樣野... 喺中學選科制度起已經出現啦

作者: ABC-DAD    時間: 18-11-22 16:23

係每年出生率都定左啦。
作者: ABC-DAD    時間: 18-11-22 16:46

http://www.menandboyscoalition.org.uk

睇下先。慈善團體嘅講法。
作者: ABC-DAD    時間: 18-11-22 17:04

http://www.menandboyscoalition.o ... c-underachievement/

2018。11。18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2 18:31     標題: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planetearth 於 18-11-22 18:35 編輯

從生理構造上理解,男仔多數是visual-spatial learner, 視像型學習者,看過報告男仔80%. 是visual spatial learner,抽象理解比較強,高年級時數學多抽象推理一般男仔會跑出。 落手落腳砌嘢又是男仔強項(e.g. enginnering),這是靠visual spatial learning skill.
而學校傳統考試模式是傾向Auditory sequential learner. learn by step by step instructions. 這方面女仔比較強,所以學校成積女仔比較好.

學校沒針對男女天生不同學習模式,用同一個標準量度就令男仔不能 發揮所長.
香港行業又缺乏理工類,大學又弱理工科,男仔又失優勢。

作者: ilyrd    時間: 18-11-23 09:07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2 18:31
從生理構造上理解,男仔多數是visual-spatial learner, 視像型學習者,看過報告男仔80%. 是visual spatial  ...
所以話工程係水泡科,我聽倒都覺得有的侮辱,但香港現實如此,悲哀.
作者: ABC-DAD    時間: 18-11-23 10:09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8-11-24 06:33 編輯

研究歸研究,用實際能力得到嘅比借優勢可靠且經得起考驗,要咁多保障嘅栽培,都太過「男忍」。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3 11:00

回覆 ilyrd 的帖子

所以沒有人才, 香港發展科技有很大阻力. 可能有很多對理工科有興趣的年青人, 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工程科(如不被社會認同, 可悲)社會多元發展當然重要, 只是香港工程科太弱, 科技發不起來. 我認同科技發展對男仔能提供更多出路.

星加坡及以色列都是小國, 科技發展先進, 可能香港只是把自己當成中國的一個小城市.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3 12:45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3 11:00
回覆 ilyrd 的帖子

所以沒有人才, 香港發展科技有很大阻力. 可能有很多對理工科有興趣的年青人, 因為各種 ...

香港遠在未回歸前,七八十年代已經工業北移,本土工程理科人才需求己大減。

不攪工業科技,攪地產,金融,零售,旅遊,等等係香港人自己的選擇。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3 13:36

回覆 planetearth 的帖子

好多出色的外科醫生都是男性,  相信香港這麼多女高管,並不會是歧視問題. 外科醫生也就是男性作為visual-spatial learner的強項,腦部多用圖像處理抽象邏輯的能力. 香港有麼多出色的女高管, 展現女性的管理能力.對於教育模式, 真是男女有別的. 可惜公共教育系統非常複雜, 好難分開來教. 這下就要看家庭的教育了.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3 17:19

回覆 Vanadium 的帖子

不止DSE制度不完善, 西方也在不斷檢討被動式的教育制度. 現有的教育制度都是19世紀發展下來的模式, 很多是應以前工業革命時代的需要去設計. 可惜教育要動用政府很大的支出, 作出改革不是易事. 例如美國, 很多人都提出批評, 沒有足夠資金, 要全盤作出改革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事, 所以只有少數私人學校能有自主權去改革, 而教育又不幸地成為的拉大貧富差距的罪人.

男仔的很多能力沒有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有效地被考核及認可, 這會影響男仔對自己的自信. 自信心可以確定一個人的成敗關鍵. 有很多人讀書不成是自我放棄多過能力問題.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3 20:10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3 17:19
回覆 Vanadium 的帖子

不止DSE制度不完善, 西方也在不斷檢討被動式的教育制度. 現有的教育制度都是19世紀 ...

我都有接近看法。

當年教育局沒有就男女學習發展差異,作出上訴的理據。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3 21:40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3 21:48 編輯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3 17:19
回覆 Vanadium 的帖子

不止DSE制度不完善, 西方也在不斷檢討被動式的教育制度. 現有的教育制度都是19世紀 ...

我睇到既文獻係.......好多學者都想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但佢地做既研究,縱然都已有bias向自己相信較好既教學法,成績都做唔到明顯較佳效果,甚至有時仲相反。

為此我對教育已越來越懷疑好似人食飯訓覺一樣,千百年來果套其實都好接近人正常果套,係咪真係咁容易或真係有需要好大突破。

反而,我個人覺得教法唔係無影響,但唔係最大影響,教既內容同要求先係關鍵。如我早前講既歷史科,相信大部份歷史老師都係簡單"講授法",但昔日AL要求較多分析歷史資料,就男生成績都好過女生。但會考及DSE歷史科較要求recall歷史資料,咁女生就明顯優勢。

男女能力應互補而唔係競爭或比較優劣,但現社會無論升學或就業都偏重左女性較強之能力,長遠會無好處,但長遠既野,短視或有私心既人唔會理。

如香港當日比班係咁講語文通識既人搞教育,講到語文唔掂就要死咁,到今日科技人才缺乏,無創新科技帶動,香港競爭力減退,又話講返科學與科技,今年各大學又宣佈語文唔好、但數理成績好都收,個社會......就係咁。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3 23:34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3 21:40
我睇到既文獻係.......好多學者都想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但佢地做既研究,縱然都已有bias向自己相信較好既教 ...

同意男女能力是互補,不是比優劣。
不同意語文不重要也不重視。大學調整的衹是理工科方面看數理成積大一點。推動科技發展是以前積弱,在這方面加強,但不代表要否定其他科目。社會要多元發展才好。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4 08:44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3 23:34
同意男女能力是互補,不是比優劣。
不同意語文不重要也不重視。大學調整的衹是理工科方面看數理成積大一點 ...

你最後點出重點,整個 NSS 就是重文輕數理,不然,點解要補鑊推 STEM。

我有興趣睇吓,幾年後的男女比例的變化,我估會收窄。

作者: IloveJJ    時間: 18-11-24 0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4 18:52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3 23:34
同意男女能力是互補,不是比優劣。
不同意語文不重要也不重視。大學調整的衹是理工科方面看數理成積大一點 ...

現在大學有何制抓,理工科收生不能重一點數理?今年仲有新聞大學無視 3322 最低要求。

3322要求己很低,一年有二萬學生達標,加多半科M1/M2,physics 咁,也不少達標吧。

DSE 成績好的,我以為 elective 係數理,多過文學?DSE點會不夠數理好的學生?

佢地唔揀工程科技科,不是能力問題。

作者: akys    時間: 18-11-24 20:47

IloveJJ 發表於 18-11-24 09:38
男性未來要學識點做體貼既丈夫,等太太可以出外拼搏。
有可能事與願違,最後女姓會辛苦啲。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4 22:01

ANChan59 發表於 18-11-24 08:44
你最後點出重點,整個 NSS 就是重文輕數理,不然,點解要補鑊推 STEM。

我有興趣睇吓,幾年後的男女比例 ...

嗯,放長雙眼……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4 22:02

ANChan59 發表於 18-11-23 20:10
我都有接近看法。

當年教育局沒有就男女學習發展差異,作出上訴的理據。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4 22:19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4 18:52
現在大學有何制抓,理工科收生不能重一點數理?今年仲有新聞大學無視 3322 最低要求。

3322要求己很低, ...

不是能力問題,是不同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能發揮得最好。
改制後認為DSE弱數理,要加强的是深度,不是闊度(有很多選項)。制度令一般想讀數理科的學生少讀深層次一點的數學(M1M2), 上大學根基不夠紮實。
這也衹針對數理方面有興趣的那批學生,其他科目的重要性沒有減少。
3322不能減,要加的是數理科目的比重。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4 22:26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3 12:45
香港遠在未回歸前,七八十年代已經工業北移,本土工程理科人才需求己大減。

不攪工業科技,攪地產,金融 ...

工廠北移,衹是 廉價勞工,若香港轉型成功,成爲研發中心,相信理工科人才也可相繼轉型。深圳十多年前衹有 密集式廉價勞工的工廠,現在變成很多 創新科技的搖籃.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4 22:30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4 22:26
工廠北移,衹是 廉價勞工,若香港轉型成功,成爲研發中心,相信理工科人才也可相繼轉型。深圳十多年前衹有 ...

美國上個世紀是制造業, 廉價工業製造移走後,科技創新 繼續強大。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5 10:44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4 22:26
工廠北移,衹是 廉價勞工,若香港轉型成功,成爲研發中心,相信理工科人才也可相繼轉型。深圳十多年前衹有 ...

都要注意一點,研發及生產是相輔相成,只是比重有別。香港就算重點放在研發,但在那裡生產,如何生產都十分重要!

去到跟歐美比較,我們的企業暫時缺乏完整OBM的管理條件,如果這方面處理不好,好易被人吞噬,連骨頭都不用吐!我贊成這個方向,但要時間及不少的金錢。而且中國政府及香港政府不會保護香港企業,外國政府會重點栽培及保護國內企業,包括中國政府。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5 10:56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4 22:19
不是能力問題,是不同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能發揮得最好。
改制後認為DSE弱數理,要加强的是深度,不是闊度(有 ...

我想知,3322合格的人中,elective 選M1M2等理科或 econ 的人多,還是選文史科的多?

如果整體二萬3322合格的DSE學生中,原來 elective 選數理多,整體學生數理原來不錯,那麼結論就不是DSE學生數理弱勢,問題是DSE學生數理強的,不選理工科技科。

有時間我自己試下找。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5 11:08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4 22:26
工廠北移,衹是 廉價勞工,若香港轉型成功,成爲研發中心,相信理工科人才也可相繼轉型。深圳十多年前衹有 ...

你講無錯,但我說不攪科技創新,是香港人的選擇,就算現在香港仍然是事頭婆管,一樣會選擇不攪科技創新,攪地產攪金融。

香港學生一向叻的一批,會選擇理科班。我不信現在的香港有理科中學生不足夠的問題,或DSE學制令學生數理弱的問題。。。卻有好的數理學生不選大學理工科的問題。但這是一個問題,還是香港年輕人的一個選擇,是香港的一個選擇?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5 11:12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4 22:30
美國上個世紀是制造業, 廉價工業製造移走後,科技創新 繼續強大。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5 11:25 編輯

對,美國地大物博,人地選擇這樣做,中國社會地大物博,某城市選擇攪科技創新。

科研創新要贊錢,門檻甚高,投資金錢時間,多及長。睇長遠,不是香港人的 DNA。

都可以講政府沒有鼓勵推動,但我看不到又是DSE錯。我不喜歡DSE,我不喜歡很多香港教育界人士,我孩子不讀DSE,但怨有頭債有主。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5 14:54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5 11:12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5 11:25 編輯

對,美國地大物博,人地選擇這樣做,中國社會地大物博 ...

同意是香港社會環境缺乏機會比年青人從事科技/技術方面,幾有理想,都要揾食。

主題提及男女生教育或工作機會失衡是給男性發揮能力的機會不足。在教育方面能否有其他方式評核男仔能力?
又想起德國模式,德國仍然是制造強國,大概中三就大部分中學生投向工業技術學院,提供大量技術人才給企業。德國朋友口中的自動代令人驚 嘆。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5 17:08

ANChan59 發表於 18-11-25 10:44
都要注意一點,研發及生產是相輔相成,只是比重有別。香港就算重點放在研發,但在那裡生產,如何生產都十 ...

香港政府缺乏長遠目標投入科研,也未妥善發展保護知識產權。社會也缺乏動力,無快錢賺私企又不願太投入。以前香港工業興旺年代,技術發展是跟隨工業,跟創新研發有點兒不同,生產的很多都是代工OEM,不是自己研創品牌,但累積下來的技術其實也可以轉型發展研發.
現在要重出江湖,要泊住大陸。
有工業制造當然可以 相輔相成, 但全球都會把容易的工序投向 廉價市場, 高科技除外,美國不會把生產晶片搬離美國。
如果香港吸引外國科技公司投入,本地要有足夠人才供應。香港政府肯 踏出第一步,希望成功啦!
現今一代技術好多斷層,不知能否浸出新一代技術人才。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8-11-25 18:34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5 17:08
香港政府缺乏長遠目標投入科研,也未妥善發展保護知識產權。社會也缺乏動力,無快錢賺私企又不願太投入。 ...

你說的是一個方向,但最終都要有品牌及銷售渠道,不能只看研發及生產。我見不少 start up 的 distribution channels 未有任何眉目,是好難捱落去。

我做 ODM, private label 為主,少少OBM。我掌控研發生產,跟幾個歐美客合作,他們負責下游。我能做到他們依頼我的技術及生產,價錢會好些,亦有底氣,我就不怕他們起飛腳!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5 23:01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5 23:02 編輯

有人不明白3322為何令理科生既培育減少。

無錯,理科強既人,同樣可以做到3322,但3322既問題,唔係話理科強既人無3322,而係3322拉低理科水平同成績。

一個人無論點聰明、點勤力,每日都只係得24小時。3322呢4個必修科,淨計課時,可能已佔據整體60%,餘下只有40%比選修。

就算你目標只係3322,但事實你係無可能唔做呢4個主修科既功課同考試,同老師講我3322就夠,呢份作文唔打算交,根本無可能係咁。

所以由頭到尾係太多必修,而必修既堂數同功課量,往往係佔大部份。

溫下歷史:
80年代AL: 理科生不用考中文及英文(UE只須及格),主力三至四科理科,即使要上UE,理工科佔教學至少85%。
90年代AL: 要考AS中文及英文,但兩科合併只計1科AL,理科生三科理工科佔教學至少70%。
21世紀DSE: 如上所講,當選盡理工科,係4個必修下,理科教學時間最多只係40至50%。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5 23:09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5 23:10 編輯

其實語文必修係正常,通識一直我都覺得係浪費時間,數學對文科黎講係太多。

所以,中英數若可降低level,如數學只係昔日中五甚至低少少水平,但教啲係文商科較實用既數,中英文就只要求中五多少少,咁堂數就可減少,讓返啲堂比其他選修,若有人對中英文有進深興趣,就自行讀多少少去更高level,比現在強行全世一樣更有效率。

呢個情況係文商科都一樣,如一個文科生數學只求及格,但每星期都要上足一定堂數數學,要上足2年半,學埋啲深到佢一世都唔會用既三角幾何,唔通佢可以上住數學睇歷史書? 唔得掛。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5 23:56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5 23:09
其實語文必修係正常,通識一直我都覺得係浪費時間,數學對文科黎講係太多。

所以,中英數若可降低level, ...

所以就話參考lB制度,各科有分標準程度及高級程度等,數學還有4層,math studies, standard level, high level, further high level. 這樣文理科生應自己能力及興趣去選。且lB規定要有三科high level. 這合乎你以上説的理想考核制度,很同意。DSE這種標準,的確是難,難爲了理科生,也難爲了文科生。令到人力錯配,這會浪費教育資源。

作者: akys    時間: 18-11-26 11:10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5 23:09
其實語文必修係正常,通識一直我都覺得係浪費時間,數學對文科黎講係太多。

所以,中英數若可降低level, ...
現時每次教改都給數理叻嘅男孩子添多一點不利因素,入U由淨看3科(如Phy PM AM)+英文合格,變成3科+英文/中文合格,到DSE Best 5/6 (裏面有中英通+2/3 electives)。現在大學作出少少修正,除錢途科目外,半放棄計全數四科。但與7/80年代相比,計分的文科仍然佔有一半或以上科目。

以自己孩子為例,他數學唔錯,但從小一到現時中二,絕大部份課餘學習時間都放在英文和中文上,除了幾年校隊(陪)訓外,數學是零栽培。好清楚呢個做法某程度違反他的特質,但為了對應NSS制度,這個是必須的。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6 14:32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5 23:01
有人不明白3322為何令理科生既培育減少。

無錯,理科強既人,同樣可以做到3322,但3322既問題,唔係話理科 ...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6 14:32 編輯

究竟合3322中的二萬考生,香港有無足夠DSE理科強的學生?

多人選 M1M2,ICT, phy chen bio econ ,定文史科多?尤其係成績好的學生。

DSE畢業生中有否足夠理科好的學生,呢樣先重要?什麼不夠時間,太難,等等都係主觀的個人估計。

你認為太多必修課,我認為太少必修課。IB要修 6 科加EE+TOK + CAS。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7 10:57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你是個很勵志的例子. 很少香港人有這般能耐. 很難得. 的確失敗的例子比成功的多.香港政府一早應該下功夫保護知識產權以及一早有方案扶持創新事業, 不但掌權者有多少是熟悉科技的專材?
與我父親同期創業的朋友, 只有他是少數的仍然留下. 要經歷時化的轉變, 新舊更替, 新技術變的太快, 人的觀念變得太慢, 接受唔到新事物,很容易也被別人(國內)迎頭趕上, 慢慢的那風光就被時間抺去.
香港的企業仍然是做代工的多. 大膽有創新的少.
出自科大的大彊科技算是成功的, 但他得到支持的是國內的資金, 原本想在香港創業, 不過就被香港資金拒之門外, 只有他的科大教授初期技資有限老本.
美國的那一套我不太懂, 就是感覺有很多基金閒錢肯投資,相信也肯承受失敗的風險, 有很多很神奇的創新事業在美國發生.好像基金們都在找有創造力的小伙子來扶持(投資). 美國社會風氣環境就是這樣, 創新繼續強大.




作者: planetearth    時間: 18-11-27 11:35

回覆 shadeslayer 的帖子

不是IB課程容易, 而是難在DSE的學生的背景差距較大, 能力, 家庭資源等等差距大,用一個標準好難SCAN所有人的不同能力, 這樣一定會有錯配情況.大家都認同文理學生有不同的能力, 在IB制度, 有SL及HL給文理不同的學生選,文科生可以讀SL數學,文學科讀HL.
那如果DSE數學只有一個標準, 文科生數學只拿3, 變相就覺得自己不好,但可能他的文學有5*. 所以數學3不是他唔叻, 只是他的能力在文科.
到了大學, 都會各自入一個專業, 而且文理的學科分得更專.
如果數理的人才在中學沒有更專地或深入學習數理, 到了大學就會吃力.
IB課程唔容易, 有合理的課程設計, 更能有效地培育不同的人才, 有自信地應用於社會,這是教育的真意.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7 13:07

planetearth 發表於 18-11-27 11:35
回覆 shadeslayer 的帖子

不是IB課程容易, 而是難在DSE的學生的背景差距較大, 能力, 家庭資源等等差距大, ...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7 13:08 編輯

但為何 GCE A level 無HL/SL又無問題?AS level?

呢D唔係我最想知的。

我最想知的,係究竟有否足夠理科強的中學畢業生可以讀大學理工科技科?如果有,為何有水準的理科生不楝大學理工科?

唔好一來就斷定香港教育制度,是培養不了好的理科中學畢業生。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7 21:31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11-27 21:33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7 13:07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7 13:08 編輯

但為何 GCE A level 無HL/SL又無問題?AS level?

你講果批係有水準既學生,唔係有水準既理科生,果班學生近乎讀書機器,俗稱學霸,讀咩科都一樣有水準,只係佢地基於升學前途揀理科,以方便讀醫藥等專業。

同樣,有各科高水準應試能力既學生,即上晒報幾多科**既,唔代表一定係咩理科或科技人才,或對科學或科技有熱誠。香港科學或科技前途及錢途、名利等對果班尖子學生根本無吸引力,做個醫生好聽及搵錢多過你做咩研究員多多聲,身份又受人尊重。除醫生仲有藥劑、精算師、金融分析、財務管理、環球商業、法律等,大把前途,點解要走上科研不歸路?

我相信全世界既科研都唔係靠學術尖子支撐,而係一班唔係全科都叻,但對數理特有興趣同能力既人去做,由於佢地天生有不斷創新研究、凡事尋根究底既基因,先令佢地投入係科研既世界。

我係度寫過無數次,愛因斯坦唔係科科都勁(甚至可能係差),但數學及好奇心就特強,造就佢成為世紀偉人; 剛新聞見到徐立之,佢讀書整體成績都係麻麻,但生物科就成績好好,而呢個興趣亦成為佢日後科研成功既領域。

係DSE呢個制度,愛因斯坦應入唔到U,徐立之可能要讀副學士......然後自信心被打沉到灰爆,懷才不遇可能最後鬱鬱不歡而死。

科研唔係需要通科尖子,唔係要IQ爆棚,而係一班對科研有熱誠有能力既人。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7 21:41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7 21:31
你講果批係有水準既學生,唔係有水準既理科生,果班學生近乎讀書機器,俗稱學霸,讀咩科都一樣有水準,只 ...

我講 3322 的2萬人,你為乜扯到去醫科尖子咁遠?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8-11-27 21:51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11-27 21:41
我講 3322 的2萬人,你為乜扯到去醫科尖子咁遠?
"我最想知的,係究竟有否足夠理科強的中學畢業生可以讀大學理工科技科?如果有,為何有水準的理科生不楝大學理工科?"  - Shadeslayer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8-11-27 22:01

Vanadium 發表於 18-11-27 21:51
"我最想知的,係究竟有否足夠理科強的中學畢業生可以讀大學理工科技科?如果有,為何有水準的理科生不楝大 ...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11-28 08:46 編輯

??

強=讀醫尖子?

我以前多次講係指有3322 的2萬人,約三分一學生,可視為 band 1。佢地之中有幾多DSE elective 係理科多,可讀大學理工科?

唔知唔緊要,我有時間自己試下揾。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